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本《小猴子下山》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第十四课:美猴王(网友来稿)

张村田

吴承恩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把握美猴王形象。

3、理解文章详略的处理。美猴王

4、揣摩文章通俗、生动、简洁的语言。

5、理解作品的思想性。

[学法点悟]

1、通过自读、复述,理清情节。

2、抓住美猴王的动作和语言,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3、揣摩详略,把握主题。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猴王是如何出世的?它是如何赢得大家拥戴的?

[疑难解析]

质疑:《西游记》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在书中的地位怎样?

解惑:《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质疑:作者写美猴王破仙石而出有何用意?

解惑:石猴出世,不比众猴,是破仙石而出,虽不是母体所生,却四肢俱全。起笔就显得它神异出众,也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质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有什么作用?

解惑:作者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表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质疑: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解惑:课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它之所以成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它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它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语言揣摩]

1、“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众猴只是欣赏瀑布,却不敢入,石猴却连声高呼“我进去”。初步表现它胆量与众不同。

2、“它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这句话写石猴进入瀑布泉,只用了十六个字,就生动地刻画出了它的高强本领和勇敢精神。使用动词“蹲”、“纵”、“跳”,十分贴切,读者如闻猴声,如见猴形,生动形象,通俗、简洁、恰如其分。

[研究课题]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请在课外研读这部书,结合作者所处时代,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字词,熟练地朗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欣赏精彩的语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 ( ) 瞑目( ) 窍( )

石碣( ) 镌(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遂 开辟 石崖 瀑布 疲倦

逐 怪癖 天涯 曝光 蜷缩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开辟:

喜不自胜: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一、按情节发展调整顺序。

①、带领众猴,进入洞天。 ②、跳入瀑布,发现水源。

③、被拥为王,胜似神仙。 ④、破石而生,肢体皆全。

正确的顺序是:

三、神话和神话小说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西游记》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

三、问题探究

1、小说创作讲究伏笔与照应,请从文中找出一例。

[提示:第三段,发现瀑布后,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为下文石猴被拥为王作伏笔。第四段结尾处,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与之照应。]

2、有人说:“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结合课文或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以孙悟空为例,他变化多端,武艺高强,具神性;他爱憎分明,有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胆量,具人性;他又有猴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具自然性。]

3、第四段对石猴的动作、语言描写属正面描写,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此段有无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石猴?如果有,请指出。

[提示:第四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时,先写它跳入泉里,进洞察看,再行出动,着意写它动作的伶俐,观察的细致,足见它艺高胆大,聪明细心。再写它向众猴报告洞内所见,赞美这是它们“安身之处”,提出大家都进去住,显得它热爱自由,不愿受拘束。后写石猴为王,群情悦服,从侧面表现了它本领过人,深孚众望。]

四、欣赏评价

1、本段使用了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短句的排比写出了石猴的活泼、伶俐;对偶使句式整齐;引用使行文有文采又有趣。生动地反映了石猴的山间生活。请你仔细阅读第二段,从修辞、句式、内容等角度加以赏析。

答:

2、作者是如何抓住猴性,显示其特征的?

答:

五、拓展阅读

悟空只好拜辞菩提祖师,驾起筋斗云,哪消一个时辰,便回到了花果山,举目看去,眼前是一片荒凉凄惨景象。他大吃一惊,急忙召唤他的猴子猴孙们。

猴儿们从各个角落跑出来,向美猴王哭诉。原来猴王走后,有个混世魔王前来抢占水帘洞,还捉了许多小猴。美猴王大怒,问明方向,便去寻魔王报仇雪恨。

悟空去到水帘洞前叫骂,混世魔王披挂出来迎战。悟空夺过混世魔王的大刀,把他砍成两段。好猴王,只见他拔下一把毫毛嚼碎喷去,立刻变成数百个小猴,杀进洞中,剿灭众小妖,救出被掠去的猴儿们。

(选自《西游记》绘画本)

[探究建议]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看他的言行,这个片段通过孙悟空的哪些行动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特点?试析。

2、画线句使我们想到了现代的生物技术“克隆”。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啊!发挥你的想象,为这段故事补充一段细节描写。

作者邮箱: zhct19480202@yahoo.com.cn

【篇二】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运用多种形式 培养听说能力

山西省太原市北城区新建路小学

○张玉兰○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前提。所以培养听说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从儿童心理特点来看,七八岁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期。儿童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不少口头语言。如果从学生一入学,就及早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语言训练,就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有利于书面表达的早起步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语言,人的思维就无法表达。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

听说能力的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要采取多种形式,要结合字、词、句、段、“小波天天听广播。”初步让学生了解怎样才是一句完整的话。在教韵母angengingong时,我根据儿童喜欢儿歌的特点,编了这样两首儿歌:

1小台灯(dēng),亮晶(jīng)晶,每天陪我练苦功(gōng),

你要问我为什么,为了“四化”早建成(chèng)。

2东方亮(liàng),快起床(chuáng),大家来做广播操。

伸伸手,弯弯腰,天天锻炼身体好。

 

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认真听,从章节中分析出要教的字母。如从liàng chuáng中分析出ang,从dēng中分析出eng,从jīng中分析出ing,从gōng分析出ong;二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识字和学词、学句的阶段,我每教一个字都要让学生进行“一字开花”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词汇,为更好地进行说的训练打好基础。例如,教了“北”字,先让学生组成“北京”、“北屋”、“北极星”、“北方”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山西在祖国的北方。”随着学生识字(词)量增多和对句子概念的逐步了解,我还有计划地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练习中,初步认识一些基本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等。我教了“爱”字后,启发学生用“爱”字说一句话。要求这句话要包括“谁”(或什么)和“怎么样”(或是什么)两部分。我还要求学生准备了“一句本”,让他们把说的话用汉字夹拼音的方式写下来。

(三)在阅读教学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后提示,我很重视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用完整话回答,同时我还提倡大胆质疑。如讲完《司马光》一课后,学生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他们不会用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出来吗?我认为,让学生质疑问难,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一些较长又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我一般都要提供一定数量的词语,让学生练习复述。如教了《小猴子下山》一课后,提供了下列词语让学生复述:这个复述提纲,既提示了说话的顺序,而且又为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训练学生说话的时候,听的训练也同时进行。我要求学生说话时,用普通话,声音宏亮,态度要自然,要把句子的语气说出来;在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听,动脑筋,看句子是否完整,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听的习惯。

二、开设说话训练课,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听故事说话,这是听说结合的一种课型。教师在讲故事时(或放录音)语言要规范,要有声有色的讲给学生听。讲课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努力把听的话,动脑吸收、分析,进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看图说话。这是视、听、说结合的一种课型。学生眼看图(或幻灯片)耳听讲(或放录音),口头表达,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三)观察说话。这也是一种视、听、说结合的课型。但看到的不是画的图画,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观察说话,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认真选好话题,组织好语言,进行引导。

一般是先观察静态,再观察动态,先物后人,由单一到综合。如在观察实物《我的铅笔盒》说话时,我要求学生从它的形状、大小、质料、图案等方面去观察,并想想它有什么用途,然后按照顺序叙述出来。在观察人物说话时,要求抓住人物的年龄、衣着、身材、动作等特点去观察,然后进行说话。观察较复杂的景物和人物,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及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四)编说故事。编说故事有两种形式,一是老师告诉其主要情节,让学生加头或续结尾;一是通过看图说话或观察说话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出一个新故事讲给大家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转述和复述。这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种课型。我常常在语文课和听说训练课上采用这种形式。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概述了一课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或进行观察后说了一段较好的话,我都让学生进行转述和复述。有时老师编一段规范化的语言,读一首好诗词和有趣的短文,说一段绕口令,让学生转述和复述。

(六)听辨评议。主要是培养学生专心听话,并在听话的过程中辨析别人说的意思好坏,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连贯、有序等,并在听完之后发表意见,进行评议。这一训练难度较大,一般要在学生具备了一定听说能力,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之后才能进行。

总之,课型要依据教学要求和内容来决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要从听说训练过渡到说写结合训练。形成听、说、写训练的序列:即:一年级进行从说到写的句段训练,说写范句,口头造句写句,说几句连贯的话并写下来。二年级进行从说到写的片断训练:复述记叙,传达记叙,转达记叙,按提纲口述记叙,命题口述记叙等等。从说到写,再从写到说,说写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

〔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同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师:同学讲得很好,她不仅能把图的意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很有表情。大家应该向她学习。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呢?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以上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同学把这几幅图连起来说说。(挂出小黑板,小黑板上是让学生口述时用的词语。)

〔在口语训练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词语,不仅能具体地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复述,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师:同学们,这些词是老师在自习课上教给大家的,这些词能帮助大家把课文复述得更好。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词语和幻灯上的图,复述课文。

(全班学生都举小手争着要说)

师:(在幻灯上打出第一幅图)好,你先说说。

生:有一天,天气非常好,淘气的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来,它爬到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它非常高兴,连忙从树上跳下来,跑到玉米地里,很快爬到一棵玉米杆上,掰了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得意地扛着往前走。

(教师打出第二幅图)

生:顽皮的小猴子扛着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兴冲冲地往前走,走到一个桃树林里,它看见桃子结得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扔到一边去摘了两个大桃子,捧着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始终把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指导口语训练的一种途径。〕

(老师打出第三幅图)

生:淘气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大桃子高高兴兴地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大片西瓜地里,小猴子看见西瓜长得又大又圆,就把桃子一扔,去摘了个大西瓜,吃力地往回走。

(打出第四幅图)

生:没主意的小猴子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兴,就把西瓜往一边一扔,西瓜也摔开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哭着回家去。(这位学生说得有感情,听课老师都发出笑声)。

〔同学们能连贯地说几句话到一段话,并且声音响亮,有感情,说明张老师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得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总结:(略)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太原市北城区教研室李文俊

张玉兰老师在现代教学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不失时机地在低年级进行生活活泼、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语言的发展,成为思维发展的重要前提;思维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张老师的这节课(片断),就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

1借助看图,指导说话,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形象性

例如《小猴子下山》共有五幅图,画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张老师通过放映幻灯片,先指导看图,再引导说话,使学生在口述时,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这样,既有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指导学生说话连贯,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逻辑性

如张老师在学生口述训练前,首先明确提出了“连贯地说几句话到一段话”的要求。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自始自终注意指导学生说完整、连贯的话。这样,学生在说话时思路明确,条理清楚,这不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低段说话训练的要求,而且通过口语训练,促进了学习逻辑思维的发展。

3指导学生说话“灵活”,展开想象,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创造性

例如,一位同学口述小猴子把大桃子扔掉,“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张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同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把课文中的优美词语都用上了。”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口述,指导学生运用补充的词语创造性地复述,体现思维训练的创造性。

4指导学生先分述,再综合复述,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如张老师在指导看图说话的训练中,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启发学生分述,然后再要求学生连贯地把四幅图口述一遍。这样,先分述,再总述,由易到难,体现了口语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总之,张老师在低年级的说话训练中,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三】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部分《18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篇四】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20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br&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篇五】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2017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

课题

集体备课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8、小猴子下山 二次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 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 ),就( )。”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

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读下面词语。

非常 高兴 又大又圆 可爱 一片

西瓜 真好 小兔儿

二、指导书写,教师要点拨重点。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党”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非常:表示不一般,十分的意思,比如:非常美丽,意思是不是一般的美丽,是十分美丽了。正如非常高兴,非常爱吃等。常常,经常,常来常往。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瓜:笔顺 瓜,第一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教学反思:

【篇六】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2017最新人教部编版)

18、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自学

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三、互学

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

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 )又( )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 )又( )”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展示

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篇七】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2017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2017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

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篇八】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2017年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部编本一下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本《小猴子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