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世纪绝唱汪曾祺

李木生

 

  中国文坛还算是幸运的,二十世纪末叶出了个作家汪曾祺。一个随和的老头,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了天下人(尤其是普通人)干涸的心。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但是这泓水又是人间的水,亮晶晶地染着人间的烟火。只是一个“善”字一个“美”字使他有了超常的法力,乾坤的枷锁束缚不住他,功利的诱惑更左右不了他。生时,他痴痴地恋着人间;死了,人间便常常地想着他。尽管也有误解,总是无法抹杀广大的普通人对他与他的作品的喜爱。比如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士大夫,有人说他淡泊得像天上的一块白云,其实都不大准确。   

众说纷纭之中,胡河清与摩罗对他的探究可谓别具一格。胡河清先生在《灵地缅想》一书中说:“汪先生处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漩涡里,之所以能长期保持敬慎不败,得力于道家的谦冲之道亦深矣,”并说汪老先生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境地中有三种躲避解脱的办法。一是躲入有着极强“间离效果”的京剧,“似醒非醒,冷眼觑着喧闹的尘世间不断上演着的一出出闹剧、悲剧和喜剧”;一是躲入美食之中,让口腹之欲“使思想活动得到最充分的休息状态”;一是躲入青年男女的爱情之中,“编造关于巫山云雨的梦境成了他们对于残酷历史过程的一种特殊的心灵规避方式”。摩罗先生则在胡河清躲避解脱说的基础上,更分析出了汪曾祺不敢直面人生的“瞒”和“骗”的“温馨”,甚至把他视作“一个个性生命自我取消”的“悲剧”——“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   

但是汪曾祺在历史的天宇中、尤其是在文学的银河中,到底是怎样一种星座呢?   

我们还是先从他的内心剖白中探寻一下其灵魂的真迹吧。   

他说:“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那么他的个性是什么呢?从对他影响较深的中外作家归有光、鲁迅、沈从文、废名和契诃夫、阿左林是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的。他对于西班牙阿左林的评价是“热情的恬淡,入世的隐逸” (《谈风格》)。其实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个性恬淡,却因善良而对普通人敞着炭火一样的心怀;不事张扬,喜静守独,又因热爱而全身心地融入生活并对生活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他在《自选集重印后记》中直言:“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因为我比较真诚。”世事是悲哀的,便让悲哀渗透在作品里。普通人里又毕竟生长着美与善,那就在作品里“发现对生活的欣喜”,“弘一法师临终的偈语‘悲欣交集’,我觉得,我对这样的心境,是可以领悟的”。他是那样地理解与欣赏老师沈从文,说他之所以写《边城》、《边城》之所以写得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又读(边城)》)。这不也是他的自况吗?“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小说三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是一个中国人》)   

他是本质意义上的“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对于非人道的东西,他虽然没有电闪雷鸣、金刚怒目式的抗争,却也绝对没有苟且躲避,取消生命的自我,更不会认同与合流。胡河清与摩罗虽然对汪曾祺作了独到的研究,但其结论却因进入他的灵魂而又从他的灵魂深处滑开,从而过犹不及,离开了真正的汪曾祺。   

真正的汪曾祺有着自己的愤怒与抗争。   

对于写过《骆驼样子》、《龙须沟》、《茶馆》等传世之作的作家老舍的投湖而死,他在《八月骄阳》一文的结尾,写有一段令人心碎的对话:“这么个人,我想他本心是想说共产党好啊!”“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千古艰难唯一死呀’!”“‘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这与《茶馆》里“我爱国可谁爱我啊”的那句台词,何其相似乃尔!这是轮回还是停滞?是前进还是倒退?是解放后的“新”还是唱了两千年终也唱不完甚至更加变本加厉的“老调”?数十年的光阴竟然白过了吗?只这轻轻几句对话,便向国人揭开了掩饰着悲剧的帷幕。   

对于当年数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被赶被骗被“流放”,汪曾祺更是进行了撕人心魄的控诉:“知青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癌肿。是什么人忽然心血来潮,把整整一代天真、纯洁、轻信、狂热的年轻学生(老三届)流放到‘广阔天地’里去的?这片天地广阔,但是贫穷,寒冷,饥饿。尤其可怕的是这片天地里有狼。发出那样号召的人难道不知道下面的基层干部是怎么回事?把青年女学生交给这些人,不啻是把羔羊捆起来往狼嘴里送。我们对知青,尤其是女知青,是欠了一笔债的”(《一个过时的小说家的笔记》)。将无罪的“整整一代”年轻学生进行“流放”,这不是一种深重的罪孽吗?而且这种罪孽还竟然是一种“心血来潮”式的随意试验!否定与愤怒的笔触,更直接指向那个“发出那样号召的人”。   

他本身就是一个当过“右派”、而后又在“文革”中倍受凌辱的人。他之所以对于自己的苦难能够“随遇而安”、甚至感到“三生有幸”,也许是他的眼睛老盯着普通人的苦难、只顾怜悯而忘记了自己的缘故吧?但也正因为自己有过长时期的切肤之痛,也才能直针穴位,一语中的。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大半时间都是在运动中耗掉的”,发着悲愤的喟叹,直言“‘为政治服务’是一个片面性的、不好的口号”,呼吁作家“从‘为政治’回归到‘为人生’” (《文集自序》);“还是让画眉‘自觉自愿’地学习,不要灌输,甚至强迫。我担心画眉忙着学这些声音,会把它自己本来的声音忘了。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录音压鸟》)   

北京国子监的那通明太祖训示太学生的碑,一定在他心头压了好久了。碑上,明太祖将惩治闹学潮学生的办法定得明明白白:“凌迟了,枭首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将人零刀子片了,再割下头挂在杆子上示众,而后还要株连九族,流放全家。汪曾祺对此一点也没客气,说“他的这“要恢复对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随遇而安》)   

看到被普通人摸得鼻子发亮的美国总统林肯的铜像,这个儒味十足、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人,一定是对孔夫子的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怀着深深的厌恶吧?此时此刻,他不仅想起了林肯的“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那句名言,而且感慨系之:“自由是要以平等为前提的,中国很缺乏平等。”“国内搞了那么多运动,把人跟人之间都搞得非常冷漠了。回国之后,我又会缩到硬壳里去了”(《美国家书》)。这些家书,是他在1987于美国讲学时写给妻子的。其时,国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又过了将近四年,这个随和的老头,再一次地实话实说:“我们这个社会迄今仍带有很大的封建性,甚至奴隶社会的痕迹。”(《一种小说》)  

但是,汪曾祺毕竟是一位“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不擅愤怒,长于慰藉;不擅谴责与鞭挞,长于赞美与咏叹。他要用对于脆的人心的体贴与呵护,对于人性的呼唤与热爱,和对于隐于民间、渗透在生活中的善与美的发现、再现与礼赞,完成他的世纪末的绝唱。   

巨大的爱已经让他进入到忘我的境界。他只顾勤恳地疏松着已经板结的心田,默默地播下富含营养的种子,坚信再多的灾难,也不能永远夺走人类丰收的季节。我看到,一尊洋溢着人性的善与美的女神,正披着晨曦,仪态万方地塑起在东方。   

在汪曾祺的著作里,很少提到鲁迅。鲁迅和汪曾祺是两种性格的人,一峻急,峻急如暴风中的大海;一舒缓,舒缓似春月下的小溪。但是他们又有着相通与相似,这便是在他们的心之深处都有着茂密的爱,而且是母爱。汪曾祺特别记得并着重提起过萧红与鲁迅的一次对话。萧红有一次问鲁迅,你对我们的爱是父性的还是母性的?鲁迅思索了一下,肯定地说,是母性的。对此,一贯浓情淡出的汪曾祺似乎也掩不住情感的波澜,说:“鲁迅的话很让我感动。”接着,又带点悲凉意味地补充道:“我们现在没有鲁迅。”这些话,他说在1991年的1月。   

而他的“我们现在没有鲁迅”这句话,正是他以母爱之心,为青年黑孩的散文集所写序言里的一句话。就在这“不知道立伟会不会难过。”(《从哀愁到沉郁》)   

实际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往往就是这种“无缘无故的爱”,尤其在情感被规定、规范成一条河流,必须注入带点神拔抖呐尤淮笪锏氖焙颍庵职透酉缘妹肿阏涔蟆K酝粼髟诿舾腥从肿钜资艿缴撕Φ闹斗肿由砩希谏萍栊寥从稚儆幸揽康钠胀ㄈ松砩希冻鲎牛卜⑾肿耪庵置肿阏涔蟮那楦小5比唬纳脖阍谡飧冻鲇敕⑾值耐保竦米晕坑牖对谩?  

他被明代散曲大家王磐所感动,就因为王磐通过“目验、亲尝、自题、手绘”,为没谁真正关心的老百姓编了一部《野菜谱》。他为也同是明代的诗人、状元杨慎的悲惨命运而泪下,并缕述其因“言论自由罪”、只身被贬谪云南三十七年,直至七十一岁上孤单地死去的痛苦一生。对于他的老师沈从文,他更是用理解、用自己的做人和为文,表达着钦佩和热爱。他知道老师本来可以写出更多的作品,他知道不能写作的老师心里积藏着沉沉的郁闷,知道了又不能说出,只好让理解与爱化入告别遗体时的泪水里:“我走进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他一眼,我哭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那以与普通人为伍为荣,与普通人息息相通的平民知识分子的本色。封建士大夫简直是和他南辕北辙,更遑论“最后一个”。   

1986年,离家四十七年、已经六十六岁的汪曾祺回家了。回家的汪曾祺没有忘记自己上幼稚园时的王老师,去看她,带着北京的果脯,更带着专门为老师写的一幅字:“‘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念平生美育/从此培栽/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师恩母爱”,在汪曾祺心中已成不涸的圣水。就是这首诗,让王老师哭了一个晚上,也为老师寂寞的晚年,平添了温馨的暖色。   

他还会对因“偷人”而被丈夫用劈柴打得很重的卖烧饼的女人“充满了敬意”;那个背着扬琴、点着麻秆、踽踽而行的盲老人,又会令他“常常想:他今天能吃饱吗?”难怪他要呼吁引进美国盲人的夜光麻秆,好让人在黑夜里为盲人让路;从小声说话、低头走路的画工管又萍,他体察到了从来不署名的画像画工的辛酸;至于发生于旧社会的、挑夫的女儿巧云和小锡匠十一子的“自由恋爱”,冒死从潭中捞起女尸、却将挣来的十块钱全给了人治病的“陈泥鳅”,他更是给以倾心的赞颂。   

别说人了,就是动物草木,也能牵动起他的情感。1980年12月29日清晨,他写了《天鹅之死》,对那位伤残于“文革”工宣队的凌辱之下的芭蕾舞演员白蕤,对那只毙命于“文革”之后青年的枪口之下的白天鹅,倾注了全副的热爱,并用流血的心呼唤着人性的回归:“天鹅天鹅你在哪儿?天鹅天鹅你快回来!”以至七年之后,当他重校这“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尊重和欣赏。”(《我是一个中国人》)   

汪曾祺心里头有神不?有。他全身心地敬这个神、爱这个神。这个神不是天上玉皇、海中龙王,而是上面说的那位人性女神。这人性之神,善是当然的了,还有一面那就是美。面对龌龊和险恶,面对无助和绝望,面对苦难与死亡,汪曾祺总是乐此不疲地告诉人们:瞧瞧她,瞧瞧她吧,瞧瞧这位美的女神,她就在你的身边,她就在我们的心里。

“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的,是绿蚱蜢;“不紧不慢,汤汤洄洄,似若有所依恋”的,是伊犁河;“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是老舍;“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的,是一对童心未泯的摘枸杞的老人;而为丈夫前妇的小男孩儿买下好多东西,又用勾针给其勾一顶大红毛线帽子、有着“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的,一定是那个爱上个放蜂人的四川女人了。   

人性的恢复,我们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我们欠账太多。不要说去发现、欣赏人性之美,我们甚至还在以人性之丑之恶为美,而把真正人性之美的花蕾踩入烂泥中,或扼杀在心灵的萌发时。我们总是强调整体而忽略了细胞,甚至不惜窒息、扭曲一个个细胞的活泼的生命,来换取整体暂时的平衡和稳定。其实,整体的健康与活力,全仗着细胞的健康与活力,一旦细胞出现了无可逆转的癌变,等待着整个肌体的,只能是完结。汪曾祺先生自从将美育的担子挑在肩上,就再也没有松闲过。他说“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他认为美育“是医治民族创伤,提高青年品德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我们的青年应该生活得更充实,更优美,更高尚。我甚至相信,一个真正能欣赏齐白石和柴可夫斯基的青年,不大会成为一个打砸抢分子”(《关于〈受戒〉》)。   

所以,他将美推向了极致。   

《葡萄月令》里葡萄简直就成了仙子,读来让人心头美得酥酥地离开了一切凡尘——“一月,下大雪……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窑里。二月里刮春风……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枝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三月,葡萄上架……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四月,浇水……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八月,葡萄‘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得像玛瑙,红得像红宝石,紫得像紫水晶,黑得像黑玉。一串串,饱满、磁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是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所以,他把情推上了极致。《受戒》当是不朽的传世经典。   

美丽的村姑英子与聪慧的小和尚明子的纯真爱情,在美丽的湖中涨向高潮:“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1997年,七十七岁的汪曾祺走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会走得这样早。看相的说他能活九十岁,他虽然不敢想得这样长,却也绝对要比七十七岁久长。在他七十岁的时候,他还打算再写一本散文集,一本短“活着多好呀!”   

只是他已无法知道,很多的青年、很多的读者都会时不时想起他,并在心里念叨着:“要是汪曾祺活着多好呀!”其实,活多大是大?关键是质量。有他这两百多万字的作品在,他就会活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尤其在人性珍稀奇缺的时候,大家更是忘不了他。他说过:“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我们当然还会记得,他说过:“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一两千年之后,当人性已经得到足够的提升,人们也许才会渐渐把他淡忘的。谁知道呢?说不定人们回眸间倒会把汪曾祺看作英雄呢——没有勇气、力量、智慧和献身精神,谁能够像他一样在黑夜里举起照亮而且温暖着人心的火把呢?   

汪曾祺走了,我们还在。   

【篇二】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山东省文登市高村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文登市高村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趣事、趣人、趣景中感悟童趣。

2、研读课文,学习写趣事、趣人、趣景的方法。

3、联系背景,理解童年对鲁迅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赏趣、写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情境导入:

以一组充满童趣的照片导入。 二、整体感趣,猜猜笑声

1、检查预习: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百草园,怎样的三味书屋?

2、猜笑声:哪个来自百草园,哪个来自三味书屋?为什么?

A哈——-哈 无拘无束的大快乐

B嘻嘻—– 嘘 束缚中的成长,忙里偷闲的小快乐

3、现场生成对联:

百草园里春夏秋冬乐哈哈

三味书屋课堂内外笑嘻嘻。

三、阅读探究,赏趣写趣

1自主学习

到底是什么那么有趣,让鲁迅笑得这么开心呢?同学们都来当一次评审嘉宾,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颁发一组最有趣奖。

评奖依据:有趣,能让人嘻嘻笑或者哈哈笑。

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生动、体现童趣的片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点评,

2小组合作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成果。每个小组评出一份最佳方案,集体修改,在班内交流。交流时请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充分的评奖理由。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3展示交流

A趣事:捕鸟。

一生上台动手演示,其余同学朗读课文。比较“拽”和“拉”的不同,哪一个能捕到鸟?体会动词的使用,总结动作描写的方法:推敲动词,使用最恰当的动词。

B趣园:百草园

(1)学习写物特点 好看:菜畦碧绿、桑葚紫红、菜花金黄

好听: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

好吃:

总结出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和味觉。

(2)学习写景顺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总结出:用关联词确定景物的出场顺序。

(3)口头作文:说说我身边的趣景

1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排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写景物的特点。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C趣人:三味书屋的老先生

(1)小组课本剧表演

看后思考:你觉得这是一个好老师吗?值得鲁迅一生去怀念吗?

师补充三味书屋的资料。体会老师忘情读书正是在身教“三味” 中的“诗书滋味长”。

(2)总结写人方法: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的画面感。

(3)片段练笔:写写我身边的趣人 写写现任老师,不要透露姓名和学科,让同学们来猜。

D小结: 赏趣:趣事、趣园、趣人

写趣:用神态动作写趣人,用准确动词写趣事,从视觉听觉写趣景,

总结:趣味多多。(横批)

从对联总结课文:百草园里春夏秋冬无拘无束的大快乐,三味书屋课堂内外忙里偷闲的小快乐,共同组成了鲁迅趣味多多的童年,成为他心灵深处最温暖最明亮的一角。

四、主题延伸,背景悟趣 了解背景。理解童年是鲁迅一生战斗力量的来源,百草园是他的精神家园。 五、布置作业,写写童趣

1、作文:《童年的乐园》

要求: 1)、推敲动词写趣事 2)、视觉听觉写趣景

3)、动作神态写趣人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2、推荐阅读:

“充满童真童趣的园子情结”系列图书:

1、汪曾祺散文集《草木春秋》

2、法布尔散文集《昆虫记》

3、列那尔散文集《自然记事》

4、普里什文散文集《大自然的日历》

“充满童真童趣的老师们”系列文章:

1、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

2、汪曾祺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记沈从文)

2

【篇三】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文学论文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姓名:王滔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班级:自动化(1)班

学号:20102963

浅谈《边城》与《傲慢与偏见》的异同

关于爱和人性的小说,古往今来,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汪曾祺先生评价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沈从文先生和才华横溢的勃朗特女士所写的〈边城〉和〈傲慢与偏见〉则是关于这个主题的很好的样板。

首先,谈谈我对〈边城〉的认识。有件事我不得不声明,在上关于〈边城〉这堂课之前,我并未曾拜读过该作,这实在是一件很憾事,大概是对这类小说不太感兴趣的缘故。不过课上放的关于〈边城〉的视频,让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大概的、浅层的认识,对整个故事情节的脉络有了了解,之后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小说发生在一个湘西小城,这是一个美极了的世外桃源,“黄泥的墙, 乌黑的瓦, 位置永远是那么妥贴 , 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 实在非常愉快”;“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 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类似的景物描写是很多的,无不展现出这个湘西世界的迷人、和谐。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个灵气逼人的小兽物,长在水边,也熏陶出了水一般的干净、明澈,而且她还是一个十分孝顺懂事的孩子,“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其次,她有着坚贞而脱俗的爱情观。在小镇的赛龙舟的风俗活动上,她邂逅了船总顺顺的小儿子傩送,两人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这是一种如水晶般纯洁的爱,没有山盟海誓的豪情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小说的另一主人二老在茶垌人的心中可谓是“完人”,外貌出众 ,有“岳云”的美名。他热情奔放,吃苦耐劳,可谓是茶垌年轻一代的楷模。他不 仅如茶垌少年一样“结实如老虎”,性格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不倚势凌人”。大老则是二老的哥哥,比较憨厚、朴实,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为了俘获翠翠的青睐,竟提出与弟弟晚上一起到碧溪岨唱山歌,足见其执着、痴情。此外,小说中还有翠翠的爷爷——老船夫,大老二老的父亲——船总顺顺等若干人物。

其次,说说<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不得不说是英国文学史上一名伟大的女作家,虽然她的作品不丰,仅有六部,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其非凡的创作天赋。奥斯汀主要的创作内容就是“婚姻与爱情”,但有一点让人很惊奇——她终生未嫁,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其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而《傲慢与偏见》主要讲述了傲慢的都市男青年——达赛和偏执的乡村女青年——伊丽莎白的故事。伊丽莎白有四个姐妹而没有兄弟;班纳夫人是她的母亲,终日所念叨的就是怎么把女儿嫁给好婆家,各种乡村聚会上总少不了她们母女的身影。大女儿简,温柔可人、举止大方,但有时候过于惟命是从,特别是在处理她与她的意中人——宾利先生的关系时,总是牢记着母亲“要保持淑女”的指示,因而当她骑着马前去看望宾利,结果却淋了雨而受风寒并在宾利家修养,在面对医生的常规检查时,依旧极力保持所谓的“淑女”,结果使劲打了个喷嚏,真是让人捧腹不止。不过当达赛以一名忠实朋友的身份将简的家人的“丑陋”嘴脸告诉宾利时,两人出现了小纠纷,但故事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二女儿伊丽莎白,美貌与智慧并举,同时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舞会上,她由于看不惯达赛的自命清高,当达赛邀其共舞时,以一种极其讽刺的口吻回绝了,并且接受了魏肯的邀请。而后再一场达赛姨妈举行的宴会上,伊丽莎白展示了高超的射箭技艺——三发均中一环,让达赛自愧弗如,同时心生钦佩。在后来寓居可柯林斯先生的庄园时,伊丽莎白以其并不十分娴熟的琴技,演

绎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她的自信以及坚定让达赛和他的姨母刮目相看,也为达赛姨母一反常态的举动埋下了伏笔。本来对达赛好感有所增加的伊丽莎白却因为魏肯的一番谎言而对达赛的态度日趋恶劣,“曾经以为他只是一个虚荣、傲慢的家伙,没想到他还是这么一个卑鄙的小人”。故事最后,在达赛姨母的善意提醒下,伊丽莎白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正是在达赛不辞辛劳的搜寻下,才找到了魏肯和利迪娅,并且也是在达赛暗中资助下,魏肯迎娶了利迪娅,而宾利也经达赛的鼓励,又回到了简的身边。伊丽莎白沉浸在这一个个喜讯的欢愉中,而当达赛想她深情告白时,她欣然接受了。

《边城》和《傲慢与偏见》两部都已爱情为主线,前者描绘了湘西水乡的淳朴爱情,后者则写了一对充满个性的青年男女的曲折爱情。不过《边城》自始至终都透着一股淡淡的难以名状的哀伤,就像一层迷蒙的雾,让小说中的人物沉浸其中,也让读者的思绪萦绕其间。翠翠,无可置否,是一个天真烂漫、乖巧伶俐的少女,可命运却偏偏教她受尽磨难。她的父亲是个军人,打仗经过这儿,邂逅了她母亲,不过在诞下翠翠不久,她的双亲便便双双离世。失去了双亲的她,全靠着爷爷(也就是老船夫)含辛茹苦拉扯大。但命运的轨迹是如此得相似,她的命运一如其母亲般曲折。傩送和天保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她,而她本人喜欢的则是傩送,于是天保为成全弟弟而深夜闯滩,溺水而亡;傩送新生愧疚,亦离家远行;而忙于翠翠婚事的老船夫也终因天保之死和傩送之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人间。故事最后,只剩下翠翠一人痴痴的凝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不过我相信很多读者会同我一样,内心为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带上红色头盖出嫁的日子。

而《傲慢与偏见》则与之相反,结局可谓皆大欢喜。利迪娅和魏肯一种匆忙而又疯狂的方式跨入了婚姻的殿堂,尽管魏肯嗜赌、不务正业,但在达赛的悉心安排下,也算谋得了一份好差事,并且在与班纳一家人见面的时候也显示出他真诚的一面。简与宾利也尽释前嫌,一起坐在喷水池边,倾吐对彼此的情愫。而我们小说的男女主角伊丽莎白与达赛在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同样到达了西天极乐世界,修成爱情正果。

虽然两部小说在结局及情感渲染上存在差异,但在对人们的爱情观诠释方面却大同小异。《边城》和《傲慢与偏见》都突出了人们对于利的风魔,以及“商品化爱情”的价值观。在《边城》中,翠翠的婚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翠翠在婚姻道路上的种种磨难,实际上是 “渡 船”(义)与“碾坊”(利)之间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通过对当事人行动及其心理的分析, 读者就可以发现边城人在“义”与“利”的取舍上所表现出来的功利色彩。而《傲慢与偏见》,班纳夫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小说开场,从班纳夫人与女儿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名利十分看重,凡是看见年轻帅气的富家小伙,便盘算着怎么让女儿们用各种方式来骗取这些情窦初开的纯情先生的爱。而在舞会上则与另一名当地有权势的贵夫人,互相吹嘘哪家公子看上了自己的女儿。在得知宾利看上简后,她满心欢喜的同时,则不断的传授让宾利死心踏地爱上简的方法。而小说最后,她甚至都还在念叨,“宾利先生的年薪是五千英镑,而达赛先生则是一万英镑”。

【篇四】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星斗其文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

沈从文先生逝世后,傅汉新、张充和从美国传来一副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发胖了),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

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形。——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该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他很爱自己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柳坳,—— 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

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有大变样。家乡人闻听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招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从文说及时大笑,但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情十分感激。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 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

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19、沈从文先生的“赤子其人”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20、写传记,要善于抓住细节。请在文中找出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4分)

21、人物传记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而本文在介绍传主的经历和性格时,却加进了作者不少的主观评论。这样做合适吗?请结合

文中具体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A、做事有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精神。

B、对家乡和家乡人充满了热爱。C、为人随和豁达,心地单纯。 19、

A、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 突出了沈从文先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写作的锲而不舍的干劲。

B、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20、

【篇五】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1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3分)(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D.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2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他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对于改进技术,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为了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但更是为了贵族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和经济的繁荣发展没有绝对的关系。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因此,治国之道当开国节俭,盛世奢靡。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作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行。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3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血迹的手稿。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是在《国文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共二十一章,他告诉我,写了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阴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沈先生称自己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有的,一句对话也没有。《月下小景》确是为了履行许给张家小五的诺言“写故事给你看”而写的,同时,当然是为了试验一下“讲故事”的方法。同时,也为了试验一下把六朝译经和口语结合的文体。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烛虚》)中尤为成熟。他的亲戚,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说“你的语言是古英语”,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种方法更为合适。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个性的字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他很爱自己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柳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有大变样。家乡人闻听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招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从文说时大笑,但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情十分感激。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4

沈先生的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节选自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从沈先生同巴金同住同创作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巴老同沈先生一样,对待作品苦心雕琢,精益求精。

B.沈先生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他被称为“多产作家”离不开“耐烦”精神。

C. 沈先生动情倾听“楚声”,泪流满面,表明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主要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悲痛。

D. 本文看似结构平朴,语言素淡,却是巧蕴于朴,浓藏于淡,细读来情真意切,淡远悠长。 E.沈先生用微笑看这个世界的一切,体现了他把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毫无渣滓。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我因找不到工作而情绪很坏,沈先生说“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对我的批评表现了他做事一定要做出名堂来的韧劲。

B.最后一段中,“虎耳草”在《边城》中也出现过。“虎耳草”意象不仅仅是它本身,其表象之后蕴涵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在这里作者主要体现了沈先生对质朴纯真的湘西世界深深的眷念。

C.“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使用的是嵌字格,嵌入了“从文让人”四个字,寥寥十六个字,恰好是沈从文一生的传神写照。亦慈亦让,是他的风度;不折不从,则是他的风骨。在本文中,作者用沈从文写作时留鼻血,写《边城》的过程,锦鸡的故事,体现了这一点。

D.“耐烦”,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用“耐烦”这个湖南口语,作者的表达更贴切、真实。让读者离沈从文更近,更能体会到沈从文的“乡下人”的特点。

5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于其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