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获奖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主要介绍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民风民俗,就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2、课文特点: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基础不同,语文水平差别较大,但是对这篇课文来说,两个班学生的理解水平不会相差太远,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非常熟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设想

1、一课时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拓展

学习方法

朗读搜索 ——归纳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与文本多重接触、碰撞与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教师提问: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你能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吗?

学生回答: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踊跃发言,教师引出课题——《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分别给第1段,第2、3段,第4段拟一个小标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精读课文,逐段分析,

1、文章中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习俗?

归纳: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的鸭蛋?

归纳:名声和特色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端午的鸭蛋的?

归纳:打络子、挑鸭蛋、装鸭蛋、挂络子、吃鸭蛋、玩蛋壳

四、自由朗读,品味语言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例如:

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b、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C、“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有所体会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富有韵味。

d、适当地运用方言体现淡淡的幽默。

五、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六、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1、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2、“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七、布置作业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让学生再次感受汪曾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八、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俗—闲适自由)

家乡的鸭蛋——-家乡鸭蛋名声、特点(佳—热爱自豪)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趣—怀念热爱)

教学反思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

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篇二】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授课人:杨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清明节引入中国穿过传统节日。

1.请你们猜猜农历五月初五是哪一节日?

明确: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共同看看江南水乡是如何过端午节的。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整体感知:

我班在采访汪曾祺先生之前,列出了几个问题,请你根据所提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回答。

问题1.您的家乡关于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问题2.您印象最深的端午节吃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问题3.这东西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问题4.您还能记起儿时端午节最常玩的是什么吗?

五、文本学习:(多媒体与板书同步进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思考

端午的风俗(预设背景)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名声久远质细油多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挑鸭蛋

端午的鸭蛋吃鸭蛋

玩鸭蛋

1、端午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1

【篇三】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兰溪八中 蒋娴芬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课: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从这首诗中,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端午、屈原)

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知道哪些呢?(生答: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

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师: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的作者——汪曾祺。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现在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关于作者”,请学生读。)

三、整体感知

1、我以我笔写我心。像汪老先生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笔下端午的端午节必定是充满灵性的,他写了家乡端午的哪些习俗呢?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明确:列举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别忘了家乡的孩子还挂——挂“鸭蛋络子”

让学生找出相应段落,并有感情的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归结出主旨一: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心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1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想。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欣赏完高邮鸭蛋的图片,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介绍高邮鸭蛋。(学生自由朗读2、3段,分析语言特点。)(多媒体显示: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 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生:喜爱北京的鸭蛋,由衷喜爱家乡。

归结出主旨二: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这就是作者原汁原味的“高邮双黄蛋”。

四、师: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

(多媒体显示赞诗:

【一代大师汪曾祺,方言俗语也入文。平淡有味写心意,幽默风趣抒真情。】全体学生齐读)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最后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媒体显示:中华文化传承,承传民族精魂。请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2

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上我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风味来。通过朗读,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本文的情趣。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丽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趣。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当然还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3

【篇四】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掌握“掩、门楣、腌腊、络子、胤”等词的读音、字形。

2、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过程与方法】: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系j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ng拧nng成小绳门楣mi用酒和hu苋菜xin籍贯j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o大襟jīn车胤yn熏xūn五毒似的sh旆de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篇五】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集美学校八年级语文组 主备 胡高举 审核 张友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

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

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

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

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第二课时

四、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

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

“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

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

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爱戒》《大淖记事》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

【篇六】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范登清 班级:八(1) 时间: 2011、05、2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

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端午的风俗(预设背景)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名声久远质细油多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挑鸭蛋

端午的鸭蛋

【课后反思】 吃鸭蛋玩鸭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获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