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 但愿人长久导入
《2016中秋里说感恩迎中秋节演讲稿》
感恩江海,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
感恩逆境,方显;严寒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幽谷”的无畏;
感恩中秋,流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柔情;
中秋感恩,谱写‘慈乌反哺,羔羊跪乳’的华彩乐章。
中秋里说感恩真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人们说感恩之水从心田流淌;人们说中秋之节源于真情洋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而它确是永恒。
中秋应该是个感恩的季节,而感恩也必当成为月圆之夜的主题。
同学们,朋友们,当我们立足于脚下的同时不要忘记,这是先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土地,我们不仅继承了他们的荣誉还有酸楚,满怀豪情的当不要忘记了我们的责任——为祖国的兴旺,为民族的自尊,为无能成为历史,为悲剧不再重演。
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感恩需要我们的行找范文就来动来做最美丽的诠释。哲人说,昨天的答案来自昨天,而今天的答案还要来自今人。是的,对于现在的我们一切是那么的新奇,但那都不能使我动摇,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拥有要实实在在,不务于空想;真正的收获要踏踏实实,不坠于岚渺。
感恩需要心的连续,不要只在中秋才捡起失去已久的热情。感恩同时也需要包容,包容一切的不悦,吸纳所有的真情。作到——敞开胸襟;窗含西岭千秋雪”;摒除偏见;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同样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相信呼唤的总是真情,一个连真情都不懂的人也不配称之为人。同学们相信大家都是有感请的,也存有感恩之心。愿我们都能心怀感激,感恩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愿懂得感恩的人都能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中秋月夜分外圆,感恩情怀永挂心。
杜鹃啼血是感恩春之美丽;
碧荷映日是感恩夏之热烈;
金玉颔首是感恩秋之馈赠;
寒梅傲雪是感恩冬之炼骨。
总之大自然的万种风情映射出人性阳光的一面。沐浴在阳光下的我们也必将成为知恩图报的阳光男女。
最后,希望今天的演讲能给大家带去些许启迪,这是我最大的欣慰,连祝老师同学在这个寻常中秋愉悦康健、幸福平安。
第二篇 但愿人长久导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课堂实录》
《但愿人长久》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的歌词是首诗词,我们可以一起朗诵一下。(出示诗词)
生:齐读。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你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出示苏轼图片简介)
生:(学生根据插图人物和那首古诗,简介苏轼当时的背景)
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师:你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情况下所作的呢?又写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苏轼及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师:请大家打开书,第2课,《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自由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圆缺、虽然、宽慰
重点读认:屈指、但愿、 苏辙、埋怨
师:请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联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节。
生:想到全家团圆。
师:想象丰富!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吗? 生:我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谁的?
生:张继的《枫桥夜泊》。
三、自读自悟
师:(在黑板上出示课文所引用 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婵娟。”)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
一说。
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 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
配乐朗读: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难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老师,“婵娟”是什么?
生:“婵娟”就是月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婵娟”就是“明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诗意思是一样的!
师:真了不起!课文最后几句词就是表达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确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发现?
生: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前面要用省略号?
生:为什么课文不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部写下来?
师: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来呢?大家课外去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一定能知道。
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次默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师:读书贵在想。大家读得那样投入,那样认真。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你读出了思念!(板书:思念)
生:我体会到,苏轼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写不出来。
师:你读出了“敬佩”!好!但,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写出比苏轼更好的文章。刚才,我看你读书的时候,还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体会。真会读书!
生:我体会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叫——
生:手足情深!
师:(板书“手足情深”)你读出了“情深”!
生:我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把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生:我体会到,月圆时,人更想团圆,想家了。
师:真会读书!读出了各自的体会和见解。
师:苏轼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齐)思念!
师:那么,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呢?
自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划出相应的语句。
师:我们全班交流交流!
生:(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
师:先读语句,再说自己的理由和体会。有根有据。
生:(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从“心绪不宁”可以看出,苏轼和他感情深。
师:怎么看出?
生:苏轼想弟弟都想到心绪不安宁了,只有感情深,才会这样。 师:你真善解人意!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哥哥,一定感到幸福!
生: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
生:(齐读)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他的情感只有月亮知道有多么深!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看出“手足情深”。
生:苏轼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长留心间,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又很少见面
第三篇 但愿人长久导入
《品读+方法指导课《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品读+方法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资料,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词文对照理解词意,感悟词情。
2.抓住词眼“月”运用情景对比法,初识“虚实相生”的表达方法。
3.运用“想象画面法”记诵词文,并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展开想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借助资料,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词文对照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抓住词眼“月”运用情景对比法,初识“虚实相生”的表达方法。
难点:运用“想象画面法”记诵词文,并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展开想象。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
教师:教学课件。但愿人长久导入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大背景铺垫,激情导入
1.导言: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2.今天咱们说的这个故事就发生于密州的一个中秋之夜。出示课题《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
3.你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来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4.指名复述。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小环境伏笔,感知人物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事情是怎样变化的,在这件事中找出描写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用笔画下来。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又想到了些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系列的心情变化?请同学们标画出相关语句。
(1)学生自主朗读,标画相关语句。
(2)交流展示
——心绪不宁的原因是因为看到别人合家团圆,而思念起弟弟
——他在埋怨月亮的无情,进一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
——苏轼并没有难过消沉,他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心中宽慰了许多。
——是什么想法让苏轼的情绪由埋怨转为宽慰呢?(学生再读第5自然段)
——你从他的想法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乐观、豁达)
3.苏轼将他那乐观的想法化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即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后几句词:
4.朗读词句,悟词情。
(1)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词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3)学生自由练习读,展示朗读,相机评价。
(6)你能尝试着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把这几句词的大意说一说吗?(师生互动,相机评价)
(三)词文对照,再悟人物情
(1)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能试着说一说这两句词展现的意境吗?(学生交流)
(2)浏览课文,标一标,课文中的哪些语言描述了这一意境?
(3
(4)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对“此事古难全”的理解吗?
2.(1)读一读,你从这句词中读出了什么?
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浏览课文,标一标,课文中的哪些语言描述了这一意境?
3.请同学们再将词文对照起来,来感受词人那乐观的人生态度。
4.指导朗读。
(四)情景对比,初识“虚实相生”的表达方法。
1.请同学们再读这几句词,想一想,词中描绘了哪些情景?
(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2.这些情景中,哪些是词人当时看到的?哪些又是想到的?
(词人看到的仅仅是那圆圆的明月,由此想到了月的缺失,人的悲欢离合,以及相距千里的人共同欣赏这一轮明月。)
3.引入“虚实相生”的表达方法: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就是实体,由实体引发的联想就是虚体,诗人的情感就在这虚与实的交错中生发出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法可以说在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文中屡见不鲜,被诗人们津津乐用。
4.例如,本词中,词人那乐观的态度和美好的祝愿就在实与虚的结合中让我们感受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来感受一下这一表达方法的精妙吧!
(五)想像画面,记诵词文。
这么美妙的词文怎能不积累下来呢!
1.师引导,生想象画面记诵词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老师的提示来想象着当时的情景: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你会看到——
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地,无法与家人团聚,再看那圆圆的明月,你会埋怨—— 此时,苏轼会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去宽慰你——(可以是文,也可以是词)
他还会送给每一位客居他乡的人一句美好的祝愿——
2.同位合作,想象记诵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拓展延伸,再现“虚实相生”。
1.词人由月想到了“悲欢离合”,想到了“共婵娟” ,在中秋之夜,看着圆圆的明月,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1)学生交流:
学生1:我会想到圆圆的月饼和丰盛的团圆饭,真开心!
学生2:我想到了去世的爷爷在教育我做人的道理,好想爷爷呀
学生3:我会想到我爸爸,他在外地工作不能回来,此时他可能还在操作着仪器呢。
(2)教师小结:同样是一轮圆月,可是大家却会产生了不同的联想,这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心境不同。实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虚的东西却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就是“虚实相生”。
2.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会引起人们的联想,你会从哪个事物上展开想象呢?
(1)学生想象
(2)学生交流:
实 ———— 虚
梅花——清高傲雪的精神
竹子——坚忍不拔
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燃烧的蜡烛——默默奉献的老师
六、板书设计:但愿人长久导入
共婵娟
第四篇 但愿人长久导入
《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这首现代音乐作品《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为苏轼同名词而作,是运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创作的通俗歌曲。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种风格的作品介绍较少。歌曲中蕴含了我国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以平和优美的音调描绘了原词的深幽意境,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为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音乐要素直接影响到歌曲的整体情绪,老师如何进行实时的指导分析讲解示范很重要。
教学目标:
1.在朗诵、欣赏、演唱中,理解音乐与诗的天然亲和性,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词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关系。
2.感受、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3.掌握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对音乐歌曲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轻柔优美的音色、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对于表达音乐的作用。
难点: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一、忆 —— 导入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
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音乐、诗句、散文吗?(讨论后引出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设计意图:从多元文化入手,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
二、赏 —— 欣赏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一听:讨论作者、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象。渗透与歌曲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听:谈歌曲的情绪怎样?速度、力度?这样的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有什么影响?
三听:感受节拍、旋律的起伏,歌曲的音乐结构。
(学生感受欣赏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进行)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演唱歌曲之前,用问题做引导来不断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使学生能主动走进歌曲,了解歌曲,为后面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
三、吟 —— 试唱曲谱
1.复习基本节奏型:a、X b、XX c、X . X
2. 师生一起手点基本拍读第一、二乐句的节奏谱。
3. 观察完整的歌曲,了解歌曲演唱顺序。
4.试唱歌曲旋律,唱的过程中注意装饰音的唱法。
A.前倚音 B.下滑音 C.波音记号
5.完整试唱两遍曲谱。
第一遍注意坐姿、音准、乐句的连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换气。
第二遍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前奏和间奏的衔接。
【设计意图: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是要唱准歌曲,这一环节我主要从节奏入手,着重强调音准,打好唱准歌词的基础。另外,试唱曲谱中的要求也将服务于后面歌曲演唱的流畅和歌曲情感的抒发。】
四、唱 —— 歌词演唱
1.随音乐朗诵歌词,体会韵律。
(由老师引领学生朗诵。课件出示歌曲词谱并播放背景音乐《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2.填词轻声演唱。
注意:A. 发声位置与气息
B.一字多音的唱法但愿人长久导入
C.节拍
D.装饰音
3.放开声音完整演唱,重点强调在唱准音。
4.随歌曲伴奏演唱。
5.情感深化。采用多元结合,诗歌的朗读与音乐的配合互补进行。 【设计意图: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要扎实教学,情感贯穿始终。达到课标中歌唱要重视内容标准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
五、思 —— 拓展延伸
1.欣赏不同版本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感受同一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在创作。
2.欣赏诗与乐结合的不同音乐片段《山行》《阳关三叠》《梅花》《沁园春·雪》,激发学生的编创意识。
六、盼 —— 小结
师:我国古代诗歌历来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以乐为诗”或“以诗为乐”。时至新中国的今日,我们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再来品味一下诗乐的古典之美,相信更有一番风景,很期待有一天能够欣赏到同学们创作的诗乐。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 但愿人长久导入
《但愿人长久教案[1]》
但愿人长久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但愿人长久导入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导入解题
1、宋朝有位伟大的诗人,叫苏轼。有谁了解他的?
请学生说说,交流对苏轼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苏轼有关。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但愿人长久
提示学生相关字的书写。
2、指名朗读,指导读题。
读了文章的题目后,从这篇文章中,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由学生的已知进行导入,自然过渡到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组织学生交流,了解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2、过渡:同学们很不简单,只听老师读了一遍文章,就掌握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但我们读书不能是浮光掠影地读,要反复品读,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读出味道来。你们想不想也来读一读?但我们首先要扫除这些“拦路虎”。
三、学习生词
1、出示本课生字词。
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挑选你读得最好的生字,大声读两遍,读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读过的,就不要重复读。 指名读生字。
注意多音字“埋”。
开火车,分小组多人次练读。
3、书写生字。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排字,你发现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都是上下结构,指导学生观察字型,并书写。)
再看这些生字呢?
(都是左右结构,指导学生观察书写。)
指导学生书写。
4、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的汉语拼音去掉,再组成词,你还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生词。
指名认读。
【扎扎实实上好语文课,应该追求本真自然的教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第一课时初步学习文章时,让学生充分读写,掌握好这些字词。】
四、理清文脉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完文章。
3、刚才同学们听老师读了一遍就了解了很多内容。现在我们又读了很多遍,静下心来想想:这天晚上,苏轼的心情怎样?
学生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指名回答,交流。
(苏轼一开始心情并不好,思念他的弟弟。后来埋怨起月亮来了,最后又宽慰了许多。) 教师相机板书:思念 埋怨 宽慰
4、出示填空。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一天苏轼看到 ,便 弟弟而心绪不宁。他看着圆圆的月亮,不禁 起来。但他转念又想人生本就有悲有欢,有离有合的,于是心里又 了许多。
组织填空,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在认读生字,初步读通课文后,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思考所读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将文章的一条脉络清晰地梳理出来了。】
五、小结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苏轼这晚的情绪变化。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来的图+音乐上打出:词 音乐继续播放。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 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 一起 ”“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 一起 “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 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 (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 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 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 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1、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2、还有两句诗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婵娟”指的是什么?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 。
2、完成《天天练》。
3、赏读苏轼的《明月几十有》。
4、搜集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如: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教学反思: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欲言又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空白。我们只有挖掘出这个空白,把情感点激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钱老师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在品读“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这段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苏轼兄弟俩小时候读书、玩耍的情景,然后进行情感诱发:“他们兄弟俩手足情深,还会在一起干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一起去踏春……”有的学生说:他们也许会一起去河边垂钓……”有的学生说:他们也许会一起来吟诗作对”……此时,教师已经让学生沉浸在角色的环境中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