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八年级文言文 八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八年级文言文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2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八年级文言文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如是者十四年

B其如土石何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5

【篇二】八年级文言文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名句

八年级文言文名句

《桃花源记》

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陋室铭》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核舟记》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大道之行也》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峡》

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答谢中书书》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观潮》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湖心亭看雪》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与朱元思书》

1.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5.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马说》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材,鸣之不能通其义。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石潭记》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岳阳楼记》

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

5.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

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4.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满井游记》

1.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

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篇三】八年级文言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习题

一[基础知识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从流飘荡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互相轩邈

猛浪若奔 任意东西 蝉则千转不穷

(三)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八年级文言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 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

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

的处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

同工之妙?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

想感情?

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11、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12、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语段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 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 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翻译句子: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

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4、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饮酒》(之

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5、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是,抓住了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

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花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花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

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7、从写景方面看,甲文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

(一)略(二)略(三)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四)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八年级文言文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五)①尽,完 走完 ②停止 消失 ③至 叫

(六)山水小品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二、1.C 2.B 3.①形容词作动词 消失 ②使动用法 使平息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7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9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10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1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2望峰

窥谷

七、1 D 2知了长久不停的叫,猿猴接连不断的啼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田园生

活(乡村生活)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5、 奇(清急) 水

异(高险)沉迷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安宁、闲适

6、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

《与朱元思书》习题精选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造饮辄尽( ) ②箪瓢屡空 ( ) ..

③短褐穿结( ) ④衔觞赋诗 (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 ...

③环堵萧然: ④晏如也: ....

⑤不戚戚于贫贱: ⑥不汲汲于富贵: ....

3、翻译:好读书,不求甚解

4、本文是一篇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_______ __ ②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8、“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22、《五柳先生传》

1、略 2、①对书的旨意有独到的体会 ②就 ③冷清的样子 ④安然自若的样子 ⑤忧愁的样子 ⑥心情急切的样子 3、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4、传记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5、①往、到 ② 酒杯 6、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7、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 8、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9、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五柳先生传 》习题精选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2、填空。

【篇四】八年级文言文

人教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经典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

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①②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

③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

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

④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

么?

①②③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

④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

⑤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⑥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三、于令仪不责盗

①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

②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

③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

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①②④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⑤以授二子,日:“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五、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

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

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9.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 ) (2)适异国来贡狮猫 ( ) ..

(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 ) (4)既而鼠跳掷渐迟 (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22. 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 )(3分)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①②③④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

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2.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 ( ) ( ) ..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3分)

⑤④②③①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非假手也( ) (2)客词穷 ( ) (3)秀才但有之( )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比去,问其所之。2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八、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_ 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⑤③④①②

【篇五】八年级文言文

八年级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复习理解并掌握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并默写。

2. 复习理解并掌握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掌握部分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八年级上学期古诗文默写练习

(一)识记续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请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3.浩荡离愁白日斜, 。 4 ,夜泊秦淮近酒家。

5.城阙辅三秦, 。 6 ,干戈寥落四周星。

7.白头搔更短, 。 8、 ,谁家新燕啄春泥。

9.飞来峰上千寻塔, 。10、 ,灵旗空际看。

11.僵卧孤村不自哀, 。 12、荡胸生曾

云, 。

1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

人, , 。

14.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

直, ,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15. ,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实味不同。

16、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

(二)理解识记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两个诗句

是: , 。

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的: , 。

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句子

是: , 。

4.《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作者文天祥以死明志的两句诗是:

“ , 。”

5.《七律· 长征》一诗采用夸张手法的诗句是: , 。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

“ , ”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7.《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的诗句为: , 。.

8.《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____ __ , _ 。

9 、《雁门太守行》中哪一句诗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 。

10、《别云间》中哪一句诗表达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 , 。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让我们走近陶渊明,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 , ”(《无题》)的执著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

“ , ”(《登飞来峰》)的坚毅与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1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具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气概的诗句

是: , 。

13、一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响水突降大雪,清晨当你走出家门,看到绿树枝头挂满的雪花,不由吟诵起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

“ , 。

(三)迁移应用

1、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示感伤,不妨用王勃的语句

“ ,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2、陆游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意思与此相同的两句

是: , 。八年级文言文

3、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来表

达: , 。

4、《夜雨寄北》中诗人借“ , ”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

“ ,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5、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临别之际,请你选用古诗词中两个“送别”的句子来表达你对老师或同学的离别之情。 a , 。 b , 。

6、请写出两句有关赞美亲情的诗句或名言。(4分)

7、古人作诗常“化用”前人成句。请把下列诗句所化用的前人成句默写出来。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前人成

句 。

8、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

“ , ”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

“ , ”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李白登临谢朓楼,

“ , ”,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范公撰《岳阳楼记》,

“ , ”,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二、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2)齐人固善盗乎( )

(3)吾欲辱之,何以也?( ) (4)晏子避席对曰( )

(5)酒酣( ) (6)左右对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

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八年级文言文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病笃( ) (2)索舆( )( )(3)都不哭( )

(4)掷地( )(5)人琴俱亡( )

(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 )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

卒。

3.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4.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篇六】八年级文言文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

八年级下古文整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ò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中心思想

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注释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从流飘荡:(船)随水流漂浮移动。从,顺,随。 任意东西:任凭(船)向什么方向。

东西:方向,在此名词活用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独绝:独一无二。 绝:绝妙的。 缥(piǎo)碧:青白色。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湍:急流的水。

八年级文言文

奔:飞奔的马。(这里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寒:使人感到寒意。(这里是使动用法) 负:凭借。

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舒展。轩,向高处。邈,向远处。(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激:冲击 好:美丽的。

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鸟鸣声。韵,和谐动听的声音。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戾,至。

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 犹:像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见"通"现",看见。原句: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古今异义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猛浪若奔: 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古义:方向词,向东或向西。 古义:表示约数,左右。 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古义:穷尽。 古义:至。 古义:筹划、治理。 古义:看,观察,侦查。

今义:指物品。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今义:奔跑。奔 今义:贫穷。 今义:罪恶。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今义: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2)[上]负势竞上(向上) (3)[无]直视无碍(没有)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5)[直]直视无碍(直接)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8)[见]有时见日(见到)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横柯上蔽(在上边) 猿则百叫无绝(不)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争高直指(笔直)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负势竞上

(“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重点句子翻译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字词注释

许:处所 详:清楚地知道。 为:作为。 性:生性,生来就。 嗜:特别喜欢,酷爱。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如此:这样。 置酒:置办酒席。 辄:就。 既:……之后。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舍不得。

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短 同竖、裋。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屡:经常

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逸。 自娱:自娱自乐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以:凭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大概,表推测。 兹:代词,这、此人。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chóu):辈,同类。 觞(shāng):酒杯。 志:心意,志向。 欤:表疑问,相当于“吗”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3)黔娄之妻有言 之:助词,的 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

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词类活用

详: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乐: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酒: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写作主旨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3]

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并不提及姓甚名谁,不过分夸耀,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搀杂在普通马中间)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故:因此 。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祗(zhǐ):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

马厩。

以:因为。

一食:吃一顿。食,吃。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是:这样,指示代词。 美: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它。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策:名词,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恐怕,表反问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本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两个食,都读“sì”,都是通假字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 策之不以其道。 例: 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马鞭,鞭策。 古义:即使。

今义:策划,策略。 今义:虽然。

古义:这样的。 古义:怎么。 古义:同样。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今义:判断词。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八年级文言文 八年级文言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