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一、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写景
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
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
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
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
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
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
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培养自学能力。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
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图片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
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
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
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
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
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
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和找出理
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关键句子的能力,领悟作者透过记游,重在议论,以小见大景的写作手法。
4. 整理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词类活用,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泉侧出""
(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特殊句式,如: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句)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
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仆碑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六、帮助和总结
文言文是高一学生不感兴趣并且颇为头疼的,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机械填鸭,学
生却觉得枯燥无味,死学死记,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回首本课教学,借助多媒体通过大量的图片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作者当时记游的情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只有在反复诵读之中才能增强语感,读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做到学完一课有一个收获。但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对自主式课堂教学方式还不很适应,师生始终有隔;本人对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精神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贯彻实施上还有不明了的地方;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层次的,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步
骤,确立难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标准来安排教学步骤,达成教学目的。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够,这有待于以后的培养。学生对自主角色的认同感还待于实践的磨砺才能明晰。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 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 洞 碑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篇二】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篇三】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
2、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掌握重要文言字词。
3、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4、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以”“之”等词语的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泊船瓜洲》,学生齐读。介绍“绿”由来的故事。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王安石对“绿”字的多次修改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做学问的那种谨严的态度。今天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一篇散文作品,再次感受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一、作者介绍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二、解题
褒禅山简介,展示相关图片。
三、初读感知
听课文录音(或请学生朗读)注意断句和字音。
订正字音,学生齐读课文。
思考并讨论: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那么本文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游记有何不同? 明确: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却较少,它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来引出作者的议论。
理清文章思路(板书)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同游者、时间
四、重点解读
解析第三段
1、 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第三段,其他同学指出翻译存在的问题,教师最后订正。
2、 重点实词、虚词
得非常怠幽暗昏惑相讥以之
3、 分析第三段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1) 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3) 分析“志”“力”“物”(板书)三者的关系。
解析第四段
1、 学生齐读第四段,请学生翻译。
2、 重点字词
仆悲谬莫名胜学者所以
3、 分析第四段
提问: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明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板书)
五、分析全文脉络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练习
八、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志、力、物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深思而慎取
三、(5)记叙——同游者、时间
【篇四】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信息化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信息化教学设计
感悟《用生命丈量土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推动学生进入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制作的短片以及自己的配乐朗诵,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形象多今年前游览褒禅地回味曾经共同奋斗的岁月,营造氛围, 沟通情感,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学生畅谈感受,注意
倾听和记录,采用评
价量规进行评价。
教师投放“山路初
探”“相携勇攀登”
的ppt,在引导学生
配乐朗读,初步感知1.用PPT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和合作探究文
本。形象、生动、直多媒体一体机、
文意的基础上,通过观地呈现学习法流彩色投影仪、思小组合作探究以及老程、方法,体现指导维导图、自主及师的及时点拨,学习意义,便于学生高效小组合作学习量
展示 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学习。
的写作方法,领会治配乐《迷雾森规 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和林》,朗诵文言文,深思慎取的道理。增使学生更有读的兴强学生在阅读文本过趣,使课堂有浓厚的程中的真实体验,促
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与互动。 文言学习的味道。(资料包图片1、2)
【篇五】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
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帮
【篇六】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 ( )
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 )
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 ( )
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 ( )
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 ( )
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 ( )
G 庐陵箫君圭(gui,人名)君玉( )
H 余弟安国平父(fu,对男子的美称)( )
2.下列各句中哪些停顿是正确的?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D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E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F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五.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作业: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