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正式)
-1-
-2-
-3-
-4-
【篇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河北大学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温塘中学 樊雪梅
教案背景: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二)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单元提示指出“本单元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寓情于景或叙议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课题: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学习经验。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3、 (1)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激情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译读、背读、赏读的方法来教学本篇文章,并穿插点拨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
2、能借助文言文具体方法流畅而准确的译读课文。
3、引导学生背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3、他是山水游记写作的一代宗师。
4、他给世人留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千古名句。
5、他被世人称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
他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
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朗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读法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把你拿不准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课文
二、听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赏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带着“美”读课文,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带着“乐”读课文,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带着“忧”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忧”
【篇三】《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 小石潭记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时间:2011-10-3 7:20:25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6780 评论:0
内容摘要: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
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生读一遍)
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
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 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哪一位先来说一下?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的环境是“清寂” 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 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 的声音。
师:“清脆” 的声音很美妙。《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生:“水尤清冽” 形容水“清澈” 透明。
师:还有“清凉” 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 我认为可以用“清新” 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 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 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清幽”!
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 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 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 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大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 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 谢谢大家。下课。(张见亭整理)
[映潮说课]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 这一块。将一组带“清” 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笔者想到了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从“板块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线索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选点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主问题引领”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淡化提问设计”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中微型话题”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堂实践活动” 的角度创新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 式教学方案。? 下面请再欣赏《小石潭记》的两个创新教案。
教案一:读前铺垫(源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精段品读(?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
言的学法介绍。整体欣赏(?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 的方式,穿插关于《小石潭记》的精短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教案二: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 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 来讲吧,“全石”、“卷石” 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 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 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 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 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 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 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2012-09-28 14:15:55)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本解读(藏)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7年云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二、诵读课文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 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配古
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
境相吻合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 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 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 (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 篇二:小石潭记 余映潮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篇四】《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党寨中学 唐小石
一.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 ,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 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
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
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篇五】《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中学 李乃东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理解作者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寓情于景、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乐与忧的复杂情感及其变化。
一、温故知新: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他曾被贬( ),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2)、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犬牙差互( ),
(5)、凄神寒骨( )、( ),(6)、悄怆幽邃( )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本文从“ ”一句中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 ”一句相呼应。
(2)、有八个字不仅高度地概括了潭中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悲凉的心境,这八个字是:( )。
[以上各题投影显示。由三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的学生在下面做。最后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悟
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麽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写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麽?
[投影显示上面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上面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石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研读赏析
[投影显示下面各题。教师要求:按前后桌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并做好纪录,准备在班级讨论发言用]
1读第一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如何?在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景的“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样写有什麽好处?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
(1)、是这样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下见小潭”
(2)、作者的心情是:“心乐之”
(3)、先闻其声:隔簧竹闻水声。后见其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看到了哪些景物:竹林、潭水、千姿百态的石头。岸边的景物:“青树翠蔓,蒙洛摇缀,参差披拂。”
板书:移步换景 隔 闻 伐 取 见
好处: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动感画面。] 2、读第二段,这段景物描写极为神妙,想一想作者写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景物的目的是什麽?是一种什麽写法?《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一段这样描写,是哪几句?接着写水中的鱼时,采用了什麽写法?突出了鱼的活跃,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神妙在: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日光、鱼的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及潭水的清澈透明。《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用了这种
方法。接下来写游鱼时,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上一段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这一段将镜头直接对准小石潭,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鱼,多麽富有人情味!这触动了作者的情怀,水之清,鱼之乐给这位心灵破碎散文家带来片刻的欢悦之情。
由“心乐之”到“似与游者相乐”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3、文章中比喻句子用得精巧传神、清新自然恰到好处,试找比喻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学生先找出比喻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后,教师明确:
(1)、文章开篇以“如鸣佩环”比喻水声的清脆悦耳,给人如闻其声之感。
(2)写潭水的清澈透明,以游鱼在潭中“皆若空游无所依”设喻,则水的清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3)“斗折蛇行”,“斗折”:比喻溪身如北斗七星那样曲折,为静态,“蛇行”:比喻溪流似银蛇那样游走,为动势。
(4)“犬牙差互”小溪的两岸则像狗牙那样参差交错。
本文比喻自然新巧,恰到好处。作者用比喻创造的独特的视觉形象,都给人以如见其景、伸手可掬的实感。]
4、“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全文想一想,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极力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这小石潭的幽静,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 板书: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专题讨论:
1、伏笔:(1)、“伐竹取道”为下文“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水尤清冽”为第二段描写水清埋下伏笔
(3)、“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为后文“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埋下伏笔。从“心乐之”、“似于游者相乐”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情出来。]
四、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被誉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双璧”,你知道他们的作品之间有什麽不同吗?
[师生共同复习郦道元的《三峡》。师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
遇、思想感情融为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师生共同讨论柳宗元的其他作品:《江雪》、《捕蛇者说》等。]
五、作业(略)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定点特写
游鱼: 动静结合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小石潭记
溪身: 斗折蛇行 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潭源流 精巧传神
岸势: 犬牙差互 (比喻)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参赛者:李乃东,44岁,中教一级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21年。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中学教师
邮编:136408
手机:13630968856
163
尊敬的管理员同志:如能采用,只希望得到证书,因为它对我太重要了。我今年只差0.6分与中学高级教师失之交臂!
作者邮箱: jllnd@163
【篇六】《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一、预习要求:
1、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全文。
二、 文本细读
第四单元选的课文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感受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方法。
3、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清洌( ) 坻( ) 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二、 导入新课
1、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2、介绍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注意字音与停顿。
学法指导:文言文首先要能读通课文,反复朗读,注意停顿。
四、疏通文意,质疑交流
1、分组交流,各组有负责人组织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
3、强调重点词语、句子结构或翻译。
五、当堂巩固5分钟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移步换景)
二、走进课文 品读美点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美在何处?你能选择一处和大家说说吗?
(1)如鸣佩环
比喻,在对水声的描写中,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跃然纸上。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蒙络摇缀”写出了树蔓 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6)“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明确: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衬托。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衬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动静结合。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三、品味《小石潭记》,与柳宗元对话
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
明确:(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出示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 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明确: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3、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行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
4、与柳宗元对话,进一步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
参考答案:
宗元兄:
落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啊。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
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苏轼,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人们学会了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我们能不能也从中领悟到一点豁达和豪情呢?
也许,我们还可以想想范仲淹。我们可不可以也学着用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呢?不再为了心中的愤懑而满怀愁肠。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现在的你还不能为国为民做些什么,但是身处在这美景中,也依然可以忧其民、忧其君。正如龚自珍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盼望你早日驱散心中的阴霾,把酒临风,宠辱偕忘,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四、布置作业: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