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开发人力资源必须着眼于创新教育(网友来稿)

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 张巨宏

摘 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创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创新教育关键是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要改革课程、教材及教学方式。

关键词:创新教育 开发 人力资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优劣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创新教育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工业化后进国家超越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二次大战后,前西德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崛起,而日本依靠大力发展全民义务教育超越西欧,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依靠大力发展中等教育雄居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超前和加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本,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们在经济迅速发展之前,就在中等教育入学率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中等教育普及之前就开始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实践证明,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超越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基本的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如何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将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宝库,是摆在政府、社会和教育界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同志正是在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1978至2001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为9.3%,人均GDP年增长率为8.1%,预计在2001至2020年间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6.3至8.3%之间,人均GDP增长率保持在5.8至7.6%之间。这一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因此,我国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实现这种可能的关键是必须快速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当前,我国人力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农村人口在人力资本存量上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十分明显。

尽管经过各方面努力,我们国家受教育人口有了大幅度地增长,但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教育资源短缺,家长与社会普遍以升学率当作评判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学校只注重了对学生升大学的预备教育,而忽视了一部分直接走入社会的人力资源的职业预备教育,致使这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后缺乏技术支撑。应试教育只重书本和分数,所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是无法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呼唤创新教育,人力资本的积累,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但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同时提倡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二是正确评价人才的优劣,不再把升学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三是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第三点尤为重要。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曾在大学物理考试中考过倒数第一。而偏偏这个考试倒数第一,在科学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理学的真正的第一。小柴昌俊的经历告诉我们,分数不能代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也只有这种人才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举行英特尔国际高中生科技大奖赛(Intel ISEF)。在ISEF教育研讨会期间,来自美国几个不同地区的理科教师介绍了他们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经验。他们认为,在理科课程中开展探究学习和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能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可以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科学与工程展示会和大奖赛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在布展期间,刘教授看到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展板,他们自己设计、找材料,用木锯、锤子等工具做一些加工和装饰。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教师在指导课题的过程中大都扮演“向导”的角色,而不做“保姆”。学生的选题也是自己找的。刘教授说,在ISEF期间看到了几十个国家优秀高中生的精彩展示成果,这些让我感受到了世界范围理科课程改革的动向,也让我认真地反思我国的科学教育现状。科学大奖赛以及课题研究活动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经历真正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又恰恰是我国中学教学中的弱点。正如刘教授所说的这样,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国内注重的是灌输书本知识,一切以书本所说为判断正误的标准,乐于引用学术权威的话为依据;国外则期待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鼓励动手实践,挑战权威。所以,一般来说,国内的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普遍相对较弱。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说,这几种能力对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极具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历来偏重知识的学习,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学生辛苦地学习记忆了大量的知识,但动手与实践人能力却普遍缺乏。地理课上纸上谈“兵”,理化实验只是简单演示,外语课背单词记语法,却缺少语言情境的交流,成为“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学生学了知识后不会分析,不去实践,更不会创造。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1994年初芬兰全国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芬兰的高中教育体制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适合本国实际、能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为芬兰培养了大批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有创造性的人才。芬兰的高中教育较好地配合了科教兴国的人才培养政策,并为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做出了贡献。诺基亚总裁约马•奥利拉就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他说如果没有好的普通高中培养出人才,诺基亚不可能建在芬兰。芬兰各界认识到,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知识社会,芬兰这个小国家要想适应和融入国际大社会,每个人必须更好、更多地掌握外语。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取消因政治原因一直保留的国语之一的瑞典语,改英语为必考科目,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包括议会讨论和修改宪法。改革内容之二是综合考试要把解答问题与论文写作、展示技能结合起来,例如容许学生增加时间写科学论文,增设实验操作和劳动技术、信息技操作考查,让高中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充分显示各自的理解能力和技能水平。

创新教育关键是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对事物外表的认识,必须通过思考,即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科学思考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科学的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必然性。创新思考是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探索“为什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突破、新问题。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只有主动的发现才能产生主动的心理和创新的良好心态。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而促进其创新心理的形成,创设各种情境,消除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使学生在一种自信、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自主参与活动并能主动的发展,甚至敢于向权威、书本、老师挑战,敢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说“不”。要有探索真理的教学民主意识。教师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出格”和“瞎想”,鼓励学生自信地想和说。当学生细心观察,提出一系列怪异的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热情,切不能泼冷水,而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激发学生“矛盾好奇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网上检索、切磋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的思考问题的特性,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独立思考。有了积极主动的心理意识和心理基础,学生自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追求。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现,在发现中科学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开展活动、发现和思考。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创新意识在活动、发现、思考中不断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心理就是这样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通过实践,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并使之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创新心理结构,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将活动中获得的创新心里优良要素和创新技能达到概括化、系统化的水平,进而类化为稳定的创新心理机能,促进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那么老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创,促进其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要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经常用专门的时间来引发问题,以使问题的增长走在知识增长的前面。要指导学生整理问题。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在充分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深入深层把握,学会去伪存真、去繁就简,找出内在联系,主动能动的把握整理问题。

创新教育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只有当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思考或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通过教师讲解就可以掌握或记忆;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等的理解与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情感体验等,这类知识不能单凭传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内化和占有。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 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分层互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把发言的任务落实到组内每一个人身上,讨论过程中,互教互学,老师及时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开拓了思路,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交流使学生品尝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地形成了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爱学习、爱思考的品质,在合作性学习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风格的组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相互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时一个问题会引起一场争议,课堂上必然会出现议论纷纷、意见分歧的现象。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标志着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造性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个学生不管是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是经过了批判性的思考后求同存异,并逐渐抛弃了不正确的东西,减少了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当前,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全面推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绝不能再进行填鸭式的教授、灌输,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变单一的演式教学模式为创造性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正确引导、诱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些地方的教师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广州89中李晓姑老师在执教“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课时,只说明了电源的使用规则,以确保学生身体和仪器的安全,其余的步骤全部由学生看课本、实验册、仪器说明书来完成,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细致的动脑动手尝试,深入了解了打点计时器的组合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在学生已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这位老师趁势打铁,让同学们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你认为计时订点器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合理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再一次开动脑筋,运用智慧,提出了改进启动装置,减小使用误差,节约用纸带等许多良策。一个有深度、有创意、有实效的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实践、认识、创造的主体发展目标实现了。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才能,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学生各尽其能,情趣盎然,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十分浓厚。在学习交流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学生创造力被激发,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创新教育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激烈的科技竞争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努力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形成这种氛围,最基本的是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教育保障、人人成才”的教育思想,并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过去那种单一的课程教材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以个性发展为主的素质教育要求。为此,学校要适应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起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为一体的立体课程体系。一些学校以高一、二年级选修课设置为起点,以高一年级研究性课程、高二年级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面对不同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逐步改变了重在培养学生重复思维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宽容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去自学、研究、争论、去推理、归纳,让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据广州市89中调查显示,在校的学生虽然生在广州、长在广州,但主动去过广州市开放性科研单位的学生仅有3.6%,去过广州市具有科研性的园、馆、宫、场的学生也仅有10.8%,能够有目的去、带问题去的学生就更少了。为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学校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落实,已在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经结南热带林研究所、五山地面卫星台、广州岑村机场、南沙科技馆、航天奇观、长寿村等地建立了科技教育基地,定期或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一名同学参观“航天奇观”之后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表述了自己这样的感受:“以前,我真的没有想到,一枚火箭从制作到发射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合作,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然而,正是这群体的力量才把这枚火箭送上了蓝天,由此我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不仅要有勤奋、严谨的精神,而且应该具有宝贵的合作精神。这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也同样重要。”该校在学科教学中围绕课本知识融入科技探索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高一物理在学习升力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岑村机场观察研究飞机的飞行原理,高中数学开展了《航海中的数学》专题研讨,地理科组开展了《用极轨气象卫星云图估计热带气旋强度的初步研究》等,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社会上随时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成为了同学们思考探究的专题。《从广州非典型肺炎风波看新时代的中学生》的研究中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提取了重要信息,提出了自己的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表现了同学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89中的做法可以说是充分实施创新教育,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典范。

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必须做强农业,建设新农村做强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以人才与智力投入作支撑。因此,要努力促进农村教育摆脱千军万马“跳农门”的指导思想,培养造就大批建设新农村的优秀的后备军。农村教育除了打好高考这一仗,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以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好城镇特别是农村预备人力资本这一课题,跳出高考的“象牙塔”,整合教育资源,把资源优化为教育力,把教育力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形势下加强在普通教育中渗透技术教育、创业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可以促进打工经济,促进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本身的素质提高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方案,在已有的劳技教育成果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农业科技劳动教育”,“第二、三产业技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并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超越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范畴,将劳技课内和课外兴趣小组协同,建立农业与二、三产业科技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内打好农业科技和二、三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课外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只要把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和二、三产业技术创新教育做亮做强做精,并直接进入科技兴农和经济运作的社会体系,创出“农科教”结合的新品牌,培养大批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产业非农化所需的创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0页

2、刘恩山:《英特尔高中生科技大奖赛的启文》(中国教育报 2003.6.13)

3、卢枫:《芬兰的高中教育》(中国教育报 2003.5.25)

4、王永利:《沧海潮头涌 教坛伟业兴——广州市89中改革发展纪实》(中国教育报 2003.5.25)

【作者简介:张巨宏(1964.2-),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通讯地址: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 邮编431700 E-mail:tmzhjh@126.com】

张巨宏,男,1964年2月生于被作家秦牧誉为高考“状元之乡”的湖北省天门市。中教高级。现任教于天门实验高中,长期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系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湖北省写作学会会员。天门市首届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省级“优秀实验教师”,市 “十佳园丁”, 2002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曾几次参加中考命题。

在开放式作文教学、语文阅读整体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主持过分编型语文教材教学推广性实验、开放式作文教学等省市级实验课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十几种报刊上发表论文60多万字,有的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信息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论文多次获奖。主编《中学作文教程》(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全程互动》(新时代出版社)、《中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南方出版社)、《全国中考精选精析》(现代出版社)、《高考专题备考6+1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等10余部书,参加省教研室等组编的人教版《同步作文》(湖北教育出版社)、《培优讲义》(武汉出版社1-6册写作和听说部分)、语文出版社语文教材《作文指导与示例》(1-6册)等30余部。学生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习作。

作者邮箱: tmzhjh@126.com

【篇二】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行为初探

东莞中学语文科 吕晓珍

[摘 要] 以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师生互动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个案教学分析研究,同时采用学生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基本描述新课程语文教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师生互动行为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改革的历史要求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是对原有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层次的冲击。在教育第一线,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适应、积极调整的过程正是改革的外在表现,其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则是教育领域改革最具有行动意义的改革。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改革是改善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低迷状态的直接途径。课堂教学行为改革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要求。

2.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专题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课堂教学行为才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对象。国外的研究中最早见于克瑞兹(kratz)1986年的研究。从探讨教师人格与特征的间接研究逐渐发展到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研究,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效能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显著的方法,已经有研究者(傅道春)开始采用类似人类学的方法对课堂实录进行研究。但是国内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不足是把课堂教学行为等同于教师行为,或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行为进行心理现象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都未能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未能把教师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有效结合来作整体性的研究。 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应该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师生的互动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开展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师生互动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个案教学分析研究,同时采用学生访谈质性研究方法。教学个案主要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和选修系列课程。试图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基本描述新课程语文教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改革措施。

具体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观察法、整体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

2.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富有变化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既要重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要产生的多变性,又要重视在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这规律性存在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便发现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从而通过干预和控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课堂教学行为本该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复杂对象,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师生交互行为三个层面切入是为了更清晰的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三个角度的研究不是研究目的而是研究方式。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观上,质的研究主张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学内容不是事先安排的固定经验和材料,而是师生在沟通和相互影响中的意义交流 。与定量研究不同,质性研究更重视研究对象的个体性,通过倾听的方式,采集最原生态、最个性化的资料,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本研究中通过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及表现,进一步分析潜在的学习理念和存在问题。

一、教师教学行为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一直以来成为研究者重视的一个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被过度的夸大,具体表现在教学行为特征是“一言堂”、“话语霸权”、“强制灌输型”教育。在现代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因此,“获得知识”代替了过去“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同时对课堂教师行为提出了改革要求。目前较为典型、成熟的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有:情景教学,随机访问教学和支架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致力于营造一种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愉悦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类型、内容以及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图1:教师行为分析

图1可见,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分为导入、讲授、小组讨论、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几个环节。较之传统教学,过去讲授行为的主导性和核心性地位彻底改变了,这是新课程以来改革的鲜明表现;从这几个教学环节的开展流程来看,改变了过去一问一答的简单交互或者答案呈现,而是通过提炼、深入、再次引导、重新概括等环节开展深入的学习和建构意义的学习。在新课程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育行为不仅积极开拓进取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从几个典型角度来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得失。

第一,提问行为。当整个课堂被大大小小各个层面的问题笼罩的时候,我们质疑问题的真正价值;当每个学生都能毫无困难地回答每个问题的时候,该问题的质量值得质疑;当每个学生都毫无能力回答大部分提问的时候,这些问题的设计同样遭到质疑。提问的意义在于能促进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或者思维训练或者情感体验或者分享体会等等。因此,我们反思:教师的提问是不是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是不是越难越好?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表1:标题角度的问题设计案例比较表

为什么用“碗花糕”作题目,而不用“我敬重的人”或者“我的嫂子”? 睹物思人,更增悲感;线索作用。

古文《伶官传序》

(欧阳修)问:这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不同于专题性的“片段式”拓展延伸。比如,同一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赏析;同一个主题其他选文的比较阅读;或者补充课外资料来研究某一个社会现象;古典诗词的翻译现代诗文等等。贾平凹的《秦腔》入选粤教办现代散文选修系列。广东的学生对这类北方文化特色的内容是陌生而又好奇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广东拥有的地方特色文化。因此,设计《秦腔》拓展学习为“粤剧是广东地方戏,请同学们透过粤剧研究广东这块土地上的民情风俗。”这类拓展学习对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文化认同都具有情感认同价值和生命体验价值。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突现“景”与“情”的融合。《春江花月夜》里“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孤”字便是诗人从写景转为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标志,而“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便自然地将话题转为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通过综合感知,让学生明确这些过渡性词语使得诗歌的过渡不着痕迹、天衣无缝,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些词语具有集“景语”与“情语”于一身的特殊功能。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经常运用这种“片断式”的拓展学习,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拓展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取原来的知识储备,融入新的学习内容,并形成专题性的知识归纳。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说积极倡导的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第三,时间管理行为。心理学研究里面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原理。所谓“首因效应”,就是指对最先接触的东西比较容易给以关注,很容易记住。所谓“近因效应”,就是最后接触的那些东西比较容易获得和保持。那么一节课的中间时间段是学生最没有学习状态的时候,因为受到前面和后面的双方的抑制,无论是上课注意力的保持,主动参与投入的维持状况都不是最好的。然而这个心理规律并没有得到大部分老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往往违背了这个规律。比如,一开始上课就是批评不交作业的学生;到了最后的环节往往是布置作业。这都是浪费宝贵学习时间段表现。 因此,要妥善利用心理学研究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合理发挥时间优势和规避时间劣势。特别是中间时段学生学习的低沉期,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说小组讨论,小练习,插入一个幽默故事,补充一个课外文学知识等等,帮助学生度过这个学习的低沉期,从而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因此,在课堂的时间管理上,我们要致力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和高效学习。

第四,情感投入行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大大提高了对教师情感投入的要求。换句话说,一堂课上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获得情绪情感体验,获得与文本的对话。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试问一个教师都不喜欢和不投入思考的文本,如何让学生喜欢?如何让学生学习到真知灼见?遗憾的是,我们教师还是把握住语文课堂时展现个人人格魅力的一个舞台,失去了许多很好的契机,没有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五、反馈行为。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合作参与、讨论表现等要正面作出反馈。教师在课堂上的反馈评价行为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火花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窗》课堂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提出你们最想问的问题,然后把写着题目的纸交上来。其他同学专心听,并且用你的心去体会一下钱钟书先生的智慧,你觉得他为什么为这样写呢?(投影:走进作家。如果我是钱钟书,我这样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写?)

生1:我想问的是65页倒数第三行“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师:这个问题涉及具体语句的理解。

……

师:大家的问题已经从词句的理解更进一步,问道了文章深层意蕴和结构上。

生6:我想问的是:文中说:“门和窗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他们不同的意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师:好!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对于我们理解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7:我想问,作品开始写具体的窗,后来又写到眼睛,这有什么作用?全文最终想表达什么?

师:这个问题已经深入到文章的主旨了。

……

《窗》的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老师针对学生不同程度的回答相应地给以反馈,逐渐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个别字词句的理解提升到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由浅入深,由次到主,一层层一步步走入文章的内在核心,这是教师正面评价行为的积极作用。课堂上,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质疑作出反馈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抓住教学契机的好时机,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的反馈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加强对自我认可的自信心,良性地循环可以营造更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然而,目前还有一些老师吝啬自己赏识、认可、表扬、肯定、鼓励等语言,通过有意识调整反馈评价行为的方式和类型,可是使得课堂呈现新的面貌。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还包括教学组织行为、教师启发引导行为、概括归纳行为、强调行为、合作行为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察,都应致力于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恰当地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取多种意义的建构,实现有效的学习。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意义所在。

二、 学生学习行为

在“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死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与倡导的学习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类学习方式的倡导,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程改革以来,过去学生被动地学被主动地学代替,过去被迫地回答被主动地提问代替,过去的一两个优生回答被大部分同学群策群力代替。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里重点从学生学习行为角度来考察其对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影响意义。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学习、专题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体验、文学修养的形成、文化知识的积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各类学习方式的掌握和发展却优良差各有不等,值得探讨。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主动、被动回答”、“主动/被动提问”、“小组讨论”、“沉默”、“窃窃私语”、“课前演讲”、“做作业”、“默读自习”等,我们用“参与”这个角度来概括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的总特点,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以及参与的情绪等情况往往被忽视。为此,笔者设计了学生的个别访谈问题(见访谈记录摘要),希望得出当前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一些特征。

学生访谈记录摘要:

A:课堂小组讨论中,你的发言是多还是少?

B:不多不少。

A:在讨论过程中,其他人的表现怎么样呢?

B:要看讨论时间长短的。长的时候,就几个人一起吹水,老师点到发言,轮到谁就是谁。

A:如果轮到你站起来发言,有没有、有多少是刚才讨论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观点?

B:一般都是我个人的观点,靠的是临场发挥。

A: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认真深入地思考?

B:大部分时间都认真想,有的时候想的通,有的时候想不通!太难的就不愿意想了!

A:如果想通了,会不会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B:不会。一般都不会。

A:如果听到别的同学的回答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想不想主动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

B:有欲望,但是没有行动。

A: 为什么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

B:单独站起来很怪,班级里也没有这种踊跃的气氛,觉得自己那样会很异类。

A:老师提问,会不会主动举手发言?

B:不会。但是大家一起说的时候,会小声地说。

A: 老师提问,会不会主动举手发言?

B:不会。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站起来回答。

A:什么是“迫不得已”?

B:就是说班级里实在没有人回答问题,太冷场了,为了救救老师才起来回答问题的。

A: 上课的时候,有没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情况?不一定是语文课上?

B:有。数学课做政治作业。

A: 老师在上面上课,你在下面做政治作业,心里害不害怕老师发现?

B:偶尔也听一下课的,心里不是很害怕,反正数学老师不大管我们的。

A: 上课的时候,有没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情况?

B:有。语文课做数学作业。

A: 老师在上面上课,你在下面做语文作业,你不怕跟不上学习吗?

B:主要是听不进去,反正也是神游,还不如充分利用时间来做数学题。

(A:访问者;B:被访问者)

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是各有不同的。从学生参与投入的程度来看,分为主动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和消极参与。

消极参与的类型,表现为对老师的提问、对老师的启发、对老师的课堂组织,根本就不理不睬。这类学生根本不关注老师的信息传递,而是自己顾自己或者开小差浮想联翩或者自己做其他作业。更有甚者对老师的教学开展起到反作用,故意制造课堂突发事件捣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

被动式参与的类型,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去学习。比如对老师的提问,不点名不会主动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老师不提示不会主动去思考;语文作业老师不布置,就不会主动去预习、复习;对语文阅读过程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也不会主动咨询老师;老师要求做的课堂笔记、课外知识摘记等,不检查就不认真完成。这些都是被动式参与学习的表现。如果整个班级都在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氛围下,那么课堂发言往往表现为一潭死水,老师的启发吹不起一点儿涟漪。

主动式参与的类型,表现为积极主动地安排自己的语文学习。主动式参与学习的学生往往都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且敢于向老师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是主动参与学习和获取知识为主的建构意义学习的表现。在课外,主动从诗词名句积累,成语熟语整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整理归纳,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写作表达能力的锻炼等多个层面主动加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和活动设计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比如口头表达类: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书面表达类:电脑小报、墙报、读书交流角、班刊、优秀作文评比等等。这些活动根据授课主题单元的不同可以灵活处理。值得思考的是,语文课堂上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探索研究等等热热闹闹一番以后,学生的真正参与内容和程度一样值得反思。在课堂上,从学生参与投入的内容来看,分为举手、发言、讨论等行动上的投入;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力的投入;乐观、愉快等情绪上的投入。从访谈的情况分析得出,老师主要是行动上的关注,而缺乏思维力和情绪投入的关注。比如,学生的思考是否有深度(访谈摘要:太难的就不愿意想了!),学生的讨论是不是有的放矢,是不是充分有力(访谈摘要:长的时候,就几个人一起吹水,点到发言,轮到谁就是谁。);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否积极乐观;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是否学到了知识,是否有建构起并完善的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参与合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度、包容和尊重他人等良好的情感态度。

从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内容和参与程度。老师根据消极参与、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等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来调动教学设计,同时大量地减少消极参与和被动参与的学生数量。另一个方面,除了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行动起来,还要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学生在思维力和情感体验方面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师生互动行为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很难简单地分为教师的一方或学生的一方,除了个别主导倾向,大多数情况两者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因此,“互动”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热点话题。然而,改“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以为这就是互动。实际上,形式上的问答根本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较之其他学科教师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性格,正如于漪所说: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在闪光”。 因此,对学生在生活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综合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老师。

然而,这种师生间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在语文课堂上却是很难得见到。问题在于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的互动行为。比如语文学科的合作学习,因其没有物理、生物等学科实验合作的有效外在性表现,故而经常听说语文课合作学习成了“花架子”。细究起来,问题之一就在于老师没有关注到微观的合作学习过程。课堂上提出要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分了小组和内容,就在一旁巡堂。教师的关注行为具体表现为及时调整小组内不合理的分工;及时扭转单一同学话语霸权局面;及时发现处理突发事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然而,老师始终是高高在上,学生的合作学习究竟什么样子老师也不知道,难怪合作学习成为了“花架子”,除了学生的原因(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已专章论述不再赘言),教师的原因也是很大的一个。

师生互动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课堂学习氛围。下面不是从接触时间、接触频率等微观角度来考察,而是从师生互动呈现的关系状态的宏观角度来具体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种类型。

第一,亲密朋友型。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建立在一种亲密朋友的关系气氛中,学生非常乐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非常踊跃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独特感受。无论内容上是知识的还是情感的,学生都能非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亲密朋友型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即使师生、生生之间各持己见,但却争论得酣畅淋漓、获益匪浅。师生在这种自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共同分享和学习。

第二,依赖依附型。学生高度依赖老师,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旦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老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来解决问题。老师如果不留心观察和处理,老师的热心和热情可能会纵容学生养成这种依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单一的行动,课堂上学生表现为不愿意思考问题。老师提出稍难的题目都不去努力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老师出示正确的答案。课堂气氛因而死气沉沉,学生也昏昏欲睡,激发不起丝毫学习的斗志。

第三,冷漠相处型。老师和学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处于同一个平台同一个问题情境。教师的冷漠相处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渴求的漠视。第一,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在倾听,教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所谓的道理或知识,教学中直接或很快地给出结果,学生缺乏感受、消化与理解的过程,没有讨论和思维的碰撞。换句话说,这个课堂是“冷”的,没有激烈的讨论也没有学生精神世界的兴奋。第二,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冷漠。对学生的个性化提问没有及时反应和回答;非预设内的回答没有做出正面的评价,只允许保留意见等表态;缺乏针对某个兴奋点或疑惑进一步追问和探究;往往以失去课堂中良好的教学契机而告终。学生的冷漠相处的表现是对老师的教学启发和课堂活动安排等视而不见。老师和学生之间冷漠相处,无法就同一个主题或者话题情景展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

第四,冲突对立型。所谓“冲突对立型”,就是指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对立排斥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和老师唱对台戏,把老师看成敌对的一面;或者在下面起哄、故意制造意外事故,在老师背后做鬼脸等严重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老师对学生的冲突,往往表现为给学生贴上一个不容更改的标签。这是一个差学生、笨学生、不长进的学生等等,导致在课堂上对他的歧视性对待,甚至对他上课睡觉、发呆走神、做其它科目作业等等不良表现视而不见,任之为之,采取放弃性教育态度。

师生互动的关系状态和师生互动行为分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变。老师和学生的概念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我们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发展着一种良好、平等的对话互动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的概念不存在了,而是由作为老师的学生或者作为学生的老师来代替。如此,对依赖依附型、冷漠相处型、冲突对立型师生关系状态有着直接的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在对话过程中,老师的身份(比如聆听者、学习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支持者等)保持持续变化的状态中,学生也一样,师生共同为课堂教学过程负责。师生正是在这样持续地自我反思中悄无声息地建构着自我,并使自我不断走向完善、走向深刻。无论是教师行为、师生行为,都是在师生互动中你总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共同构成复杂的课堂教学。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师生虽然有这些新的身份意识但是缺乏行动的自觉性,仍然可以发现大量的老师上了讲台就习惯性地自己讲自己的,大量的学生一上课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因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对自己提出一些行动要求,对展开自我对话。比如我是否营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否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是否恰当地处理学生的提问;是否尊重了学生?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我是否很好阐释了课程内容?是否评价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能否在我的阐释中走向敞亮?等等。学生也常与自我对话:我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呢吗?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我和他们的看法不同?我的观点有哪些需要进一步修正?我该用何种方法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中,如何与同学相处?等等。如此,互动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结语

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进行了专题研究,但是大家都知道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还是师生的互动过程都具有生成性特征。也就是说,课堂上会根据实际情况而生成的应对性的教和学的行为,因此,其中一些规律的总结和方法措施,需要结合一定的课堂生成性特征来灵活处理。课堂教学效能的研究还具有教师个体性特征,在以后的研究中建议开展定期的过程性研究专题。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记录教师的教师行为改革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调整完善过程,师生互动的良好循环,研究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让我们的教学艺术不会留有遗憾。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2.林小英等编,陈向明指导:《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3.黄济:《教学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4.(苏)巴班斯基著、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5.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6.张增田、靳玉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7.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8.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9.陈杰:《人格对话:语文教学的时代诠释》,《学科教育》,2003年第8期。

10.邢秀凤:《实现语文课堂对话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篇三】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涉县原曲中学李涛

一、 活动主题:《搜集春联,书写春联》

二、 活动班级:八年级6班

三、 活动人员:语文教师及八年级6班全体学生

四、 活动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深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

五、活动目的:

1、学生能够知道春联的起源,认识到春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

2、学生能够了解春联的基本特点并能欣赏春联;

3、学生能够明确春联的组成部分,正确书写和张贴春联等。

六、活动方式:

上门走访、上网搜索、

合作交流、拓展研讨。

七、活动效果:

经过此项活动,学生能够知道春联的起源,认识到春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学生能够了解春联的基本特点并能欣赏春联;学

生能够明确春联的组成部分,正确书写和张贴春联等。据统计,本次共收到学生收集春联共计800条,自编春联50多条,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学生对春联的兴趣巨增,纷纷表示,来年春节一定要自编自写春联,向父母,向乡邻展示自己所学和自己的才华。

八、评价总结:

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评价,既评价个人,也要评价小组,关注小组的合作态度和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本次活动效果明显。以后类似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我们会继续扎实地搞下去。

【篇四】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一、 课程实施的依据及主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八大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由国家设置并制订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它是与其它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三个科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施于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中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又要适合高中教学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准确地确定和完整地把握课程理念,正确地理解课程的价值取向。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独立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任何学科的附庸,而是基于全体学生,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独立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持续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体验。在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防止把它异化为其他学科的活动,或将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降低为某种一般化的课外活动。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

它与其它分科课程并列、独立,它有实施指南,而没有教材。这又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

①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

②它是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所以充分体现生成性和适应性,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

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它不是从属或依附于某一学科的“研究性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在价值、地位、组织与实施方式上都独立的一门课程。它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

①如果说各学术性课程是“专家或教师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课程;

②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分科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综合的”课程;

③如果说各门学科是“知识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生活的”课程; ④如果说各门学科课程的目标是“预设的”,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生成的”;

⑤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关注过去的”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关注现在的”的课程;

(6)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合作的”课程。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2、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高中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变被动的继承性学习为主动的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地面对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发展实际,选择问题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研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获得科学结论必须遵循的一般方法,以及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己高远的视野,创新的思维,高尚的情操,

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习开拓智慧而丰富的人生。

3、综合实践活动着意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以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促进深造的全面发展为追求。

人们认识的形成和情意的发展,都是在主体对客体的操作和感知的无限循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主体和客体的结合称为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主体部分即人的内在素质。正是人们的内在素质,决定了他们外在的行为方式。使学生从小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打破了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等客观事物主动结合的机会,优化了教育环境,学生们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以及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必将有利于形成自己和谐、健康、积极、主动、创新的素质结构,并最终会促进实现他们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的进程。

4、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校本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学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具有了一定水平,其生活的空间和视野逐渐扩大,自主意识和组织能力普遍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调整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这为课程开发充分体现校本特色创造了条件。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的资源、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和人力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引导学生重组学科知识,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深入进行课程开发,通过活动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以下五方面特性: ①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个人、社会、自然等领域的综合。一方面需要对以往所学的

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去解决以综合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各种问题。

②实践性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③开放性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④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⑤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活动开始之前的周密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的基础

1、学校发展状况

具有较好的硬件资源,能支持选修模块课程的开设。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理化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室都装备了多媒体教学仪器,学生

微机机房,电脑,投影仪,录音机,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图书室;阅览室;报刊陈列架,书架;报纸,杂志。校园网与互联网联接,广播系统覆盖所有教室,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办公楼等建筑布局合理;广场、宣传栏、休闲花园等设施,还有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

2、学校教育资源状况

学校师资配备齐全。教师年龄结构、职称,优秀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

3、鲜明的办学理念

三、课程结构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各项内容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具体实施时,又可以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主要类型。课题研究多属于科学探索性质,即要求学生采用类似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检索、科学实验等方式,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项目设计则多要求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比较复杂的,以应用性和操作性为特点的问题,类似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科技项目设计或组织工作者进行的社会主题活动的策划。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研究性学习共同组成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结构,总体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各自的具体目标、内容和组织方式等又有不同特点,因而不能互相替代。

四、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获得亲身参加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

【篇五】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陈祥云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10期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活动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前提。课堂教学受时间、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局限,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以学科的形式,还依赖于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我们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扩展与延伸,不但可以解决学生求知的问题,还可以解决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要力求做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体验实际生活,为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搭建有效平台,同时也使课外拓展延伸活动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了扩大学生的认知面,让学生课下了解另一种江南水果——荔枝。这不仅要涉及到生物、地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只有对荔枝作全面了解,有了深刻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不至于模棱两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开展“祖国名胜知多少”、“钓鱼岛的过去和未来”、“寻找英雄足迹,学英雄做好少年”、“领袖的情怀”、“我身边的环保”等系列课外拓展延伸活动。这些立足于课堂,融入社会,走进家庭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实践,主题鲜明,考虑到学生实际参与可能性,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受学生欢迎,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二、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相结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相结合,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所以,设计活动内容时,要力求做到活动内容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人、事、景、物和社会现象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升华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能力。如,学习《桂林山水》,结合所学课文内容设计了“祖国最令我自豪的是……”这一课外拓展延伸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名人事迹、古代发明、现代科技成果等令人自豪的各方面知识。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所见所闻,谈起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升空,蛟龙号潜艇下海,南极科考,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运行等内容。这样的语文

【篇六】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013年度二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花沟学校 张文龙)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面向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把实践观念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而且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以依赖教师的学习心理,同时,实践活动的无法包办替代可以促使教师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活动目标:

1、设计符合孩子心理及孩子能力的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读写习惯。

2、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5、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6、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锻炼观察、记忆、 想象、思维的能力。

7、加强口语,促进学生交际能力,规范语言。

三、活动措施:

1、 收集生活中小朋友们身边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主题活动类、专题探索类、问题讨论类、社会实践类和游艺类。

2、 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如:看一看、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编一编等,让课堂走向开放,让教学充满不朽的活力。

四、活动安排:

1、 学会劝阻别人

2、 春天

3、 三八妇女节

4、 有趣的形声字

5、 清明节

6、 母亲节

7、 六一儿童节

8、端午节

9、父亲节

2013年2月28日

【篇七】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高一年级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草稿)

高一年级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草稿) 高一年级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草稿)语文教研

商丘市一高教研处、高一年级组、语文学科组联办

为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养,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空间,高一语文组决定在全年级范围内举办以“激情校园,青春飞扬

”为主题的语文大型课外活动。

一、领导小组

组长: 甘玉杰

隋俊礼

副组长:张广贤

胡海林

成员:高一全体语文老师

二、时间:第十三周

三、地点:

一高总校综合楼

四、比赛主题:激情校园,青春飞扬

五、比赛形式:演讲、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等

六、比赛要求:内容健康,宣传五讲四美,弘扬文明礼貌,展示语文才艺。

七、比赛实施步骤:

1.筹备发起阶段——第11周

各语文老师先在自己任课的班内宣传布置,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可选用由各小组推荐的形式,在班内先举行“语文才艺大比拼”,决出本班的优胜者,两个班的优胜者可以再组合,最后确定一个节目。

2.检查验收阶段——第12周

年级组、语文组内部验收。抽签确定比赛顺序,选出主持人,写串台词。

3.比赛阶段——第13周周日下午(具体时间待定)

场地布置:教研处

灯光、音响、多媒体:教研处

总分校学生学生组织、纪律维持:年级组、班主任

评委组织、打分计分:学科组

邀请领导:教研处、年级组

奖项设置:设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0名,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 领导总结讲话:

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颁奖:校领导、中层领导

八、注意事项:

1.19个节目,按班级顺序排序,结尾高一年级男生组合。

2.每个节目不超过5分钟,简单明了。

3.教师指导到位。如《雨巷》朗诵,要配上多媒体动画、音乐,能有一个女生穿长裙,打着油纸伞走过。再如《再别康桥》男女生诵读好。课本剧《鸿门宴》教师要费点力,最好能借来古典服装,《烛之武退秦师》可以选“与秦伯夜谈”一节,《荆轲刺秦王》可选“易水送别”或“廷刺秦王”一节,《鸿门宴》可选“樊哙闯帐”一节。全选太长,不行。剧本的改写教师要过关,戏说式的不可太多。

可以尝试创作,如课文串背,“沉默句,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新闻联播”——《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飞向太空的航程》。 可以是演讲,可以由几个学生联合演讲。

可以是小型辩论会,时间要控制好。

可以是学生的自创剧本表演,与“拒绝一切不文明行为”有关。

可以是学生的自创诗歌朗诵。

可以是红色经典诗歌朗诵。

4.一定要背,不能拿着稿子念。

九、具体任务分配

1.11周班内开展,确定人选,节目,11月13日前发短信给李俊霞。李俊霞按班级顺序排列,打成节目单,11月20日前交给郭春伟、张宏亮。

2.齐瑞英、肖艳华负责去综合楼考察会场,拿出会场布置方案(11月20日前),各班学生座位分配方案(总共会容纳多少人,如何分)。

3.13周周日(11月27日下午)正式举行。

4.陈欣负责挑选、培训主持人,看串台词,各班教师将本班人选于11月13日前报给陈欣。

5.谭世芬负责根据节目单设计多媒体背景、音乐等。

6.吴伟负责拍照、录像,并将这些资料交给谭世芬。

7.史妍辰负责挑选学生志愿者,与政教处联系要志愿者绶带。颁奖时由志愿者将奖状,奖品交给颁奖者。

8.张宏亮负责买奖品,要奖状,盖章等。

9.杨光维负责填写奖状。

10.王海灵、岳竹华负责找学生统计评委评分,并将统计结果及时交给主持人,当场宣布。

11.总联络:郭春伟、张宏亮。

【篇八】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中小学必修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这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课程领域,我们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始终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本文从几个方面浅谈了一些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关键字: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 策略 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它的有效开展能够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们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始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下面浅谈一些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并深入的开展,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我们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写进课表,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是学校要有详细的综合实践课程衔接计划:即学校整体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年级组活动计划、班活动计划,同时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校、各年级组、各班级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得课程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实施。例如,可以由学科教师或学生自主生成课题,报团队备案,由专职实践活动课教师组织团队成员及学生进行可行性辩论,生成可行性报告,给学校批示,然后由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制定初步活动计划并具体实施,按照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步骤,由团队以学生为主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二是逐步建立和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管理和相关制度,例如逐步建立档案管理的常规与制度、活动考核制度、社区联系制度等,可具体到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数量,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日常教学资料的积累等。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二、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学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

务,以解除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一是要精心组织,合理规划,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例如,学校应对校外活动空间范围、活动情境等事先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设计安排实践行程。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磨练受挫意志,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三是提高校外活动效率,坚持就近原则,一次实践活动能完成的任务决不用第二次,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综合实践课程,彰显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遇到课程资源缺乏的困难。重视对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的、充分的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这不仅便于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彰显特色。所以学校应该尽一切努力在学校与地方、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整合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

1.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建立活动基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平台。首先,学校要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感染学生的环境,如学校的各类植物上都有详细的植物介绍;校园宣传栏上,定时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展示学生一幅幅综合活动的照片、一个个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环境的布置,营造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氛围,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并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去。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研究农业科学,参与实践,学校可以采用租赁等方式,开辟校外农科技综合实践基地。若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实践大棚种植、鱼塘养殖、禽畜养殖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农作物及禽畜的了解,自觉养成自主探究,热爱劳动的习惯。

2.开发地方德育资源,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正符合德育的需要。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同促发展。

3.开发地方人文资源,开展乡土特色风物调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①由于各地方的资源、经济、文化、历史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资源特

性,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应该整合地方的资源,把地方有利资源融入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中,从而挖掘本校综合实践的特色。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乡土特色风物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发现解决问题,学会创新。

四、构建多元化的活动模式,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注重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生活学习等。如果我们在任何一种主题活动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实施中,尽可能多地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进行调查、考察、参观、宣传、实验、表演、展示、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这样不但大大的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更好的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乐趣,积累更多丰富的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防止造成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努力探索课程指导的规律,步步抓落实,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多元整合指导队伍,注重实效,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开展。

五、优化综合实践课程评价,调动学生的兴趣。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发挥着极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它不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结内容,而且要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及时公正的评价能指导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终结评价又能促进学生在成果分享及思考中,审视反思自己的行动,进而自我改进。它强调学生发展性评价,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现的形式的多样化,而且重视学生的过程。它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应该做到:②

1、评价内容要丰富而灵活。

对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体现差异,侧重于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否有变化和进展;从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入手,设计丰富的评价指标,教师有重点地做细致的观察和必要的记录;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把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为评价内容以及研究的生长点和精心设

计的亮点。

2、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

根据活动内容,确定匹配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突破分数、评语、物质奖励之类的常规手段,探索富有创意、启迪智慧、激发情感的评价手段。我们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等从多维的角度去评价他们的表现,这样能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要做出全面评价就要多渠道、多角度、广泛获取信息,获得足够而可信的评价依据。

总之,开好作为国家必修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事关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事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从理论上认识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并从实践上积极加以探索。我们还需不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常态化、优质化,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