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四、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

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五、特殊问题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1)一般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工程问题

(1)一般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篇二】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版)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2

f(x)axbxc(a0); (1)一般式

2

f(x)a(xh)k(a0); (2)顶点式

12(3)零点式.

2、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与否命题互否,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 逆命题:与原命题互逆,与逆否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为逆否; 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与逆命题互为逆否,与逆否命题互逆; 逆否命题:与逆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逆,与原命题互为逆否

f(x)a(xx)(xx)(a0)

函数

a(,0)

1、若f(x)f(xa),则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点2对称; 若f(x)f(xa),则函数yf(x)为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函数yf(x)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yf(x)的图xa象关于直线对称f(ax)f(ax)

f(2ax)f(x).

(2)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

x

ab

2对称f(amx)f(bmx)

f(abmx)f(mx).

3、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yf(x)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0(即y轴)对称. (2)函数yf(mxa)与函数yf(bmx)的图象关于直线(3)函数yf(x)和yf

1

x

ab

2m对称.

(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4、若将函数yf(x)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得到函数yf(xa)b的图象;若将曲线f(x,y)0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得到曲线f(xa,yb)0的图象.

1

f(a)bf(b)a.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

(x)b]

yf(kxb)6、若函数存在反函数,则其反函数为,并不是

1

y[f(x)b]11

y[f(kxb),而函数y[f(kxb)是k的反函数.

7、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f(x)cx,f(xy)f(x)f(y),f(1)c.

x

f(x)a(2)指数函数,f(xy)f(x)f(y),f(1)a0.

f(x)logaxf(xy)f(x)f(y),f(a)1(a0,a1)

y

1[fk

1

(3)对数函数,.

'

f(x)xf(xy)f(x)f(y),f(1). (4)幂函数,

(5)余弦函数f(x)cosx,正弦函数g(x)sinx,f(xy)f(x)f(y)g(x)g(y),

数 列

1、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n1s1,

an

snsn1,n2( 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a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dna1d(nN*)

;其前n项和公式为

n(a1an)n(n1)d1

na1dn2(a1d)n2222.

a

ana1qn11qn(nN*)

q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前n项的和公式为 sn

a1(1qn)

,q1

sn1q

na,q11

4、等比差数列

a1anq

,q11qsn

na,q11

.

an:an1qand,a1b(q0)的通项公式为

b(n1)d,q1

anbqn(db)qn1d

,q1q1

;其前n项和公式为

nbn(n1)d,(q1)

snd1qnd

(b)n,(q1)1qq11q.

三角函数

sin

22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sincos1,tan=cos,tancot1.

2、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n

n(1)2sin,sin()n1

2(1)2cos,

n2

n(1)cos,cos()n1

2(1)2sin,

3、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1tantan.

sin()sin()sin2sin2(平方正弦公式); tan()

cos()cos()cos2sin2.

asin

bcos=

)(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a,b)的象限决

tan

定,

4、二倍角公式

b

a ).

sin2sincos.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2tan

tan2

1tan2.

5、三倍角公式

sin33sin4sin34sinsin()sin()

33. cos34cos33cos4coscos()cos()33

.

3tantan3

tan3tantan()tan()

13tan233.

6、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ysin(x),x∈R及函数ycos(x),x∈R(A,ω,为常数,且A≠0,ω

T

>0)的周期

2

xk

函数ytan(x),

2(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abc

2R

7、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

8、余弦定理

,kZT

.

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9、面积定理

111

ahabhbchch、h、h

bc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22(1)(a

111

SabsinCbcsinAcasinB

222(2).

SOAB(3)S

平面向量

1、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cos

(a=

(x1,y1)

,b=

数学公式大全

(x2,y2)

).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

A,B|AB| =

3、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A

(x1,y1)

,B

(x2,y2)

).

设a=

(x1,y1)

,b=

(x2,y2)

,且b0,则

.

.

a||bb=λa

x1y2x2y10

ab(a0)a·b=04、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

x1x2y1y20

P1(x1,y1)

P2(x2,y2)

,P(x,y)是线段

P1P2

的分点,是实数,且

PPPP21

,则

xy

x1x2

1

y1y2OPOP2t1OP1

11(1t)OP2(OPtOP11).

A(x1,y1)

5、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B(x2,y2)C(x3,y3)

,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G(

x1x2x3y1y2y3

,)33.

6、 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O为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角A,B,C所对边长分别为a,b,c,则

222

(1)O为ABC的外心OAOBOC.

(2)O为ABC的重心OAOBOC0.

(3)O为ABC的垂心OAOBOBOCOCOA.

(4)O为ABC的内心aOAbOBcOC0.

(5)O为ABC的A的旁心aOAbOBcOC.

直线和圆的方程

yy1

k2

x2x1(P1(x1,y1)、P2(x2,y2)). 1、斜率公式

2、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yy1k(xx1)

(直线l过点

P1(x1,y1)

,且斜率为k).

(2)斜截式 ykxb(b为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yy1xx1

yy1x2x1(y1y2)(P1(x1,y1)、P2(x2,y2) (x1x2)). (3)两点式 2

xy1ab (4)截距式 (a、b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a、b0)

(5)一般式 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①②

l1:yk1xb1

l2:yk2xb2

;

l1||l2k1k2,b1b2l1l2k1k21

.

(2)若

l1:A1xB1yC10l2:A2xB2yC20

,

,且A1、A2、B1、B2都不为零,

A1B1C1

ABC2; 22①

l1l2A1A2B1B20l1||l2

d

4、点到直线的距离

5、圆的四种方程

(点

P(x0,y0)

,直线l:AxByC0).

222

(xa)(yb)r(1)圆的标准方程 .

22xyDxEyF0(D2E24F>0). (2)圆的一般方程

xarcos

ybrsin

(3)圆的参数方程 .

(4)圆的直径式方程

(xx1)(xx2)(yy1)(yy2)0

(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A(x1,y1)

).

6、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22

(xa)(yb)rAxByC0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r相离0;dr相切0dr相交0.

B(x2,y2)

AB其中

7、圆的切线方程

其方程是

d

AaBbC

2

2

.

22xyDxEyF0.①若已知切点(x0,y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1)已知圆

D(x0x)E(y0y)

F0(x0,y0)22 .当圆外时,

D(x0x)E(y0y)

x0xy0yF0

22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②过圆外一点yy0k(xx0)x0xy0y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

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③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kxb,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必有两条切线.

222

P(x,y)xxy0yrxyr(2)已知圆.①过圆上的000点的切线方程为0;②斜率为k

ykx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圆锥曲线方程

2

xacosx2y2

21(ab0)2ybsinab1、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x2y2a2a2

21(ab0)PF1e(x)PF2e(x)2

bc,c2、椭圆a焦半径公式 .

3、椭圆的切线方程

【篇三】数学公式大全

数学公式大全

代 数 部 分

一、 数

1、正数和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3、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5、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6、数轴: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的一条直线叫数轴;

7、任何一个有理数(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数轴上的点和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8、相反数: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则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相反数;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得0;0的相反数是0

9、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两侧,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10、数轴上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11、绝对值: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12、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4、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相加,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的得0;绝对值不等的,符号和绝对值大的相同,然后绝对值相减;

15、一个数加0,仍是这个数;

16、加法交换律:A+B=B+A

17、加法结合律:(A+B)+C=A + (B+C)

18、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9、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天 津 市 静 海 县 沿 庄 镇 中 学 刘 刚 1

20、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21、乘法交换律:AB=BA

22、乘法结合律:(AB)C=A (BC)

23、乘法分配律:A (B+C) =AB+AC

24、有理数除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除;

25、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

26、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乘方,结果叫幂;a是底数;n是指数;a读作a的n次幂;

27、有理数混和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8、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有正负之分;是无理数;

29、算数平方根: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a,则x是a的算数平方根,记

作xa”

30、0的算数平方根是0

31、平方根: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a,则x是a的平方根(又叫:二次方根)

,记作x32、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33、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a叫做被开方数

34、立方根: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a,则x是a的立方根(又叫:三次方根)

,x35、每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36、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a叫做被开方数

37、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其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等都和有理数的相同。实数的运算法则和有理数相同。计算后出现带根号的无理数要化简,使被开方数不

天 津 市 静 海 县 沿 庄 镇 中 学 刘 刚 2 322n

含分母和开得尽的因数

正整数

整数 0

负整数

有理数

正分数

实数 分数

负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二、式

1、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连接数字或字母的式子;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数字和字母的积;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叫常数项

4、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5、多项式的次数: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7、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括号运算符号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括号(一级运算)运算符号变;多重括号,由里面的括号开始去;

9、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10、整式加减运算: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直到式子最简

11、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如aa=a

为正整数)

12、幂的乘方: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如(a)=a

nmnmnmn(m、nmn(m、n为正整数) nn13、积的乘方:积的乘方等于积中每个因数乘方的积,如(ab)=ab(n为正整数)

天 津 市 静 海 县 沿 庄 镇 中 学 刘 刚 3

14、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如aa=a

为正整数,a≠0,且m>n);a=1(a≠0);a0pmnmn(m、n=1(a≠0,p是正整数) pa

1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加,其余字母连同其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16、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

17、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

18、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ab)(ab)ab

19、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

20、整式的除法: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商相加

22、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23、公因式: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

24、完全平方式:形如a2abb的式子

25、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公因式: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的乘积

(2)运用公式法:把乘法公式反过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3)十字相乘法:

(4)公式法:若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两个根分别为x1和x2,那么二次三项式axbxc分解因式得axbxc=a(xx1)(xx2)

26、分式:整式A除以整式B,表示成2222222222A。A为分式的分子;B为分式的分母(B0) B

4 27、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天 津 市 静 海 县 沿 庄 镇 中 学 刘 刚

分式的值不变

28、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变形

29、最简分式: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30、分式乘除法法则:分式相乘,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31、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32、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异分式先通分,再加减

33、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分式化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通分时常取最简公分母

34、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35、增根:使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的方程的根;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三、方程(组)

1、等式: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等式具有传递性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一元一次方程:一个方程中,只含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次)的方程

4、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结果还是等式

5、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还是等式

6、移项:从方程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移项要变号;

7、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所含未知数的项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

8、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

9、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

10、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它们成对出现

1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将其中一个方程的某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

天 津 市 静 海 县 沿 庄 镇 中 学 刘 刚 5

【篇四】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常用的概念、公式和定理

1.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 如:-3,,0.231,0.737373…,丨a丨=a;a≤

0,.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 绝对值:a≥

如:丨-丨=丨a丨=-a. ;丨3.14-π丨=π-3.14.

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4.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5.

5.被开方数的小数点每移动2位,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被开方数的小数点每移动3位,立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

如:已知=0.4858,则=48.58;已知=1.558,则=0.1588.

6.整式的乘除法:①几个单项式相乘除,系数与系数相乘除,同底数的幂结合起来相乘除. ②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个项.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④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将多项式的每一项 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

7.幂的运算性质:①am×an=am+n.②am÷an=am-n.③(am)n=amn.④(ab)n=anbn.⑤()n=n.⑥a-n=n,特别:()-n=()n.⑦a0=1(a≠0).

如:a3×a2=a5,a6÷a2=a4,(a3)2=a6,(3a3)3=27a9,(-3)-1=-,5-2=3.14)0=1,(-)0=1. =,()-2=()2=,(-

8.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

b)2=(a+b)2-4ab.

9.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原则是:先看能否提公因式.在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二项式用平方差公式或立方和差公式,三项式用十字相乘法(特殊的用完全平方公式),三项以上用分组分解法.注意:因式分解要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10.分式的运算:乘除法要先把分子、分母都分解因式,并颠倒除式,约分后相乘;加减法应先把分母分解因式,再通分(不能去分母).注意: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11.二次根式:①(

如:①(3)2=45.②)2=a(a≥0),②=丨a丨,③=-a=.④×,④=(a>0,b≥0). =6.③a<0时,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

,其中=b2-4ac叫做根-12.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①求根公式是x=

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个相等的实数根;当-

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Δ≥0时,方程有实数根.③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则

x1+x2=-,x1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④以a和b为根的一

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

数学公式大全

13.解分式方程(去分母或换元)和无理方程(两边平方或换元)必须检验.形如

:-

的方程组,用代入法解;形如:

解这两个方程组.

14.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15.平面直角坐标系:①各限象内点的坐标如图所示.

②横轴(x轴)上的点,纵坐标是0;纵轴(y轴)上的点,横坐标是0.

③关于横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纵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16.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当k>0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特别:当b=0时,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

17.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从左向右降);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

18.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叫做抛物线(c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①a>0时,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②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直线x=-. 的方程组,先把一个方程分解为两个一次方程,再把这两个方程分别与另一个方程组合成两个方程组,再用代入法分别特别:抛物线y=a(x-h)2+k的顶点坐标是(h,k),对称轴是直线x=h.

注意:求解析式的设法①已知三个点的坐标,则设为一般形式y=ax2+bx+c;②已知顶点坐标(h,k),则设为顶点式y=a(x-h)2+k;③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x1,0)和

(x2,0),则设为交点式y=a(x-x1)(x-x2).

19.抛物线与x轴的位置关系:对于抛物线y=ax2+bx+c①Δ<0时,它与x没有交点.②Δ=0

时,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与x轴相切).③Δ>0时,它与x轴有两个交点(x1,0)和(x2,0),其中x1和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20.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公式:设有n个数x1,x2,…,xn,那么:

①平均数=(x1+x2+…+xn).②方差S2=[(x1-)2+(x2-)2+…+(xn-)2.(是整数时用)

③S2=[(x12+x22+…+xn2)-n()2].注:各数据的数位较少或平均数是分数时,用此公式.

④若将n个数x1,x2,…,xn各减去一个适当的数a,得到一组新数x1,,x2,,…,xn,,那么原来那

组数的方差S2=这组新数的方差,平均数=a+

(3)频率:①把一组数分成若干个小组,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求组数时,用收尾 法取整数),这时,落在某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这组的频数,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 个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因此,各组的频率的和等于1.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

21.锐角三角函数:①设∠A是RtΔ的任一锐角,则∠A的正弦:sinA=

弦:cosA=,∠A的正切:tanA=,∠A的余切:cotA=,∠A的余. ,.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就越大.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

并且sinA=cosB,tgA=ctgB,tgActgA=1,sin2A+cos2A=1.0<sinA<1,0<cosA<1,tgA>0,ctgA>0.∠A越大,∠A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和余切值反而越小.

②余角公式:sin(900-A)=cosA,cos(900-A)=sinA,tg(900-A)=ctgA,ctg(900-A)=tgA. 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sin300=cos600=,sin450=cos450=

cos900=0,sin900=cos00=1,tg300=ctg600=

,tg00=ctg900=0.

④斜坡的坡度i==.设坡角为α,则i=tgα=. ,sin600=cos300=,sin00= ,tg450=ctg450=1,tg600=ctg300

=-

22.三角形:(1)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2).证明两个三再形全等的方法有:SAS,AAS,ASA,SSS,HL.(3)在RtΔ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4)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①先证明有一个角等于900.

②先证明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③先证明一条边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

半.(5)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笫三边,并且等于笫三边的一半.(6)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23.四边形:(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0,外角和等于3600.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

(3)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①先证两组对边平行.②先证两组对边相等. ③先证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④先证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⑤先证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四条边相等.

(5)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有:①先证明它有三个角是直角.②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它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

(6)证明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有:①先证明它的四条边相等.②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它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7)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之和的一半.

(9)轴对称图形有: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多边形,圆.中心对称图形有: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边数是偶数的正多边形,圆.

24.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①先证两组对应角相等.②先证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③先证三边对应成比例.④先证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5.平行切割定理:①如图1,DE∥

BC=

=. .

2②如图2,若AB∥CD∥EF则2=

2,26.射影定理:如图3,ΔABC中,若∠ACB=90, CD⊥AB,则:①AC=AD·AB.②BC=BD·BA.③AD=DA·

DB.

27.圆的有关性质:(1)垂径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以下五个性质中的

任意两个性质:①经过圆心;②垂直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⑤平分弦所对的优弧,那么这条直线就具有另外三个性质.注:具备①,③时,弦不能是直径.(2)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3)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所对应的其余三组量都分别相等.(4)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6)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7)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8)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10).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11)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28.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若⊙O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d,则:

①d<r直线L和⊙O相交.②d=r直线L和⊙O相切.③d>r直线L和⊙O相离.

(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反之:切线垂直过切点的半径.(3)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5)RtΔ的内切圆的半径R内=,任意多边形的内切圆的半径R内=.

(6)圆外切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的和等于另一组对边的和.

2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1)设两圆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则:①d>R+r

②d=R+r

⑤d<R-r两圆外切.③R-r<d<R+r(R≥r)两圆内含. 两圆相交.④d=R-r两圆外离. 两圆内切.

30.圆中常作的辅助线:(1)两圆相交,常作公共弦,连心线.(2)两圆相切,常作公切线,连

心线.(3)已知切线,常过切点作半径.(4)已知直径,常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5)求解有关弦的问题,作弦心距.(6)弧的中点常和圆心连结.

31.各顶点等分圆周

=外角=度. 正n边形各边相等,各角相等,且每个内角=度,中心角

32.面积公式:①S正Δ=×(边长).②S平行四边形=底×高.③S菱形=底×高=×(对角2

线的积)

④S圆=πR.⑤C圆周长=2πR.⑥弧长L=

高.

⑨S圆锥侧=×底面周长×母线=πrR,并且2πr=

2.⑦S扇形==LR.⑧S圆柱侧=底面周长×(如上图).

【篇五】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版)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整理版)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2

f(x)=ax+bx+c(a≠0); (1)一般式

2

f(x)=a(x-h)+k(a≠0); (2)顶点式

12(3)零点式.

2、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与否命题互否,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 逆命题:与原命题互逆,与逆否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为逆否; 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与逆命题互为逆否,与逆否命题互逆; 逆否命题:与逆命题互否,与否命题互逆,与原命题互为逆否

f(x)=a(x-x)(x-x)(a≠0)

函数

a(,0)

1、若f(x)=-f(-x+a),则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点2对称; 若f(x)=-f(x+a),则函数y=f(x)为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函数y=f(x)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y=f(x)的图x=a象关于直线对称<=>f(a+x)=f(a-x)数学公式大全

<=>f(2a-x)=f(x).

(2)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

x=

a+b

2对称<=>f(a+mx)=f(b-mx)

<=>f(a+b-mx)=f(mx).

3、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y=f(x)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0(即y轴)对称. (2)函数y=f(mx-a)与函数y=f(b-mx)的图象关于直线(3)函数y=f(x)和y=f

-1

x=

a+b

2m对称.

(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4、若将函数y=f(x)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得到函数y=f(x-a)+b的图象;若将曲线f(x,y)=0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得到曲线f(x-a,y-b)=0的图象.

-1

f(a)=b<=>f(b)=a.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

1

y=[f-1(x)-b]

k6、若函数y=f(kx+b)存在反函数,则其反函数为,并不是

1

y=[f(x)-b]-1-1

y=[f(kx+b),而函数y=[f(kx+b)是k的反函数.

7、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f(x)=cx,f(x+y)=f(x)+f(y),f(1)=c.

x

f(x)=a(2)指数函数,f(x+y)=f(x)f(y),f(1)=a≠0.

f(x)=logax,f(xy)=f(x)+f(y),f(a)=1(a>0,a≠1).

(3)对数函数

α'

f(x)=xf(xy)=f(x)f(y),f(1)=α. (4)幂函数,

(5)余弦函数f(x)=cosx,正弦函数g(x)=sinx,f(x-y)=f(x)f(y)+g(x)g(y),

数 列

1、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n=1s1,

an=

sn-sn-1,n≥2( 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 +an).

*

a=a+(n-1)d=dn+a-d(n∈N);其前n项和公式为n11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n(a1+an)n(n-1)d1sn==na1+d=n2+(a1-d)n

2222.

a

an=a1qn-1=1·qn(n∈N*)

q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前n项的和公式为

a1(1-qn)

,q≠1

sn=1-q

na,q=11

4、等比差数列

{an}:an+1=qan+d,a1=b(q≠0)的通项公式为

a1-anq

,q≠11-qsn=

na,q=11

.

b+(n-1)d,q=1

an=bqn+(d-b)qn-1-d

,q≠1q-1

;其前n项和公式为

nb+n(n-1)d,(q=1)

sn=d1-qnd

(b-)+n,(q≠1)1-qq-11-q.

三角函数

sinθ

22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sinθ+cosθ=1,tanθ=cosθ,tanθ·cotθ=1.

2、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n

nπ(-1)2sinα,sin(+α)=n-1

2(-1)2cosα,

n2

nπ(-1)cosα,cos(+α)=n+1

2(-1)2sinα,

3、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 sinαsinβ;

tanα±tanβ1 tanαtanβ.

sin(α+β)sin(α-β)=sin2α-sin2β(平方正弦公式); cos(α+β)cos(α-β)=cos2α-sin2β. tan(α±β)=asinα+

bcosα=

α+φ)(辅助角φ所在象限由点(a,b)的象限决

定,

4、二倍角公式

tanφ=

ba ).

sin2α=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2tanα

tan2α=

1-tan2α.

5、三倍角公式

sin3θ=3sinθ-4sin3θ=4sinθsin(-θ)sin(+θ)

33. cos3θ=4cos3θ-3cosθ=4cosθcos(-θ)cos(+θ)33

ππ

ππ

.

3tanθ-tan3θππ

tan3θ==tanθtan(-θ)tan(+θ)

1-3tan2θ33.

6、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y=sin(ωx+φ),x∈R及函数y=cos(ωx+φ),x∈R(A,ω,φ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T=

ω;

x≠kπ+

π

函数y=tan(ωx+φ),

2(A,ω,φ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abc

===2R

7、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

8、余弦定理

,k∈ZT=

π

ω.

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9、面积定理数学公式大全

111aha=bhb=chc

h、hb、hc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22(1)(a

111

S=absinC=bcsinA=casinB

222(2).

SOAB=(3)S=

平面向量

1、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cosθ=数学公式大全

(x,y)(x,y)(a=11,b=22).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

A,B|AB| ==3、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A

(x1,y1)

,B

(x2,y2)

).

设a=

(x1,y1)

,b=

(x2,y2),且b≠0,则

a||b<=>b=λa

<=>x1y2-x2y1=0.

<=>x1x2+y1y2=0.

a⊥b(a≠0)<=>a·b=04、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PPP(x,y)P(x,y)PP=λPP2,则

设111,222,P(x,y)是线段12的分点,λ是实数,且1

x1+λx2x=1+λ OP+λOP2 t=1y=y1+λy2

OP=1

1+λ<=><=>OP=tOP1+λ1+(1-t)OP2(1+λ).数学公式大全

5、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x1,y1)、B(x2,y2)、C(x3,y3),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G(

x1+x2+x3y1+y2+y3

,)33.

6、 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O为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角A,B,C所对边长分别为a,b,c,则

2 2 2

ABC(1)O为的外心<=>OA=OB=OC.

(2)O为ABC的重心<=>OA+OB+OC=0.

(3)O为ABC的垂心<=>OA·OB=OB·OC=OC·OA.

(4)O为ABC的内心<=>aOA+bOB+cOC=0.

(5)O为ABC的∠A的旁心<=>aOA=bOB+cOC. 直线和圆的方程

y-y1

k=2

P2(x2,y2)x2-x1P1(x1,y1)

1、斜率公式

2、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

y-y1=k(x-x1) (直线l过点P1(x1,y1),且斜率为k).

(2)斜截式 y=kx+b(b为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y-y1x-x1

=

y-y1x2-x1(y1≠y2)(P1(x1,y1)、P2(x2,y2) (x1≠x2)). (3)两点式 2

xy+=1ab (4)截距式 (a、b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a、b≠0)

(5)一般式 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①②

l1:y=k1x+b1

l2:y=k2x+b2

l1||l2<=>k1=k2,b1≠b2; l1⊥l2<=>k1k2=-1.

l1:A1x+B1y+C1=0,l2:A2x+B2y+C2=0,且A1、A2、B1、B2都不为零,

(2)若

A1B1C1

=≠ABC2; 22①

l⊥l2<=>A1A2+B1B2=0; ②1

l1||l2<=>

d=

4、点到直线的距离

5、圆的四种方程

(点

P(x0,y0),直线l:Ax+By+C=0).

222

(x-a)+(y-b)=r(1)圆的标准方程 .

22x+y+Dx+Ey+F=0(D2+E2-4F>0). (2)圆的一般方程

x=a+rcosθ

y=b+rsinθ.

(3)圆的参数方程

(x-x1)(x-x2)+(y-y1)(y-y2)=0(圆的直径的端点是A(x1,y1)、

(4)圆的直径式方程 B(x2,y2)).

6、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22

Ax+By+C=0(x-a)+(y-b)=r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r<=>相离<=><0;d=r<=>相切<=>=0d<r<=>相交<=>>0. A+B其中

7、圆的切线方程

其方程是

d=

Aa+Bb+C

2

2

.

22x+y+Dx+Ey+F=0.①若已知切点(x0,y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1)已知圆

D(x0+x)E(y0+y)

++F=0

(x0,y0)22 .当圆外时,

D(x0+x)E(y0+y)

x0x+y0y+++F=0

22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②过圆外一点x0x+y0y+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y-y0=k(x-x0),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

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③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kx+b,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必有两条切线.

222

P(x,y)xx+y0y=r;②斜率为k

x+y=r(2)已知圆.①过圆上的000点的切线方程为0

2

y=kx±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圆锥曲线方程

x=acosθx2y2

+2=1(a>b>0)2y=bsinθ. ab1、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x2y2a2a2

+2=1(a>b>0)PF1=e(x+)PF2=e(-x)2

bc,c2、椭圆a焦半径公式 .

3、椭圆的切线方程

【篇六】数学公式大全

中职数学公式大全

中职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x∈A<=>xCUA,x∈CUA<=>xA.

2.德摩根公式

CU(A B)=CUA CUB;CU(A B)=CUA CUB.

3.包含关系

A B=A<=>A B=B<=>AB<=>CUBCUA

<=>A CUB=Φ<=>CUA B=R

4.集合{a1,a2, ,an}的子集个数共有2 个;真子集有2–1个;非空子集有2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2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f(x)=ax+bx+c(a≠0);

(2)顶点式f(x)=a(x-h)+k(a≠0);

(3)零点式f(x)=a(x-x1)(x-x2)(a≠0).

6.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f(x)=ax2+bx+c(a≠0)在闭区间[p,q]上的最值只能在x=-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x=-22nnnnb处及区2a };bb∈[p,q],()nm=f(-,x则fxi2a2axmaxma=(f,)p(){fq

b[p,q],f(x)max=max{f(p),f(q)},f(x)min=min{f(p),f(q)}. 2a

b∈[p,q],则f(xm(2)当a<0时,若x=-)i=m{infp()fq(若)},,n2a

bx=-[p,q],则f(x)max=max{f(p),f(q)},f(x)min=min{f(p),f(q)}. 2ax=-

7.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8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q,则p是q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p,则p是q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q,且q=>p,则p是q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9.函数的单调性

(1)任取 x1,x2∈[a,b],x1≠x2那么

数学公式大全

f(x1)-f(x2)>0<=>f(x)在[a,b]上是增函数; x1-x2

f(x1)-f(x2)<0<=>f(x)在[a,b]上是减函数. (x1-x2)[f(x1)-f(x2)]<0<=>x1-x2

(2)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f'(x)>0,则f(x)为增函数;如果f'(x)<0,则f(x)为减函数.

10.如果函数y=f(u)和u=g(x)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y=f[g(x)]是增函数. (x1-x2)[f(x1)-f(x2)]>0<=>

11.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12.多项式函数P(x)=anxn+an-1xn-1+ +a0的奇偶性

多项式函数P(x)是奇函数<=>P(x)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P(x)是偶函数<=>P(x)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13.函数y=f(x)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f(a+x)=f(a-x)

1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5.若将函数y=f(x)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得到函数y=f(x-a)+b的图象;

16.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f(x)=cx,

(2)指数函数f(x)=ax,.

(3)对数函数f(x)=logax,.

(4)幂函数f(x)=xα,

(5)余弦函数f(x)=cosx,正弦函数g(x)=sinx,

17.分数指数幂

(1)a

(2)amn==-m

n1

m

n(a>0,m,n∈N,且n>1). (a>0,m,n∈N,且n>1). **a

18.根式的性质

(1

)n=a.

(2)当n

=a;

当n

=|a|=

19.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a·a=arsr+sa,a≥0. -a,a<0(a>0,r,s∈Q).

rsrs(2) (a)=a(a>0,r,s∈Q).

rrr(3)(ab)=ab(a>0,b>0,r∈Q).

注: 若a>0,p是一个无理数,则a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20.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plogaN=b<=>ab=N(a>0,a≠1,N>0).

21.对数的换底公式

logmN (a>0,且a≠1,m>0,且m≠1, N>0). logma

nn推论 logamb=logab(a>0,且a>1,m,n>0,且m≠1,n≠1, N>0). mlogaN=

22.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0,a≠1,M>0,N>0,则

(1)loga(MN)=logaM+logaN; M=logaM-logaN; N

(3)logaMn=nlogaM(n∈R). (2) loga

23.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p,则对于时间x的总产值y,有y=N(1+p)x.

24.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n=1s1,( 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 +an). an=sn-sn-1,n≥2

25.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dn+a1-d(n∈N*);

其前n项和公式为

n(a1+an)n(n-1)=na1+d 22

d1=n2+(a1-d)n. 22sn=

26.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n-1=a1n·q(n∈N*); q

其前n项的和公式为

a1(1-qn),q≠1sn=1-q na,q=11

a1-anq,q≠1或sn=1-q.

na,q=11

27.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sin2θ+cos2θ=1,tanθ=

28.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sinθ,tanθ·cotθ=1. cosθ

nnπ(-1)2sinα,sin(+α)= n-12(-1)2cosα, n2coαs,nπ(-1 cos+α)=n+12(-12siαn,

29.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 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1 tanαtanβ

sin(α+β)sin(α-β)=sin2α-sin2β(平方正弦公式);

cos(α+β)cos(α-β)=cos2α-sin2β.

asinα+

bcosα=

b定,tanφ= ). a

30.二倍角公式 α+φ)(辅助角φ所在象限由点(a,b)的象限决

sin2α=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2tanαtan2α=. 21-tanα

31.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y=sin(ωx+φ), x∈R(A,ω,φ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T=

32.正弦定理 2πω.

abc===2R. sinAsinBsinC

33.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34.面积定理

111aha=bhb=chc(ha、hb、hc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22

111(2)S=absinC=bcsinA=casinB. 222(1)S=

3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中,有A+B+C=π<=>C=π-(A+B)

<=>CπA+B=-<=>2C=2π-2(A+B). 222

36.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

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1+λ2e2.

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37.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a=(x1,y1),b=(x2,y2),且b≠0,则a//b(b≠0)<=>x1y2-x2y1=0.

38. 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

a·b=|a||b|cosθ.

39.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3)设A(x1,y1),B(x2,y2),则AB=OB-OA=(x2-x1,y2-y1).

(4)设a=(x,y),λ∈R,则λa=(λx,λy). (2)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5)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40.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cosθ=(a=(x1,y1),b=(x2,y2)).

41.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x1,y1),B(x2,y2)).

42.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x1,y1),b=(x2,y2),且b≠0,则

A||b<=>b=λa <=>x1y2-x2y1=0.

a⊥b(a≠0)<=>a·b=0<=>x1x2+y1y2=0.

43.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a≠0,=b2-4ac>0),如果a与ax2+bx+c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a与ax2+bx+c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x1<x<x2<=>(x-x1)(x-x2)<0(x1<x2);

x<x1,或x>x2<=>(x-x1)(x-x2)>0(x1<x2).

44.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

x<a<=>x2<a<=>-a<x<a. 2

x>a<=>x2>a2<=>x>a或x<-a.

45.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a>1时,

af(x)>ag(x)<=>f(x)>g(x);

f(x)>0logaf(x)>logag(x)<=>g(x)>0.

f(x)>g(x)

(2)当0<a<1时,

af(x)>ag(x)<=>f(x)<g(x);

f(x)>0logaf(x)>logag(x)<=>g(x)>0

f(x)<g(x)

46.斜率公式

k=y2-y1(P1(x1,y1)、P2(x2,y2)). x2-x1

47直线的五种方程

k(1)点斜式 y-y1=k(x-x1) (直线l过点P1(x1,y1),且斜率为).

(2)斜截式 y=kx+b(b为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y-y1x-x1(y1≠y2)(P=1(x1,y1)、P2(x2,y2) (x1≠x2)). y2-y1x2-x1

xy(4)截距式 +=1(a、b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a、b≠0) ab

(5)一般式 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 (3)两点式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