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十五从军征教案 六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

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教后记: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四、学习《送别》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诗意: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柳飞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行人何时是归期。)

(2)教师指点,指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字词。  

著:接触,贴近。漫漫:遍布的样子

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柳条折尽”表明思念志深,恋恋不舍。行人:出征的人。

(3)小组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探究体会诗的意境。  

A、想象描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B、作者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两句的含义

D、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

受到什么? 

小组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发言如下:

A、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所以,开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

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

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

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四)、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杨花漫漫搅天飞。

2.著:________。

3.“搅”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

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

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送别》。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学习《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案

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新丰初中傅依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词曲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

3.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

4.感知诗词曲中的艺术形象。

5.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我们学习《诗词五首》,看看有哪些新的感悟吧。

导语设计2: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检查预习

2作品名片

《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东汉末年,长期战乱,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残酷的奴役,使许许多多的风华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大片田园荒芜,百姓多半家破人亡。这首诗所反映的便是这一悲惨的景象。

《诉衷情》: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还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辛弃疾在公元120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满江红》: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这一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下决心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朝天子•咏喇叭》: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角以壮声势,王磐于是作这首散曲以讽刺。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

参考提示: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的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2自由朗读五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二)深层理解

1《十五从军征》中有“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二句。作者看到家中荒凉的景象时已经知道亲人都已去世,为何还要“出门东向看”呢?

【交流点拨】从诗歌内容来分析,有如下原因:他出征前常常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另外一种原因是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这个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2“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应如何理解,难道指的是陆游一心想要追求高官厚禄吗?

【交流点拨】“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像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3如何正确理解作者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用意?

【交流点拨】这首词的用意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作者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期,国家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4《满江红》这首诗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交流点拨】在词里,首先表示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接着又唱出了一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

5如何理解《朝天子•咏喇叭》中的拟人手法?

【交流点拨】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的修辞格称为比拟,本曲中的拟人,属于暗拟,即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喇叭”以至“喇叭声”都暗拟为“阉党”小人。从字面上看,几乎看不到人和物之间的关联,全靠讽刺诗的漫画意境启迪联想。由“喇叭”到“喇叭声”;由“喇叭”的表演到军民的反应;由“吹喇叭”到“吹”的结果,在全部暗拟之中逐层递进,多次渲染,使意境深入,将讽刺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点名学生背诵五首诗词曲,过渡到讲解内容。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内容

1《十五从军征》中,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点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是远望的景象。近观,“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曾经炊烟袅袅,整洁有序的家,早已成为人亡屋空、杂草横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了。这里从远望和近看两个不同角度展现了主人公家乡凄凉破败的景象。家中空无一人,老翁举目无亲,其凄凉心情可以想象。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可见一斑。

2《诉衷情》一词中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交流点拨】

(1)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情景;

(2)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3)晚年无力扰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赞扬了哪位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作者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以及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4《朝天子•咏喇叭》一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

(二)走进语言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作者抓住野兔见人钻进狗洞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来抒写室空无人;摄取了井边、中庭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反衬庭院荒芜杂乱,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凄楚之情。可谓视角独特。

2说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虽然是女子,却有着男子一样的伟大抱负,表现了作者的巾帼英雄形象。

3《朝天子•咏喇叭》中,“吹”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作者是怎样写“吹”的?

【交流点拨】全词以“吹”字贯穿始终,一语双关。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既而写“吹”之功用(“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乱如麻”三字描摹出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锁哪”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4“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此句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句用在散曲的结尾,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懑与控诉的感情,点明了散曲的主旨。曲中连用三个“吹”,既见宦官无处不横行的嚣张气焰和丑恶嘴脸,又含着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又用“翻、伤、尽、飞”几个简洁凝练的词。控诉了宦官喝千人血、吃万人肉的惨景,格外尖刻辛辣。

(三)走进写法

《十五从军征》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本文语言简洁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诉衷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首词一方面写回忆,写梦境,为虚写;另一方面写现实,为实写。虚实结合,让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悲凉,表现壮志难酬,功业无成,更增添悲凉气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用典故。 借用典故是这首词的特点。这首词借赞扬孙权讽刺南宋朝廷的无能,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体现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满江红》基调高昂,语言刚健。 这首词基调高昂,写出了气吞斗牛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展示了作者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展示了她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 本文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都在揭露宦官欺压百姓的罪行,寓意深刻。

(四)走进主题

《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诉衷情》中词人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通过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迂腐无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情怀。

《满江红》是作者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三、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岳飞的满江红进行比较阅读。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老作

【篇三】十五从军征教案

《敕勒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何若玉

【篇四】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涵义,对形式关注不够。阅读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个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既关注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体会汉语的韵律美。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品味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白描写作手法;体会乐府诗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4、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回顾,顺势导入:

1、通过咱们的预习,我们知道第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歌唱二小放牛郎》《飞夺泸定桥》《囚歌》《生死攸关的烛光》《鸡毛信》等。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在此期间,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的黄金,可以铺一条宽75公里、厚十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文汇报》1991年2月13日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长河比作一天的话,那么和平时期仅仅只有一个小时。

全世界的情况如此,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据傅仲侠等在《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即从传说中的“五帝”起,到1911年的4500余年中,共进行了3791次战争,其战争密度由此见一斑。

——《边塞诗选》佘正松编选 凤凰出版社2012.4

而单“从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共进行了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而“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一亿多人民妻离子散,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超过6000亿美元。”

——《我的抗战》崔永元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10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读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 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集呢?

提问学生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教师点拨: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能比较广泛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很少文学笔法,有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就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这首诗歌写的是谁?他的一件什么事?) (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作者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张涵、赵超然读) 查字典纠错正音。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 累累,窦,雉,葵,舂,羹,贻.

将这些字还原到文章中去,咱们一起读一读,争取把诗读准确。十五从军征——预备起——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看大屏幕,看看老师和你的盲点一样不一样?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在下边自由的读一读,结合着大屏幕上的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诗中原文是怎么说的?(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65年哪同学们,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位老人经历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经历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经历了十五从军征,才终于盼得了“八十始得归”。 我们的老兵终于活着回来了!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对于老兵来说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幸运,喜板书)带着这种喜悦和幸运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2、 他欣喜地归来,在返乡的路上,你想一想他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之间会怎么说?请用原文回答。(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他还会遇见谁?(生自由回答。)那他遇见儿童时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现在的老兵能笑的出来吗?(不能)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好不容易遇见了他少年时的一个伙伴,他终于鼓足勇气问了一句“家中还有谁?”他为什么不是直接问家里人都还好吧?而是问“家中还有谁?”这说明了什么?(他已经做好了部分家人不在的思想准备。)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呢?好,看大屏。(《三国演义》第一集2分27秒至2分41秒视频)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张开口问了一句“家中有阿谁?”而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松柏冢累累”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哀景写哀情)(意思是说老翁的家人都已经死了)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老翁六十五年有家不能回,现在回家了却是家败人亡,无家可归,这是怎样哀苦无告的命运

啊!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回答,师相机评价。)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十五从军征教案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出门东向看,他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到了母亲临行前的叮嘱,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木兰从军的视频)父亲临终前的遗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妻子在家盼望征人回来的情境。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可现实是——带着你对老兵的情感重读这首诗。

作为一名服了整整65年兵役的老人,竟然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郁郁葱葱,可以想见他们生前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六十五年前的岁月:苦竹叶,青又青,家家户户要抽丁。张家抽了张大定,石家又抽石耀廷。张大定,石耀廷,丢下家中老小一大群;挨饥受饿无依靠,哭哭啼啼有谁怜?就在他走的当年(青杠叶,二面黄,四面八方在征粮。征粮征得民叫喊,伤心伤意哭断肠。若问征粮做啥子,他说拿去打内战!——《青杠叶》(近代)沈迪群)

五、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无休无止的战争,使老兵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百姓离散,亲人夭亡。人忘了,家没了,国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对战争的另一方是不是就是幸福无比的桃花源呢?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 乐府诗集 战争如此残酷,那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学生散议)

老师小结:战争是统治者为了一己的私利强加给人民的。(《花木兰》电影96分钟: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以为天下是刀枪抢来的?赫赫战功,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算是侥幸赢了,也有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人拼死搏斗。白骨累累,满足的只是你一个人的野心。)

那么我们对战争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不挑战不避战,不主战不畏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善之策。

五、小结,升华主题:

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惨(悲)

语言 自然平实

叙事 详略得当

写法 哀景写哀情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惨惨惨

【篇五】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

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第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

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

集于民间。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

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十五从军征》就

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

冢累累(zhǒng) 狗窦(du) 雉(zhì) 舂(chōng) 羹(gēng) 贻......

(yí)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

带来的无穷灾难。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同乡

的回答是画龙点睛之笔,暗写人亡。老兵九死一生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家破人亡

的情景。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圣旅谷,井上生旅葵。”——写到家后

看到的情景,室内外了无人烟,一片荒凉惨景。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

落沾我衣。”——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

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此情此景,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

四、合作探究:

与《采薇》比较阅读,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这首诗与《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但表现手法却

有不同。《采薇》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本诗则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

所闻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如果说《采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写

意水墨画,那么,《十五从军征》就好像是一部纪实片,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场

景,也正是在这写实当中,字里行间渗透着血和泪的控诉。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注重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了一个老兵还

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

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野兔野鸡、旅谷旅葵;伤悲——荒冢累累、泪沾衣裳。

————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

【篇六】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四、 教学设想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五、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 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七、 课时安排

1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乐府诗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如七年级我们做学过的乐府诗——《木兰辞》、《陌上桑》都是民歌。在魏晋以后,出现了文人摹仿乐府的作品,如我们七年级学过曹操的《观沧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4、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 )

5、指明学生再读,评价。(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 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6、齐读。

7、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三)品读鉴赏

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那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 “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 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十五从军征教案

3. 集体交流。(课件出示诗句)

预设:

(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

(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

(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近)“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凄凉)(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

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6、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生读(板书:泣)

7、揭示悲剧原因。

8、、小结白描手法。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担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痛苦?(联系写作背景)(不是,不仅仅只有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同学们,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对人类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

破坏,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可是,近段时间,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战争一触即发。最近,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对此韩国则联同美国、日本等频繁举行军事演习,朝鲜半岛正“逐渐接近战争”。 通过学习课文,你对此有没有什么看法?

十五从军征教案

(五)作业布置

将你对老兵回家的经历的想象写在小作文本上。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老兵 悲

(白描) 泣

【篇七】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十五从军征教案

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解诗题

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

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 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

【板书: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

反映了——(真实的事情。)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

(二)、读通诗

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 <冢、窦、雉、舂、羹、贻、葵>

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明诗意

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

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

的第二步。

(四)、入诗境

1、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兵,诗歌开篇第一句便为我们介绍了老人一生的经历,【板书:入诗境】

请读诗的第一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十五岁便从军打仗,八十岁才得以归乡的老人)

【板书:十五 八十】师:从她的朗读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兵役一共服了多少年?(65年)

师: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的生涯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再读第一句)好一个始得归,这位老人回乡路走得太久,走得太难了。这个老人十五岁离家前还是一个朝气蓬勃、荣光焕发的少年,历经了65年的战争,此时他已是遍体磷伤,老态龙钟,在风烛残年之时,他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急切、喜悦、害怕)你能读出此时他难以言表的心情吗?

2、师:走在返乡途中,老人既喜又悲,万般滋味就尽在这两行诗中。心急如焚的老人终于回到了家乡,道

逢乡里人又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回答他的呢?(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乡里

人委婉地告诉他,一座连一座的坟墓就是你的家,你的所有的亲人都埋葬与此。如果你是这位老人,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微微走到自家的小院,他看到的是

什么呢?

(1)

(2)

(3)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你的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师:这怎是一个荒字了得。除了课文当中描绘的场景,你能不能用描绘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你看到的?(学生描绘并有感情的朗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已经看到了这幅画面。 师:这就是他魂牵梦绕六十五年的家呀。六十五年前,他的家又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呢?(幸福的、

快乐的)【板书:家】可是如今他苦苦思盼的亲人(音乐起)早已是 黄土 ,曾经美好的记忆已是累累的坟墓【板书:冢】他看到到只有“兔从旅葵”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袅袅炊烟,曾的家人的嘘寒问暖,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兔从旅葵”。

4、师:这对老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只能“舂羹”他想做给谁吃呢?(学生起来回答)然而却

是“饭谁”。

师:是啊,他还抱有幻想、抱有一丝希望。他的心中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就是这样一碗饭,吃到老人的嘴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无味的)

师:是呀他的生活从此已毫无意义,这种无味、苦的,不仅是饭,更是他的心。此时的老人心中已痛到了极点,谁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5、师:可是他又能做什么?他只能“出门衣”。本来步入家中,他想看到什么,他又看到了什么?他

出门向东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多么凄凉的一幅画面,看到这一切,老人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那凝聚着他六十五年的期盼,六十五年的沧桑,六十五年的艰辛老泪再也忍不住了落了下来,此时的老人他在泣什么?又在为什么而泣呢?(为家人,为同病相怜的人,为战争)是呀,他心中除了悲更有恨,同学们,据资料记载,汉朝曾多次讨伐匈奴,在这长期征战的过程中,有进一半的人牺牲,又有多少人和老兵一样妻离子散,家破人 ,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想到这一切,老人怎能不泣呢?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悟实情 师:今天战火依旧在燃烧,众所周知的伊拉克战争,有谁知道的想说一说?(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实质上是借反恐时机,以伊拉克拒绝交出子虚乌有的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的一战争,战争历时7年多,伤亡人数令人乍舌。)

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请学生回答)的确战争是可怕的,它带给了我们无数的伤痛,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它使很多的家庭家破人亡 ,战争,你给太多人们的心带来伤痛。这都是我们渴望和平的心声,但是我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也应该奋战到底。 【板书:渴望和平】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远离战争的思想感情 【板书:悟诗情】 这四步也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四个步骤,希望同学们应用在今后学习古诗的过程中。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 2.完成优化练习

七、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 八十 读通诗

家 冢 明诗意

反对战争 渴望和平 入诗境

悟诗情

【篇八】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这首诗。

2、 能运用查找资料和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3、 通过想象、质疑、自由诵读、讨论,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自由诵读中,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以及老兵老泪纵横时可能的联想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教案

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1、导入新课

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有叙述边关战事的,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还记得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所抒发的从军壮志),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本课的这首诗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2、读准《十五从军征》

(1)学生集体朗读,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讲解难字、词的注音。

(3)指名学生读,师纠正读音和诗韵。

3、读懂《十五从军征》

(1)资料介绍:《乐府诗集》,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北宋郭茂倩编。一百卷,分十二类。其中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作品。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①师:先读诗的前两句,看看注释,说说这两句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②师:再读诗的3–6句,看看村里人是怎样回答的?体会其中的情感(指名学生读诗句回答)

③师:村里人很委婉地回答了老兵的问题,那究竟现在他的家是什么样呢? (学生集体读诗句“兔从狗窦入、、、、、、”回答)

师: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把画面描绘出来。(师有感情地读“兔从狗窦入,、、、、、、)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家庭破败

师:再读一读这4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生答)

(老师作预想:凄惨、哀伤、无奈、悲凉)

④师:虽然家里破烂不堪,但家毕竟是老兵的家,于是他还是走进去,他又做了什么?继续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舂谷、、、、、、”)

板书:哀情(失去亲人的痛苦,悲伤)—哀景(家中无亲人,孤独)

⑤师:“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老兵他在看什么?为什么哭?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再有感情的读一遍这首诗,想象一下老兵看什么?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回答)

老师预想、、、、、、

①老兵从军前,儿时一家人欢聚一起,其乐融融的、、、、、、

②假设现在老兵回来时,家里人都在微笑欢迎他归来,说说笑笑,共享家宴、、、、、、

③假设老兵从没有去从军,一直在家里照料家人,现如今家里、、、、、

4、对比、思考

师:现如今,这一切有吗?没有

有的只是“松柏冢累累”(指名学生朗读诗)

有的只有“兔从狗窦入、、、、、、”(指名学生读诗)

有的仅剩“春谷持作饭、、、、、、不知贻阿谁?”(指名学生读诗)

师: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是什么造成如今老兵孤身一人?(学生思考后回答)十五从军征教案

二、讨论研究

师:说一说诗歌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预想“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汉代社会的黑暗”)

师:那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自由发言,说出感想)

三、小结全文

师:同学们,诗中写到一位老兵白发苍苍怎样?

师引:十五从军归,八十始得归。

师引:他路途中遇到乡里人,乡里人告诉他—-

生读:道逢乡里人、、、、、、

师引:无可奈何,老兵独自一人—-

生读:舂谷持作饭、、、、、、

师引:最后,老兵只有—-

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后想象一下老兵“向东看”,他在想些什么?把他所想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篇九】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绝望地望着东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16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65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

二、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心灵的体验上,情感的体验上。本课在设计时,将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的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内里世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4、背诵全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诗歌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提醒学生“阿”、“冢”、“窦”、“雉”、“葵”、“羹”、“贻”)

3、全班齐读

4、交流: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个从军65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细读文本,举象对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读这四句诗)

(3)这就是我的家,我那无限凄凉的家,那形同废墟一般的家(音乐响起)全班再次齐读“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书:无限凄凉)

2、出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齐读,

(2)引导想像,再现往事

①教师:在那松柏林的深处,在那一个连个一个的坟墓中,静静躺着的人是谁啊?(我的亲人)他们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经和亲人、家人渡过一个怎么的时光呢?

3、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苦!!!(指名读出“苦”的感觉)

(2)这仅仅是饭菜的苦吗?(还是生活的苦,是失去亲人的苦,是无尽悲哀的苦……带着新的体会再读。板书:无尽悲哀)

在这65年中,难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难道我就不思念我的亲人吗?难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吗?

4、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1)指名读

(2)教师简介汉朝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师:在这65年间讲不完老人对家乡的思念,道不尽老人对亲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亲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吗?(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挚爱的亲人吗?(不行)他甚至连写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板书:残酷的兵役(再指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在那个残酷的世道里,老人这样遭遇仅仅只是他一人吗?还有多少人连家都不能回了啊!还有多少人战死沙场,暴尸荒野啊……(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重点研读“东向看”

(2)老人流下的是怎么样的泪水?反复诵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结合板书小结:老人的泪水流不尽这无限的凄凉,流不尽这无尽的悲哀,流不尽这残酷的兵役。

(四)回归全文,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十五从军征教案 六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