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五下语文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等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周桂龙课题6、纪念白求恩(2)时间08.3审核

教学目标1.能找出每段中心句,说出白求恩精神的具体内涵。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进行人物写作。

教学重难点1.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夹叙夹议、对比鲜明的特点。

教学设计学习本课要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对有些语文知识的学习,可通过赏析重点段落来完成,不要肢解课文。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出示———《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图。)

二、把握内容,理清结构

1、布置任务:这学习通过找段落中的重点句来概括把握内容要点。请同学们找到各段重点句,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归纳各段要点

3、组织交流,归纳各段要点如下:(每一段即为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4小结: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国际主义精神、豪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分析叙议,评点课文

1、本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因此,文章以议论为主,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评点课文,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2、布置任务: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点句子,并归纳段意。(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殉职”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来朗读,读后思考,评点,全班交流。

3、思考: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

明确: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讨论交流

4、总结:归纳评点中应注意的地方。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评,要求语言准确经济;点,要求恰当醒目。

5、让学生评点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

明确: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是议论文的典范语言。文章中大量运用成语,请你找出来并谈谈有什么作用。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思考,交流。

2、前面先说一个意思,后面再作一定的补充说明,可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比一比下面两组句子,说一说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的。

第一组:A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

B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第二组:A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B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以同桌为单位,选择一组进行比较,哪一句的效果好,为什么。

3、组织交流全班交流、评价。

4、朗读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教师加以引导:

(1)“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2)“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堂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学生朗读,评析交流

5、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6、小结: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概括。叙述白求恩的事例,简明概括。恰当使用成语,生动形象。运用双重否定句式和长句子,论证更严密。对比句和排比句的运用,增强文章的气势。

五、课后学习:课文第一段高度概括白求恩的事迹,然后用精辟的议论评价他的崇高精神,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

要求:1.叙议结合2.字数200字左右。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周桂龙课题7、敬业与乐业(1)时间08.3审核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2.学习这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六、问题研究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文本。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七、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八、小结

中心意思:这同学们,在你们所见过的事物中,世界上什么最大呢?(学生自由发言)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胸。”为什么这么说?用来形容人的心胸宽广的名言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来看这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很好或自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摆明理由,写好批注。

示例:

1、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注: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突出了要做到“宽容”的要求之高。

2、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这一层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摒弃私心杂念……把困难留给自己”,是从正面讲道理,说明“让”能消除矛盾;“争名于朝……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从反面讲道理,说明“争”的后果。

三、探究活动

1.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以讲道理为主,基本没有摆事实,这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

讨论明确:不会的。首先,该运用什么样的说理方法,是因文而异的,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一定要举例子摆事实。其次,像本文这样的内容可举的例子实在太多,而举了例子又未必能把道理讲清楚。何况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事实,而是没有能对其中的道理进行认真地思考。所以,作者集中精力把道理讲清楚,读者是不难从生活中找到事实的。

2.你能说说“宽容”与“包容”的区别吗?

讨论明确: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不是与不良行为和思想和平共处,而是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而包容是无原则的迁就,兼容善恶,必要时可置社会道德规范于不顾,干苟且之事。

1、讲出作者观点。

明确: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

2、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

明确:要做到宽容,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者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

3、文章最后一段并不是讲要“多一些宽容”,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是文章观点的补充论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宽容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对丑恶甚至罪恶的姑息,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该批评、惩罚的还是要批评、惩罚。这样,文章做到了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四、搜集有关宽容的名言、故事等

小组合作、交流

有关宽容的名言,如下:

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家语》

②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毛泽东

③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法国)笛卡儿

④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俄罗斯)屠格涅夫

⑤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

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渲

⑧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俄罗斯)斯宾诺莎

五、创设问题情境:在遇到下列的情况时,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如果你是吕蒙正,你会如何做呢?(2)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的边陲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的瓜蔓拉翻,使之枯死不少。梁军见状,准备就此进行报复。如果你是宋就,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结合文章主题“宽容”来模拟情境讨论,交流

六、教师寄语

宽容是枝头温暖的阳光,宽容是大海广阔的胸怀,宽容是春天里轻拂的缕缕微风,宽容是冬夜里跳动的团团火苗。

宽容是这个世界上一剂最好的药,她能够医好我们心灵久治不愈的创伤;宽容是一幅最迷人的画,她能够给我们带来重振雄风的希望。

朋友,让我们一起学会宽容,因为,宽容别人也就是珍爱自己。

教学后记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周桂龙课题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间08.3审核

教学目标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4、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学习文中有力的说理。

教学设想1、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3、准确理解“灵魂”的内涵。

4、课前了解并搜集一些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导入

在物质生活日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家园似乎越来越荒芜,在人们更多地把金钱、地位与高贵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作家周国平却告诉我们“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得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论证的?理清文章结构。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默写词语

芦苇贵贱平庸卑鄙赫赫无足轻重全神贯注

沐浴缅怀风尘仆仆流连忘返热忱萎缩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3、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论证的?理清文章结构。

五、研读课文

1、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讨论明确:第二段,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例子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教师总结:文章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一句话不仅概括表达了本部分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前后两段之间的过渡。使得行文更加简练,更加流畅。

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可以从内容和解构两个方面来思考。

六、合作探究

1、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讨论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有思想。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2、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换。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例子,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换成布鲁诺的就跟阿基米德的例子重复了。且第三段的例子既用来作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考虑:1、看所选的事例能否证明论点。2、注意前后文的照应。3、注意选举事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全面性。4、注意选取事例的角度。

七、拓展延伸

在平日生活中,你有纯正的精神追求吗?你发现过在“平庸”的背景下“动人的光彩”吗?与大家交流一下。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动人光彩”。所谓“动人的光彩”,也就是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竞争中仍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着高贵灵魂的人很多,课后搜集几个这样的小故事好吗?

教学后记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周桂龙课题10、陋室铭时间08.4审核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设计思路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部分。

板书设计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德馨

室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淮安市马甸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周桂龙课题写简单的议论文时间08.4审核

训练目的1、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学会写议论文的常用的两种方法;摆事实和讲道理。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第一题

1、题目说: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

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为人谦和,礼貌待人;

⑶诚实可信,知恩图报;⑷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⑸克己奉公,廉洁公正;⑹修身养性,君子慎独;

⑺见利思义,以义制利;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⑼质朴求实,宽容大度;⑽勇敢刚毅,身体力行。

2、题目问: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联系实际谈,如青少年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德,而且只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万一,更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3、题目上提出四点要求:⑴观点正确;⑵有自己的见解;⑶例证有说服力;

⑷适当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阐述传统美德中讲究“诚信”的道理,观点可以是:诚信是品德之

瑰宝,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无形之资产。

第二题

阅读一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议论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

1、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第三题

入选“集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类制作卡片可以从内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类,原则上便于查找。

[例文]

《削枝为了强干》(见参考书)

简评:

这削枝为了强干。联系实际,必须减轻作业负担,以保证同学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文章阐明观点的事实,一是所提供的材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故事,一是生活中加重作业负担的事实。所举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作者对所举的事实作分析,一是分析爷爷给果树剪枝条的原因,二是分析沉重的作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议论文中的分析,就是讲道理。

文章引用了前人智慧的论述,使文章中心论点“削枝为了强干”,得到了更充分、更深刻的阐述。

教学后记

【篇二】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习辞(cí)者缚(fù)一人

酒酣(hān)诣(yì)曷(hé)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说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辞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叶徒相似:只

(三)一字多义(之、为)

1.之

(1)代词,它楚王闻之:代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婴闻之:代指下文“南橘北枳”这件事

(2)代词,他吾欲辱之:代指晏子

(3)结构助词“的”齐之习辞者也: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2.为

wèi(1)介词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wéi(2)动词何为者也:做

缚者曷为者也:做

(3)表判断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

3.其

(1)代词,他为其来也:代指晏子

(2)代词,它们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四)古今异义(坐、并、其实、所以)

4.使

(1)出使晏子将使楚

(2)让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今:表示方位的词

2.其实味不同:

古:两个词,表示它们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何坐

古:犯罪

今:表动作,与“站”相对

4.寡人反取病焉

古:辱

今:疾病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析:……,……者也;……者也;……也;……,……也,都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句

(1)何以也

译:用什么办法呢

析: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代汉语常见语法,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也”。

(2)何为者也

译:“为何者也”,做什么的人

(3)何坐

译:“坐何”,犯了什么罪

(4)缚者曷为者也:

译:“为曷者也”,做什么的人

3.固定词组

(1)所以然者何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张群

【篇三】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叶>专题》教学设计

——倾听《绿叶的声音》

期待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你认为贴切的标题,你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都行。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像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外,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像,使这两幅画面的美感增强了。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专题:叶

——倾听《叶的声音》课堂实录

一、导入,由画入诗。

师:在走进课本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

(点击课件,出示两幅图片:一幅秋天火红的枫叶、一幅风中摇曳的白杨树叶)

师: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片中的一幅,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我为第一幅图配一个标题: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我为第二幅图片配的标题是:绿叶·蓝天。

生:我为第二幅图片配了一个标题:风中的白杨。

师:老师也为两幅图片配了题目,第一幅借用《西厢记》里的一句唱词“晓来谁染霜林醉”,第二幅图,我为它配的题目是“掌声”。(点击课件,显示这两个题目)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的标题更有诗情画意。

生:“掌声”这个标题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白杨树叶在风中摇摆、发出的声音像人在鼓掌的情态。

生:“晓来谁染霜林醉”,一个“醉”字,不仅表现了枫叶红艳艳的色彩美,还逼真地表现出枫叶的情态,并且透过这个“醉”字,我们仿佛还能体会到赏景人那份为美景所深深陶醉的心情。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标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二、初读“叶”之美。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领略到了诗情,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青勃走进绿叶的世界,一起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欣赏图画美。

师:请大家齐生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诗歌的美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探讨后,推荐代表朗读。

生读:“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白杨树的掌声/""/莲叶上的雨滴”两段。 生读:“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寒风起时她的愤怒,——熏风来时她的欣喜。” 师:哪位同学能够点评一下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

生:他们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处理得都比较好,读得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生:他们在朗读时能随诗句的内容改变语调,如“白杨树的掌声”读得比较热烈,而“梧桐叶上的诗句”这一句就读得低沉、舒缓一些。

师:看来大家对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真是训练有素啊!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完后也请你们对老师的朗读点评一二。 师配乐朗读全诗。读完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似乎已经对老师的朗读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是老师还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生:老师的朗读全身心投入,很有感染力,真是太精彩了!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令我们身临其境。

师:老师之所以朗读得好是因为老师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了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选择一两句说说。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生:从“童年的柳哨”这一句,我能感觉到诗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无限留恋。

生:“寒风起时它的愤怒,熏风来时它的欣喜”分别表达了愤怒和欣喜之情。

生:“青春是它的音符,欢乐是它的旋律”这两句表达的是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和快乐的生活态度。

师:你们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很准确,说得都很好。

四、想象“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就能从诗歌中寻找到画面。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激发想象呢?老师可以向大家介绍两种激发想象的方法(点击课件,显示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师:还是结合《绿叶的声音》这首诗来具体探讨吧。诗中有这么一句“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

丝”,你觉得这句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

生齐:捻拨

师:我们来认真咀嚼这个词,由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我想到了绿叶用一种欢快的心情在迎接闪烁的阳光。

师:老师是这样咀嚼“捻拨”这个词的。(点击课件,显示:“捻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丝丝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清风拂过,枝叶婆娑,光影摇曳的动人景象。) 师:再来看诗中的另一句“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要对这句诗展开想象首先要清楚有关“青冢”的知识。

生:文旁有注释,“青冢”是坟墓的意思。

师:不错,“青冢”是坟墓,但不是一般的坟墓,它专指汉代王昭君之墓。昭君为了消弭战乱,平息民族间的纷争,颠簸万里,远嫁塞北。后人为了纪念她,在莽莽草原上为她筑了一座高大的坟墓,坟上植满苍翠的松柏。

师:有了“青冢”这个知识的积累,我们再由这句诗展开想象就轻松多了。

生:我想象到在塞北草原有一座高大的青冢,一阵风过,冢上苍松翠柏沙沙作响,是昭君在喃喃低语吗?她一定在诉说着对身后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吧。

生:我想到的是青冢上松涛阵阵,这松、这柏在向后人诉说对昭君绝世容颜的怀念,更是对昭君民族大义的深切缅怀。

师:你们对诗句中“思念”的理解和想象都很好。想不想看看老师由这句诗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点击课件,显示:莽莽草原上,王昭君的青冢已经矗立千年。高原的风又在追问冢上的松,松涛阵阵,向人们诉说着昭君回望故土时迷离泪眼中的眷恋,诉说着她毅然转身远去的背影,诉说着她在后人心中永恒的美丽。)

师:请大家自己创作,任选一两句诗,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并将你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各人先独立思考、独立创作,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各组将最佳作品推荐给大家,请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想象的画面。

生活动后交流。

生:我由“童年的柳哨”这一句生发了想象。放学路上,顽皮的小伙伴们唱着歌儿,蹦蹦跳跳地走着,有人随手从路旁的柳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含在口中,于是悠扬的笛声响起来了,柳哨吹出了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心情。啊!多么令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生:读到“月夜的叶笛”我首先联想到很多写月的古诗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象到这样的画面:漂泊异乡的游子,仰望皎洁的明月,思想之情油然而生,窗外,不知是谁在用叶笛吹奏一首思乡的曲子,月色中,这段婉转缠绵的曲子把游子的乡愁传送得很远很远""

生:""

生:""

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师:大家想象得真好。我从童年的柳哨里听出了快乐和纯真;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和悠远;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激情和活力;也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读出了寂寞和哀愁"" 这些不正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诗歌中的“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五、再读“叶”之美

师:有了对诗歌如此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充满激情地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想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到前面来跟老师合作朗读这首诗。你们最喜欢听哪两

位同学跟老师一起读啊?

师读每一段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

师:这首诗借助叶地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六、读出美、感悟美、想像美

师:下面请大家通过合作探究来欣赏古诗《红叶题诗》中的美。

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生:合作探讨后交流。

生:(有感情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和渴望。 生:我读一下我想象的场景。年轻的宫娥,粉面桃腮,却失神地望着飘零的红叶,她在想什么呢?一定在向匆匆的流水诉说深宫的寂寞和幽怨吧。就让随波而去的红叶带走她与世隔绝的苦闷、带走她对自由、对幸福的憧憬吧!

生:""

生:""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不由得想起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能从这普通的叶子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学会“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师:课后请大家用我们课堂上探讨的方法,去阅读本专题的其他几篇文章,感受、想象“叶”之美。

下课。

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我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我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我都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我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

【篇四】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专题 叶》导学案(3课时,教师版) (1)

盐阜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月 日

1

2

【篇五】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实验初中 吴正英

审稿:常州市北环中学 蒋丽华

一、 单元主题解析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二、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通过已经学过几个人文色彩浓郁的单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象征手法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单元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品味语言把握感情。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3、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多用勾画法;解读文本时《错过》《送东阳马生序》《有的人》可以用比较法来学习;《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以通过想象来把握一棵树的形象;《散步》可以用列提纲的方法来学习。在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修辞等进行学习时,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质疑。要重视质疑、提问,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形成技巧,促进能力的发展。总之,方法很多,但是要因文而异,灵活多样。

三、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研读作品,了解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历程。

2、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3、通过诵读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诗的主旨。

4、通过诵读、识记,积累优美的语言。

5、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与人交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6、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 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 二十一 错过 (2课时)

★ 二十二 散步 (1课时)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2课时)

★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课时)

★ 二十五 有的人 (2课时)

★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1课时)

★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2课时)

★专题 叶 (1课时)

五、单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错过(刘心武)(一)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3、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1

2

第2课时 错过(刘心武)(二)

1、语文活动:真情告白

2

3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

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课后学习:

了解亲人的“错过”,从你的记忆库里或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评点或鼓励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完全抛开了教参,另辟蹊径,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了如何让语文与我们的生活、人生紧密联系。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已基本上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但如何真正学好语文,解读文本的同时,能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正是这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展现给我们的最大亮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语文特点,从字、词、句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如文章最后一段的:“但在人生的终点站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了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其中“最好”“含笑”“毕竟”“最关键”等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这有助于从细微处理解文本的主旨。

当然这一节课,教师要是能把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新课程的信息。

第3课时 散步(莫怀戚)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3、通过对亲情的感悟,从而能继承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并且要加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准备几则尊老爱幼的小故事。

1

2

3

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教学设计二:

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1、读作品发现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试着发现它的美点,并用几句话表述出来。

【篇六】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实验初中 吴正英

审稿:常州市北环中学 蒋丽华

一、 单元主题解析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二、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通过已经学过几个人文色彩浓郁的单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象征手法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单元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品味语言把握感情。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3、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多用勾画法;解读文本时《错过》《送东阳马生序》《有的人》可以用比较法来学习;《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以通过想象来把握一棵树的形象;《散步》可以用列提纲的方法来学习。在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修辞等进行学习时,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质疑。要重视质疑、提问,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形成技巧,促进能力的发展。总之,方法很多,但是要因文而异,灵活多样。

三、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研读作品,了解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历程。

2、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3、通过诵读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诗的主旨。

4、通过诵读、识记,积累优美的语言。

5、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与人交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6、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 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 二十一 错过 (2课时)

★ 二十二 散步 (1课时)

★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2课时)

★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课时)

★ 二十五 有的人 (2课时)

★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1课时)

★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2课时)

★专题 叶 (1课时)

五、单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错过(刘心武)(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3、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1

2、细读课文:

第2课时 错过(刘心武)(二)

1

2

3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

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课后学习:

了解亲人的“错过”,从你的记忆库里或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评点或鼓励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完全抛开了教参,另辟蹊径,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了如何让语文与我们的生活、人生紧密联系。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已基本上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但如何真正学好语文,解读文本的同时,能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正是这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展现给我们的最大亮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语文特点,从字、词、句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如文章最后一段的:“但在人生的终点站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了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其中“最好”“含笑”“毕竟”“最关键”等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这有助于从细微处理解文本的主旨。

当然这一节课,教师要是能把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新课程的信息。

第3课时 散步(莫怀戚)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3、通过对亲情的感悟,从而能继承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并且要加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准备几则尊老爱幼的小故事。

1

2

3、比较阅读

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教学设计二:

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1、读作品发现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试着发现它的美点,并用几句话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三)、深层解读:

1 主题阐释:

【篇七】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实验初中 吴正英 审稿:常州市北环中学 蒋丽华

一、 单元主题解析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二、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通过已经学过几个人文色彩浓郁的单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象征手法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单元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品味语言把握感情。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3、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多用勾画法;解读文本时《错过》《送东阳马生序》《有的人》可以用比较法来学习;《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以通过想象来把握一棵树的形象;《散步》可以用列提纲的方法来学习。在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修辞等进行学习时,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质疑。要重视质疑、提问,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形成技巧,促进能力的发展。总之,方法很多,但是要因文而异,灵活多样。

三、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研读作品,了解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历程。

2、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3、通过诵读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诗的主旨。

4、通过诵读、识记,积累优美的语言。

5、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与人交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6、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 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 二十一 错过 (2课时) ★ 二十二 散步 (1课时) ★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2课时) ★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课时) ★ 二十五 有的人 (2课时) ★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1课时) ★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2课时) ★专题 叶 (1课时)

五、单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错过(刘心武)(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3、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1

2

第2课时 错过(刘心武)(二)

1

2

3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课后学习:

了解亲人的“错过”,从你的记忆库里或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评点或鼓励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完全抛开了教参,另辟蹊径,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了如何让语文与我们的生活、人生紧密联系。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已基本上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但如何真正学好语文,解读文本的同时,能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正是这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展现给我们的最大亮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语文特点,从字、词、句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如文章最后一段的:“但在人生的终点站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了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其中“最好”“含笑”“毕竟”“最关键”等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这有助于从细微处理解文本的主旨。

当然这一节课,教师要是能把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新课程的信息。

第3课时 散步(莫怀戚) 教学目标: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1、通过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3、通过对亲情的感悟,从而能继承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并且要加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准备几则尊老爱幼的小故事。

1

2

3

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教学设计二:

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1、读作品发现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试着发现它的美点,并用几句话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

【篇八】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实验初中 吴正英

审稿:常州市北环中学 蒋丽华

一、 单元主题解析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二、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通过已经学过几个人文色彩浓郁的单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象征手法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单元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品味语言把握感情。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3、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多用勾画法;解读文本时《错过》《送东阳马生序》《有的人》可以用比较法来学习;《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以通过想象来把握一棵树的形象;《散步》可以用列提纲的方法来学习。在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修辞等进行学习时,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质疑。要重视质疑、提问,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形成技巧,促进能力的发展。总之,方法很多,但是要因文而异,灵活多样。

三、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研读作品,了解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历程。

2、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3、通过诵读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诗的主旨。

4、通过诵读、识记,积累优美的语言。

5、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与人交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6、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 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 二十一 错过 (2课时)

★ 二十二 散步 (1课时)

★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2课时)

★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课时)

★ 二十五 有的人 (2课时)

★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1课时)

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2课时)

★专题 叶 (1课时)

五、单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错过(刘心武)(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3、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1

2

第2课时 错过(刘心武)(二)

1、语文活动:真情告白

2

3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

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课后学习:

了解亲人的“错过”,从你的记忆库里或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评点或鼓励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完全抛开了教参,另辟蹊径,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了如何让语文与我们的生活、人生紧密联系。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已基本上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但如何真正学好语文,解读文本的同时,能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正是这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展现给我们的最大亮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语文特点,从字、词、句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如文章最后一段的:“但在人生的终点站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了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其中“最好”“含笑”“毕竟”“最关键”等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这有助于从细微处理解文本的主旨。

当然这一节课,教师要是能把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新课程的信息。

第3课时 散步(莫怀戚)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3、通过对亲情的感悟,从而能继承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并且要加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准备几则尊老爱幼的小故事。

1

2

3、比较阅读

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教学设计二:

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1、读作品发现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试着发现它的美点,并用几句话表述出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教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专题叶教案 苏教版五下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