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最新目录(2017年部编)

邓稼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

回忆鲁迅先生

孙权劝学

写出人物的精神

黄河颂

最后一课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

台阶

卖油翁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驿路梨花

梅岭三章

最苦与最乐

短文两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

写作:文从字顺

伟大的悲剧

太空一日

带上她的眼睛

河中石兽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

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

附:本册全部http://teacher.ruiwen.com/left.php?grade=2

【篇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惟吾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蕃(fán) 淤泥(yū) 清涟(lián) 濯(zhuó) 噫(yī) 亵玩(xiè) 鲜有闻(xiǎn)

2.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验)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

(3)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也”,表示判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题解说】

 《陋室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练,讲究韵律,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创作背景】

 《陋室铭》:本文是刘禹锡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他在公务之余,退居陋室,吟诗作文。本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他酷爱莲花,钟情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鄙视当时封建社会官场骄奢淫逸的生活。

 《陋室铭》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陋室铭

  

爱莲说

  

  

 《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文字优美,立意清新,构思巧妙,韵味深长。

 《陋室铭》富有韵律美、结构美、意蕴美。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以精美的语言、工整的对偶成为朗朗上口的经典文章。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其中有对世间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发,又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争名逐利的人进行了委婉的讽刺,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课为2课时。

 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翻译并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3.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结合具体文章理解“铭”与“说”两种文体的特点。

 1.理解两篇短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理解两篇短文的结构特点和思想内容。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篇短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一文中,明确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第课时

 1.翻译并背诵《陋室铭》全文,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

 2.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铭”这种文体,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在品读中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导入新课⇒背景解题⇒读一读⇒译一译⇒析一析⇒背一背⇒延一延

导入一:背景型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文章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刘禹锡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导入二: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刘禹锡的诗词名句联系到他写的文章,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也得以集中。

 同学们,当我们遇到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个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导入三: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陋室的陈设,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注意力得以集中。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一、追溯背景,释“铭”解题

 [设计意图] 在读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铭”,为下面了解其特点奠定基础。

 1.教师明确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吗?你知道“铭”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准节奏,为下面准确背诵课文做准备。

 1.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 西蜀(shǔ)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明确〕 押韵的字有:名、灵、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4.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三、译一译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有助于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学法指导: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同时标注没有把握的语句。

 (二)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

 (三)班内展示翻译成果。

 【每组指派代表,可以两组进行翻译比赛:一组代表读语句,一组代表接着翻译出意思。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点评、纠正。】

 (四)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组内学生讨论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明确〕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明确〕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

 〔明确〕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教师强调重点。

 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案牍:官府文书。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四、析一析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主旨、结构、写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结合如下问题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思想、结构、写法等。】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明确〕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明确〕 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明确〕 不陋。 因为室主人不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 托物言志。

五、背一背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背诵方法,提高其背诵效率。

 1.方法指导。

 (1)层意记忆背诵法:了解本文前后所写的内容,开始先以山、水类比;然后再写环境不陋;接着写往来不陋;然后写生活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和子云亭自况。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再分层背诵。

 (2)首字背诵法:识记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然后连缀起来,就能完整背诵了。

 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组内交流背诵情况,然后展开组与组的“背诵对抗”。

六、延一延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

 从下列事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请大家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在读中结束新课)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课时

 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爱莲说》。

 2.翻译并背诵《爱莲说》,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3.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4.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5.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及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难点】

 理解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能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导入新课⇒文体作者⇒读一读⇒译一译⇒析一析⇒背一背⇒延一延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由莲花引出课题,过渡自然,点明主题。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导入二:关联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想赞美荷花的古诗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古诗积累。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挖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导入三:谜语型

 [设计意图] 通过谜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配以古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利用课件播放千姿百态的荷花,配古曲《水中莲》。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大家说说,你觉得莲花美么,美在哪里。

一、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设计意图]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基本常识,为下面更好地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做好准备。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题目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明确〕 本文作者周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人们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二、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准节奏,为下面准确背诵课文做准备。

 1.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2.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注意生字字音:

 蕃(fán) 淤泥(yū) 清涟(lián) 濯(zhuó) 噫(yī) 亵玩(xiè) 鲜有闻(xiǎn)

 3.齐读课文。

三、译一译

 [设计意图] 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利用原有的文言文知识自己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自读自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指导:(1)落实重要实词。落实重要实词是文言句子翻译的重点,对句中出现的重要实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2)把握句式特点。主要考查内容:①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型的理解翻译能力;②对文言文判断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被动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③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①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语句大意;②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理解语句大意;③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语句大意;④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语句大意。

 1.自由读课文,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

 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注意如下重点语句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确〕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在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明确〕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莲,花之君子者也。

 〔明确〕 莲,是花中的君子。

四、析一析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的每一段落,帮助学生逐步梳理清楚文章的大致内容、主旨思想、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等。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赋予莲花高洁质朴、正直芳香的品格。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的反衬作用。

 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小结: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1教育网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明确〕 议论。

 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明确〕 “谓”。

 文中有哪一个字做了提示?

 〔明确〕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怎么读?

 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五、背一背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背诵,增强了学生背诵的兴趣,提高了背诵的效率。

 1.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2.结合前面对每一句的翻译和“说”过程的梳理,用前后关联法指导学生背诵。

 3.小组之间展开背诵对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诵得既快又准确。

六、延一延

 [设计意图] 设计两个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的句式说一段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孩子之间的攀比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组内交流后,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到的见解,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向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在某市选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100字左右)

一、《陋室铭》教学反思

 (一)分层次地朗读教学贯串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串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于是我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了文章的韵味。

 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对文章内容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巧妙地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会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担心设计的内容讲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爱莲说》板书设计举例

 例一:

 例二:

 例三:

           貌美     品美

一、〔参考答案〕 从语言风格上看,《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陋室铭》则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二、〔参考答案〕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了美好的品行,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可贵的东西。

三、〔参考答案〕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出淤泥而不染”寄托了作者在污浊的现实生活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质的志向。

五、〔参考答案〕 1.标明前置宾语。2.助词,“的”。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代词,他。 5.代词,知识。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6)晋陶渊明独爱菊

(7)香远益清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陶后鲜有闻

2.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5.用课文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2)《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        。

(3)《陋室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4)《爱莲说》中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5)《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6.翻译下列语句。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课内语段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解释文中加点词。

(1)斯是陋室

(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

8.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9.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10.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三、课外类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正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亵:   

(2)固:   

13.翻译下列语句。

(1)濯清涟而不妖。

(2)竹似贤,何哉?

14.【甲】文从莲的    、    、    、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    、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15.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1)有名,出名 (2)灵验 (3)品德高尚 (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5)使……劳累 (6)唯独 (7)更加清香 (8)靠近玩弄 (9)很少听说

2.D

3.B

4.B(A项前者解释为:唯独,后者解释为:一个;C项前者解释为:少,后者解释为:新鲜;D项前者解释为:应当,后者解释为:适宜的措施;B项两者都解释为:更加。)

5.(1)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4)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5)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6.(1)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2)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3)对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 (4)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 (5)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7.(1)这 (2)博学的人 (3)使……扰乱

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9.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10.C(这里是类比,用古代明贤类比自己。)

11.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12.(1)亲近而不庄重 (2)牢固(或坚固)

13.(1)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2)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14.生长环境 外形 香气 心空

15.托物言志(象征) 议论

【乙】参考译文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君子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凭着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李杰

【篇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材目录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说明:

①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修改较大,为方便大家使用,我们制作了本目录并更新了链接。每一课后面的页数是指在课本中的页数。

②点击课文标题即可直达该课目录,古诗词直接打开该诗词原文与赏析,经典名著直接打开在线阅读页面。 第一单元

阅读

1.春/朱自清…………………………………2

2.济南的冬天/老舍………………………6

3.雨的四季/刘湛秋………………………10

4.古代诗歌四首 …………………………14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17

第二单元

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20

6.散步/莫怀戚 …………………………23

7.散文诗两首……………………………26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两则 …………………29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写作:学会记事 …………………………32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34 第三单元

阅读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38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45

11.窃读记/林海音 ………………………50

12.《论语》十二章 ……………………55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59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61 课外古诗词诵读……………………………67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

阅读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70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74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80

16.诫子书/诸葛亮 ……………………83 写作:思路要清晰………………………85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88 第五单元

阅读

17.猫/郑振铎 …………………………94

18.鸟/梁实秋 …………………………100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105

20.狼/蒲松龄 …………………………112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114 第六单元

阅读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118

22.诗两首 ……………………………124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4.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南园(其五)/李贺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篇四】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阅读

1 邓稼先 / 杨振宁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

第五单元

段 / 臧克家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阅读 陋室铭 / 刘禹锡

爱莲说 / 周敦颐

写作

怎样选材

4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阅读 5 黄河颂 / 光未然 6 最后一课 / 都德 7* 土地的誓言 / 端木蕻良 8 木兰诗 写作 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10 老王 / 杨绛 11* 台阶 / 李森祥 12 卖油翁 / 欧阳修 写作 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 逢入京使 / 岑参 晚春 / 韩愈 第四单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阅读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张中行 14 驿路梨花 / 彭荆风 15* 最苦与最乐 / 梁启超 16 短文两篇

17 紫藤萝瀑布 / 宗璞 18* 一棵小桃树 / 贾平凹 19* 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 弗罗斯特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 望岳 / 杜甫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游山西村 / 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写作 文从字顺 第六单元

阅读

21 伟大的悲剧 / 茨威格 22 太空一日 / 杨利伟 23* 带上她的眼睛 / 刘慈欣 24 河中石兽 / 纪昀 写作 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 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 杜牧 贾生 / 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约客 / 赵师秀

【篇五】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2016年人教版新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2016年人教版新编(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下册

阅读

单元

主题 阅读策略 课文 写作

一 群星 学习精读,字斟句酌,1.邓稼先/杨振宁 3.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写出人物的精神

闪耀 把握人物特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胡适

行片段/臧克家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二 家国 学习精读,学做批注,5.黄河颂/光未然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学习抒情

情怀 了解抒情方式,感受6.最后一课/都德 8.木兰诗

作者的情怀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三 凡人 学习精读,熟读精思,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1.台阶/李森祥 抓住细节

小事 把握叙事角度,分清10.老王/杨绛 12.卖油翁/欧阳修(旧文

详略 回归)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四 修身 学习略读,快速捕捉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6.古文两篇 怎样选材

正己 阅读重点,能够对内14.梅岭三章/陈毅 陋室铭/刘禹锡

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爱莲说/周敦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五 生活 学习比较阅读,了解17.紫藤萝瀑布/宗璞 20.古代诗歌五首 文从字顺

哲理 描写方法,学习托物18.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言志的手法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六 科幻 学习浏览,快速提取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探险 文章的主要信息,在22.太空一日/杨利伟

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

和质疑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望岳/杜甫 登飞来峰/王安石 游山西村/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语言简明 24.河中石兽/纪昀

【篇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部编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部编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 雨的四季/刘湛秋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 阅读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阅读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阅读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4.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南园(其五)/李贺 夜雨寄北/李商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篇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2016年人教版新编(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目录

2016年人教版新编(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

阅读

单元 一

主题 阅读策略

四季 学习朗读,品味文中1.春/朱自清

美景 的精彩语句,体会汉2.济南的冬天/老舍

语之美 3.雨的四季/刘湛秋

课文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至爱 学习朗读,整体感知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学会记事 亲情 课文内容,把握作者6.散步/莫怀戚

思想感情 7.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三 学习 学习默读,一气呵成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1.窃读记/林海音 写人要抓住特点

生活 读完全文,梳理文章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o凯勒 12.《论语》十二章

的主要内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四 人生 学习默读,学会圈点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思路要清晰

之舟 勾画,理清作者思路 14.植树的牧羊人/让o乔诺 16.诫子书/诸葛亮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五 动物 学习默读,学做摘17.猫/郑振铎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如何突出中心

与人 录,概括文章的中心 18.鸟/梁实秋

想象 学习快速阅读,展开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之翼 联想和想象,深入理22.诗两首

解文章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0.狼/蒲松龄 24.寓言四则 发挥联想和想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南园(其五)/李贺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七年级下册

阅读

单元

主题 阅读策略 课文 写作

一 群星 学习精读,字斟句酌,1.邓稼先/杨振宁 3.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写出人物的精神

闪耀 把握人物特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胡适

行片段/臧克家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二 家国 学习精读,学做批注,5.黄河颂/光未然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学习抒情

情怀 了解抒情方式,感受6.最后一课/都德 8.木兰诗

作者的情怀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三 凡人 学习精读,熟读精思,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1.台阶/李森祥 抓住细节

小事 把握叙事角度,分清10.老王/杨绛 12.卖油翁/欧阳修(旧文

详略 回归)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修身 学习略读,快速捕捉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6.古文两篇 怎样选材 正己 阅读重点,能够对内14.梅岭三章/陈毅 陋室铭/刘禹锡

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爱莲说/周敦颐 得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五 生活 学习比较阅读,了解17.紫藤萝瀑布/宗璞 20.古代诗歌五首 文从字顺

哲理 描写方法,学习托物18.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言志的手法 19.外国诗两首 望岳/杜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登飞来峰/王安石 金 游山西村/陆游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己亥杂诗(其五)/龚

自珍

六 科幻 学习浏览,快速提取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语言简明

探险 文章的主要信息,在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4.河中石兽/纪昀

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八年级上册

阅读

单元

主题 阅读策略 课文 一 变化 阅读新闻类文章,获1.新闻两则 3.特写两篇

着的 取主要信息,把握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中国速度”震惊雅典/孔社会 者的观点和态度 江/毛泽东 宁、张军、袁虹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飞天”凌空/夏浩然、长江/毛泽东 樊云芳4.一个灾区农村中2.香港回归新闻一则 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朱玉、

万一、刘红灿

二 生活 阅读传记类文章,对5.藤野先生/鲁迅 7.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的记 人物和事件有自己6.我的母亲/胡适 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忆 的理解和判断

综合性学习——地球,人类的家园 三 美景 诵读古诗文,借助注9.三峡/郦道元 12.唐诗五首

依然 释和工具书了解大10.短文两篇 黄鹤楼/崔颢

意,积累常见文言实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使至塞上/王维 词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渡荆门送别/李白

11.与朱元思书/吴均 春望/杜甫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移居(其二)/陶渊明 四 情感 阅读不同类型的散13.背影/朱自清 16.外国散文两篇

哲思 文,把握其共性和个14.昆明的雨/汪曾祺 谈惬意地生活/蒙田

性 15.那树/王鼎钧 我为何而生活/罗素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

写作 学写消息

学写人物小传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

语言要连贯

文明 的印 迹 情操 与志 趣

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

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22.愚公移山/《列子》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19.梦回繁华/毛宁 20.蝉/法布尔 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24.诗词五首 表达要得体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综合性学习——君子和而不同

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八年级下册

阅读

单元

主题 阅读策略 一 民风 了解民俗,尊重民间

民俗 文化,学会多种表达

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 科技 把握主要观点,提取

之光 主要信息,领悟科学

精神和科学方法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三 养性 诵读古诗文,借助注

1.社戏/鲁迅

2.庆祝旧历元旦/林语堂

课文

3.春酒/琦君

4.安塞腰鼓/刘成章

写作 学习仿写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7.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 是硬的?/克劳斯o冯o克利青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8.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9.桃花源记/陶渊明

12.《诗经》两首

有条理地说明

事物

学写读后感

【篇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语文版语文目录七年级下册

语文版语文目录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石榴 郭沫若

2、海燕 郑振铎

3、白鹅 丰子恺

4、鹤群 江口涣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 鲁迅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埃德加·斯诺

7、第一千个球 贝利

8、少年爱因斯坦 王滨等

第三单元

9、骆驼寻宝记 陈伯吹

10、地毯下的尘土 莫德·林赛

11、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12、蟋蟀在时报广场 塞尔登

第四单元

13、我爱这土地 艾青

14、乡愁 余光中

15、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16、纸船 泰戈尔

第五单元

17、苏州园林 叶圣陶

18、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 朱毅麟

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王晓雨

第六单元

21、黔之驴 柳宗元

22、陋室铭 刘禹锡

23、爱莲说 周敦颐

24、口技 林嗣环

25、《饮酒》陶渊明、《次北固山下》王湾、《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雁门太守行》李贺、《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 范晔

27、包拯 脱脱

28、岳飞 毕沅

29、《列子》二则《杞人忧天》、《杨布打狗》

30、《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李白、《春望》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西江月》辛弃疾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