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答案
《逍遥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
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4.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2.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3课时 【知识链接】
一. 庄子及其作品介绍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A级学习任务
一、梳理本文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抟(tuán) 迁徙(xǐ) 坳堂(ào) 草芥(ji) 夭阏() 蜩蝉(tiáo)决(xu)抢(qiāng)舂粮(chōng) 蟪蛄(huìg
ū)
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 泠然(líng) 万仞(rn) 蓬蒿(hāo)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一).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汤之问棘也是已(已通矣,语气词)
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去以六月息者也(息:古:风 今:气息,休息)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古:凭借 今:等待)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古:海动,海波动荡 今:海上运输)
4.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古:天然形成的大海 今:一种天然形成的湖泊)
5.野马也,尘埃也(野马:古:游动的雾气 今:一种形似家马的哺乳动物)
6.腹犹果然(果然:古:饱的样子 今:副词,表事实与所说的一样;连词,表假设与所说相符)
7.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众人:古:一般人 今:大家,许多人)
8.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羊角:古:旋风 今:羊的角)
9.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即使这样 今:关联词,表转折)
1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发:古:毛,指草木 今:头发)
11.蟪蛄不知春秋(春秋:古:四季 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三).解释下面一词多义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v,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众人匹之(代词,彭祖)
2.为
其名为鲲(叫) 以五百岁为春(作为)
则芥为之舟(当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化而为鸟(v,成为) 若属皆为所虏(介词,被)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介词,给)
3.辩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小大之辩(辩通辨,区别)
4. 夫
故夫知效一官(那,那些。代词) 且夫(语气词) 若夫(语气词)
5.若
背若泰山(像,v) 若夫(与“夫”共同表示“至于”的意思)
若止印三二本(连词,如果) 若入前为寿(你)
曾不若霜妻弱子(v,及,比得上)
6.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n,气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n,气息)
请息交以绝游(v,停止) 长太息以掩涕兮(v,叹息)
7.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v,记载)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n,标志)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n,志向) 博闻强志(v,记)
项脊轩志(n,一种文体,记)
8. 名
其名为鲲(n,名字)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v,命名)
隳名城,杀豪杰(adj,有名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dj,出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v,立名) 名列前茅(n,名次)
9.穷 穷以游无穷者(adj,尽)
穷则独善其身(adj,不得志) 今多穷困(adj,生活困难) 欲穷其林(v,走到尽头)
10.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皆出于此乎(adv,大概)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dv,难道)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是.还是)
(四).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1.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作动,向南飞) 2.适莽苍者(莽苍,形作名,郊野)
3.绝六气(绝,形作动,穿越) 4.不过数仞而下(下,名作动,向下落)
5.怒而飞(怒,形作动,奋发、振翅) 6.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到来)
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征,使满意;使信任)
8.《齐谐》者,志怪者也(怪,怪异的事) 9.虽然,犹有未树也(树,树立)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此小大之辩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倒装句
而莫之夭阏者(之,宾语前置) 彼且奚适也(奚,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恶,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何,宾语前置)
其自视也(自,宾语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六)解释下列句子的固定句式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于选择句中)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哉;表疑问,凭借什么呢)
B级学习任务
二、疏通文义,熟悉课文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斥鴳笑之”:彼且奚适也?
“宋荣子犹然笑之”: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对这种笑是反对的
2、被笑者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了吗?
没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之辩;虽然,犹有未树也。
3、什么是庄子理想境界中的逍遥?
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逍遥游”的含义,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C级学习任务
自主探究,理解庄子的逍遥观
1、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庄子思想当中的消极与现代有些人的无所事事、不学无术、逃避现实的消极作法是否一致?)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知人论世] 庄子天资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的腐败社
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逍遥游”境界,产生于庄子对那个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绝望。)
2、把庄子的逍遥观放到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去应用?
明确:在民主、开放、和平的新时代,机遇对大家是平等的,希望同学们能胸怀抱负,利用我们身边有利的环境与条件,施展才华,展翅飞翔,鹏程万里。让庄子的思想与日月同辉。)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儒家强调的是入仕的精神,但在仕途上顺利的又有几人?道家强调的出世精神可以说是无数失意之人的精神良方。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C级学习任务
1.指出下列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天之苍一,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解析:A、C、D三项的“其”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他(它)”,B项“其”,用于选择问复句,连词,相当“是呢,还是呢?”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用作动词用的一项(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之二虫又何如。 D.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解析:A项之,动词,到、往。B项之,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的”。C项之,代词,这。D项之,主谓之间。
3.解析下列加点字,并至少找出一个含该字且意义相同的成语。
例如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表示气势很盛, 如 怒涛排壑、心花怒放 .
A.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胶,表示粘住,如胶柱鼓瑟。 .
B.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抢,表示碰撞,如呼天抢地、抢呼欲绝。 .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表示充实,饱足,如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
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修,表示长,如修竹茂林。 .
E.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
仞,表示长度,七尺或八尺,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4.具体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A.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B.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虽然,犹有未树也。 ...
E.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F.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解析:这里列出的都是指代性的词语,“未树”实际也是“未树者”。阅读时,对文中一些重要的指
代性词语,能否根据上下文确定它的指代意义,是衡量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考常见的测试点。
答案:A项指代斥鴳,意思是这四种人像斥鴳一样见识短浅,自以为达到了逍遥的境界。B项指代上述四种人,宋荣子讥笑他们热衷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C这个“世”不是泛指“尘世”,而具体指的是上述四种人追求的人世间的功名利禄。D“未树”即“未树者”,指没有达到的境界,也就是“于致福者犹数数然”。E项“致福者”从本文看不出所指是什么,从《列子·黄帝》篇所记“列子御风”的故事中看,当指“是非利害”。F从下文看当是指“己(自我)”,庄子认为列子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
【篇二】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5.2 鹏之徙于南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夭阏(yāo è) 抢榆枋而止(qiǎnɡ) ...
B.蓬蒿(pénɡ ɡāo) 藐姑射之山(shè) ...
C.形骸(ɡāi) 以盛水浆(shènɡ) ..
D.舂粮(chōnɡ)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nàn jiànɡ) ...
解析 A项中“抢”应读“qiānɡ”。B项中“蒿”应读“hāo”,“射”应读“yè”。C项中“骸”应读“hái”,“盛”应读“chénɡ”。
2.下列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征一国者 ⑥而御六气之辩
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能”。⑥“辩”通“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B.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
C.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D.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
解析 A项中“不过”的意思是“不超过”,而在现代汉语中“不过”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B项中“果然”的意思是“吃饱的样子”,而在现代汉语中“果然”的意思是“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中“无力”的意思是“没有力量”,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中“文章”的意思是“错杂的花纹”,而在现代汉语中“文章”指“作品,著作”。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 .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
C.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D.奚以知其然也 .
解析 A项用。B项把。C项目的连词,译作“来”。例句与D项均为“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B.南冥者,天池也 .
C.而后乃今将图南 .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解析 C项南:名词活用为动词,往南飞。
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物莫之伤”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两句的句式特点相同。
B.“以盛水浆”与“以说吴王”均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与“南冥者,天池也”都是判断句。
D.“吾闻言于接舆”与“去以六月息者”均为状语后置句。
解析 A项中的两个句式均属于否定陈述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项中的两个句子均省略了介词“以”后的宾语。D项中的两个句子均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C项中的前一个句子只是一般陈述句,而不是判断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 ①②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③指长,④指身高。
8.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穿越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E )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 .
(3)绝妙好辞。( C ) .
(4)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A ) .
(5)佛印绝类弥勒。( B ) .
9.翻译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而彭祖到如今还是以长寿闻名于世,人们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_唯_形_骸_有_聋_盲_哉_夫_知_亦_有_之_是_其_言_也_犹_时_女_也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10.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藐姑射之山(miǎo) (2)秕糠(bǐ) ..
11.解释下列词语。
(1)绰约:形容体态美好。
(2)疵疠: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2)(3)(4)13.给文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
答案 哉?之。也,也。
14.翻译下列句子。
(1)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译文:他的精神专注,使世间万物不生灾害疾病,年年五谷丰登。
(2)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译文:谁肯纷纷扰扰把俗物当回事!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注
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
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外篇·山木第二十》) .
注 雁:鹅。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其:它的 .
B.舍于故人之家 舍:留宿 .
C.先生将何处 处:处理 .
D.其唯道德之乡乎 乡:归宿 .
解析 处:对待。
16.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庄子行于山中. 山②夫子出于.
也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 ④有为则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 ①介词,在;②介词,从。③名词,原则;④连词,就。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译文:如今主人的鹅,因为无用而被杀掉。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译文: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为外物所牵累呢?
18.我们可以从这个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 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两点:第一,事物的性质不同,即使用同一标准,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必然不会相同。所以,在对事物进行比较时,要首先看到本质的区别,那么,对结果就会有明确的认识。第二,观察事物不能只看外观,不重视实用性。大树尽管枝叶繁茂,也会为人们所弃;鹅不能鸣,同样是无用之物,同样不为人所留。从实用这一标准上来讲,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相同的。 参考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它的枝叶非常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砍伐。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
庄子从山中走出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无用而被杀掉。先生将如何自处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似乎稳妥,其实不然,所以还是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为原则,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为外物所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情态,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只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归宿啊!”
【篇三】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鹏之徙于南冥 教案
鹏之徙于南冥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特殊用法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3、把握文章想象丰富、用寓言说理的特色
4、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
1、复习(第1、2段)和讲读(第3、4、5段)相结合
2、以理解“逍遥游”的深刻含义为重点
3、拟安排三课时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已学过的课文《逍遥游》导入
齐读课文第1、2段
二、复习、讨论
1、第1 段
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分四层来写。
第一层:极言鲲鹏之大。
文章开始,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鲲鹏现世,神奇壮美,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
先借齐谐之口,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进一步渲染鹏之大——再以“野马”“尘埃”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飓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最后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大鹏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强劲的大风和辽阔的天空,这就是强调了鹏鸟的的“有所待”。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
“蜩”就是蝉,“学鸠”就是小鸟。
它们也“有所待”,但与鹏鸟的壮观高飞相比,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完全不同的气象、完全不同的格局。显得多么滑稽可笑,显得何等卑微琐屑。
接着又以“行路备粮”为喻,进一步说明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解鹏鸟的境界。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第四层:写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 文章举出“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彭祖”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庄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差别不只是在智慧上,小年寿与大年寿的差别也不只是在年寿上,而且还在于由它们所关涉的境界、气象、格局上。
而庄子的最终目的,则是要说明人的境界、气象、格局的问题。
2、第2段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这一段先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了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几种人就境界、气象、格局而言,就好像跟大鹏鸟相比之下的蝉、小鸠以及斥。因此,“宋荣子犹然笑之”;
宋荣子看不上前面那几种人,他代表了更高的一种境界、气象和格局。但在庄子看来,他的特点就是重本性、轻外物。惟其如此,仍然有未曾树立的德行。所以,并不足以代表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境界、气象、格局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是列子。他对外物看得更淡了。然而庄子认为,他乘风而行虽然免于行走,但仍然有所依靠,他没有风就不得行。所以,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在庄子看来,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也就是“逍遥游”了。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
庄子认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的人,才具备这种最高境界、气象、格局,才能跟天地万物、阴阳大化、道合而为一了。
那么,什么人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呢?
庄子认为,能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接下来,庄子分别解释什么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他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还是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寓言。
三、作业
预习课文第3、4、5段,看看什么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附:第1、2段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鸟,在海水动荡的时候就迁到南极大海。南极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池子。齐谐这个人,记得很多怪异的事情。他的话说:“鹏鸟迁往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打起三千里高的波浪,它鼓动翅膀结聚由下向上升腾的暴风之力,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飞向南海是凭借六月的大风。”春天野马般奔腾的游汽,飘浮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事物用气息吹动的。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空的纯正不杂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它远得没法到达才显得这样呢?那鹏鸟从高空看下面,也像这样罢了。再说水的积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在这里做船;放一只杯子在这里,它就搁浅在地面上了,因为这堂上低洼里的水浅,而作为船的杯子却大。风的集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么极厚的风就在它的翅膀底下了,然后它才凭借着风;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遏、摧折它,然后它才图谋飞往南极大海。蝉和小鸠笑大鹏说:“我疾起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候还到不了这个高度,就投落到地面上就是了,何以去往九万里的高空而飞向南方呢?”前往附近郊野的,来去在路上吃三顿而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前往百里外目的地的人,出发前起早摸黑地舂米,准备路上需要的粮食;前往千里外目的地的人,得花三个月的时间聚集粮食。蝉和小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小的智慧赶不上大的智慧,短的年寿赶不上长的年寿。何以知道道理是这样的呢?朝菌不能同时知道阴历每月最晚的一天和最早的一天(其寿命不超过一个月),蟪蛄不能同时知道春和秋(其寿命不超过两季):这些都是短的年寿。楚国的南部有一种冥灵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较早的古代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
些都是长的年寿。而彭祖如今以长寿闻名,众人跟他比,不是很可悲吗!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尽头吗?”棘说:“没有尽头之外,还是没有尽头。不毛之地的北面,有一个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池子。这海里面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不曾有谁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鲲。这海里面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它鼓动翅膀结聚由下而上升腾的暴风或者羊角状弯曲而上行的旋风之力,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越了云气,背负着青天,然后图谋飞向南方,将要前往南海。斥这种小雀笑它说:‘它将要飞往什么地方呢?我升腾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了,在蓬蒿丛中飞行或盘旋,这也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可它将要飞往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才智可以授予一官之职、行为合乎一乡之人、品德合乎一国之君、能力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自己看待自己,也就像这蝉、小鸠、斥一样。而宋荣子舒适自得地笑他们。并且世上所有人赞美他他却不会更加努力,世上所有人责怪他他却不会更加灰心,认定了内(自身本性)和外(外物)的分别,分清了光荣和耻辱的分界,就这样为止了。他在人世间,不曾汲汲追求什么。虽然这样,宋荣子仍然有未曾养成的德行。列御寇乘风行走,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之后才回来。他对于求福这件事,从来不曾很迫切。但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行走,仍然有所依靠。至于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那他还依靠什么吗!所以说:至人不偏执于自己,神人不追求事功,圣人不追求名声。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第3 段
1、朗读
2、讲读
(1)“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浸灌”即灌溉。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可火把却不熄灭,它要想发光,不也太难了吗!合时宜的雨下来了,却还要去灌溉,这对于润泽庄稼来说,不也太辛劳了吗!先生立为天子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可我还占着这个位置,我自觉心里不安。请让我把天下交还给您。”
(2)且看许由如何回答: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可我还来代替你,难道我将为了名声这样做吗?名声处于宾位,事实处于主位。我将为了处于宾位的名声这样做吗?
对庄子来说,名声只不过是实事的从属、派生的东西,世俗的名声就这样毫无意义。
(3)而如果考虑事实,那会怎么样呢?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所需要的不超过一个树枝(尽管深林里的树枝很多);田鼠到河里喝水,所需要的不超过喝满肚子(尽管河里的水很多)。回去歇着吧天子,我用不着天下啊!
鹪鹩是一种善于唱歌的小鸟。偃鼠即鼹鼠,也就是田鼠。深林里树枝不计其数,但是鹪鹩在里面筑巢,有一个树枝足矣,其余的树枝对它没有意义;河里流水很多,但是田鼠到那里喝水,喝满肚子足矣,其余的水对它没有意义。天下很大,但其实绝大部分对自己都没有意义,所以天下我用不着!这是说即便考虑事实,也不会接受天下。
庄子之这里使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来说明道理。
(4)许由最后说: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庖人即便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会越过自己的职守来代替他的。”
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自己跟尧各有自己应该干的事,即便尧不干他应该干的事,自己也不会去代替他。
“越俎代庖”的成语即源于此。
3、小结
这一段用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拒绝的事例,来说明“圣人无名”的道理。
三、学习第4 段
1、朗读
2、讲读
(1)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接舆谈话,他的话很大却不适用,说开去就收不回来。我为他的话感到惊讶、震惊,他的话就像天河一样没有边际,跟人之常情差得太远,太不近人情了。”
这是肩吾在连叔面前评价接舆的话。
连叔听了肩吾对接舆的评价后怎样呢?
(2)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说:“他的话说的是什么呢?”肩吾回答:“他说:‘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住在那里,那神人的肌肤像冰雪一样白皙,那神人的体态像处女一样美好;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吸清风喝甘露;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们的精神专注,使人或物不生灾害疾病,而谷物丰熟。’我认为这些话骗人,不真实。”
原来,接舆描述的遥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无论是居所、肌肤、体态,还是饮食、动作,都虚幻神奇,充满浪漫色彩。对肩吾来说,接舆这番关于姑射山神人的话确实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可是连叔却不是这么看的。
(3)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连叔说:“对啊!瞎子没法参与欣赏错综华美的色彩以及花纹等等景象,聋子没法参与欣赏钟和鼓等乐器演奏的音乐。难道只是形体方面有聋、盲等缺陷吗?那智慧方面也有这些缺陷。这话它说的,好比就是你啊。
“然”即“是、对”。但不是说肩吾对接舆的评价对,而是说下面的说法对。“瞽者”就是瞎眼的人。“文章”指的是花纹;古人或把绘画或刺绣上青与赤相间的花纹叫做文,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做章。
连叔不客气地说:眼瞎的人、耳聋的人不只是形体方面有聋、盲等缺陷,智慧方面也有缺陷,而这话说的,好比就是你肩吾。
(4)连叔是怎么看姑射山神人的呢?
他在批驳了肩吾的观点之后,高度赞美神人的德行。认为神人有大功,但不居功,不刻意求功。
①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旁礴万物以为一”意思是容纳万物而成为一体;“旁礴”即“磅礴”,广大无边的,广被的。“蕲”通“祈”,祈求。“乱”指治理。“弊弊焉”即弊弊然,辛苦经营的样子。
——这姑射山的神人,这姑射山神人的德行,将容纳万物而成为一体;世人祈求天下大治,他们有谁辛苦经营把天下当回事!
这是第一层意思。是神人之神奇一:“将旁礴万物以为一”,“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②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大浸”就是大水。“稽天”就是至天、到天。
——这姑射山的神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大水到天也淹不到他,大旱使金属石头成为液体而流动、土山被烧焦也热不到他。
这是第二层意思。是神人之神奇二:“物莫之伤”,入水淹不着,入火烧不死。
③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尘垢”即尘埃和污垢,比喻细微不足道的事物。“秕糠”即瘪谷和米糠,比喻没有价值的或无用的东西。“陶铸”本指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
——姑射山这些神人,他们身上的尘埃污垢等毫无价值的东西尚且能制造出尧和舜,谁肯纷纷扰扰把俗物当回事!
这是第三层意思。是神人之神奇三:“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3、小结
这一段通过描述姑射山的神人,得出“神人无功”的结论。
“神人无功”不是说神人毫无功业,而是说神人不刻意求功、不居功。庄子笔下的神人其实是有大功的。“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岂不是惠及苍生的大功?
老子说“自伐者无功”,大概可以理解为求功、居功者反而无功,与庄子说的神人不求功、不居功而有大功,正好相辅相成。
四、学习第5 段
1、朗读
2、讲读
(1)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掊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瓠”是一种葫芦。“实五石”指可以填塞上五十斗的东西,可见其大;“实”即充满,填塞。“瓠落”犹“廓落”,宽大的样子,空寂的样子。“呺(xiāo)然”是内中空虚的样子。“掊(pǒu)”,击破。
——惠子对庄子说:“魏惠王赠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上它,长成了瓠子,大小可以填塞五十斗的东西,掏空它用来盛水,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把这个大瓠子剖开做成两个瓢子,那么瓢子又太大无处可容。不是这葫芦不内空且大,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
瓢是用来取物的,瓢比瓮大则没法从瓮中取粮食,瓢比缸大则没法从缸中舀水(也有人说指做成瓢,则底大而平浅,不能容纳什么东西)。惠子承认这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显然,惠子完全
【篇四】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逍遥游巩固导学案及答案
《逍遥游》巩固导学案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北冥有鱼 通 ,译:
2、三餐而反 通 ,译:
3、小知不及大知 通 ,译:
4、此小大之辩也 通 ,译:
5、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 ,译:
6、而御六气之辩 通 ,译:
二、一词多义
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之: )
②之二虫又何知!(之: )
③穷发之北(之: )
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息: )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 )
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其: )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 )
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其: )
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以: )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 )
③以八千岁为春(以: )
④奚以知其然也(以: )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以: )
三、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词义
1、怪:《齐谐》者,志怪者也
活用 ,译:
2、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活用 ,译:
3、致:彼于致福者
活用 ,译:
4、合、征: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活用 ,译:
5、非: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活用 ,译:
四、重点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 ) 志怪者也(志: )
以六月息者也(去: ;以: )
则风斯在下矣(斯: ) 莫之夭阏者(夭阏: )
之九万里(之: ) 之二虫(之: )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众人匹之(匹: ) 彼且奚适(奚: )
是鸟也(是: ) 抟扶摇(抟: )
置杯焉则胶(置: ;胶: ) 而后乃今陪风(陪: )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 适百里(适: )
以久特闻(特: ) 穷发之北(发: ) 恶乎待哉(恶: ;待: )
五、古今异义词
1、腹犹果然: ..
古义: ;今义: 。
2、虽然,犹有未树也: ..
古义: ;今义: 。
3、野马也,尘埃也: ..
古义: ;今义: 。
4、小年不及大年: ....
古义: ;今义: 。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古义: ;今义: 。
六、翻译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
2、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译:
七、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至人无己,______ ______,圣人无名。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 ____,_______ _ 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八、简答题
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 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
(2)六月息________________ .
(3)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________________ ..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 .
(6)宿舂粮________________ .
2.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
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
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日:“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
③④公令!”至阵,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
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日:“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日:“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日:“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日:“孔中丞..
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
②拨剑切而啖之 .
B. ①武康为公令于军 .
②不求闻达到于诸侯 .
C ①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①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
②①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 ①至阵,士卒帖然
②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 ①及归,公又请殿将
②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 ①至阵而乱者,斩
②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 ①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②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逍遥游》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篇五】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鹏之徙于南溟
二、鹏之徙于南溟
自主构建 积累梳理
一、字音字形
坳堂之上(ào) 榆枋(fānɡ) 夭阏(è) 决起而飞(xuè) 爝火(jué) 数数然(shuò) 泠然(línɡ) 蟪蛄(huì ɡū) 无用而掊之(pǒu) 斥鴳 (yàn) 二、通假举要
藐姑射之山(通“邈”,理解为远) 而御六气之辩(通“变”,理解为变化) 而爝火不息(通“熄”,理解为熄灭)
夫知亦有之(通“智”,理解为思想,智慧) 犹时女也(通“汝”,理解为你)
而后乃今培风(通“凭”,理解为凭借) 北冥有鱼(通“溟”,理解为海)
其翼若垂天之云(通“陲”,理解为边缘) 小大之辩(通“辨”,理解为分别) 三、一词多义
此小大之辩也名词,区分,辨别1.辩
而御六气之辩动词,变化
其名为鲲动词,叫做2.为化而为鸟动词,变成
以八千岁为春动词,当做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动词,充满3.实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名词,实际上
不抑耗其实而已名词,果实
请致天下动词,归还4.致彼于致福者动词,求
何意致不厚动词,招致
有神人居焉兼词,于是,在那里5.焉弊弊焉助词,的样子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鲲之大助词,的
6.之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
四、古今异义
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天空飘浮的生物或空气、尘埃等物体
今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体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古义:错综华美的色彩以及花纹
今义: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古义:大江大湖
今义:四方各地;旧时指到各处流浪靠卖艺为生的人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某事实,后文加以转折
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7.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田野上空浮游蒸腾的云气
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五、词类活用
鹪鹩巢于深林 名词作动词,筑巢 然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作动词,飞向南方
而我犹尸之 名词作动词,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时则不至 名词作状语,有时 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作名词,极点 其坚不能自举 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六、文言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何不虑以为大樽 省略句 以游无穷者 省略句 而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 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 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句 鹪鹩巢于深林 状语后置句 吾闻言于接舆 状语后置句
文本解读 点石成金
一、名句赏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 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二、互动探究
1、选文中大鹏达到真正的逍遥了吗?为什么?
大鹏没有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大鹏要向南飞行,还须依靠海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九万里的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反过来说,它受了风的制约。
名师点金: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2、选文章在提出“逍遥游”之前为什么先强调“小大之辩”?
就精神境界、气象和格局而言,明乎“小大之辩”才能明白抉择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人生至大至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在推出这一境界、气象和格局之前,他先推出了一系列较小的境界、气象和格局,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等。
名师点金:文章后半部分就不必再费力去剖析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的“小大之辩”,而直接把它们放在“而征一国者”之后层层提升和推进,使层次异常明晰。又由于文章前半部分以大鹏小雀等确立的“小大之辩”,跟文章后半部分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方面的“小大之辩”,有某种类比映衬关系,所以其气势更加飞扬,文思更加生动,颇有引人入胜之妙。 三、自主探究
《鹏之徙于南冥》中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由此生发出关于人应如何求生存的思考。本文将人放在永恒的时空背景下,并用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巨鹏和“八千岁为春”的大椿突出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然而即便大如巨鹏,寿如大椿,它们都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人就更是如此了。这就为作者后文提出“逍遥游”的境界张本,突出了人要超越平庸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大快乐,就要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主张。
点金测评 创新训练
课内巩固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 蜩(zhōu) ..B.泠然(línɡ) 舂粮(chōng) 抟(tuán)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n) ...
迁徙(xǐ) .晦朔(shuò) .蓬蒿(hāo) .决起(ju) .
D.羊角(ju) 夭阏() 恶乎待哉()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 B(A蜩:tiáo,C,坳:ào,D恶:wū,决:xu)
蔽沛公常以身翼.A.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者未有知其修.C.
乃重修岳阳楼.
风而行夫列子御. B.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百里者,宿舂粮适.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答案】 D(A翼:①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似的,②翅膀。B①驾御,②控制。C修:①长,②修建。D适:往。)
3.找出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此小大之辩也 ④而征一国者 ⑤而御六气之辩 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⑧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⑨旬有五日而后反
A.②③④⑤ B.①⑥⑦⑧ C.②③⑥⑧
D.④⑤⑥⑨
【答案】 B(⑦不含通假字)
4.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译为“的”)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代词,译为“它”) .D.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译为“此”) .【答案】 C(应为“到”)
5.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代词,译为“它的”,指鸟的)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助词,无义) .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译为“它”,指水) .【答案】 C(应为代词)
6.下列句子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 C(ABD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不是) 7.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 C(C是选择问,其它是反问)
8.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讲,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 B.本文集中表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思想,这思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C.这种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因而代表了先进阶级的思想。 【答案】 D(代表庄子的没落贵族思想)
课后提高 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答案】 B(①②读zhāo,③④读sh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篇六】鹏之徙于南溟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逍遥游导学案(答案)
北冥(míng) 鲲鹏(kūn)(png) 抟(tuán)扶摇而上 坳堂(ào) .....
迁徙(xǐ) 夭阏() 蜩(tiáo) 学鸠(jiū) ....
決(xu)起而飞 抢榆枋(qiāng)(yú) (fāng) 宿(xiǔ)舂(chōng)粮 ......
恶(wū)乎待哉 小知(zhì)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 .....
棘(jí) 斥鴳(yàn) 蓬蒿(hāo) 沮(jǔ)丧 ....
泠然(líng) 未数数然(shu) 晦朔(shu) 翱(áo)翔 ....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
2、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奚(xī) .
①怒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③我決起而飞 決起:急速的样子。 ④抢榆枋 抢:集,着落。
⑤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⑥适千里者 适:去,往。
⑦.朝菌不知晦朔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⑧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更:更加,愈加。
⑨未数数然也 数数然:汲汲然。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
3、写出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 北冥有鱼 冥通“溟”。②其正色邪 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③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④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⑤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⑥知效一官 知通“智”,智慧。 ⑦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反通“返”,返回。
1
5、写出“南”、“下”、“莽苍”等9个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
②不过数仞而下 名词作动词,向下落。 .
③适莽苍者 形容词作名词,郊野。 ..
④彼于致福者 使动用法,使到来。 .⑤绝云气 形容词作动词,穿越。 .
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 .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
⑧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使动用法,使满意;使信任。 ..
6写出下列句式特点: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之”置于“夭阏”前
③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 ④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⑤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宾语前置 “自”作“视”的宾语
⑥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 ⑦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 “奚”置于“以”前 ⑧众人匹之。 省略句 省略连词 ⑨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 省略连词 ⑩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状语后置句
7、翻译下列句子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6分) 译文: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6分) 译文: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3)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4分)
译文: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合于一个君主的要求,而取信于一国的人。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4分)
译文:他在世上,没有急于追求什么(指名位、声誉)。虽然如此,宋荣子还是有没能树立起来的境界。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5分)
2
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8、名句默写(略)
二、合作探究
1.讨论解决以下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之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 (主谓之间,取独)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主谓之间,取独)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去,往) ④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此,这)
⑤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 ①其名为鹏 (叫) ②以五百岁为春 (作为)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句末疑问语气词)
以 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②以八千岁为春 (介词,把)
③奚以知其然也 (介词,凭) ④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介词,因为)而 ①怒而飞 (表修饰)
焉 ①置杯焉则胶 (兼词,于此)
2、课内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飘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境界相互映衬,借以贬斥那些不懂得什么是逍遥而无所追求的人。作者所举的例子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逍遥与之所依凭的条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答: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借“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恃,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
3.试对本文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答案】:
(1)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滑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2)借助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 ”,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庄子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3)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如第 l 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检测评价
一、选择题
1、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 ...
2、C(A.“知”通“智”;B.“反”通“返”;D.“辩”通“变”。
3、B(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4、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5、BC。A取独。D到。E这。BC的。
6、AD。AD凭借。B用。C把。E相当于“而”
7、C。其他三项均为代词,C为“难道”。
8、①E②D③A④A⑤B
9、B。A在水面上,名词作状语。B下面,名词。C南行,名词作动词。D降落,名词作动词。
10、D。(D项为状语后置句)
11、B。(A、C、D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2、C。 A、B、D均是宾语前置句,C句是判断句。
(二)课外拓展
1、派 劳累 回头 摇动
2、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3、鄙弃富贵权势,追求逍遥无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