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博客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芦花荡说课稿

新颖的《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学习《芦花荡》一文,不仅是为了学点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也让我们对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心生向往。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的概念。2、了解荷花荡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1、运用小说的三要素复述故事并分析全文。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目标:1.在白洋淀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体会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以下方法:1、复述法。通过阅读课文,感知全文,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了语言表达能力。2、品读法。通过品读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来感受小说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3、讨论探究法。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设立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传奇故事。

(二)景物描写品读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3.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通过学生的预习以及再读课文,抓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四)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篇二】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板书)。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

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讲一篇课文首先要从研究教材入手。所以我们首先来看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 孙

犁的《芦花荡》讲述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打鬼子的英雄故事。故事带有传

奇色彩,通过对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血还债的故事的描写,显示了我们民族英雄

的性格。说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的教学目标设计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

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

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我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能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其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

赏析人物“老头子” 这一形象,能够分析其思想性格特征。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

描写。

情感目标 :

学习老头子,大菱,二菱 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精神。 教学重点:

小说中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 教

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小说中对人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基于文本目标及学生情况,同时又新课程精神,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

探究能力,所以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我采用以下教法: 复述法: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

了整体的把握。

品读法: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默读,品位课文的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白洋淀的美景,创设环境,渲染气氛。引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芦花荡说课稿

教学相长,教是为了不教。结合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芦花荡说课稿

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段落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讨论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善于思考的精神。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本课我将安排两个课时,将教

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课文小结,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 情境导

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我的导语设计

如下:同学们请看左面的几幅照片。你们知道这美丽的景色是那个地方的吗?对这个美丽的地

方的名字叫白洋淀。 白洋淀是河北省境内的一个湖泊,占地四十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

这里风光旖旎,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却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我们的

革命前辈在这里同日本鬼子上演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 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的故事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孙

犁的脚步,学习一位老英雄抗战的故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其中《荷花淀》

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接下来我将以幻灯片的形式的展示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

解 读。

对作者的简介之后,我将引领学生进入整体感知环节。由于这是一篇小说,我将提出这

样的问题 同学们我们通过预习知道在这是一篇小说,那么请找出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

环境分别是什么? 在学生默读了全文之后,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复述故事情节。最后师

生小结。(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 人物:①老头子:孤胆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大菱二菱,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 “响”字分析) 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情节:开端——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 发展——在护送过程中遭敌人袭击受伤。 高潮、结局——老头子为两个女孩子复仇。 (这一问题的设置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

力 在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我将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研读环节,这一环节以提出四个问

题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提出问题

1.本故事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加以点

拨。经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小说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来两个方面。

1.老头子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

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2.老头子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不仅

感受到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而且也能体会到小说的情节美。 在感受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去关注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老头子。提出

问题:

2.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真实可爱的老头子的形象,老头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学生们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回答问题?

(1).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

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

特别明亮。(对于外貌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主要表现的是 老头子的老当益壮,以及

他的抗日热情。)

(2.)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

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

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

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高涨,豪言

壮志,又有过于自信和自尊)

(3.)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

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

话?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非常的真实细腻,教师要点出不仅是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体

现,也更是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稍有犯错就自责万分。)

4.)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

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对于动作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写的是老头子的智

勇双全,爱憎分明。)

在对老头子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让学

生 总结出的性格特征: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他自尊自信,他智勇双全。简单的可一总结写的是老头子的,人情美。 在对老头子的性格分析中我们提到了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那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引导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断后,总结概括。学生可以总结出以一下几个方面。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

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

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

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对于过于自尊自信这句话,我将让学生合作讨论,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

总结得出“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

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

出来的。

在细品了老头子的人情美之后,我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提出问题,3.课文中有不

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你找出一两句品味. 在学生动手动脑之后,我将以第一自然段的

景物描写为例,和学生共同品位。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首先看出这是一幅美景图。我将带领学生体会 “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

的样子”,这句话。这是一幅夜晚淀水图。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

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

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另一方面,让学生关注“敌人,炮楼”的那个字眼。

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然学生体会到字里

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为什

么要写芦苇长得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明白这原来是一种比喻。暗指白洋淀人民那种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

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请同学讲故事。 (既锻炼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珍惜所拥

有的幸福。同时又引导同学要爱国。) 最后是作业布置;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关于芦花荡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一定沉醉其中了

吧!今天同学们也来写一写我们的家乡或学校的美景吧!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学以

致用,让学生勤于动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篇二:《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各位老师:

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芦花荡》,在授课之前,我将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做一个

介绍。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被编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性作品

为主,共编排了五篇课文,每篇课文特色鲜明:《新闻两则》以新闻形式陈述事实;《芦花荡》

注重人物描写的运用;《蜡烛》深入细致的人物内心描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

尉的信》以书信体饱含人道主义精神;《亲爱的爸爸妈妈》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

语句的涵义。而《芦花荡》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性质为精读课文。选自《孙犁文集》

这篇课文以小说为题材描写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对敌斗争的老头子,他的

自信、自尊、有勇有谋等性格特征造就他的英雄行为。文章注重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描写

手法的运用,因此,这篇小说让我们对文中主人公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初二学生在第3学期已经接触到了小说这种题材,但对于叙事性文体小说还不怎么了解,

要从小说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以对叙事性小说的理解,所以在编排本单元是

教学重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述,那就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

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描写。 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跃时期,对于什么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要探索出一套轻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

课堂学习中去。

由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具体特点及阅读实际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引导,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着手,引导学生 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 通过学生仔细阅读并体会课文,教师引导,感悟文中人物和景物描写。

3、 结合对老头子的人物描写从而来感知英雄性格。 要完成以上三个目标,必须先在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的基础上,从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描

写展开分析与指导。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品读、体会对人物形象描

写,但由于对人物的刻画是从多方面的描写入手的,学生较难掌握。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芦花荡说课稿

也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要完成以上的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使用阅读体会法、引导欣赏

法、自主讨论等方法。

所谓阅读体会法,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掌握文中故事情节及其对文中人物、景物

的描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重点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具体的语言、词汇入手,感受这些描写手法的效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仔细分析文中

刻画人物的重点语段,抓住细节,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些方法的使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也符合课程标准对本阶段文学作

品教学的要求,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自我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培养

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篇三:《芦花荡》说课稿wscgyy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法与

学法、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三个大的方面,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一点粗浅理解,请各位专家

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说教材与学生。

《芦花荡》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和本单元其他课文一样,

也是一篇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

一位年近六十的干瘦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对

于有着初步审美能力和强烈好奇心的初中学生而言,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据此,我将本课

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掌握字词,了解孙犁和白洋淀派作家群。

(二)能力目标: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语言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怀。

其中,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小说中

的残酷的杀戮场面描写,进而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下面再说教法与学法

为更好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在教学中着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诵读为基础。学语文要读,学小说更要读。不仅要读,还要读出顿挫,读出声韵,

读出情致,“读得不动人,不是好语文”。《芦花荡》文情并茂,尤其适合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

2、以问题为主线。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并深入思

考,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鼓励学生在阶段性目标框架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3、以想象为拓展。《芦花荡》故事情节曲折,心理活动丰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

间。所以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反复诵读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4、以多媒体为补充。课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课上恰当使用

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扩大课堂容量。 下面再看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步骤:

(一)展示预习,导入新课。 a、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要求学生完成两个预习作业:

1、利用网络查找作家孙犁和白洋淀派作家群的相关知识,制作一张200字左右资料卡片。

2、查找三到五张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的图片,标注上姓名,发到班级语文学习的群

相册里。

b、在课堂伊始,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图片整理成幻灯进行展示,创设情境并导入新课,并

请同学介绍作家孙犁和白洋淀派。

(二)梳理文脉,整体感知。

1、首先播放配乐电视散文。要求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在脑海里想像课文里的环境、人

物和情节。

2、听读完毕,请同学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落实重点。 a、《芦花荡》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老头子,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对人物进行分析。

1、 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2、 他出场时是怎样一副模样?(比较集中,可以齐读。明确:肖像描写。)

3、 从外貌看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填空老当益壮、矍铄干练)

4、 作者对老头子总的评价是什么?(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是这篇小说的文眼

5、 哪里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 (两处语言描写。 作者说老头子“过于自信”,是否暗示他没有自信的资本?(老头子水上技艺高超, 因

为他敌人封锁苇塘的愿望没有达到,从来没有失手过,有自信资本。然而,大女 孩子受伤是

意外,但也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不无关系。

6、 哪里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尊?(两件事:不进苇塘、复仇证明自己 大菱受伤流血,老头子却怕丢人不送他们进苇塘,是不是太自私?(老顽童赌气 怎样理

解老头子的“过于自尊”?(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他对

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心理描写 b、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分析主题,突破重点。 a、范读复仇部分

【篇三】芦花荡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2)探究学习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3)合作学习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

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

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篇四】芦花荡说课稿

2 《芦花荡》说课稿

2《芦花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__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板书)作者 (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上这一课的一些思路和理解。

一、首先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速度。 孙犁的《芦花荡》讲述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打鬼子的英雄故事。故事带有传奇色彩,通过对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血还债的故事的描写,显示了我们民族英雄的性格,说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通过本文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二)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把握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芦花荡说课稿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3、情感与态度

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依据本文在整册书、叙事单元中的位置及教学要求,结合该文文体特点,确立以下两个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征和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学策略(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文本目标及学生情况,同时又新课程精神,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我采用以下教法:

复述法: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

品读法: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默读,品位课文的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白洋淀的美景,创设环境,渲染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说学法)

教学相长,教是为了不教。结合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段落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讨论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善于思考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程是设计为两个课时,(本次说课主要是讲第一个课时的内容。)首先,我先简要说明一下这两个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

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情境导入,作者简介,景物描写品读,故事情节感知,拓展延伸,课文小结,这几个环节。

一、激趣引题,导入新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我的导语设计如下:同学们请看左面的几幅照片。你们知道这美丽的景色是那个地方的吗?对这个美丽的地方的名字叫白洋淀。 白洋淀是河北省境内的一个湖泊,占地四十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这里风光旖旎,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却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我们的革命前辈在这里同日本鬼子上演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

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的故事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孙犁的脚步,学习一位老英雄抗战的故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创设环境,渲染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内容

二、作家作品简介

接下来我将以幻灯片的形式的展示作者简介,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作者简介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1)孙犁出生于1913年,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2)初识白洋淀

展示一系列关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所了解。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淀上波光荡漾,芦苇婆娑,荷香暗送,构成了一幅生态美景。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

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作者孙犁文笔清新明丽,文中景物描写更是精彩美妙。在精读课文之前,我将向学生播放一组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图

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1、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接着我们逐句进行品读赏析

芦花荡说课稿

例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这些景物描写形象生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烘托出当时的环境险恶也真实的写出了水淀独特的韵味,同时文字中流淌着作者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整体感知环节。对课文整体感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

由于这是一篇小说,我将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那么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2、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让他们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复述故事情节。最后师生小结。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为使学生能够更具体深入的理解本文我设计了第五个环节

环境:自然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塘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 人物:①老头子:孤胆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

②大菱二菱,战士:情绪乐观、信心十足(从 “响”字分析)

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

情节:开端——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

发展——在护送过程中遭敌人袭击受伤。

高潮、结局——老头子为两个女孩子复仇。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这出传奇的抗日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抗日故事呢?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美丽的芦花荡里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经结束,像老头子一样的众多英雄也淡淡远去。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如此传奇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叫老头子的老头儿?他不该有一个英雄的名字吗?一个将近六十的老头为什么会那么自尊自信?那是因为他的祖国母亲受到了欺辱踩踏!他自尊,因为他不能被人踩在脚下,他自信,因为他要把入侵者跺成泥巴!其实老头子不仅仅是老头子,他是我国千千万万人民的化身。中国人,自强不息!中国人,英勇无敌!

六、课堂小结。芦花荡说课稿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设题目的,是为下课时做准备。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可以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节 护送→受伤→复仇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

人物探究:感受老头子传奇的艺术形象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在老头子性格上闪耀的光辉

第一步:具体描摹

师生共同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一段老头子找鬼子复仇的描写:

老头子孤身一人来找鬼子报仇这就表现出他的勇敢。这里主要是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来突出老头子的性格特征,其中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几个动作写出老头子在和鬼子们周旋的机智。鬼子被一直锋利的钩子穿透大腿,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几个动作又写出了老头子对侵略者的憎恨。

文章分析到此,老头子立体的形象已经印入学生心里了,接着让我们来

第二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个性格特征上

1、让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体现老头子自尊自信的句子

2、接着再问学生为什么说他是过于自尊和自信了呢?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一个六十多岁的干瘦老头,手上又没有枪,要护送两个小女孩去寻找部队,一路上他要对抗的可是手握机枪的一个个的年轻力壮的日本鬼子,因为过于自信而不够谨慎导致一个小女孩大菱受伤了,却又因为过于要面子过于自尊而却不能再送她们去找部队,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要去帮大菱报仇却还叫上二菱说是去看热闹,其实很有可能是想挽回一点面子

3、这时老师再提出疑问,难道这老头子就真只是一个这样狂妄自大的又死要面子的家伙?这时学生可能会陷入沉思,教师应当适时点拨:“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老头子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实际上探照灯照得雪亮,大菱也挂花了,他会不知道?他说这些话是为了安慰惊慌的孩子。没脸见人不敢送她们去找部队,是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极度的自责,也因为没有完成好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真实可爱的老头子的形象,老头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们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句回答问题?

(1).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对于外貌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主要表现的是 老头子的老当益壮,以及他的抗日热情。)

(2.)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高涨,豪言壮志,又有过于自信和自尊)

(3.)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非常的真实细腻,教师要点出不仅是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体现,也更是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稍有犯错就自责万分。)

4.)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对于动作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写的是老头子的智勇双全,爱憎分明。)

在对老头子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的性格特征: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自尊自信,他智勇双全。简单的可一总结写的是老头子的,人情美。

在对老头子的性格分析中我们提到了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那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断后,总结概括。学生可以总结出以一下几个方面。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篇五】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 说课稿

芦花荡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有新闻、书信和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 说学情

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习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新课标提出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据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及相应的学法。芦花荡说课稿

教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三)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通过真实的图片及对白洋淀概况的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导入新课,引出作者孙犁:,从而增加文学知识。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组织概括能力。(重点在把握小说的三要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1、概述老头子的人物形象。2、老头子护送两个小女孩进苇塘。3、老头子智斗鬼子的过程。),对文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替代。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1、 感受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方法:先请学生自读并在书上圈画相关信息,并概括其人物形象。再小组内交流,最后班内展示并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其形象。 重点把握有关人物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2、 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从情节入手深入理解老头子这一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感情色彩。

(四)拓展迁移,发展个性

拓展作业:

1.看到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为了复仇而冒险,而且那仗打的是那样的漂亮精彩,干净利落。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着给老头子写封信。并念给同学听。

2.观看一部抗日影片,并向自己的父母复述。

通过拓展训练再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写作水平。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芦花荡里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经结束,像老头子一样的众多英雄也淡淡远去,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谢谢大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下面是才艺展示:

【篇六】芦花荡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说课稿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说课稿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说课稿人教版

下面是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主战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孩子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说明老头子很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说明老头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可以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很强,让两个女孩子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文章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思考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