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两位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3.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品质;体会侯赢等人以死报恩的思想感情。

一、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2、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为: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们都以“好士”闻名。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特别推重。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3、信陵君(?一前243),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故称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一起合称战国四公子。

  第一课时(1-3段)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1、魏昭王少子(shào)   2、安釐(xī)3、昭王薨(hōng)    4、不肖(xiào)    5、厚遗(wèi)     6、执辔(pèi)    7、俾倪(pì nì)

(二)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上坐(坐同“座”)2、俾倪故久立(俾倪同“睥睨”)

(三)词语释义

1、致食客三千人                  (招来)

2、诸侯以公子贤                  (因为)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赠送一份厚礼)

4、微察公子                     (暗中观察)

5、公子颜色愈和                 (脸色)

6、从骑皆窃骂侯生               (私下里)

7、乃谢客就车                   (辞别)

8、遍赞宾客                     (介绍,引见)

9、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10、过客以观公子               (拜访朋友)

(四)词类活用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名词作动词,谦逊对待)

2、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名词作状语,按礼节)

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形容词作动词,傲慢地对待)

4、公子从车骑                 (使动,使……跟从)

5、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动,使……久久停留)

6、公子怪之                   (意动,认为……奇怪)

(五)特殊句式

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判断句)

2、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判断句)

3、为寿侯生前。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诵读课文

四、文本探究

1、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公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前三段写了信陵君的身份地位,以及和侯嬴的交往过程,体现了信陵君为人仁慈谦恭,礼贤下士的品质。

    2、文章是如何表现公子“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的呢?

   明确:通过语言、行动描写,以及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4—6段,完成预习练习

第二课时(4—6段)

一、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数遗魏王乃公子书(shuò  wèi)2、冠盖相属(zhǔ)

3、侯生曾无一言半辞(zēng)   4、馁虎(něi) 

5、屏人间语(bǐng  jiàn)   6、嚄唶(huò  zè)

(二)通假字

 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具同“俱”)   2、北乡自刭(乡同“向”)

(三)词语释义

1、冠盖相属(形容请救的使臣连续不断地到来)

2、让魏公子曰(责备)

3、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解急救患)

4、且公子纵轻胜(即使)

5、约车骑百余乘(凑集,备办)

6、欲以客往赴秦军(带领)

7、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遗憾)

9、而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10、公子过谢侯生(辞别)

(四)词类活用

1、留军壁邺(名词作动词,驻扎)     2、屏人间语(使动,使退避)

3、北救赵而西却秦(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使动,使退却)

(五)特殊句式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2、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状语后置)

3、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省略句)

4、何功之有哉?                  (宾语前置)

5、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

二、诵读课文

三、本文探究

    1、文章四、五、六三段是事情的发展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侯嬴与公子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写公子救赵无策,侯蠃献计。体现了侯蠃过人的智慧与公子的“急人之困”。

2、公子出发而侯生没有送行,这是为什么?

明确:侯生本欲为公子出谋划策,担心他不听从,故于其复还而言之,想坚定他的心志。

四、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7—8段,完成预习练习

第三课时(7—8段)

一、检查预习

(一)通假字

  1、公子与侯生决。(决同“诀”)    2、侯生果北乡自刭。(乡同“向”)

(二)词语释义

   1、矫魏王令代晋鄙。(假传,假托)      2、屯于境上。(驻扎)

3、勒兵下令军中。(约束,整顿)

4、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感激)

5、赵王扫除自迎。(台阶)               6、口不忍献五城。(不好开口)

(三)词类活用

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藏)

2、椎杀晋鄙。(名词作状语,用椎子)

3、已却秦存赵。(使动;使……退即,使……保存)

(四)特殊句式

1、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状语后置)

2、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状语后置)

3、使将将其军归魏。(省略句)

二、诵读课文

三、本文探究

1、本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主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信守诺言、急人之困、仁慈惜才等美好的品质。

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刭”的原因。

明确: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提出将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狭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另外,陈懿《读书漫笔》认为魏王怨恨,“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徐中行《史记评林》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朱东润认为,他以“北乡自刭”来报答信陵君,以减轻或转移信陵君负魏的过错,更表现了他一诺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报的义气。

四、总结全文:1、信陵君的性格特点     

2、塑造传主时运用的手法

五、作业:掌握本文知识点,完成《金榜》P44

 

郭苏勋

【篇二】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从军行、滕王阁

教学目标:

1、《从军行》一

一、杨炯《从军行》

(一)朗诵诗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2小题(P2)

3、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4、具体分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诗歌欣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1小题(P2)

3、具体分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3、读《滕王阁》诗,体会并说说诗人所表达的情怀。

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6-9小题。

3、预习《春江花月夜》,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篇三】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佛山市禅城区同济小学花园校区陈帼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页到23页例1,第23页“做一

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到美丽的云南旅游为主线,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退位笔算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被减数各位上数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78-36 90-17 82+14 77-34

40+35 18-9 24-6 83-47

2、选一道自已喜欢的算式,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小精灵聪聪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飞机要起飞啦。(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书上图片):从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要坐汽车,两辆车一共有96个座位,

①从汽车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②我们全班小朋友够坐吗?

③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老师根据学

过程)

96—39=57(个) . 9 6

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师:同学们解决了坐车的问题,现在我们跟着聪聪先游览美丽的石林(欣赏石林风光图片)。

(2)引导观察思考:我们在昆明游玩了石

我们到大理和丽江去,(出示主题图)从旅

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提供的信息,并提

生可能会提出:

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

(3)指导学生看线段图(课件逐一出示线段图):

师: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问:

这条线段表示从哪到哪的距离?(从昆明到丽江的距离)

从昆明到丽江有多远?你是怎样知道的?在线段图上如何表示?

出数学问题。学林,聪聪还要带游图上你们看知生回答板演计算昆明机场到石林已经座了39人。

猜一猜:大理应画在哪?为什

么?(引导学生估算:从昆明到

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

是348千米,大约还剩200千米,

所以要画在一半偏右的地方)

现在要解决“大理到丽江有多少

千米?”在图上该如何表示?

(4)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

让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

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让学生先自己算算,

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

517-348=169(千米) ..

5 1 7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 5 1 7 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0-4”不够减,从百

位上的“5”退“1”,十位上是“10-4=6”。

重点反复说说十位怎样算。

(5) 教师小结:计算的数大了,算十位时要特别地小心。强调:头上有点要退“1”。

(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7) 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

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四、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1、聪聪考考大家: 8 4 2 3 1 5 4 5 3 6 1 4

5□8 1□8 □□5 □□

7

2、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在计算时,个位不够减从上位退1再减,十位上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和十位的数(要少

看1)加起来再减。

出示歌诀: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

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3、做一做(课本第23页)。

(1)师:解决了“大理到丽江”的路程问题,现在聪聪要带我们游览大理了(欣赏大理风光图片)

(2)提出问题(把书上的“做一做”内容改动为大理旅游统计图):今天大理也有很多小朋友来

秋游,聪聪统计了一下人数:(出示)

今天到大理旅游的小朋友人数统计图

416人

昆明 浙江 广东 说说:从这幅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想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学生的列式并板书。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有:416-169、416-358、358-169、416+169、169+358、358+416、

416+169+358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减法算式的计算,在评价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其它算式动作快

的同学选择其它算式做一做,并同位相互当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组织学生汇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式说说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练一练:

师:解决了统计图的问题,聪聪要带咱们去丽江去了。在路中,我们遇到了三只小动物,它们迷路了,找不到家了,我们去帮帮它们好吗?(课件出示)

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估算,说说为什么?

独立计算验证,汇报时说算理。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6、师生小结:

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要注意:认真书写,仔细计算)

7、欣赏丽江风光图片

帮助了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我们也来到了美丽的丽江(出示丽江风光图片)

五、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

2、今天,小精灵聪聪带我们游了美丽的云南,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六第2、3题。

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96—39=57(个) 517-348=169(千米)估算:500-350=150

. .. 500-300=200 9 6 5 1 7 510-350=160

500-400=100

416-169=

416-358=

358-169=

416+169=

169+358=

358+416=

416+169+358=

【篇四】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佛山市禅城区同济小学花园校区陈帼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页到23页例1,第23页“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到美丽的云南旅游为主线,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退位笔算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被减数各位上数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78-36 90-17 82+14 77-34 40+35 18-9 24-6 83-47

2、选一道自已喜欢的算式,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小精灵聪聪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书上图片):从辆车一共有96个座位,已经座了39人。 ①从汽车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②我们全班小朋友够坐吗? ③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老师根据学 96—39=57(个) . 9 6 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飞机要起飞啦。(课件播放飞

昆明机场到石林要坐汽车,两

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

(1)师:同学们解决了坐车的问题,现在我们跟着聪聪先游览美丽的石林(欣赏石林风光图片)。 (2)引导观察思考:我们在昆明游玩了石丽江去,(出示主题图)从旅游图上你们看学问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提供的信息,并提出:

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

(3)指导学生看线段图(课件逐一出示线段图):

师: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问:

这条线段表示从哪到哪的距离?(从昆明到丽江的距离) 从昆明到丽江有多远?你是怎样知道的?在线段图上如何表示? 猜一猜:大理应画在哪?为什

生估算: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到大理是348千米,大约还剩以要画在一半偏右的地方) 现在要解决“大理到丽江有多少

上该如何表示?

(4)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

让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

千米?”在图么?(引导学千米,从昆明200千米,所

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林,聪聪还要带我们到大理和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

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让学生先自己算算,然后再四

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

517-348=169(千米)

.. 5 1 7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

5 1 7

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0-4”不够减,从百位上的“5”

退“1”,十位上是“10-4=6”。

重点反复说说十位怎样算。

(5) 教师小结:计算的数大了,算十位时要特别地小心。强调:头上有点要退“1”。

(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7) 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 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四、巩固应用,拓展思维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1、聪聪考考大家: 8 4 2 3 1 5 4 5 3 6 1 4

5□8 1□8 □□5 □□7

2、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在计算时,个位不够减从上位退1再减,十位上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和十位的数(要少看1)加起来

再减。

出示歌诀: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

1后再来减。

3、做一做(课本第23页)。

(1)师:解决了“大理到丽江”的路程问题,现在聪聪要带我们游览大理了(欣赏大理风光图片) (2)提出问题(把书上的“做一做”内容改动为大理旅游统计图):今天大理也有很多小朋友来秋游,聪聪统

计了一下人数:(出示)

今天到大理旅游的小朋友人数统计图 416人

昆明 浙江 广东

说说:从这幅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想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学生的列式并板书。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有:416-169、416-358、358-169、416+169、169+358、358+416、416+169+358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减法算式的计算,在评价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其它算式动作快的同学选择其它算式做一做,并同位相互当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组织学生汇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式说说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练一练:

师:解决了统计图的问题,聪聪要带咱们去丽江去了。在路中,我们遇到了三只小动物,它们迷路了,找不到家了,我们去帮帮它们好吗?(课件出示)

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估算,说说为什么? 独立计算验证,汇报时说算理。 6、师生小结:

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要注意:认真书写,仔细计算) 7、欣赏丽江风光图片

帮助了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我们也来到了美丽的丽江(出示丽江风光图片) 五、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

2、今天,小精灵聪聪带我们游了美丽的云南,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六第2、3题。 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96—39=57(个) 517-348=169(千米)估算:500-350=150 . .. 500-300=200 9 6 5 1 7 510-350=160 500-400=100

416-169= 416-358= 358-169=

416+169= 169+358= 358+416= 416+169+358=

【篇五】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省公开课设计)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自主探索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335—210

(2)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

335—185

(3)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210—185

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计算335-210,复习旧知

335—210,你会算 吗? 请小朋友们算一算335—210,并验算。

思考:不退位减法的计算,验算方法

2、尝试计算335-185

①335—185怎么算呢?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算好后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

的?

指名板演

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②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3减8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③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3、计算210-185

师:210—185你会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算一算吗?

指名板演,并向全班同学说明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一起验算两题,总结减法的计算过程。

4、比较335—210与335—185,210—185的不同,揭示课题。

5、教师小结: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减法一样,当不够减从前位退一当十。

三、应用新知,巩固课化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做对的人数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完成:先各自看算式,找出错在哪里,再把错误之处说给同桌听,然后共同改正。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会的?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篇六】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退 位)

栏杆集镇中心小学 林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

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先学探究

1、口算:50+20 学生出题,学生口算

2、用竖式计算:43-21 43-25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

数(退位)的减法。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课件出示)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多媒体课件出示)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

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

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

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 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

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

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634-580= 764-429= (多媒体课件出示)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 课件出示)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这种讲解“提高”一词的含义。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 后 反 思

【篇七】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桃园中心小学 梅春贵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发现并概括出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教具、学具准备

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连续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②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都要满十进1;

③如果进位了,算前一位的数相加时,一定要加进上来的1;

2、说说189+394= 的计算过程。

(二)、情境导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下面我们观察情境图,还有哪些数学信息?

一共有435棵,已检查276棵茄子;已检查白菜189棵,已检查茄子276棵;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预设:1)、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2)、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3)、已检查的茄子和白菜一共有多少棵?

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减法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问题(一),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根据信息列出算式:435-276=

2、尝试精确计算435-276=

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后,再在组内交流有哪些算法?

3、算法汇报:

方法1:用计数器拨数(请一个拨珠比较好的学生到讲台上,用教师的大计数器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边演示边讲解,然后让同学们都拨一拨,理解算理) 方法2、列竖式笔算(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所列的算式,参与展示的有几个是犯错误的,让学生在辩论中澄清模糊认识,最后请竖式完全正确的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大家梳理思路,理解算理:

4 3 5 从个位算起(不够减,向十位借1,变成15-6=9)再看十位 — 2 7 6 2-7(由于刚才借了一位,十位由3变成2,不够减向前借1 变成12-7=5)再看百位(由于刚才借了一位,百位 上由4变成3,3-2=1),结果是159。

4、展示问题4,巩固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问题4: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 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独立列算式并进行计算,要自己验算,对笔算的过程进行交流,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2)、让学生对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先小组讨论学生相互补充发言,最后归纳出结论: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时就从前一位退1; ②当第一次出现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1后,再在本位上加10继续减; ③在连续退位的第二次以1当10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再继续与减数相减;

(四)、自主练习:

1、教材第66页“自主练习”第1题:列竖式计算。

2、教材第66页“自主练习”第2题:看图列式并计算。

3、教材第67页“自主练习”第5题:解决问题 。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回忆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形成法则: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②在连续进位加法中,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都要满十进1,算前一位的数相加时,一定要加进上来的1;

③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当第一次出现某一位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1后,再在本位上加10继续减,在连续退位的第二次以1当10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再继续与减数相减;

(六)、板书设计:

【篇八】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2-23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养成验算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二、创设情境

走进美丽的云南

三、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主题图

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列式

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

估算、列竖式计算

四、教学效果测评

1、P23做一做

2、拓展性练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教版三位数减三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两位减一位数退位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