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 河中石兽

24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设计2:(激发兴趣)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难点) 学习过程

河中石兽 纪昀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庙 僧 下游 无迹

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经验 老河兵 上游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重视阅读,通过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大胆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扣住文意,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归纳和总结。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本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1.文言教学时,有时课堂过于包办,没敢给学生留太多时间总结,怕上不完,这样会影响课堂质量。

2.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得还不够,有待加强。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1.本课涉及石头运动的原理图。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就课文不理解处提出质疑。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课文中几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篇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5《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 学”有关密切关系,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课文;(2)、把握文章条理;(3)、理清作者思路。

1. 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 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习。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课时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走进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三、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四、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2)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显得疯癫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3)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第二课时

一、重点探究

1.质疑: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讨论并归纳:

(1)寺僧

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性格:“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2)讲学家

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性格:“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3) 老河兵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性格: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4.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二、反馈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四、布置作业:熟读背诵本课。

【篇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教育部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 教案

24、河中石兽 教案

纪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

课时课型:两课时 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标导入

1、讲一小故事:

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2、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三、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朗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四、练测促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 ( ) .

(2)竟不可得 ( )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

2.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

们,不是更疯吗? 五、反馈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讲学家 寻找的地点原地水中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第四种 老河工 失败 果得于数里外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示标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

1.通假字

曳铁钯 “____”通“____”,_________ .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为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 .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

三、导学施教: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篇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2017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24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设计2:(激发兴趣)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庙 僧 下游 无迹

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经验 老河兵 上游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重视阅读,通过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大胆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扣住文意,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归纳和总结。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本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1.文言教学时,有时课堂过于包办,没敢给学生留太多时间总结,怕上不完,这样会影响课堂质量。

2.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得还不够,有待加强。

【篇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河中石兽》学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