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疯狂的苇荡 阅读疯狂的苇荡答题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疯狂的苇荡

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蝈蝈与蛐蛐、夜、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一封信、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

1、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2、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2课时)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

1、熟读并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学习这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揭示全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三、品味语言。

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小结:

这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2课时)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1、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8、致女儿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故乡》。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杨二嫂”的变化。

4、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

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10、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P69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P72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P73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P76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这

(1)穷——富——穷

(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4、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12心声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二、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发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窸窸窣窣xīsū

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明确:“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

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明确:“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

四、小结:

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

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

望和感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15、短文两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背诵课文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

【篇二】疯狂的苇荡

高考作文话题演练(曹树整理)(教师中心稿)

㈠人间亲情与友情

话题之一:爱心犹在

在家庭,你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你感受到师生的爱;陌生的人向你伸出援助的手,你感受到社会处处是美、处处有爱。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纯,爱是人类永恒的美丽。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爱有小爱,如男女之间的爱情,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同学战友间的友情等;有大爱,如希望工程、红十字会、保护动植物的协会、保护海洋的协会、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所体现、所昭示的爱心;还有宗教对众生、对上帝的爱等等。总之,爱无处不在,它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三千宠爱在一身”,可以结合亲身经历,记叙一件或几件表现家庭中爱的主题的事情。可以写爱的历程,从爱对人的作用入手,编一则故事。爱,无处不在,以片断的形式,写不同类型的爱,以凸显爱的广泛性与超越性。也可以写爱神的胜利,把神话故事纳入新的时代背景表现爱的重要性。 参考拟题:洒向人间都是爱;我触摸到你的心。

话题之二:人生关爱

爱,是润滑剂,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

请你以“人生关爱”为话题写一对这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放飞联想,搜寻自己生活、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然后根据占有的材料和自己的特长选择文体。写记叙文,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当你从亲身经历中选取某一事件展开叙述时,可以就近联想相类似的其他事件,用其他事件的细节丰富完善作文的内容;或者用相反事件进行反衬,强化文章的表现力。其次要讲究结构的安排。可以只写一件事,按情节发展推进故事;也可撷取若干事件,以片段组合的形式,表现“人生关爱”的主旨。写议论类的文章,除了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的思路清晰之外,最好能写出一定的文采。参考拟题:爱在心口难开。我们需要甜蜜。

话题之三:母爱伟大

《中国青年报》1999年10月27日刊登过《古老而永恒的丰碑》一文,文中写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故中,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潘天琪、贺艳丈夫妇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6年前发生的南京“7•31空难,在清理现场时,发现有位叫贡红梅的年轻妈妈双手还紧紧抱着一个9个月的婴儿,在20多个幸存者中,婴儿伤势最轻。当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①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母爱”这个话题是占老的但更是永恒的,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阅历和感受,可以从一个最熟悉、最擅长的角度立意谋热情者,可以用亲情催发人心灵中的温馨;冷静者,可以用思想叩动人的心扉。只要用心声与读者交流,就会让人受到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感化,产生一种人生的感悟,从而学会爱人、爱这个世界。如果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文体,则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参考拟题:回报母爱;咀嚼母爱。

话题之四:怀念依旧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欢乐和苦恼都渐渐远去,这时一种情愫在潜滋暗长,它就是怀念。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你可以追忆似水流年,结合亲身经历,记叙让自己不能忘怀的人或事物。可以写“我的幸福时光”,反衬因为过度压制而放弃爱好的社会现象。也可以寻找失落的“怀念” , 以寻”物”启事的形式开头,写一难忘的美好;你在我心中。

话题之五:朋友难忘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朋友,是青春的长青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的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朋友,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的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朋友,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映出鲜艳的辉煌。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品读诗歌,首先要根据所给的话题对诗本身作定向的搜索,从而发现相关的限制条件,使得我们的解读变得实在而富有意义。 本题首先要抓住“朋友”二字,由朋友再回归原材料,明确诗中“青春的长青藤”、“可爱的火焰”、“珊瑚似的夕阳”的相关表述,深刻理解朋友的内涵:朋友的心是年轻的,朋友的关爱是炽烈的,朋友的友谊是最美的。其次,在导语没有明示(或者没有导语)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深究与话题相关联的内容,以进一步确定我们写作的角度以及在选材时应注意的地方。就本话题而言,刻门还要考虑“我”是在什么情形下对朋友具有这些独特感受的?这就要抓住“静默的毁灭”、“饱受风雨的打击”、“懒懒的飘来荡去”等短语,理解到“我”常常是在苦闷无助、彷徨无奈的情形下想到朋友的好的,而这些,直接暗示了我们该怎样来构思立意,选材运思,千万不要信马由缰。参考拟题:因为有你,朋友;难忘的你。

话题之六:家的思念

对于人类来说,地球就是家;对炎黄子孙来说,中国就是家;对—般人来说,吃住生活的住处就是家。家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家有幸福的,有不幸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创建一个美满的家十分不易,而毁掉一个家却i艮快。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请以“家”为话题,写一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家”是—个十分宽泛的话题,说起“家”,人人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写这样一个话题的作文,思维的空间实在足太大了。我们可以写对“人类家园”的关注,也可以写对“民族大家庭”的赞美;可以写对故乡老家的思念,也可以写对暂时的新家的喜爱;可以写物质的家,也可以写精神的家;可以写一个美满之家,也可以写一个不幸之家;可以写创造—个家的艰辛,也可以写毁坏一个家的凄惨;可以写家中的温馨,也可以写家中的苦恼;可以描写家的环境,也可以编述家的故事;可以阐述对家的见解,也可以写对家的感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你只要选择一个适合于你的内容就可以了。参考拟题:我爱我家;营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话题之七:幸福感觉 

流浪陌路饥饿难耐者,获赐—捧粗食,无疑是一种幸福;在沙漠里跋涉渴极几近气绝者,蓦然发现一泓清泉,则又是一种无比之幸福;平生景仰膜拜的人物,得以见上一面,握一次手,照一次相,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幸福;度过三灾六难,七挫八折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请你以“幸福”为话题,写一人是情感的动物。人类因为有了情感,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对情感的正确认知,是青少年人生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情感的内容非常广泛,外在的,有家庭、朋友、故乡、祖国;内在的,则 有悲观、乐观、慷慨、孤独等等,不管哪一种,都与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写作本文要真正品味情感的内涵,正确认知情感的意义;学会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写成一幸福;难忘那份眷念。

话题之八:人间亲情

一队向甘肃缺水地区送水的车队,行至一段崎岖山路时,一头野鹿突然从山上跑下来立在公路中央,拦住了车队前行的道路。车队鸣笛,它充耳不闻,当地为车队带路的老乡下车用鞭子赶它,它“巍然”不动。老乡说,大概野鹿要喝水了。车队的队长被这头野鹿感动了,他说,今天就算犯一次错误,也要给这头野鹿一点水喝,于是便舀了一瓢水送到了鹿的面前。可是,这头野鹿并没有低下头去喝水,却见它仰起头来长鸣一声,一头小鹿从山上跑了过来,喝完了这一瓢水,这时野鹿才带着小鹿离开了公路。请你以“亲情”为话题,写一其实,亲情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是一杯陈年的美酒,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我们生活中的永恒的旋律。把生我养我的地方被人们称作“故乡”,这无疑是扩展了的母爱。而当母爱变成对分散各地的子女的牵挂和在他们之间的“非时流浪”时,故乡又浓缩在母亲的期盼里,而母亲的故乡在哪里呢?文章可以写出母爱的厚重和无私来表达亲情的内涵。参考拟题:母亲的河;母爱无言。

话题之九:感动滋味

在我们生活中,另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1. 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话题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话题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话题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参考拟题:永恒的情结;感动。

话题之十: 真正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对芳汀女儿的真情呵护,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后的内心释然,是陆幼青在病魔控制下动人的键击声,是陈丽明伺候病危女儿时的轻轻叮咛,是徐虎在给居民清理下水道时的重重喘息,是李素丽在卖票时真诚的笑意……真正的快乐从哪来?人们都说当你在为自己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在挫折与痛苦的磨砺中,在忘我的追求时,她便悄然来临,真正的快乐无影无踪,来也如风去也如风,她可遇不可求,那些为追求快乐而“快乐”的人,恰恰不会求得真正的快乐,而那些对事业、工作、学习和生活全身心投入的人,常常会于不经意间,因真正快乐的光临而心旌摇荡,甚至手舞足蹈。你心中“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真正的快乐”的?你有相关的体验或见闻吗?请以“真正的快乐”为话题,写一本题在审题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对于“真正快乐”内涵的理解,在话题原材料中已给了足够的明示,意在引导学生在立意上不出太大的偏差。在思路的打开方面,话题的原材料也做了必要的提醒,比如从名著中选取角度,从困境里的人事中选取角度,从平凡岗位的人事中选取角度等等,思路开阔了,对话题的理解也就深刻了。而要写好本题,还应注意以下三点:其一是要直面“真正的快乐”,做到中心突出,话题突出。在写作中,要抓住“真正的”做文章,最好是要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快乐的比较,从而强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其二是在写散文或议论文时,要注意选材的准确精当,不能将“快乐”强加到古今中外的人事当中去,而应在下笔之前充分筛选,选择那些的确能体现“真正快乐”的材料,并能对他们是“怎样真正快乐的”加以必要的详述,使之更富有感染力;其三是要注重真情实感,因为“真正的快乐”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是—种微而不可雕饰的情绪,所以针对本话题,要情感真挚。参考拟题;让快乐在心底歌唱;用心取悦生活。

㈡人生哲理与修养

话题之一:人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事万物无不有“格”。鉴定产品、接待宾客讲规格,商品交易讲价格,考察阅历讲资格,文艺创作讲风格……人为万物之灵,岂能无格?而且人格比 其他各种“格”更为重要。从人格与人权的关系人手,联系实际写一淡泊如菊;人格与人权;战胜诱惑。

话题之二:沟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著文,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少与父母说一说心里话,如今参加了工作,虽与父母同居一城,也常常回家看看,但更多的时候是给一些零用钱,而不是话语、交流。作者以己观人,发现身边的人大多也如自己一样,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沟通,于是呼吁起沟通来了。

在一些人看来,沟通无非是借助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交换意见和信息,何难之有?而上文作者以为:沟通绝非易事那么,为什么难以沟通?怎么才能够沟通呢?请就“沟通”这个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沟通”在教育、商业、处理人际关系上都很重要,它是人们相互理解和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以“沟通”为话题写作时要积极打开思路,如师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同学之间要加强沟通;企业必须主动了解客户的需要;国际间的沟通:世界下走向对话与合作,不相理解。还可以谈论沟通的作用:能消除矛盾,形成和谐的关系;能了解实际情况,互相适应以便更好地合作;还能有效地激励他人。还可以论沟通是21世纪人才重要的素质;善于沟通是一种领导艺术。不善于沟通会产生种种弊端,比如容易产生自傲或自卑等心理问题,比如会影响自身专业才能的充分发挥。参考拟题:学会沟通;握住你的手。

话题之三:距离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对我来说,作文从前是一种折磨,后来变成了一种享受,折磨和享受的距离,很近又很远;在童话的世界里,从前相貌丑陋的小鸭,后来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丑小鸭和天鹅的距离,很近又很远。

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有人喜欢,说 地球很小是个家庭;有人忧虑,说没有距离就没有了自我。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距离”除了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而外,还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地理距离给不同时代的人们造成不同的障碍呢?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哪些远近互通互变的现象呢?在多元的时代要不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地理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会自然缩短吗?深入地想一想,这里有写不尽的内容。可以从历史上的“天涯”变成了今天的“咫尺”写起,表现科技的巨大进步。还可以从“咫尺”与“天涯”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距离出发,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可以写师生之间、官员和百姓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表现新型的人际关系。可以写万水千山隔不断的母爱和对祖国的爱。还可以从鉴赏的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的角度写距离保持了个体的相对独立性,或者从认知的角度写距离可以保证认识的客观性,从事理的角度写距离提供活动的舞台,距离保证安全,等等。参考拟题:零距离的美;我听见了你的心跳。

话题之四: 善良

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的本性应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也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善良的人吃亏的现象,所谓“人善受人欺,马善被人骑”。对于“善良”你有何见解、体验和认识,

请以“善良”为话题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⑧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 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人总结长寿的经验,是因为心地善良,有人受到人们的敬重,也是因为有为善之举。但是现实中却有不少人因为善良而吃亏甚至上当受骗。写作这个话题,有很广阔的空间,正反的事例很多,每个人都有体验。从正面讲,我们应在全社会大力为善扬善,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风气。但是善良也应与机智相结合,以免受骗,善良还要与诚信相结合,以免伪善。构思此文,应有辩证思考,不可走极端,不能因为曾经受骗就彻底抛弃善良价值观,更不能由此而以恶代替善,这是写作此文的观点和道德底线。参考拟题:善良是宝;你别欺负别人。

话题之五:尊重

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1)北京市东城区历时八年的“尊重”教育实验研究表明:尊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报》)

(2)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光明日报》)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请以“尊重”为话题写一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写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千万不要空谈泛论。想一想,在现实中,在自己以及自己的周围,在“尊重”这个方面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通过写文章加以分析、阐释,以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避免以空对空,言之无物。

本题写作时着眼于尊重是相互的,可以记叙一段经历或编写—则故事。从对“尊重”词义的辨析入手,联系实际写尊重,切勿内外有别 ;戏弄;尊重的真谛。

话题之六:信用

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信用污染”、“信任危机”、“信誉恐慌”……曾几何时,这些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以致大家见惯而不以为怪了,甚至还非常轻松她谈起这个话题。在《中国青年》上,2000年第4期《凝固青春•词汇1999》列举了13个流行语,“打假”排列第三!金鹰奖的假票案,百花奖的评奖疑云,舞台、荧屏上的假唱(常常打着“保证演出质量”的幌子)、假掌声(是电视晚会“永远的痛”)、假笑声(都是英达的《中国餐馆》惹的祸)……“假”似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因而,“信用”成为人们深情呼唤的、翘首以盼的东西。

请以“信用”为话题, 自拟文题,自定文体,写作一 看到这样的命题,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是,怎样道他人之所未道,道他人之所不能道,这是我们下笔之初(尤其是在有许多话要说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当今社会,“信任”确实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曾经有‘人把“信用污染”与“权力污染”、“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于此足见问题的严重程度!正因为“假”的无处不在,当我们捡拾起“信任”这个话题时,便很自然地有着一种沉重! 参考拟题:信用是财富。信用危机的背后。

话题之七:尊严

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尊严,是—个需要我们对之脱帽致敬的词语。何谓尊严?词典的解释有二:①尊贵庄严;②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这个解释固然是简洁明了的,然而失于抽象,它需要形象的展示和具体的阐证来加以充实。那么,什么是尊严,尊严又体现在哪里呢?尊严与个人、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都有些什么关系?我们应当女咐守护自己的尊严?又该如呵护他人的尊严?关于“尊严”,你看到了什么,你读过些什么,你曾想过什么没有? 请以“尊严”为话题作文。

注意:①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对于“尊严”,就可以作这样的思考:尊严是人格的写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摔下乌纱、辞官归园田是尊严;尊严是国格的高扬,苏武坚拒匈奴人的诱降,牧羊于风雪之中,一柄汉节不离手是尊严;尊严是真理的高呼,夏明翰被捕后,奋笔疾书,写下铿锵有力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尊严。文征明不交权贵是尊严,梅兰芳蓄须明志是尊严,吉鸿昌挂出“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是尊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大米白面是尊严……当尊严受到侵犯时,当某些人为了狭隘之利抛弃尊严时,当有人利用强权践踏他人尊严时,我们必须振臂一呼:还我尊严!当然,尊严的遭到威胁未必都在家国危亡、硝烟弥漫的紧急关头,维护尊严也未必都需要剑拔弩张、鲜血溅地。和平的年代里,平静的生活内,平凡的人生中,尊严同样无处不在。当你对权势者的颐指气使淡然一笑时,你有了尊严;当你面对名利的诱惑坦然转身时,你有了尊严;当你被人欺侮羞辱运用事实和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你有了尊严……

写作本文还需要理性的思考。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但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人往往有着共同的尊严。个人的尊严,总是与祖国的尊严息息相关的。比如,尊严从来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自尊者必先尊人。再比如,尊严是严肃的、严正的,但对尊严的合理利用却是一种机智。激将法就是对尊严的反向利用。总之,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必能营造出写作构思的亮丽的风景线。参考拟题:尊严的含金量;固守自己的尊严。

话题之八:宽容

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看到大人将—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块石头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主人迟疑片刻后收下了这块石头,然后把糖“卖”给了他。杂货铺老板没有用成年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扩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理解影响了我终生。”

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年来,有关道德修养、修身之道的话题,成为各类考试的热点。这既是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需要,更是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需要。这类话题侧重于个体内心的感悟。“宽容”就属于这—类。如何看待宽容,需要我们有透彻心灵的认识和感悟。宽容的人格力量,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愿意团结在你的周围。宽容也是一种豁达挚爱,就如一泓清泉浇灭怨艾嫉妒之火,还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宽容又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别人不经意冲撞了你,内心也会不安,你以宽容之心待人,就会增进彼此更多的信任和爱戴。宽容还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可以使你的心灵得到升华。这是我们对宽容所应有的认识和感悟。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宽容也要讲原则,要有“度”,对什么该宽容,对什么又不能宽容,应该有主见,不能让宽容变成纵容。参考拟题:拥有宽容;壁立千韧,有容乃大。

话题之九:遗憾

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社会中,每—事每—物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人如此,民族和国家亦如此,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遗憾是指人、事、物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所遇见的那些有待弥补的、不合意的、令人惋惜的情形。可以说,遗憾总与主体的发展相依随,只是或大或小罢了。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遗憾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生活、对社会妁态度。作为—名中学生,你是怎样看待“遗憾”的?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见闻,以“遗憾”为话题,写一要写好此题关键是要打开思路,要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考生丰富的生活积淀或材料积累,避免选材的雷同和内容的干生活中的遗憾;留给母亲的遗憾。

话题之十:挑战

阅读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2002年8月18日,倍受世人关注的三峡“中学生生存大挑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中学生挑战者将在规定的区域内,采用打工、经商等方式,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自己独立解决生活、住宿等生存问题,禁止亲朋好友提供任何援助。时至今日,中学生对“挑战生存”的活动已逐渐认同,他们迫切希望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自强自立的能力,从而塑造自己坚强的品格。生存,其内涵包括多种,不仅有生活上的自立自强,而且还包括学习上的、事业上的日臻完善,我们大家是怎样挑战生存的呢?你有怎样的思考?有相关的见闻和体验吗?请合理选取某一角度,以“挑战生存”为话题,写—这是一则关注生活热点、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进而发表自己有益的见解,从而写成议论文;也可以触动一些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进而情系其中,写成记叙文;同时也可以就此打开思路,荟萃古今中外的见闻,形散神聚,写成文质兼美的散文。本题文体不限,立意自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使得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并能很好地扣住素质教育的大背景。 要写好此题,首先要明确命题意图,准确理解“挑战生存”的内涵,要从写作范围上和写作思路上暗合题旨,体现作文话题对写作过程应具的约束力。其次是选点要小,因为“生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如果在作文中泛淡如何挑战“生存”,必然大而无当,文章易缺乏深度和力度,只有选取某一小的角度,小中见大,才能厚积薄发,一枝独秀。最后是要在作文中体现当代中学生思想的活水,这是由本话题的时代性强的特征决定的,若在作文中老调重谈,摆一幅旧面孔,必然会使文章黯无光色,没有生气。只有站在时代的最前头,用—颗热烈而敏感的心去观照这—现实,才会使得文章鲜活。参考拟题:学会生存;在挑战中成长。

㈢个人成长与经历

话题之一;读书

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读得好不好,要看实践。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结果造就的是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是个“读书种子”,葆有读书乐趣,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精华,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请以“读书”为话题,自拟题目,或议论,或抒情,或说明,写—以“读书”为话题,读书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经验体会,感触自然更深—层。由此看来,写起来自然也就有说不完的话了。比如,首先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其间自然有成功和喜悦也有失败和烦恼;其次是读书过程、经验和体会了,这其中的每一个片断和感想都能让我们咀嚼出无穷无尽的意味;还可以畅想未来,设想将来读书的情况。此外,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也是读书这个话题中的内容。只要你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选取上述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或记叙,或议论,或抒发感情,作文就有把握成功了。参考拟题;爱书小语;书海泛舟。

话题之二:师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师道”为话题写一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万年青是最常见的植物,只要有土壤,不管多么贫瘠它都能生长;万年青也不计报酬,不管天气恶劣与否,它都默默地送上一片绿色。万年青在校园里最常见,它们和培育我们的老师是多么相像呀!目前的教育界却有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如少数老师收受学生家长的礼品,从而多关怀某一位学生等。这给老师的光辉形象上蒙上了一层灰尘,也让学生不再从内心里真正尊敬老师。如果这种现象不杜绝,老师的形象就会蒙羞,所以要采取措施。可以托物言志,写一校园中的万年青 ;谢师;莫让教师蒙羞。

话题之三:作弊

作弊是校园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之一,它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任何原因都不是正当的理由。然而,作弊现象却一直不能“斩草除根”以”作弊”为话题,写一作弊是校园中一道不和谐的风景,要能认识到作弊的危害影响,提出根治作弊的方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可以编一则故事,通过学生作弊失败的事说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也可以写一记一次考场上作弊的经历;为时已晚。

话题之四:年轻

年轻,多么诱人的字眼!因为年轻,我们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也因为年轻,我们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请以“年轻”为话题写一我们的年轻是梦想开始启航的季节,连空气中都孕育着希望的种子;年轻是苦恼的渊薮,无数的诱惑都张开了翅膀;年轻是大干快上的时候,每一份努力都充满着热情与执著。年轻是诗,年轻是画。年轻是江河,正在纳百川以成大海;年轻是激流,要冲过无数的险滩… 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记叙一个年轻人的一段经历。 参考拟题:年轻真好 ; 年轻狂想曲 。

话题之五:成熟

某班召开主题班会,全班同学围绕”中学生怎样才算成熟”这个话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班会上主持人班长认为,成熟者要稳重,有主见,有责任心。同学们也积 极发言,有的说,成熟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说,成熟要有一个锻炼的过程,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成长。……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中学生的”成熟”有了明确的认识,但也暴露了一些同学认识上的不足,说明对这方面的引导教育还有待加强。

请以”成熟”为话题,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写一对“成熟”的内涵可以从正反两个向度展开。正方向的成熟是褒义的,反方向的成熟是贬义的。正面的成熟一般是指在做人处事方面比较老到得体,无不及又不逾矩。比如具有品德修养,遇事不为利害所动,能够自持,把握分寸,有原则性和正义感,对不合理、不正确的东西敢于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理人际关系不计较非原则问题;比如具有辩证的思维素养,遇事能发展地联系地本质地看问题,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洞察世事解决矛盾;比如具有良好的性格涵养,遇事比较理智,不感情用事,冷静而不过激,宽容而不失态,该妥协时则妥协,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反面的成熟则是无原则、无是非、无人格、无尊严,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甚至奸诈使坏。能够正确区分两种成熟的本质差别,无论是写“走向成熟”,还是写“拒绝成熟”,抑或亦正亦反,都是切合话题的。 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记叙生活中使自己由不成熟开始走向成熟的事情。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记叙生活中使自己由不成熟开始走向成熟的事情。也可以采用采访记录的形式,写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或不同职业 的人对成熟的看法。参考拟题:转变;成熟大家谈;何谓“成熟”?

话题之六;追求

大作家高尔墓说:“—个人追求的日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由我的全部生活经验,即是我观察、阅读、比较和深思熟虑过的一切确定下来的。”

科学家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人生即追求,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当然,追求什么,怎样追求,却千差万别。有些人宣称自己没有追求,殊不知“没有追求”也是—种“追求”。

精彩构思: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追求,更不能没有正确的追求。试题本身的价值取向未点明,但已经非常鲜明了。审这个题目,要弄清三个问题:一个是“追求什么”,一个是“为什一个是“怎样追求”。“追求什么”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一般来讲,们—么追求也没有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但追求的目标却是各种各样的。儿童的追求与大人的追求是不同的,领导干部的追求与群众的追求是不同的,战争时期的追求与和呷‘时期的追求是不同的。有的追求是高尚的,有的追求是低俗的:有的追求是远大的,有的追求是浅薄的。这些都应该在动笔之前考虑到。

至于“为什么追求”,则取决于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前途而追求,还是为了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而追求?抑或是为了两者兼顾而追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追求什么”、“为什么追求”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怎样追求”的问题了。这是把追求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至于休裁,可以写成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小说等。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之所长。扬长避短是我们作文的原则。参考拟题:我的追求;生命在追求中闪光。

话题之七:自立

一棵小草长在一株大树下面。盛夏的时候,大树郁郁葱葱,小草也生机盎然;秋冬之际,大树繁叶落尽,小草也枯萎魂飞。请以“自立”为话题,写一在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依赖父母,我们成熟了,也应该学会生活学会自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可以从身边现象写起,将生活中自立和不自立的事情对照起来写正面拓进,从给中学生自立的机会出发,编一则故事,说明中学生自立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参考拟题:让我自己走;自立体验。

话题之八:潇洒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深夜,一个成年人在楼下”潇洒”,他竟旁若无人地高唱起来,“只要我过得比你好……”歌声飘向远方。请以“潇洒”为话题,写一潇洒不是外表的奇装异服,而是内在气质的一种外现。潇洒是诸葛亮空城退敌的自信,是陶渊 明人淡如菊的淡泊,是李白散发弄扁舟的逍遥,是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潇洒是科学家刚制造出的机器人,它以自信为手臂,以追求为腿脚,以诗书为肚腹,以智慧为头颅,潇洒来自于对生命对自然的体验和认识,是对事物的执而不泥。可以记叙自己所见所闻中认为是”潇洒”的事情。也可以从对潇洒的认识入手,写一他真潇洒;漫话潇洒;“潇洒”的毁灭。

话题之九:压力

两个强盗,有一次偶然经过—个绞刑架,其中一个说:“假如世间没有绞刑架这一类的刑具,我们的职业真是很好的一种呀。”另一个强盗回答说:“呸,笨蛋,绞刑架是我们的恩人,假使世 界没有了它,人人都敢做抢劫勾当,那时,你我两人的买卖岂不做不成了吗?”

各种技艺、职业、事业也是如此。有了压力,才能拦阻与淘汰掉一切不如我们的竞争者。压力不是我们的仇人,而是我们的恩人。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就轻避重、趋易避难,当是常人的“天性”。新年祝福、生日许愿,最常见的祝辞就是“一帆风顺”。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看来,人生发展顺利、一生平安舒坦,虽极具诱惑力,却绝非人人都举手欢迎。自然界存在残酷的生存竞争,狼和羊都面临生存的压力,而因有狼,羚羊的群体才得以兴旺:为追杀羚羊,狼的本领才得以进化。研究课题若无难度压力,轻松得和电视“开心”节目一样,你我谁不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小学生拳击不会有压力,但当你一拳击倒对方时,得到的绝不会是金腰带,只会是鄙夷与冷眼。要到达成功事业的巅峰,就需要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同学们在知识学习、成长进步、友情交往诸方面,遇到过哪些压力,如何对待,都可以写出来。参考拟题:困难与压力;做生命的强者。

话题之十:智慧

成功的人生需要胆识和能力、毅力和意志、坚定和果敢,需要大勇,有时更需要大智。有人说,勇者开拓了世界,而智者却把握了自己,最终也就把握了世界。也有人说,没有智慧的人生就如同缺了一根主弦的琴,难以弹奏出最为动听美妙的乐曲。关于人生智慧,你也许有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也许见过不少智者和愚人,也许浮想联翩之余感慨万端,也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请以“人生智慧”为话题,写一①自拟文题。②除诗歌、戏剧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人生智慧”这一话题比“智慧”多了“人生”这一限制语,这就意味着,如果脱离“人生”这个大前提,泛言“智慧”就是不怎么切题的。比如,动物也有智慧,以动物的智慧为题材显然就不够妥帖。当然,“人生智慧”是个大话题,具体行文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分解和聚焦,切忌面面俱到。例如,对目标作低位处理是智慧,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智慧,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人生方向是智慧,善于利用环境优势是智慧,能够借助他力优化自己的人生是智慧,注意分清事‘隋的轻重缓急是智慧,等等。对于人生智慧,还可以拓宽视野,掘深思维之井,提升文化底蕴。例如,中国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大智若愚”、“智者去谋”、“识时务者为智”、“同群为智”等。再例如,西方哲人的智慧既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又隆得从辩证思维获取“思想弹性”。有时还可以反弹琵琶,从人生“不智”的角度进行阐述警醒世人走出蒙昧,走向智慧。参考拟题:智者与勇者;做生活的智者。

㈣生活哲理与思考

话题之一:拒绝与获得

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惟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回石头吗?汉钟离答曰:“会,但那是3000年之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 000年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那岂不害了人家!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全”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以上是一则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中,企盼能学会“点石成金”术的人可谓多矣!请就“拒绝与获得”这个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神话传说,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农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说:一叶一菩提。这则神话告诉我们,你只有拒绝浮躁,才能获得丰厚;只有拒绝平庸,才能愈加卓越;只有拒绝路边的花草,才能获得前方的通途;只有拒绝假、恶、丑,才能获得真、善、美。拒绝与获得之间需要你作出理性的思辨。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若选择记叙文体,可用鲜活的形象和跌宕的情节昭示主旨;若选择议论文体,可用经典的论据和缜密的论述阐述主旨:若选择另类文体,可用精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行文演绎主旨。只要能紧扣文题的主旨,放飞你的写作才情,均可连缀成文。参考拟题;拒绝与获得;生如夏花。

话题之二:换一个角度

大海,烟波浩渺,广阔无垠,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人们常赞叹“海是江河的母亲”。而在一次作文大赛中,一位中学生的妙喻“大海的母亲是小溪”,却让一位老作家赞不绝口。很多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全有遇然不同的认识。请以“换一个角度”为话题,写一由于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生活环境、社会地位、观察视点等因素的制约,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种眼光看人看事,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用一种方法处理问题,长此以往,造成思想僵化,方法陈旧,效率低下。我们确实应该转一转思维角度,让天地变得宽阔些了。试想,当学习效率不高时,你尝试过新的学习方法吗?当与人相处关系紧张时,你尝试过新的处世方法吗?当你只看到生活中的“黑暗”时,你尝试过换一种眼光看“光明”吗?当打开生活的一扇窗子,感到的尽是苦恼时,你尝试着推开另一扇生活之窗吗?亭凡此种种,只要与话题相关,都可以成为选材、立意的范围。参考拟题: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种眼光。

话题之三:退一步想

当遭遇挫折或不幸时,常常有人作“退一步想”,也就是承认事情是不好的,但又庆幸不算是最坏的。这种思想方法,有人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消极的处事哲学,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面对现实的辩证的思想方法,是积极的。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退一步想”的经历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一步想”为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这是一道“思辩争议”类话题作文,其特点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看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而这些不同看法,只要诠释得当又都能言之成理。因此,这类题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独特的认识,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从话题作文的发展前景看,这种能激活思想、促使学生写出个性化文章的命题,在未来的大考中会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本题意在用一种有争议的思想现象来引发思考,认识其影响,并述之以文字,作文时可围绕话题,自行选定立意,或充分肯定“退一步想”的积极作用,或着重指出这一思想方法的消极影响,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退一步想”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挫折不悲观绝望,退一步作冷静分析,以便今后重新再干;一是在挫折中无力自拔,为摆脱悲哀与痛苦,退一步想以麻痹自己,进而全面探讨其利弊。审题时须注意,决不能把“退一步想”混同于“退一步”“退让”“谦让”“宽容”等等。参考拟题:退一步想有妙趣;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话题之四:竞争与人情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广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竞争与人情”属关系型话题,作文立意可以是:1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确实淡化了人情——这一现象令人担忧。2.竞争,并不排斥人情。3.身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理应更加注重亲情、友情,理应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本题写作思路:1.如果准备摆开架势以理服人,那就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借助逻辑力量使读者折服。可以在文中具体分析“竞争与人情”应当共存的理由。2.如果准备迂回渗透、寓理于事,那就要寻找象征借代或编述故事,以迷人的文学磁力晓喻读者。比如虚构一1.没有扣住“竞争与人情”的关系加以诠释,而是片面地谈竞争,或者片面地说人情。2.对话题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比如把拥挤着上公交车、同学间的争论与探讨等都说成是一种竞争。3.东拉西扯,拼凑成文,比如大谈特谈动物之间的竞争如何残酷;或者写面对竞争与人情,有人认为竞争重要,也有人选择人情,而我觉得既要参与竞争也要讲人情……于是造成笔墨分散,观点也不够明确。参考拟题:要竞争也要人情;你我他。

话题之五:面对失去的事实

据传,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股特别灵验的泉水,常全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但穿着考究的退伍军人,一颠一颠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田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腿,我知道我的那条腿是永远也不可能再拥有了,我只是想告诉上帝,没有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的确,人的一生中总会失去许多,但同时也会拥有许多。拥有许多,固然令人欣喜,而失去呢?面对失去的事实,你以怎样的态度采对待?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请以“面对失去的事实”为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提供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话题作文的审题可以先看提示语和话题。提示语强调“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面对失去的事实”,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关键词有两个—“面对”和“失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时不能只谈“失去”或仅议“失去与拥有”的关系。再读一读话题材料,材料中这位退伍军人是如何面对失去的事实的呢?“我知道我的那条腿是永远也不可能再拥有了”,意味着接纳失去的事实,而不是心存幻想;“没有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意味着面对失去的事实,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亮丽的光彩,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经过上面一番审读与思考,可把作文立意确定为:1.要正视失去的事实,看到自己在失去某些东西的同时,拥有的更多;或者失去了,但仍可重新拥有。2.应以良好的心态直面失去,以顽强的意志笑对人生,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希望和乐趣。3.一旦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事物,我们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具体的作文思路:1.可以写一首先,要敢于承认失去的事实,不自欺欺人;其次,要抖擞精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把握现实,避免不必要的失去;再次,要充满希望,放眼未来,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开创新天地。2.写一假如我失去了……我将……;与生命抗挣。

话题之六:生活中的方西瓜

常识告诉我们,西瓜总是圆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只方形的西瓜会是何种反应?怀疑西瓜是真的,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其实不必怀疑,它的确是一只真的西瓜——据报道,日本农民早在上个世纪就种出了方形西瓜。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形,存在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请以“生活中的方西瓜”为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这是一道限制性较强的话题作文。写作前须认真审清题意:所谓“生活中的方西瓜”,即“生活中的新事物”;再考虑到话题材料以及提示语中“其实不必怀疑”“存在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等关键语句的限定,本题其实是要求我们谈“如何面对新生事物”。所以作文立意可以是“善待另类”“坦然地接受新事物”“一切都有可能”之类。如果把文章主旨确立为“提倡勇于实践,锐意创新”,那就是把话题理解成了“种出方西瓜”,没有切中题意;如果把文旨确定为“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选择真实,杜绝自欺”等,就完全偏离了题目要求,一般只能按三类卷评分。本题以议论文较为好写,写作时可运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结合典型事例展开分析。当然,本题也可写成叙事类的文章,构思时可注意用好对比手法,通过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含蓄地表明自己的认识。参考拟题:别让双眼老去,2.收起你惊讶的眼神,3.新事物新观念,4.别说不可能。

话题之七:钥匙和铁棒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铁棒和钥匙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以“钥匙和铁棒”为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提供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钥匙”是开锁的工具,它熟悉事物的机理,最了解锁的“心”,所以能够灵活机动,只轻轻一转就“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锁。对于一般的事物、问题而言,这里的“心”是指事物的关键之处、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人的思想、情感而言,“心”是指思想的实质和情感的隐秘之处。“铁棒”天生不是开锁的料,只会砸“锁”、撬“锁”——但这样一来,锁就变形了,“心”就受到伤害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或问题的症结,不讲科学、不讲技巧的粗暴蛮干的工作手段或工作方法。如何立意呢?可以论述解决问题要看实质,抓关键顺应规律,就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否则只能是蛮干。可以从思想和情感的角度切人:只有把握他人内心情感的脉络,才能打开对方封闭的心棒”,它也想开锁,只是采用的方式不正确,可见解决问题应追求合理的途径;“铁棒”开不了“锁”,但磨成了“钥匙”就能开锁,情况是会变化的;有时锁孔堵塞无法打开,“砸”“撬”也是对当前规律的一种变通,也是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钥匙”是开锁的工具,但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如果开错了锁,同样打不开——生活中老师用各种方法做思想工作,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好“钥匙”(或者说好方法)往往只有一种。可以来一点求异思维:“锁”自然是“钥匙”打开的,但最了解“心”的“钥匙”一定是正面形象吗?懂得官场的“机巧”、千方百计讨领导欢“心”的人,难道不应该成为讽刺和鞭挞的对象吗?而那些“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苦干实干的人往往打不开领导的“心”,得不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参考拟题:开锁的启示;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话题之八:捷径与弯路

一些人去山里玩耍,下山的时候,面前出现一条羊肠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径。大家很高兴,决定沿此道尽快下山,远远地就看见山下的停车场,果然是条捷径!正当大家庆幸时,眼前出现一道断崖,而捷径在此一拐,伸向远方的一个小山村。大家一筹莫展,只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条小道 ……曲曲弯弯地,浪费了许多力气才到达目的地。山民知道每一条捷径通向何方,他们走起来,就是捷径;而我们追求“捷径”的心态,一开始就是踏上弯路的前兆。有时,走捷径也是需要经验的。就像羚羊,只知道有捷径可过河,却不知道那里有鳄鱼,这时的“捷径”,只怕比弯路更“弯”。读了这则故事,你对“捷径”与“弯路”的关系有什么认识和体会?请就“捷径与弯路”这个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提供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捷径与弯路”也是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前先要细读材料和提示语。从材料与提示语的指向看,核心意思说的是“看似捷径,实是弯路”,那么构思时就要联想生活中有哪些“看似捷径”,反而会把事情复杂化甚至把人引向歧途的“弯路”。当然,对“捷径”的理解应宽泛些,所谓“捷径”,即解决问题的便捷手法,像作弊、行贿等都可看作不该走的“捷径”,可以联想到的作文素材至少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磨刀不误砍柴功”,等等。本题如果写成议论文,可注意把握材料及提示语中丰富的信息,然后这样展开:1.为什么会把“捷径”走成“弯路”(经验不足、心态失衡);2.把“捷径”走成“弯路”有什么危害(轻则浪费力气,重则害人害己)。参考拟题:走不得捷径;把弯路走直。

话题之九:自己与别人

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说真的,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

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单独生存,没有谁能离得开别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该怎样对待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请以“自己与别人”为话题写一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精彩构思: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对于处在成长期和转型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选择路口的青年具有特殊意义。话题表现出对青年的特殊关怀,并力图将这种关怀转化为青年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

这个话题的写作范围是很广的,体裁的选择也很多。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其一,从记叙类文体角度构思,可叙写一个曾经怎样对待自己的故事,如对过去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贴他人的反省;也可讲述一个在体贴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故事,等等。其二,从议论类角度构思,可阐述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等。其三,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有宽泛的范围,可写关爱世界唤真情,可写关爱亲情吐挚情,也可写关爱弱者见人情;还可以诗句中的某句诗为切人点,选取相应的内容,如倾听别人、走近别人、帮助别人等。总之,在写作时要选好切人点,要选择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内容,可以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来。

话题之十:细微之处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真是历尽人间沧桑后的至理真言,是留给后人的宝贡馈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门的社会开始热衷于向大的方向追求:“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大办集体食堂”、“大鸣大放大报”“大批判”,创作讲究‘宏大叙事”,开店取名大而无当(“寰宇”、“东亚”漫天飞)……其实,放眼古今中外,许多大事之所以能够成就,往往正由于在细微处用了工夫。正是做好了一件一件的小事,注意了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才成就了大事:反之,有些事,之所以不能成功,往往是忽略了一些细微之处的结果。请以“细微之处”为话题,写作一①文体自选;②文题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放眼古今中外,我们对细小、细微的东西的认识一定会非常深刻。它上管到天(前苏联首次航天飞机事故就是缘于计算时的小数点的错误),下管到地(“蚁穴”对于千里长堤来说是微不足道但又不能轻忽的);它既管到人的日常生活(有人说,生活由细节组成),也管到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因细节而成败,情感因细节而精致);它是作家的至爱(某著名作家说过:“我只需要细节,情节、人物都简单。”文艺理论中也有“细节的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之说),它是企业家的生命(出身学徒的日本大实业家山本武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能够迅速东山再起,就是因为他连太太的戒指都拿出来交给银行处理的细节打动了银行,从而得到数额巨大的救命的一笔款子),它甚至是科学家的全部(有此—说:“细节是科学的‘基本粒子”,),有时,它可以决定—场战争的胜负(1845年,在英国波斯沃斯,国王理查三世准备与里奇蒙德伯爵亨利的军队决一死战,这场战斗将决定英国的统治者是谁。战斗开始的当天早上,理查让马夫备好心爱的战马,让铁匠给马钉掌,因为缺少几颗钉子,有一只马掌没有钉牢。两军交锋时,冲锋陷阵的理查因为掉了一只马掌的战马跌到而被掀翻在地。国王还没有来得及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8魄来逃走了,士荆门也纷纷逃散,理查被俘,战斗结束了。从那时起,有一个说法就传开了: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这—切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当你占有了大量的材料之后,当你的思路充分地打开之后,又何愁你的“妙笔”不能“生花” 呢?参考拟题;细微之处;珍惜每有根稻草。

㈤社会焦点与热点

话题之一:关注西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梁广大昨天与记者谈起西部开发这个热点话题时,神色凝重地回忆起去年的一件事。

去年,梁广大去西南考察,到了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久居经济发达的特区,梁广大怎么也没有想到西部的贫穷是那样的令人震惊:贵州省安顺地区紫云县麻山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交通条件很差,山民们虽然勤劳,无奈缺水少土,玉米只能种在高高的山坡上。在山间一所小学,残垣断壁围着破烂不堪、不避风雨的教室,孩子们惊讶地看着山外来客。他们一周的粮食是三斤玉米面、—把盐巴。

梁广大说:“我去的那天是星期三,锅里煮的玉米面已经发馊,但仍是他们以后两天的食物。”说到这里,梁广大落泪了。西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西部是—个热灼的话题。请以“关注西部”为话题写一①可以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合乎题意。②文体不限,可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③展开想象等。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西部话题沉重而热灼。关注西部——不仅关注贫困,更请关注西部的资源、西部的生态,关注西部的未来……你可以记叙创业者的经历,赞扬他们高尚的人格;可以虚构的故事,寄寓西部富强的愿望;可以直接抒发祝福西部辉煌的炽情;可以直接发表对西部及西部开发某一问题的看法;可以展开想象,走入未来的西部等等,都是在写“关注西部”的话。

我们可能远离西部,对西部知之甚少,只有一点隐约的零散的印象;或是身居偏远,不知道西部创业者风采,只有一些由衷敬佩和献身西部的愿望……那也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还有想象官眼开翅膀,还有故事能寄寓思想。放胆作文吧!新式的表达,真情的表达,还洲门中学生的本色。参考拟题:我的未来在西部;西部腾飞的日子。

话题之二:网络空间

计算机的出现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有人说,电脑在未来社会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脑应从娃娃抓起。有人说,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其本身的虚拟性,容易使人走向极端、孤独,不宜让儿童过早地接触电脑。

的确,凡事有利就有弊。但无论如何,电脑在我们身边日益普及,计算机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中,校园网也如大小蛛网般遍布各级校园。那电脑、网络有没有影响你的生活、学习呢?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新事物的呢?

请以“网络空间带来的”为话题,写一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比较宽泛,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电脑(网络)带来了什么呢?电脑(网络)带来了发展,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灾害,带来了恐慌。这个话题比较开放,不管写带来了什么,只要与“电脑(网络)带来的”相关即符合题意。电脑日益普及,街边网吧林立,无论城市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同学,对电脑(网络)都应该比较熟悉,可写的东西很多。正是因为容易下笔,就更要注意构思好文章,选好自己的材料,明确想表达的观点,选准想运用的文体。记叙经历要注意经历的真切动人,主旨明确;编述故事,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可读性和意义,展开想象要合情合理,切记天马行空、胡编乱造;抒发感情要注意感从何来,抒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议论文则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带来了什么?是好,还是坏?旗帜鲜明,然后再来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办。总之,不论什么文体,选取什么材料,文章一定要表明题意,即“网络带来的。”参考拟题:我看网络世界;不以一眚掩大德。

话题之三:科学与人文精神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贯穿着真理与愚昧的激烈冲突,无数的先知先觉者为了捍卫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苏格拉底追寻真理,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退缩:“现在,我们分别的时刻到了,我步向死亡,你继续活着;然而,没有人知道这两个结果哪一个比较愉快一些,除了上帝”;乔丹诺•布鲁诺,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和疯狂凶狠的教徒们,铿锵有力地怒斥教庭:“在宣布对我的判决时,你们比我接受这个判决要恐惧得多。”李大钊在绞刑台上慷慨激昂地说:“你们不能因为绞死了我,就以为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在李大钊的豪言壮语里,寄寓了他矢志追求理想,甘愿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些伟大的真理殉道者,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你对坚持真理、崇尚科学有怎样的认识?请你写一为坚持真理而献出生命,这是极其崇高的品德。但他们的举动在当时却往往不被理解,原因就在于人们科学精神的缺失。因此,崇尚科学精神是避免悲剧产生的唯一途径。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的束缚,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首先,它坚信理性的力量。其次,科学鼓励争论,强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再次,科学主张兼容并蓄、允许求同存异。但应该承认和必须指出:国内外确实存在着某些两者相分离的情况。一方面,少数科学家漠视人文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由于种种原因主动地“远离”人文问题,对科学技术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置若罔闻。如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出现了互相分离甚至互相对立的情况,那是危害很大的。科学精神应该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或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观念。摈弃人文精神,见物不见人,脱离人和社会发展来孤立地理解科学理性,这绝不是科学精神的要求。参考拟题:分离的危险;科学人文结合的理性之美。

话题之四:人与自然

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舒坦,带给人类视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草原;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不止如此,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也是来自于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惟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请你就“人与自然”的话题,写一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把自然放在人类的对立面,以主观的、利己的、粗暴的手段破坏自然的状态,攫取自然的成果。结果招致了自然界的强烈报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如何与自然相处。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浩瀚的宇宙中, 人也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破坏自然界的规律。自然是应当敬畏的,人类与自然当和谐相处。对“人与自然”的认识,目光要着眼于未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因为话题较大,所以需要在构思上用一番工夫,选一个精巧的角度。如果表达自己对环境污染的忧虑,可选择“天空的颜色”为切入点,角度小而有典型性。参考拟题:留给子孙蔚蓝色的天空;保护我们的家园。

话题之五:韩寒现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上海某重点中学高中学生韩寒,各门功课很差,语文考试也常常不及格,以致高一两次留级。但他擅长写作,思维活跃,言词优美,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等奖,他的长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这个话题可谓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内外的热门话题中的热点,各种报刊对韩寒的报道、分析评论连“偏才”能不能进大学?“偏才”是不是人才?我们的大学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对韩寒们来说,我们的“态度”应有两种:录取和不录取。然后选择合适的身份构思成文:你可以是新闻记者对某大学的校长进行访谈;你可以是报社编辑对此事进行新闻点评;你可以是龚自珍魂游故国为“不拘—格降人才”而欢呼;你可以组织“韩寒”现象的辩论赛;你可以设想20年后韩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情景……参考拟题:可贵的“专才”;给韩寒们一方天地。

话题之六:弱势群体

不知何时起,“弱势群体”开始频见于报端和网络。目前人们提得最多的弱势群体有:贫困农民、城镇下岗工人、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简称民工)、私企小煤窑矿工、童工、无助的妇女、遭歧视妁残疾人、贫困学生,等等。弱势者最需要帮助,—位学者说得好:“帮助弱势群体,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要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妁关爱互助环境。首先,要形成共同关爱改革中弱势群体的环境。”同学们,也许你的家庭已属于弱势群体,也许你的亲戚朋友已列入弱势群体,当然,也许你还没有感受到身处弱势的切肤之痛,但当你耳边响起韦唯的歌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时,你心灵深处一定会掀起千道“博爱’弱势者的感情波澜,涌起—股同情不幸者的悲悯情怀。现在请你以“面对弱势群体”或“关注弱势群体”为话题写一①题目自拟。②体裁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面对”也好,“关注”也罢,都必须处理好写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于客体,应该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比方说,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生活境况,他们的感情态度和心理压力,他们的要求和呼声,特别要注意收集有关的典型事例,挖掘弱势群体产生的历史根源、现实环境和个人因素。写作主体自身要调整好感情和理智的关系,一方面必须怀有一颗悲悯善良之心,敢于抒写真情真感;另一方面对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也应当进行具体的、符合理性的分析,不可轻下断语,无限上纲。至于材料的选择,既可以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身边事例,也可以是见诸各种媒体上的报道。感情态度上,也可“多元并进”,从不同侧面表达自己的爱憎,以便丰富文章的情感内涵。参考拟题;尊重 弱势者的人格;被人情淡忘的角落。

话题之七:未来教育

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十多年,对老师、对课堂、对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最有发言权那么,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预测教育的未来,以“教育的未来”为话题作文。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这个话题的构思成文应符合两个要求:①写作范围要紧扣教育,而且这里的“教育”应指学校教育;②时间上落在“未来”,是对未来教育的预测构思时既要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心神驰聘于未来的时空,又要从现实出发,立足于现实的发展,以现实作基础展望未来,这种想象才更具有“真实”感。未来是个信息化的社会,未来的科技高度发达,未来的环境会更加美丽,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竞争也会更加激烈,那么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未来的课堂会有什么变化?未来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会有什么不同?可从整体上抒写对未来教育的想象,也可以具体到一节课、一次活动、一天的学习生活,通过叙述、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和展望。参考拟题:未来的学校;我心驰神往的校园。

话题之八:偶像崇拜

经常听说“偶像崇拜”、“树立偶像”、“形同偶像”、“泛偶像时代”、“无偶像时代”、“我心目中的偶像”等等,关于偶像,你听到或许听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有些什么看法,对于不同的偶像你的感情态度如何,你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请以“偶像”为话题,写一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偶像,原本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者敬奉的人像,多用于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偶像”—词已不仅仅限于贬义了。许多人公开声明自己的偶像是谁,这时候的偶像只有“崇拜对象”的含义,而没有“盲目”这一附加的情感义了。弄清了偶像一词在内涵上的变化,就找准了思维的支点。现在在某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偶像崇拜之风较盛,无论是自主的选择,还是情感的偏执,抑或是盲目的跟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未必都正确合理)。—方面,我们不能轻率地判定偶像崇拜的是非是劣,更不要粗暴地干涉他人的偶像崇拜自由,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明辨崇拜的雅俗,不区分偶像的层次。辩证的认识是写好本话题的前提,但具体行文时可以应该聚焦某一点,不必面面俱到。参考拟题:偶像之我见;偶像破坏论。

妙笔生花话开头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漫谈

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  陈正元  杨万元

考生在高考这个特殊的紧张氛围下要想写成一(福建卷):照海倚天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调把我们带入到苍茫的历史岁月之中,令人感喟……

(重庆卷)菊花飘香的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得更为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的微酸已经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秋风,南飞雁,橙黄的树叶,微酸的果实,作者用一系列意象营造了一种高远而广阔的意境,美不胜收!

运用童话,浪漫美丽

文章出彩,还得注重创新。创新是一切文学的原动力和归宿。高考作文也离不开创新。如:(湖南卷)蝶的翅膀*鱼的光*其他

蝶的故事

我在黑暗里旋转,在花香中呓语,只等那个美丽的梦绽放在阳光里。祖辈们留下千年的企盼:传承美的精魂。……

(重庆卷):没有翅膀的飞翔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甲虫微笑着对我说:“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斑斓的翅膀,在天空中蹁跹舞动。”阳光安静地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我听到山风掠过树梢,如同一支深远的骊歌。

作者运用陌生化或者叫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赋予了无情之物以有情,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更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清新浪漫的语言确像一个美丽的梦、一支深远的歌。

故事新传,推陈出新

中学生只有广泛地涉猎文史典籍,这样才能在考试作文中显示出厚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文章散发出历史文化的云烟气息。因此,文章在开头就应该超越一般考生的认知水平,展现出历史知识积累的广度和高度。高瞻远瞩,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不敢写,使文章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又飘逸出一种清新的气息.

如:(江苏卷):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文章开头便表现出超越众人的史识,使人耳目一新。

(全国卷)坚定的心,灵空的耳

汉末,群雄逐鹿,英雄四起。曹操北据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从教材当中直接取材,语言简练,显出很好的文言基础。

蒙太奇式,细腻生动

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特写镜头)细腻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往往能在一瞬间抓住读者的心。生活就是由一些细节连缀而成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这些东西就能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只有做一个有心人,多关注身边的人情世故,把握时代的脉搏,倾听历史的声音,我们就能在考试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江苏卷):《新传》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刘兰芝被逼回家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也许很多人都不曾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作者却用他细腻的笔触深入到刘兰芝丰富的内心世界,将她离开家门时的伤心、不忍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能不让你去读!

题记:

题记对文章起提纲挈领.它简洁,意味深长或富有哲理或文采飞扬.让人如食甘果,如饮冽泉.古人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古人还说:” :“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如果文章一开头就展示逼人的才气,不打动读者才怪!

(江苏卷):画 

  有那么一种很小的世界,它就是舞台;有那么一种很大的舞台,它叫做世界。——题记

(重庆卷):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海南卷):左手•右手 一棵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她开始思考了。 ——题记

巧借书信,亲切自然

书信体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比较常见的,比较受考生欢迎的一种文体.因为它适于表达个人独特情感,拉近与别人的心灵,使人感到亲切而可信.

(甘肃卷):致和珅的一封信

和先生:

近来无恙乎?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银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不虑其名,专事搜刮贪污受贿,弄得个脑满肠肥,却不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先生性命。不但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白白浪费了先生许多精神,而且落得个千载骂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

(全国卷):父亲,我爱你!

尊敬的父亲:

父亲,当我以这两个有些沉重的字称呼你时,我的心更加沉重;在这安静的考场,想到了你,以这样的形式写信给您,我想哭。

  曾经,当妈妈还在时,你是那样的健朗。在我心中,你是我的偶像,我时时为你感到自豪。从妈妈幸福的眼眸里,我知道了你是妈妈一生的依靠。而你,确实是那一把伞,风雨里为我们挡去潮湿;烈日下为我们遮去酷暑。您,我的父亲,妈妈的依靠,我的偶像。

巧用诗句,诗意盎然

(重庆卷):诗人•明月•黄花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来,考生的文化修养是相当扎实的,词中暗含了苏轼的一生坎坷,也巧妙地借用了苏轼的诗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出众才华!

对比修辞,意味深长

(全国卷):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同样,一席倾听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了茫然,于是心灵便有了空灵与清爽。

采用对比,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并紧扣文章中心.

引用名言,充满理性

(全国卷)自信,也要他信

安徽一考生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话里话外充溢着经历磨难而练就的人生经验所拥有的话语优势与分量。

【篇三】疯狂的苇荡

《荒漠中的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得如大海波涛中的一叶扁舟。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我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疯狂的苇荡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的,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⑤可这些苇却显得那般瘦俏,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可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笋、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⑧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连出了一幅美妙的景象。

(选自2010年22期《语文周报》,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2分)

—— 惊喜 ——

小题2:赏析下面句子。(2分)

疯狂的苇荡

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笋、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小题3:作者写双台河湿地保护区、渤海湾、白洋淀的苇目的是什么? (4分) 小题4:荒漠中的苇给了作者怎样的启迪? (2分)

小题5:下列出自课文的语句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选文中“苇”的形象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那就是蝉的生命意义。”(小思《蝉》)

B.“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张晓风《行

道树》)

C.“在夏夜的微风细雨中,无数只萤火虫组合成一盏美丽明亮的灯。”(张锋《化石吟》)

D.“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无聊(寂寞)、敬佩(敬仰)。(意对即可)

小题1:(3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一组动词生根、发笋、开花(1分),表现了柔弱的苇执着、顽强的生命力(1分)。

小题1:(4分) 以双台河湿地保护区、渤海湾、白洋淀中的大芦苇荡群居的苇的形象(1分)衬托(对比)(1分)荒漠中苇的执着顽强(1分),突出文章主题(1分)。(意对即可) 小题1:(2分) 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意对即可) 小题1:(3分)C

小题1: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填写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题1:体会对比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小题1:“苇”的韧性。C项不相符。

【篇四】疯狂的苇荡

芦苇赞阅读答案

没有到过白洋淀的人,总以为白洋淀就是一片白茫茫。其实不然,如果站在淀边,根本看不到连成一片的水面,而是一个苇塘连着另一个苇塘,整个白洋淀就是一个莽苍苍的芦苇世界,只有摇着船儿,进入芦苇荡的深处,才真正看到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淀子,碧蓝碧蓝的,波光激滟。这许许多多的淀子,还有那纵横交错的壕沟、港汊都完全隐蔽淹没在奇妙浩瀚的绿色海洋里。看着这绿野千里,你会觉得它像南方层层叠叠的甘蔗田,也像北方辽阔的平原;像茂密的丛林,又像蔚蓝的大海,时而静穆如岳,那样清幽神秘;时而翻起万顷绿浪,发出阵阵的涛声,那样声势浩大。 这浩如烟海的芦苇荡,是绝妙的青纱帐,是曾经威震全国的雁翎队的故乡!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垂柳曾经叩动过多少诗人和画家的心灵,用绚丽色彩给它们浓妆淡抹;用优美的诗句把它们讴歌颂扬。而芦苇,则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常常只当作某种风景的点缀而出现在画图和诗文里。其实,这平平凡几、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鲜绿的,翠得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潇洒淡雅,临风摇动,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无力的,被大风一吹便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的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长,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密密,蓬蓬勃勃,成林似海,风吹不断,雨打不倒,在任何环境中也是从容挺立,不折不挠,掀起千重浪,喧腾澎湃。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芦苇,是白洋淀的一大宝,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它曾经是抗日英雄儿女的天然屏障。作为野生植物,它又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来源,世世代代,养育着成千上万人。它易生易,每年冬天全部砍光苇子,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发芽曾尖,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蓬蓬勃勃,对土地要求极少,而自己为人们全部献身。芦苇,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作为柱梁,但在广大乡村里,却是普通房子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它虽然不怎么稀奇名贵,但发挥它的特长,给人们编织成日常生活中的苇席和各种用具;它虽然不象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但它愿粉身碎骨,变作纸浆,造出洁白柔美的纸张来,就连那苇梢碎叶,也勇于投入炉灶,用生命的火焰,为人们驱寒取暖,烧火做饭,全部化为光和热我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沉思遐想,任何一个人必须有所长,只要各尽其才,对人类就有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为人民而献身,全部发光发热,就应受到赞扬。我啊,我也愿作这绿色海洋中的一根小小的芦苇1.给第四自然段加标点。2.题目是“芦苇赞”,在文中画重点词句,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芦苇的。3.青青的芦苇给了作者怎样的其实?用“~~~~~”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参考答案:1. , 、 、 、 、 、 , ,, 。 , , 。 , 、 , 。2. 作者是从形态、作用和品质三个方面来赞美芦苇的。3. 提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篇五】疯狂的苇荡

深深芦苇荡

深深芦苇荡

作者:柳萌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1日 15版)

我的故乡是个水乡。那条蜿蜒流淌的蓟运河像条碧绿的长绸带子,拴着河两岸的村村镇镇,给故乡带来繁荣和生机。没有公路的年代,天津洋货、唐山杂货,都是用船运到乡下,乡下的农副产品也用船运到天津、唐山。蓟运河是故乡的母亲河。

小时候在河边玩耍,看行进的运输船队,萌生的第一个愿望便是跟船逛逛天津、唐山,看看这世界到底有多大。蓟运河上忽明忽灭的点点渔火,是我见到的第一幅画;艄公行船时回荡在河面上的敞亮的吆喝声,是我听到的第一首歌曲。有流水有行船有渔火有歌声,还有蓝天白云碧绿的芦苇,在北方去哪里找这样美丽的风景呵!而我的童年就是在如诗如画的故乡度过的。

然而,比风景更令我痴迷的,是蓟运河畔的芦苇荡。

蓟运河畔的芦苇茁壮茂密,扎进去半天走不出来,大人们芦苇的呼喊都听不见。有一次母亲为找我,等到夕阳西下,见我从芦苇荡钻出,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在芦苇荡里可掏鸟窝,吹苇哨,放苇船,样样都让人开心。然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跟那些鸟儿嬉闹。鸟儿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是孩子们天然的伙伴。芦苇荡栖息着一种鸟儿,它们个头长相有点儿像麻雀,但是比麻雀漂亮精神,有股天生水灵灵的劲儿,就是叫不出名字。这些鸟儿有时被惊扰,扑棱棱地从芦苇荡里飞起,鸣叫着在低空盘旋一阵儿,又迅速扎入芦苇荡,颇像万支响箭齐射齐落,声势浩大,景象壮丽。

我们这些淘气孩子,经常仨一群俩一伙,钻进茂密的芦苇荡寻找鸟儿搭建的窝,掏鸟蛋,抓雏鸟,听鸟鸣。鸟儿衔草搭成的窝里,倘若只有几颗鸟蛋,或者有几只雏鸟,我们会立刻高兴地喊叫起来,掏出来轻轻用双手捧走,且得玩会儿哪,直到玩腻玩烦了,才小心翼翼地送回来,从不伤害它们。如果只是个空空的草窝,立刻小脸一翻。窝里有无鸟蛋或雏

鸟,孩子们本不该太在意,只是想寻得一时乐趣,或者耍耍孩子威风,用大人的话说:没常性,说翻脸就翻脸。

芦苇荡的景色,四季都不同,最美最好玩的当属夏天和秋天。夏天翠绿一片,在温煦阳光的照耀下,到处闪着青色的细碎光点,让人眼花缭乱,产生种种奇特联想。微风吹来芦苇摇动,发出瑟瑟音响,好似悄声细语的说话声,芦苇荡越发显得神秘。秋天芦苇扬花,走近枯败的芦苇,会被苇花沾得白绒绒的,赶都赶不走,扑也扑不掉,弄得你又急又气,不知如何是好,手忙脚乱之中又感到快活。苇花洁白轻柔犹如棉絮,我们用白苇花做眉毛胡须,装长辈互相调侃占便宜,好像成了至尊长者。我们完全不谙老年人的艰辛,不然哪里会慷慨地用少小换老年。

在芦苇荡玩耍,最有创意的还是放苇船。蓟运河畔的芦苇叶子又长又宽,最宽的有一寸多,乡亲们常用它来包粽子,拿到集市上去卖,不一会儿就被买光,买主就是图这叶子宽厚,包出的粽子个儿大新鲜。孩子们喜欢苇叶,采几抱放在河岸,折叠成各式各样的小船,轻轻漂到河里,顺着水流悠悠远去。有时给苇船做上记号,几个人同时摆放河中,比谁的船跑得快,有的用嘴强吹,有的用袄扇动,还不时地呼喊“加油”。那热火朝天的场面,简直就是端午龙舟赛。

吹苇哨也蛮有趣。采几片宽宽的青嫩的芦苇叶子,卷成一个形似海螺的小喇叭,便能吹出单调而美妙的音响。带着水灵灵的潮气的声音,呜呜呜呜地连成一大片,响在故乡的黄昏,飘在河流的两岸,哨音倾诉着对故乡的依恋。孩子们大都不很安分,吹着吹着就冒出个怪调儿,索性就来个怪调儿大赛,逗得小伙伴前仰后合地笑。我的童年常常沉浸在芦苇哨吹出的乡音里,成年后远走他乡异土,想起充满童趣的故乡,就有稚嫩哨音响在耳边。这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思乡曲。

芦苇荡是大自然的游戏场,是故乡的一本书,那里有我童年的欢乐,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想,我对大自然深情的热爱,就是从这芦苇荡开始的。尽管童年早已不属于我,但是想起来依然欢乐,仿佛童心并未被岁月磨老。

(作者为散文家,《小说选刊》原社长)

【篇六】疯狂的苇荡

秋天的苇荡

秋天的苇荡

刘长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是盘锦大苇荡最亮丽、可人和富足的时节。芦苇经历了乍暖还寒的春天、张扬炽热的盛夏考验后,开始变得成熟起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 ,芦秆已经开始变得绿中呈黄,蓬松的穗扎由胭脂色洇成紫灰最后定格到银白色。那饱胀的光泽和摇曳的媚姿,似在挽留走进苇荡的人驻足。 从芦苇缝隙间筛进的秋风吹得稀疏的黄叶音符般跌落、漂浮在水面之上,随著流水跳波激荡。芦花轻扬,乘著气流在舒缓地飘荡、旋转,将天地氤氲一片柔软。置身於阒然无声苇荡中,总能感受到一种亲和的召唤,落脚在一片安然与平和的氛围里,总感到沉稳与踏实。这里是我们寄身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啊。当年,我们的祖先们移动的脚步从齐鲁大地,从滦河海滩,从内蒙古平原上蹒跚而来。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一片浩瀚的绿色扑入他们的视野,这片接天连地的大芦荡莽然的气势震撼了他们。於是男人们撂下了肩头的担子,妇女以水当镜梳理被风吹乱的长发,小孩去追逐奔跑的野兔移民们在这儿驻足、埋灶、安炊、繁衍。晒盐、捕鱼、耕种、围猎。从此这里有了三台子、四家子、五里铺、六间房 (芦荡不仅给了世世代代盘锦人生活的养源,也赋予了他们豪气、奔放、坚定、柔韧、生机勃勃的品格。)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片浩瀚的大苇荡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芦苇荡里的大刀长矛撕开了密布的乌云,盘锦的抗日义勇军打响了东北沦陷后民众抗日的第一枪。他们坚硬的民族骨气和血性让日寇闻风丧胆。他们的血肉拼杀,使大苇荡终於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初秋季节,浩瀚的苇海还未完全蜕去春夏的基调,葱绿的水草、火红的碱蓬、粼粼的波光构织成色重霜浓的绚丽与浪漫。飞翔的小鸟和频频点头的磕头机在金黄的苇海之上点缀著灵性与生动。泱泱大水从苇荡中撤走的时候,在一个个水坑里和分汊的小河中留下了存积,让下塘捕鱼捉蟹的人的腰包鼓胀起来。

初中毕业的那年秋天,我和几个同学跟随邻居杨大爷到苇荡边“拿干锅”。“拿干锅”就是把水沟里的水全掏干,然后捡沟底下活鱼。於是我们到苇荡附近的杨大爷的女儿家,取来了长绳水斗子,我们四个人两盘架,轮换著用水斗子斗那沟里的水,从下午斗到次日拂晓,当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沟底“干锅”了!仅存的一层薄水上横竖全是鱼头,大的张著嘴喘气,小的在四处乱跳,我们按捺不住兴奋,扑到沟塘里开始捡鱼在这条下水沟里拿出鱼虾足有三百斤!抬回到杨大爷女儿家里,我们湿淋淋放下工具,躺在里间的小炕上就睡著了。不知啥时候,我们被喷香的美味唤醒,杨大爷的女儿端上来用新掏的鲫鱼熬白菜,香气袭人,垂涎欲滴,顾不上斯文,开箸猛造。可能是太累太饿的缘故,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最鲜美的一顿佳肴那种丰收的快乐,伴随著我的年少时代,让我的

生活过得充实、沉稳、丰富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雁南飞。当候鸟带著新增的家眷准备启程,当晚归的渔船带著沉甸甸的收获回归港湾,金灿灿的芦苇沐浴著秋阳等待著人们的收割。洁白的芦絮,乘著秋风将种子撒到沟塘坝沿,将另一个春天储藏在丰腴的土里

1.第三段开头括号中的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的作用是承上,具体说是对上文( )的概括,第二个分句的作用是启下,能管到“__________ ”处。

2.有读者认为第四段应该调整到第一段之后,理由是第四段描写的内容与第一段紧密相关。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谈谈你的理由。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五段的内容

4.品味下面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对其作一点赏析.疯狂的苇荡

从芦苇缝隙间筛进的秋风吹得稀疏的黄叶音符般跌落、漂浮在水面之上,随著流水跳波激荡。

5.文章最后一个句子后面的省略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篇七】疯狂的苇荡

走近芦苇阅读答案

走近芦苇 陈所巨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6分)答: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节加以鉴赏。(4分)答:

3.文章第⑤节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在作者看来,人生的冬天具体指什么?(4分)答:

4.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6分)答:答案1.【指靠近滩上那一片客观存在的芦苇;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在形象去探究芦苇的内在精神。这种走近,不仅有躯体上的亲近,更有生命和心灵的亲近或思想和行为刹那间的亲近】2.【作者在第③节中运用了拟人、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由对芦苇的客观描述到主观抒情,赞美了芦苇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作铺垫。】3.【人生会经历到的种种苦难: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有太多保持自我的痛苦和迷惘;或是身处没有荣誉的寂寞中,或是遇到误解和鄙夷的目光等】4.【①外形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是头重脚轻,作者笔下的芦苇形态是枯衰与褴。②生存环境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生长在墙头上,没有厚实的根基;作者笔下的芦苇生长在泥土中,以厚实的泥土为根基。③作者的主观感情不同:虽然都在借物喻人,但解缙是借芦苇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夸夸其谈的人;作者借芦苇赞美那些能够抵御岁月和生活的磨难,具有不屈服恶劣环境能够固守人的本性和顽强精神的人。】

【篇八】疯狂的苇荡

《走近芦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走近芦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②滩上有一大片芦

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

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

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

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

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

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

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

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疯狂的苇荡

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

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

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

疯狂的苇荡

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

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

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

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

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

疯狂的苇荡

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

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

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

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

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

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疯狂的苇荡

吗?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

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

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

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⑧猛然地发现脚

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

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

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

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

更替的本真。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6分)答: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节加以鉴赏。(4分)答:

3.文章第⑤节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冬天具体指什么?(4分)答:

4.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

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6分)答:

索罗学院整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疯狂的苇荡 阅读疯狂的苇荡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