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天净沙秋思》赏析(李静梅)
(一)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二)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
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那”字疑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浓。至于第一首中的“瘦藤”“远山”“斜阳”“去天涯”等词语,可能是马致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如果与《天净沙秋思》作比,且不说,“瘦藤”中的“瘦”,“远山”,“斜阳”中的“斜”和“去天涯”中的“去”,在音韵上是否恰当,仅就这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天净沙秋思》精当。“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
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上述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见出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宋代苏轼也是望月有秋思。
(生齐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好,今天我们要走入的是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因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全元散曲,看看散曲是怎么回事,它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那么散曲和元杂剧合称为元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好,请你感受一下,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很悲凉的,
生:很凄凉,
生:凄苦,
生:很伤感,
生:很忧伤。
师:就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读出这种秋的味道。
(生读。鼓掌。)
师:她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读着读着,这秋意就渗出来透出来感觉出来了,可是这全枯藤老树昏鸦
师:怎么会让你有这种感受到了?
生:枯藤有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我们就说说枯藤,枯藤怎么会带给我悲凉的气氛?
生:枯藤它干枯了,没有生命力,就给人一种没有生命,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我们学校叫长春藤,长春藤就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生气勃发。而这个藤是――枯藤。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非常好。你说说看。
生:枯藤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好像是垂死的那种感觉。
师:树老未必垂死,但这老树给人的感受会有这种味道。好像有道理。
生:我是从夕阳西下感觉到。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
师:夕阳西下为何有哀愁之情?
生:夕阳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师:金色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呀,你怎么会觉得一种哀愁呢?结合他写的其他东西。其他同学谁能帮帮他吗?
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夕阳再怎么好,他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因此给人一种哀伤之情。你说说看。
生:我感觉这古道西风瘦马的瘦马有一种凄凉之情。因为在秋天的场景里出现一匹瘦马,我感觉……
师:瘦,(生:很瘦)。怎一个瘦字了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让你有感觉,在你的眼前描绘出这是怎样的一匹马的形象来。瘦马因何而瘦,能揣摩出来吗?
师:因为马长途跋涉,因为马老了,因为马太累了,因为马可能没什么食物可能会饿了,秋天食物稀少,可能会饿了。马是如此之辛苦,那么这瘦得仅仅是马吗?――还会有人。也谁呀?――(生齐:马致远。)哦,真的是马致远吗?小令里面我们看到是――(生:断肠人)。也许这断肠人远程驱瘦马,走了太远的路,带着这匹老马,他也是瘦了,也是那么辛苦。还在哪句中读出那种凄凉的秋意呢?
生:我从昏鸦看出来。它不像初升的太阳给人一种明亮,它是昏鸦,傍晚的乌鸦,给人凄凉的感受。
师:乌鸦,这是什么样的一只乌鸦?给大家形容一下。你看到这样一只乌鸦,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昏鸦,刚才她说描绘不出这个场景,我们知道这些景物在古诗词也有描绘到,往往这些景象被诗人词人引用入诗,带着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积累,在他们当中感受中新的味道。看昏鸦,我们可以去读一读,(出示投影,师生共读)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师:什么样的场景下有乌鸦?荒凉的场景下,乌鸦稀稀落落的,更显荒凉,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师:那么这乌鸦或昏鸦停在哪里呢?下面是: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少人行,和我们断肠人在天涯是否也有映衬呢?这昏鸦在哪里?少人的地方。那么这飘零在外的断肠人所在天涯古道又有多少人在呢?有人吗?(生齐:没有)。陪伴他的――只有瘦马。还有哪些语句中,你还有体会的?
生:断肠。
师:悲痛到极点。悲痛到极点是因为什么呢?
生:孤独。
师:因为孤独,所以悲痛到极点,还有哪些词语?比如说古道。
师:古道是一种怎么样的场景?你能描绘一下吗?
生:古道,就是上面人很少,路也很崎岖。然后就是一个人单独走在上面感觉十分孤独。
师:是的,我们也能体会到路很崎岖,也许我们如果我们能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会看到这文辞后面更丰富的画面、故事和心情展现出来。我们同样地看看,这就是马致远所经常会走到的京西古道。(出示投影。)也许这幅画面也会让我们联想到陆游的诗: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那么长那么崎岖,而人迹罕至,这时候的断肠人或许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还有西风,大家感受到了吗?西风是否给你带来凄凉之感?
生:西风就像秋风一样,(师:西风就是秋风),它给人一种凉丝丝的感觉,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背景是枯藤老树昏鸦,再加上这凉丝丝的秋风,就更加孤独凄凉了。
师:非常好,她给我们的画面加了背景,还有这凉意,还有这丝丝的秋风吹来的深香。我们也感觉到这秋意吧。有人说,品诗咀文就是咬文嚼字,越咀嚼这秋意也就越浓了。我们也要说,我们嚼着嚼着,这刚才我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话大家都没有去体会,哪一句?――(生齐:小桥流水人家。)
师:这一句话放在这儿是不是太过突兀了,马致远是不是在这儿有一败笔呢?――(生齐:不是。)你说说看你的理解。
生: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边上有生机的地方,但并不是他的,这种人有我无的心态使他更加感到凄凉。
师:说得非常很好,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去无家可回没有,真可怜,这样的一种手法你能体会到吗?这种环境还是很漂亮的,给我们的感觉,不是那么凄清,不是那么凄凉,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生:很美好很温馨)。
师:这句诗呢也有人有别的体会,同样看小桥流水:小桥横处解孤舟,这样一看小桥就美好了。细水涓涓似泪流,这流水原来像泪水呀。再结合一下断肠人,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日夕惆怅小桥头,这小桥还美吗?(生齐:不美)。伤感,人间岁月如流水,可是今夜秋风细。岁月如流水,忽然让我们发现,这流水还让人有感叹,那就是岁月都流逝了。流水何时归,流水会归吗?泼出去的水如东去的大海不会西归了。我们细细想想,这断肠人仿佛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心头是什么滋味?说出来好吗?
生:心中惆怅难受。
师:这也是一种场景。这样的场景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场景,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都为了那一份秋意呀。我是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一下子就能把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在读一句的时候,我们的语气要稍微欢快一点。
(齐读。)
师:刚才那几位女生,把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的意境展露无余了。这眼前的画面是否展现出来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出示投影。)
师:依然深秋了,孤单单一个人,飘零在异乡……看到那……请你接下去。
生: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在黄昏,还未归巢的乌鸦。
师:讲得很好。然后还能看到或者想到,那一幅恬淡的小桥流水人家,但那都是别人家,别人都有家可归,而我却孤苦无依,我只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瑟瑟秋风起呀,夕阳也缓缓西沉,在这天涯飘泊的游子也悲痛到极点。好,我们去自由朗读一下,再体会这游子的秋意。
(学生自由读。)
师:好,已然感受到这秋意,秋是荒凉的,人更感凄凉的,这秋意也别有味道,可是马致远仅仅是表达这一层游子之情吗?这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呢?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也来认识马致远。
(出示投影。)
师:轻轻读一下。
(生自读简介。)
师: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文化、风俗,在一开始就互相区别,据史料记述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尊用汉法和任用汉族的文人了,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读了这两段你会不会有新的感觉,别样的滋味?你从那秋意是不是又读出新的味道来呢?你们交流一下。
师:读了这两段,是不是有新感受,别样的滋味?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马致远他先是怀才不遇,再是以断肠人自比,表达了他的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师评:好,能在这首词中读出怀才不遇的心情。
生:我读出了他好像有一点在抱怨的感觉,还有失望,还有就是自己明明是有才,但却不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师:从哪里看出来这种感觉?
生: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来。
师:这断肠的滋味是丰厚了一些。
生:我还读出来,作者是有苦涩的内心的,落莫惆怅的,还有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从哪里看出来?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还有哪个读出来了吗?可以从别人那儿得到启思。
生:我读出来是作者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之情。
师:可以,有官场失落,人生飘泊之情。还有吗?
师:大家能够开通脑筋读到更多,但这是不是马致远的所思所想?未必。因为这无从考证。尽管我们能够知恩论事,能够从中读出秋意来,有理有据,但是我们还是在这些理解前面加个――大概也许。也许这是马致远的想法。但是这些也许就给我们一种新的意思,也许这秋就不仅仅是季节了,它可能会是处境,也可能是心情,也可能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人生、生活、感情的脉络里,所有带有秋意凉意的一切的一切。
师:而这秋思,游子的秋思会在想什么?(生齐:想家),还会想――(生齐:故人)。游子断肠人,在旅途中的秋思有可能是思乡思故人了,他想家了。但在仁途中呢,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时候,他会想要,想要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他的名字号东蓠,东篱是哪句诗里的?――(生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田园诗人,隐居了,也许他仁途不顺时,他要归隐了呢!,也许是在人生的坎坷失意之时,他就会像他的所思他的秋思,会是那恬淡的小桥流水人家。如此一来,这也许也许,虽然无从佐证了。我们调动的联想,这也许的背后会让这秋思更为丰富了,也让小令更具魅力了。但是有人说,这确实是,我们说不是,不一定是。但我们也能读出你的秋思,这是马致远的秋思,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再为听倾诉一下他的想法,读出你的秋思来。
(生读。)
师:倘若秋思是如此的丰富,但断肠也就好理解了。这个悲痛到极点,有可能是因为漂泊,有可能因为仕途不顺,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太多太多在这秋思里。其实《天净沙》写秋的,并不止马致远一个,白朴也写秋,而且是在马致远之前。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秋》的不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投影,学生齐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珙花。
师:我们读了白朴的秋和马致远的秋思有什么不同?
生:白朴的秋里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比如说青、绿、白、红,但是马致远的秋思里,灰蒙蒙的一片,没有颜色的。
师:她感觉到了灰蒙蒙的一片,基调确定下来了。不一样,基调不同。还有吗?感觉下下。
生:我觉得写作手法不同。马致远诗里有小桥流水人家,反衬出内心的悲苦。这里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刚开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景色是差不多的。
师:对,正因为景是差不多的,所以才要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好像是赞美青山绿水,白草红叶,它好像在看景,师:是不是赞美?生:不是。
师:这里也有点悲,后面就有点释怀了。还有吗?
生:元代白朴,一点飞鸿影下,动态的,而且速度比较快。古道西风瘦马也有动态?夕阳西下也有动态。这两点都有。
师:我们看一下,题目是――秋。
师既然是秋,就必定含着秋意。马致远的秋思表秋意是蕴含在景里,而他这里就只有景了,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评价说,马致远的《秋思》被推崇为“秋思之祖”。虽然白朴在马致远之先,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而马致远的这一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秋思体会在里面。我们能够感受到秋意,了解了他更丰厚的秋思。而这一篇,我们知道它的题目不是叫《秋思》,而是叫《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词牌,原先是可以唱的,古曲是消失了,但是我们可以听一听的。让我们带着丰厚的秋思来听一听。
(听音乐。)
(铃声响,下课。
丁燕
【篇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学法指导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预习形成
1、找出各首诗中的生字注音,难写的字写会。
2、查阅资料:简介作者作品,
(1)曹操
关于汉乐府诗
(2)王湾
(3)白居易
(4)马致远及散曲
3、理解文题,概括诗意
(1)《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3)《钱塘湖春行》
(4)《天净沙秋思》
合作展示
一、《观沧海》曹操
1、导学:这时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是曹操的名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导学: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2、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③“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导学: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
1.填空:(4分)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5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7.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分)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5分)
(二)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5分)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行不足: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5分)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5分)
(三)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5分)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5分)
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5分)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5分)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
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
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字,晚号
。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
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作者:)
训练二
一、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2、枯腾老树昏雅()
3、路转溪头忽现()
二、填空。
1、《次北固山下》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2《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3、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B、悲伤C、惆怅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
5、本曲运用了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二、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
三、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元代
《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
《钱塘湖春行》王湾四言乐府汉朝
《天净沙•秋思》白居易七言律诗宋代
四、请找出本课四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
【篇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网友来稿)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二中高二(四)班洪玉丹
指导教师程鸣
一.选题目的
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学画廊中独树一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内涵,而且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流。学习研究古典诗歌,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过程
1.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学习古典诗歌,我认真搜集和阅读了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古典诗歌的一些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筛选了有关内容,确定了基本思路,制定了行文大纲。
2.随着对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我还找了与课题相关的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唐诗分貌》、《中国文学史》、《古典诗歌赏析》等。经过对每一份资料的分析,仔细地筛选,进一步完善行文大纲。
3.集中有关资料,确定中心思想,融入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分析评价,准备着笔。
三.结题报告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画廊中,留下了古人生活的印记,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有改造山河、振兴乾坤的诗人;也有不平则鸣、强烈干预政治的诗人;有展示气象恢弘、歌颂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诗人,也有一步三叹、落拓不羁、怀才不遇的诗人。产生诸多不同意境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塑造。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最好采用对比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效果,更能深入体验作品丰富的内涵,更能触发对作品的共鸣,更能感受人、社会、自然的水乳交融。
下面我们以曹操的《观沧海》与汪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为例,谈谈诗歌的对比阅读。
通过对诗歌的体裁、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运用的语言以及诗歌意境的对比阅读,进而品位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诗歌体裁和写作背景的对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样式,而不同时代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鲜明的个性又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骨气与风貌。
《观沧海》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壮丽的诗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地位的诗人,他们选择诗歌的内容不一样,传递的信息不一样,透露的情怀不一样,诗歌的内容无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诗歌语言的对比
诗歌语言是诗人情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当诗人的情思在胸中鼓荡的时候,他就要寻找恰当的语言来表现。通过语言形式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诗意。例如:
《观沧海》一诗,诗人一开头就用了一个“临”字和“观”字,奠定了全诗的气势,揭示了一位居高临下的军事家的气魄。接下来用“丛生”“丰茂”“耸峙”“涌起”等词层层蓄势,以致脱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育群星的气派。
而《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首先运用“青山”“绿水”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词语,显示了自然界万物复苏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接着用“潮平”“风正”加以渲染,后又用“海日”“江春”来形容,最后又用“乡书”“归雁”来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宏大的气象。
再看《天净沙·秋思》,曲人马致远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到处漂泊,为了揭示曲人这一心境,故用“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排列组合,并在九种景物之间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以致结尾不由自主地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真情,令人产生悲从中来的共鸣。
从对上述三首诗语言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感情的诗人,运用的语言不一样。但是,他们都突出了各自的欲望:革新,维新,求新;张扬了各自的个性:主宰与人文并举,赞颂与继承并存,无奈与怀新相依;体现了各自的骨气和风貌:激昂,祥和,哀怨。可见,诗人为表现各自的感情,必须选用能揭示各自个性特征的语言。
(三)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对比
诗歌的内容是为诗歌的意境服务的,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意境。而内容又是诗人生活的反映,离开诗人的生活体验,则所表现的意境就无所适从。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观沧海》,它主要写了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的情境,诗人不但写出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海水一遇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的情态,诗中还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才能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在此基础上,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起里”。它道出了诗人博大的情怀。
其次看,汪湾的〈〈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首联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青山”“绿水”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一种季节特征。颔联写出了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的情状。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尾联写年节将到之际对故乡的怀念。通观全诗,揭示了新旧交替,万物更新的意境。
再看〈〈天净沙·秋思〉〉,由于作者处境清苦,抱负未能施展,沦落天涯,为了表达孤寂愁苦的情思,勾勒出着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穿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天净沙·秋思〉〉恰如其分的揭露了作者自己的悲愁之苦。
同是写景状物,为什么三位诗人选取的内容却不相同呢?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心境决定的,各自的情感和内容不能互相替代。“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道出了自然景物是相对不变的。可三位诗人选取的诗歌内容的变化之大,已充分说明了内容的选取、意境的确定,必须服从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需要。
意境是思维的火花,是诗人瞬息捕捉到的生活与思维的交汇点,是诗人产生写作的潜在动力,是诗人的豪情或悲伤的艺术概括。
从以上三马致远的生活中有过登临却没有登临的激情;汪湾虽居高层却在蓝天之下,心中无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只是发出对“青山、绿水、海日、江春”的称赞;可曹操却不同,上指九天,俯视四海,有气吞山河之势,包举九州之概。
同是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心态不一样志向不一样,因而对生活的看法态度就不一样,所以,提炼的意境也就不一样。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我们既要在重视诗歌内部的横向比较,又要在外部进行纵横结合式的比较,对诗人立身行事、思想作风、文风派别等方面进行对比。
例如:中唐时儒学政教型的韩愈的诗与世俗才子型的白居易的诗,就表现出诸多的不同。
韩愈的突出特点:一是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如“欲为圣上除弊事”。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如“肝以为纸,血以书辞”。三是思想作风严肃。如散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白居易的诗则与韩愈不同,他的诗主要特点是: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如“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如“只有一身宜爱护”,又说:“朝廷我做闲人”。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如“祸福茫茫不可欺,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韩之奇险,白之平易的诗歌特点。
古典诗歌离我们已很遥远,阅读鉴赏中一定要结合对诗歌的体裁、背景、语言的了解,进行深入的揣摩品味。不但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进行对比,找出诗人情丝的异同。重点把握诗歌语言中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众所周知,语言是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个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诗歌的意境表现诗人和谐的情丝。因而在阅读中要细细揣摩一个个的意象特征与深层的内涵,要精心品味意象群所展示出来的特殊意蕴——意境。
作者邮箱:hssx_chengming668@yahoo.com.cn
【篇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小令中的天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陕西勉县杨家山中学:戚继祥邮编:724200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中,这是一篇著名的散曲作品,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小令主人公将“思”孤零零的寄寓在景物上,读者需借助于理解和想像,把景物与作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给人以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此时,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跌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不停地嘎呀嘎呀的直叫,给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增添了一笔凄厉的色彩。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流水,纤巧小桥,温暖的茅屋,显得多么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漂荡在幽静山谷中。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哀”(《李笠翁曲话》)。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表现手法。那么,“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正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但究竟是欲一倍增其哀,或一倍增其乐呢?据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蹒跚而行的瘦马,凸显了游子的凄苦之情,于是,前两句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不正是自己也像昏鸦栖落于枯枝一样寻觅归宿吗?也是游子悲苦凄凉情绪的写照。而“小桥流水人家”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古道西风瘦马”,只见他冒风策马而行,一心尽快离开这一“乐景”,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这一句中的“古”字,不仅点明了古代驿道年代之古而今日之荒废,更意味着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同感受。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夕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得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怎不令人愁肠寸断呢?
要在这短短二十八字里凝结如此丰富而跌宕的感情,为此,作者在语言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其一,作者精心选择九个景物分别排列在三句中,而不用半字谓语作说明,正所谓点到为止。同时,又把九个景物分成三组,每组景物里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主角,用它来决定这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枯藤、老树、只有在昏鸦飞落下来的时候,才更显出其败落;小桥、流水,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显出其生气;古道、西风,也只有在出现了瘦马之后,才更添其凄凉。其二,作者在篇末点题,“断肠人在天涯”,不仅直抒胸意,而且此句将三组画面看似孤立、静止、互不联系的景物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子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这样使对立的景物协调起来了,静止的物体浮动起来了,简单的名词也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活脱而出了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正如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称它为“秋思之祖”,这样的评语,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篇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_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二、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 __。天净沙是____ 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 __、____ __、___ 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 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 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_____ 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5. A 6.B
三、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
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C)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C)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
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
D. “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
7.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B )
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
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9.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C )
A. 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 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C. 本文采用悲春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 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
10.选出正确的一项 ( B )
A. 本文以景托情,寓景于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
B. 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C. 本文运用极其华丽、复杂的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D. 全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
11.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
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
13. 选项错误的是(D) A.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B. 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C. 此曲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D. 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 (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4. 选出正确的一项 ( D )
A.“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
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D.全曲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是对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最后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15.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16.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C )
A、 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
愁
苦之情。
C.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D. 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17.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8. 下列语句中,对本曲赏析不正确的是(B)
A. 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B.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古道 西风(枯藤 老树 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C.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篇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二、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 __。天净沙是____ 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 __、____ __、___ 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 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____ 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5. A 6.B
三、诗词鉴赏《天净沙 秋思》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
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C)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
曲四大家”。
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C)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
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
D. “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
7.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B )
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
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9.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C )
A. 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 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C. 本文采用悲春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 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
10.选出正确的一项 ( B )
A. 本文以景托情,寓景于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
B. 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C. 本文运用极其华丽、复杂的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D. 全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
11.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
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
13. 选项错误的是(D)
A.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
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B. 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C. 此曲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D. 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 (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14. 选出正确的一项 ( D )
A.“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
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D.全曲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是对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最后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15.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16.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C )
A、 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
愁
苦之情。
C.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D. 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17.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8. 下列语句中,对本曲赏析不正确的是(B)
A. 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B.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古道 西风(枯藤 老树 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C.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D.本曲格调低沉,宫调为越调。
【篇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 副本 (1)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汉族,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首句描绘一幅萧瑟苍凉肃杀的深秋景象,次句表现了浪迹天涯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三句中“瘦”字看似写马因长途跋涉而黑瘦,实际写的是人瘦,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直接抒发游子思乡,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问题回答:
1.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藤老树昏鸦”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
2.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小桥流水人家”。
(1)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2)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前三句。
运用白描的手法,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4.“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孤寂愁苦。
渔家傲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上阕:紧扣“异”字,①衡阳雁去无留意:侧面烘托了边塞的苦寒,暗示战争条件的艰苦。
1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描绘了边塞苍凉,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暗示战事吃紧。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也暗示敌强我弱。
下阕:紧扣“泪“字,作者思念家乡,却因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①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心切。②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心切,却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③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问题回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异”字。
“异”字突出了西北边塞秋天独特的景象,渲染了苍凉、肃杀、萧瑟的气氛,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3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军中的号角从四面八方响起,令人悲伤。抬眼望去,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矗立,城门紧紧地闭着。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互文)壮志难酬、思乡忧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复杂感情? 思念家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渴望建功立业;2.壮志难酬的愤懑;3.思乡忧国
乌夜啼
【作者】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乌夜啼,词牌名。这首诗是他降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无人倾诉 ; 月如钩。""""一轮残月寂寞愁苦的意象,为下文写离愁渲染了气氛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情景交融,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比喻,将离愁形象化了,像一团乱麻,写出了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以前南朝天子,如今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此种滋味,是作者的去国之思,亡国之恨,是极度的忧伤和愁苦。
【小结】这首诗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诗中表现了他的亡国哀思,表达了极度的忧伤和愁苦。“剪不断,理还乱” 现在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2
问题回答:
1. 请赏析“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这句词运用动作与神态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凄婉。
2.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锁”字。
“锁”字将秋色秋意比作可锁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梧桐深院的萧瑟凄凉,表达了词人无可解脱的孤寂。
3. 请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交易具象化,写出了昔日帝王沦为囚徒的屈辱、悲苦的人生感受。
4.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远离故土的离愁别绪;独处清冷深院的孤独寂寞;亡国之痛。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释题:
“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
内容理解: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问题回答:
1.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3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活用典故,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借古讽今)
2.“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3.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4.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5.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6.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山行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
3、远上寒山石径斜:“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照应“远”,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问题回答:
1. 赏析“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
“生”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写出了白云缭绕升腾高远、缥缈的动态感,也说明了山很高。
2.赏析“霜叶红于二月花”
(1)“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拿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对比,生动的表达出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与对秋天的赞美。
(2)“霜叶红于二月花”感情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感。
(3)“霜叶红于二月花”富含哲理,用“经霜色欲浓”的枫叶表现不畏困难、豪爽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
4
【篇八】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习题与答案-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文学常识】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选自《全元散曲》。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①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②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③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户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理解背诵】
1.《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答案与解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嗈嗈(yōng):雁鸣叫声](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答:(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