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舒城三中涂德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讲信礼
安徽省舒城县舒城第三中学涂德根
原创欢迎指正!邮箱:【tudegen@163.com】
2009-12-10
【篇二】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王凤兰审核人:刘孝清
一、目标定位
1、了解《朝花夕拾》与鲁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二、课前预习
(一)、字词疏通:
1、读一读,写一写。确凿 菜畦桑椹 油蛉
斑蝥 攒 珊瑚 收敛 脑髓缠络
2、查一查,理解词义。
鉴赏:博学: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3、给多音字组词。宿xiù〔〕吓hè〔〕系jì〔〕
sù〔〕xià〔〕xì〔〕
(二)、大意疏通:
1、看标题,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个生活场所?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在这两个场所中生活的感受。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语文知识识记
1、文学常识
⑴鲁迅生平简历: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历史故事集:你读过他的作品有:
;你喜欢他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形象?
⑵《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散文集,共收集10
1、第二段,作者写了百草园中很多的景物,但看起来却又绘声绘色,井然有序,试分析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从句式上看:;
从观察的角度看:;
从用词的功底来看:;
从修辞的角度看:;
2、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你如何评价这种私塾教育?
四、难点突破
1、文章开头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中的“似乎确凿”不矛盾吗?为什么?
2、课文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还写了由此而生发的联想。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五、课后拓展。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臃
臃:读yōng 形旁为“月”,声旁为“雍”,即过度肥胖,转动不灵活。
2、掌握一个词:渊博
渊博:与“广博”是同义词,“渊博”一般指学识、见识等深而广博。如:哪一个作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呢?但“广博”不涉及深度,如:他学习的内容很广博。
3、品味一句话:“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作者在“蟋蟀”“覆盆子”“木莲”后而加上“们”字,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将它们当作朋友,表达出那种恋恋不舍的感情。
4、揣摩一个点: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冬季捕鸟,本是一件极有趣的活动,作者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就是一种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冬天无味的百草园尚且有捕鸟那样趣味横生的游戏,那么其它季节的岂不更加充满乐趣了。
5、背诵一联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选自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其诗意是: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人与大自然浑为一体,仿佛已经进入一个纯净怡悦的境界。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备课人:王凤兰审核人:刘孝清
一、目标定位
1、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和前后照应的方法。
3、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4、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课前预习
(一)、字词疏通:
1、先注音,再写一写。
玉簪花花圃抽屉徘徊鸡毛掸子骊歌栅栏 厨子
2、查一查,理解词义
骊歌:花圃:徘徊:静默:
3、抄一抄,学会积累好词佳句,把本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到笔记上。
(二)、大意疏通:
1、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具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从全文看,爸爸是怎样一个人?他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三、课中探究
(一)重点讲解:
1、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2、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试找找文中的伏笔。
(二)难点突破:
1、“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闯过去”为何要硬着头皮呢?
2、文中写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弟妹天真玩耍的情景,起什么作用?
四、课后拓展。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蹲
蹲:读dūnǒ不读zūn①指两腿尽量弯曲,象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如两人蹲着;②比喻呆着或闲居,如蹲在家里。
2、掌握一个词:叮嘱
叮嘱:与“嘱咐”是同义词,一般用于长对幼、上对下居多,如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嘱咐虽有特意告诫对方记住,但语义较轻,如他关心地嘱咐道:小心着凉。
3、品味一句话;“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句中“居然”一词用得好,它表现了我的任性和执拗的性格,为后文爸爸惩罚我作了铺垫。
4、揣摩一个点:双线并行,结构严谨。
本文在结构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双线并行。其中一条线索是爸爸爱花,作者由戴夹竹桃到最后看到夹竹桃垂落为线索,重点刻画爸爸对我深厚的爱。其次是以毕业典礼为线索,文章从毕业典礼起笔,引出对爸爸的回忆,感觉到自己已长大成人。
5、诵一联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选自龚自珍《己亥杂诗》,其意为: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要变化成泥土把枯枝滋养。
五、课外阅读:《城南旧事》
第3课《丑小鸭》
课型:阅读课课时:1课时备课人:审核人:
一、目标定位
1、查找资料,了解安徒生的生平及创作情况,了解童话的特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感受丑小鸭在种种歧视和打击面前所抱的态度和追求,理解丑小鸭的象征意义。
二、课前预习
(一)字词疏通:
1、读一读,写一写。沼泽()恭恭敬敬()讪笑()丑陋()木屐()雄吐绶鸡()嫉妒()篱笆()
2、查一查,理解词义。
丑陋:来势汹汹:沮丧:骇人听闻:沉沦:嫉妒:
3、抄一抄,时时积累好词佳句。把你喜欢的好句子画下来。
(二)大意疏通:
1、读课文后说说: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2、《丑小鸭》向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读了全文后你思想上受到了那些启示?
内容:
启示:。
(三)文学常识。1、《丑小鸭》的作者是(国)的作家他的童话作品还有等。
2、童话往往使用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可以是。
三、课中探究
(一)重点讲解:
1、想一想: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试概括出来。
2、你同意丑小鸭最终变成洁白美丽的天鹅并非自己努力这一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2、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四、课后拓展。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讪
讪:左边是“讠”,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山”,读音为“shàn”,意为讥讽,如讪笑。
2、掌握一个词:疲乏
疲乏:与“疲惫、疲倦”是同义词,疲乏着重指精神和体力缺乏,如他露出疲乏的神色;疲惫指过度疲劳、疲乏,常说“疲惫不堪”;疲倦指疲乏而有睡意,如他不知疲倦地工作。
2、品味一句话;“他有一种奇怪的渴望:想到水里去游泳。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不得不把心事对母鸡说出来。”
这句中的“不得不”用双重否定加强语气。小鸭明知说出自己的渴望会受到母鸡的嘲笑,但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渴望,表现了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4、揣摩一个点: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既是一种写作方法,又是一种修辞手法,作为写作方法它一直贯穿于全文当中。丑小鸭的遭遇和最后的成功,就是通过夸张性的生活环境所表现出来的。
5、背诵一联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课后阅读:请阅读三阅读课课时:2课时备课人:审核人:
一、目标定位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
二、课前预习
(一)字词疏通:
1、读一读,写一写。伫()立涉()足延绵()萋萋()
瞬()息忧郁()幽()寂尴()尬()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尴尬:延绵:萋萋:
3、抄一抄,时时积累好词佳句。
(二)大意疏通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3、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难点突破: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过了去的”指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过去了的”指“”。因为所以“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四、课后巩固。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涉
涉:读shè左边是“氵”其意与水有关,右边是“步”,其意是徒步过水,泛指从水上经过,如跋山涉水;又指经历,如涉险;还指牵涉,如涉及。
2、掌握一个词:镇静
“镇静”指情绪稳定或平静,有时可作宾语,如他始终保持着镇静。
3、品味一句话:“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中的“往事”指什么?“轻声叹息”是诗人后悔吗?
“往事”是指当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选择轻声叹息“并不是后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人生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的遗憾。
4、揣摩一个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一般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未选择的路》用生活中的路,来象征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选择,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选择,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5、背诵一联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选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其意是道路是何其漫远修长,我将在这条道路上上下求索奋斗,它写出了诗人那种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壮志。
五、作业。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我》。
5.伤仲永
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一、课前预习。
(一)、了解作者、理解文题:
王安石:朝家、家、家。字,晚号。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伤意为:文题含义。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二、课堂探究
1、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2、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名言警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有的回顾了自己童年时代游戏和读书生涯;有的讲述了自己在父辈的教养下成长的故事;有点写命运坎坷却敢于抗争,终于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有的写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由神童沦落凡人的人生教训……总之,这些文章既生动有趣,又给我们以深沉的思考,给我们莫大的鼓励、鞭策和警示。
这些课文从形式上看,包括了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从作者来看,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既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阅读时要注意区别、识记。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了解别人成长的足迹,帮助自己树立成长的意识。从中得到启发,正确对待自己在成长过程遇到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学习这些文章,不能纸上谈兵,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作为语文学习,我们还要重点研读、揣摩、赏析文中含义深刻、富有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自己语言的感受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5、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所看到的文字资料和老师的讲解上,要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思考,多方位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
第一单元教与学侧重点:
本单元为成长足迹单元,共五只要不懈追求,即使身处逆境,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人们面临生活的艰难时要自信、坚强和勇敢,《未选择的路》借助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深刻思考;《伤仲永》作者借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一道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尝试用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来抒情言志。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篇三】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2016新版人教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2016新版人教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2、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3、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4、学习生字: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凡属(fán)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
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时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梁启超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明确: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
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明确: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五、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六、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教师小结: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活得太累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品味精彩语段:
1、“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是个句式灵活的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与广泛,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的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多么审慎。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3、“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4、“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
【篇四】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重点) 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难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激发兴趣)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设计2:(激情导入)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勇于承担责任 不能逃避责任 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以视频导入,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
3.注重联系生活,读写结合,通过片段说话训练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也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的生活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说话训练很难普及,训练效果不如设想的理想。
【篇五】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2017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重点) 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难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激发兴趣)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2:(激情导入)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勇于承担责任 不能逃避责任 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以视频导入,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
3.注重联系生活,读写结合,通过片段说话训练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也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的生活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说话训练很难普及,训练效果不如设想的理想。
【篇六】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下《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文章流畅简洁的语言。
2.了解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文章流畅简洁的语言。 2.了解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
48课时)
教学要点:1. 作者简介、字词检查;
2. 整体感知:结构内容和中心论点。 教学要点:1.
2.
一、导入、作者简介 1、导语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曾参与“戊戌变法”。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二、字词检查 1、词语积累
达观(guān) 恩惠(huì) 契(qì )约 监督(dū)
排解(jiě) 循(xún)环 揽(lǎn)责任 如释(shì)重负 海阔(kuò)天空 悲天悯(mǐn)人 2、据意写成语。
(1)如释重负: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释:放下;重负:重担子。
(2)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3)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得:适合。
(4)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任:负担;道:路途。 (5)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7)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三、整体感知:结构内容 1、《最苦与最乐》音频朗读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一、(1、2段)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二、(3段)论“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三、(4、5段)论“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四、探讨论点
1、复习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的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3)论据的类型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探讨中心论点
分论点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分论点2: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
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姊妹命题】
第二课时 (总第
49课时)
教学要点:1.
2.
一、研讨问题
1、开篇排比设问的作用(论点怎样提出的)?
文章开篇用了一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2、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 (1)事实论据: (生活中常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2)道理论据: (古语、俗语、名言等令人信服)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一读名言
①〔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②〔君子有终身之忧〕语出《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③〔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3、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二、拓展延伸
1、本文鼓励人们勇于负责,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责任感的认识。 示例:有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很多。“非典”时期,我们可爱的白衣战士们勇敢地承担起救助的责任;汶川大地震中医生是这样,军人也是这样,他们同样有着自己挂念的亲人,但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应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肩负着责任。我相信,只要大家尽职尽责,我们都会快乐,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
太阳有照耀大地的责任,雨露有滋润万物的责任。人有履行义务的责任,一个人只有不辱使命,才能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2、责任感名言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托尔斯泰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威尔逊
有良知的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苏霍姆林斯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三、课堂练习
结语: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另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四、课后作业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教学要点:1.
2.
【篇七】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体会文章论证的严密性,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是最苦的。现在,我再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那么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东西最苦,什么东西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重点字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卸(xiè)却 监督(dū) ......
2.多音字
dé)得力
得(děi)可得注意
de)要不得
3.形近字
抵(dǐ)抵押愉(yú)愉快
砥(dǐ)砥砺渝(yú)坚贞不渝
dǐ)诋毁榆(yú)榆树
4.词语解释
(1)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2)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3)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4)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5)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开明国文讲义》第一册。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整体感悟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四、合作探究
①指名读第1段
②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③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④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士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⑤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讲讲它们
的含义吗?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综合分析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对于这句话我们该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梁启超在本文中列举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你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
教师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分析
1.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
答: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这时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答: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答: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4、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谈痛苦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两者都谈到了反倒用了一个自然段呢?为什么一个均衡的题目,在行文论述时两个方面却不均衡呢?
答: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
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于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中就无需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答: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6、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答: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四、总结全文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八】七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 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 学习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七、 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
苦未尽责任
与
最尽责任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