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2016年秋季版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共1课时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活动2【讲授】 介绍汉乐府诗集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活动3【讲授】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活动4【讲授】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活动5【活动】学生五分钟预习。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1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活动6【活动】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活动7【讲授】 小结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登幽州台歌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登幽州台歌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活动2【讲授】 介绍汉乐府诗集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活动3【讲授】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活动4【讲授】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活动5【活动】学生五分钟预习。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2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活动6【活动】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活动7【讲授】 小结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3

【篇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登幽州台歌 》丘彩媚

课题:人教版语文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篇三】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登幽州台歌

(一)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

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艺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六)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反馈指导: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出示任务: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反馈指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七)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孤独悲苦的心绪

报国无门的悲愤

二、望岳

(一)作者介绍

出示任务: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反馈指导: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二)泰山介绍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四)读懂诗意

首联:泰山啊怎么样了呢?在齐鲁大地青青的山色绵延不绝。

颔联: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分割。 颈联: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尾联: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五)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反馈指导: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想望。

【篇四】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 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 麟台正字, 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 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 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课堂练习: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 。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导学案

一、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dài _______宗 青未.了______ 决zì_______ 夫.

如何_____ 2.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1) ) (2(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5)荡胸生曾云( )

3.列举中国的五岳名山及其特点:东岳______之雄,西岳______之险,南岳______之秀,北岳______之幽,中岳______之峻。本诗《望岳》中的“岳”指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独立学习后分组交流。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三、合作探究。

1、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

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望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达标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登飞来峰》导学案

1、 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3、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实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5、 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 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7、 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8、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9、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

的政治抱负呢?

《游山西村》导学案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亥杂诗》

【资料链接】

1.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

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 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2.《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 3.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若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____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6)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

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4.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

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

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8.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

9.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答:

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答:

1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答:

12.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答:

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15.选择题。

(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6.理解性默写。

(1)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4)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五】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导学案

20课: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导学案

一、 查阅资料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二、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三、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

是: , 。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登飞来峰》导学案

【目标导学】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两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自学质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宗( ) 决眦( ) 千寻( ) ...

2.填空。

⑴杜甫字 ,自号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

⑵王安石字 ,号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 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造化钟神秀 .

⑵会当凌绝顶 .

⑶飞来峰上千寻塔 .

4.古诗文默写。

①《望岳》中描绘泰山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②《登飞来峰》中借景物描写来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

【合作探究】

5.⑴《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⑵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 <<登飞来峰>>这首诗突出飞来峰怎样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反馈检测】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6分)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2分)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前两句在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习题。(7分)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2分)

②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

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③品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涵的人生哲理。(3分)

《游山西村》导学案

陆游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诵读、翻译词句。

2.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能用手语和书面语的形式说出诗的大意。

3.感悟诗的意境。

① 若许:如果这样。

②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课前导学】

一、学法指导:学习古诗词,重在读。

译读——翻译字词

吟读——想象画面

品读——体悟情感

二、 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陆游的有关资料。

三、解释下列词语:

1.腊酒:

2.足鸡豚(tún): 豚: 足: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5.箫鼓:

6.追随:

7.春社:

8.古风存:

9.若许:

10.闲乘月:

11.无时:

12.叩(kòu)门:

三、翻译这首诗,并说出来。

四.朗读、背诵诗歌。

【课堂探究】

1.吟读诗句,结合适中的叙写内容,说一说:你从诗句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诗歌,结合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展开想象,描绘诗人春日出游,在农家做客的经历。(写出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物、淳朴的风土人情)

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对于诗人陆游来说,这是一个美好日子……

3.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春日,诗人在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的困惑之后,却又“柳暗花明”,意外地欣赏到一番优美的风光。这是一种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体现在诗中就是哪一句话?

生活中处处如此,当我们感到困惑时,总会突然见到希望。你能举出一两件这样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课后练习】

一、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农家朴实好客句子: 。

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

句: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

子: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二、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己亥杂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熟读全诗,思考下列内容。

1、走进作者

龚自珍, 代, 家 , 家,这首诗选自 。

2、了解题目: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诗集,作于公元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作者因为厌恶仕途,辞官返杭,后因迎接家眷,又往返一次,在往返的途中,写了315首绝句。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3、解释重点词语

浩荡: 吟鞭: 落红: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中的离愁一词直接点明了诗人“一词则写出了愁思的无穷无尽。

2、你从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3、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修辞、情感三方面赏析)

四、巩固提高

1、许多离退休老人自发组织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我们热情歌颂他们: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