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俄罗斯种大蒜吗 怎样种大蒜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 俄罗斯种大蒜吗
《《种大蒜》教案》

《种大蒜》教案

民主新街小学五年级二班 陈秀英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大蒜,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2)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3)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 活动准备:

(1)种大蒜过程的PPT

(2)幼儿的操作材料:供种植用的完整大蒜每人一个,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小杯子、罐子(酸奶杯、截取掉瓶颈的塑料瓶等)每人一个,事先贴好幼儿的标记,小洒水壶、

(3)利用散步时间与幼儿选择好摆放种植大蒜罐子的平台(平台要便于幼儿观察,又能让大蒜晒到阳光)

(4)家长同幼儿一起收集大蒜的资料对大蒜有初步的了解,知道种植所需的材料工具

活动过程:

2、 观察大蒜,认识其外形特征。

师:桌上有什么?你在哪里见过?

调动幼儿对于大蒜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大蒜

师: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的?有点像什么?

幼儿描述大蒜特征:白色的球状,外面有皮,用简单的词语类比想象大蒜的外形特征。俄罗斯种大蒜吗

师:请你们把大蒜掰开,看看是什么样的?再数一数有几瓣?丰富词语“蒜瓣”

2、 利用PPT《种大蒜》,学习种植大蒜的方法。

(1)师:你会种大蒜吗?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

– 1 –

与幼儿一同讨论并明确种大蒜的材料和工具等。

看PPT,种大蒜的第一步是做什么事情?

(2)再看第二步,大蒜哪头朝下埋到土里?帮助幼儿找窗户大蒜根部的位置

(3)师:怎么把大蒜种到土里呢?引导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在看第三步,老师是怎么种大蒜的?

幼儿观察老师示范种大蒜的方法,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达老师的种植方法。

俄罗斯种大蒜吗

3、 尝试种植大蒜。

(1)幼儿自由种植大蒜,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大蒜的尖头朝上,并请幼儿按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户外的平台上。

(2)师:大蒜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呢?种下的大蒜能长出叶子吗?引导幼儿自由猜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延伸活动:

1、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或离园前的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每个1—2天浇一次水,让幼儿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大蒜先发芽,长得好。

2、等幼儿的大蒜叶已经长的很长很长的时候,可带领幼儿将长叶剪下,送到厨房做材料,让幼儿品尝劳动成果,体验丰收的喜悦。

2015.3.23

– 2 –

第二篇 俄罗斯种大蒜吗
《种大蒜2》

七年级劳动技能课活动记录

第三篇 俄罗斯种大蒜吗
《《种大蒜》说课材料及反思》

《种大蒜》说课材料 《纲要》中提出:小班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个别动、植物的特征,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幼儿能够观察并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等等。生活是课程内容产生的有机联系的背景和根源,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本来就是整体的、生活化的,幼儿的课程就应该进一步回归生活。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并尽量与他们自身有着较强情绪体验的经验结合起来,因此,为小班幼儿安排的活动内容要更贴近幼儿的生活。选取家乡的土特产——大蒜作为活动的载体,引导幼儿感知大蒜的特征,激发其探索种植大蒜的兴趣,进行科学活动《种大蒜》。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让幼儿进一步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二、班况分析:

我班作为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天生具有好奇心的他们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幼儿正处在语言迅猛发展的时期,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和表述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们最喜欢在真实的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对于大蒜,他们多数是在家里的厨房里见过,可是由于成人的“阻挠”,总是望而却步,他们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却没有玩弄的机会,自然而然心生好奇,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了充分体现幼儿玩中学、学中乐的活动《种大蒜》来满足幼儿探究的愿望。

三、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从新《纲要》各领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发展的3个目标:

(1)观察认识大蒜,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俄罗斯种大蒜吗

(2)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3)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

最近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进行一些比较细致的动作练习和双手协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把幼儿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作为本活动的重点。幼儿在种植大蒜的愉悦中,进行了“按、压”的基本动作练习,发展了幼儿小肌肉和双手的协作性。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到,3岁是幼儿语言、细节、秩序发展的敏感期。班级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有时只说了半句话就无法再说了,或表达不出心中的想法,需要老师的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和不断的鼓励,于是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 “比较完整的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储存和发现大蒜的知识经验。在认真观察科学的种植大蒜的方法后,尝试用语言表达老师种植大蒜的方法,体会种植的顺序性和条理性。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生活化和真实的实践操作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俄罗斯种大蒜吗

经验准备:家长同幼儿一起收集大蒜的资料对大蒜有初步的了解,知道种植所需的材料工具 物质准备: (1)幼儿的操作材料:供种植用的完整大蒜每人一个,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小杯子、罐子(酸奶杯、截取掉瓶颈的塑料瓶等)每人一个,事先贴好幼儿的标记,小洒水壶、俄罗斯种大蒜吗

(2)利用散步时间与幼儿选择好摆放种植大蒜罐子的平台(平台要便于幼儿观察,又能让大蒜晒到阳光)

环境创设:在种植区展示幼儿同家长收集的大蒜资料;大蒜每个时期的生长情况的照片,按顺序贴在墙面上,帮助幼儿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

六、活动过程

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学的过程分三部分来完成。 第一部分是幼儿全面感知阶段——大蒜的特征

因为在活动前幼儿已做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直接看到今天活动的主体——大蒜,直接激发发幼儿内在的探索的兴趣,然后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的?有点像什么?”因为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的表达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时候老师引导非常关键,及时鼓励或肯定幼儿的回答,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小结大蒜的外形特征。根据幼儿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运用简单词语类比想象大蒜头的外形特征,如:灯笼、橘子、球等。

在幼儿认真观察后,请幼儿把大蒜掰开,看看是什么样的?在数一数有几瓣?幼儿开始了第一次动手操作,也帮助幼儿了解一个圆溜溜的大蒜头可以掰成一瓣一瓣的大蒜瓣,丰富词语“蒜瓣”。

这样既增强了这个环节的趣味操作性也潜意识的丰富幼儿的词汇和也肯定了幼儿的大胆表达。

第二部分是幼儿质疑解疑阶段——习得种植技能

这也是本次活动中的难点点所在,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运用即将获得的种植技能,解决本节活动的难点问题,在本个环节我采用了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探索讨论的方法来进行。在观看PPT了解种植的方法技能之前,先提问:“你会种大蒜吗?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与幼儿一同讨论需要的材料和器皿、土、洒水壶等,再看PPT加以确定。其次再看第二步:“大蒜哪头朝下埋到土里?”帮助幼儿明确找出大蒜根部的位置。

接着又将难题抛给幼儿:“怎么把大蒜种到土里呢?”引导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说、大胆的说,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猜测。接着看看老师是怎么种大蒜的?幼儿观察教师示范种植大蒜的方法,解决刚刚的疑惑,在观看时,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达出老师种植大蒜的方法:要把大蒜头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在浇上一点水。俄罗斯种大蒜吗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用画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由上到下来帮助幼儿观察,以达到看、想、说的三合为一幼儿观察画面,很自然的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一环节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样在与小朋友分享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第三部分是幼儿亲历种植阶段——种大蒜

现实的大蒜种植使幼儿从画面回到了自然的生活中,融入与幼儿已知经验,让活动更真实、更贴近幼儿。幼儿经历了质疑解疑的环节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种植这一环节。在幼儿自由种植大蒜时,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大蒜的尖头朝上,并请幼儿按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准备好的平台上。在幼儿种好大蒜后,引导幼儿自由猜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蒜长大后是什么样呢?种下的蒜头能长出叶子吗?这为以后幼儿兴趣依旧认真、顺利的进行延伸活动,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以免让活动失去本身的意义。

延伸活动:

1、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或离园前的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每个1—2天浇一次水,让幼儿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大蒜先发芽,长得好。

2、等幼儿的大蒜叶已经长的很长很长的时候,可带领幼儿将长叶剪下,送到厨房做材料,让幼儿品尝劳动成果,体验丰收的喜悦.

《种大蒜》活动反思

《种大蒜》这一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认识大蒜”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将“种大蒜”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对大蒜进行操作和探究,许多关键性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对大蒜的已有经验和自己在活动中探索的新知进行简单句的表达,许多幼儿畅所欲言,都能用简单句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新鲜的种植场景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种植的兴趣,幼儿乐意模仿老师的基本动作“按、压”进行大蒜种植,在学会种植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小肌肉,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在活动中,同时也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幼儿,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如语言发展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幼儿,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鼓励和尊重幼儿,采用个别指导的形式,做到因材施教,将活动目标和自己的指导有效合一。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又将难题抛给他们,如,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可以吗?沙可以吗?让幼儿在活动后,回家可以与一起爸爸妈妈做实验,解决老师留给他们的问题,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真实的种大蒜这一实践操作的形式也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孩子在学种大蒜的真实的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让多数幼儿达到了目标,顺利的完成了本活动。

当然在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对幼儿的观察不够,在幼儿描述种植时,仍有部分幼儿有点困难,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等。本次活动的目标还会在延伸活动中继续完成,我将指导幼儿认真观察、照顾大蒜,让每个幼儿愿意参与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爱护班级的小植物。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多关注如何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过程,如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等,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第四篇 俄罗斯种大蒜吗
《白老虎_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_赵德发1》

白老虎

这个发明可不得了,它让草与谷有了分野,或高贵,或低贱。

祖先们在五谷之外,还挑选了另外一些草来种植。那些草,是蔬菜,是调味品,是药。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类的祖先在做着同样的事——也从草中选拔谷物、蔬菜、药物。只不过,由于环境的不同,他们的选择结果也各有不同。

好在人类有迁徙的习惯,有旅行的爱好,有互通有无的传统。在中国的汉代,一个叫张骞的人几次出使西域,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在完成了外交使命的同时,带回了许多西域特产。据说,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胡麻、大蒜等等,都由他引入东土。

张骞带回的大蒜,当时被称为“胡蒜”。因为在我们本土早有一种“小蒜”。这种小蒜又名山蒜、茆蒜、野蒜,在我家乡的山坡上就有,蒜头像樱桃那么大。我小时候曾经尝过它的滋味,那种辛辣让我终生难忘。我猜,这种山蒜一直没有得到提拔,进入菜园,就是因为有了“胡蒜”。与它相比,山蒜的个头实在是太小太小了。也正因为它个头小,胡蒜才被中国人叫成了“大蒜”。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中,对大蒜的属性有过多种体认。

——大蒜是调味品。这是我对大蒜的最初认知。

俄罗斯种大蒜吗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整天吃粗粮。母亲和一辈一辈的庄户女人一样,以葱、姜、椒、蒜等辣物做“就食”,以刺激全家人的胃口,掩盖粗粮的乏味。在这几样辣物中,我最喜欢葱和蒜,因为它们有香味儿。尤其是蒜,如果捣成蒜泥,放上酱油,香辣可口,要放在嘴里再三吧嗒以品美味。然而,这蒜不敢多吃,因为家里菜园小,每年秋天种上一畦,第二年夏天收获二三百头,编成五六条蒜辫子挂在墙上,这已成为我童年记忆中的一景。

记得,那时母亲从蒜辫子上揪下一个蒜头,放到饭桌上,每每引起我们兄妹几个的疯抢。母亲呵斥我们:“葱辣嘴,蒜辣心,吃多了不怕辣死?”然而我们并不怕死,每人每顿饭都能吃下两到三瓣。母亲见蒜辫子日渐缩短,只好每顿饭捣碎两三

——大蒜是防疫药。这是我在2003年的认知。

那年春节过后,我与老婆去了一趟广州。回来不久,全国发生“非典”疫情的新闻曝了出来,我这才知道,原来我们在广州的时候,SARS病毒已经在那里悄悄作祟。在庆幸没被南方SARS染上的同时,我努力防备着北方的SARS。板蓝根、白醋、84消毒液,一样一样往家搬。用这些还不放心,听说大蒜能够预防,便上街抢购了一些,一天三回与饭同吃。不止是我,当时许多人都这么干。听说,农村里有人把蒜吃光,干脆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到晚在蒜地里蹲着。

也就是在那时,我通过阅读一些资料得知,人

——大蒜是爆炸物。这是我在1987年的认知。

那年5月份,与我家乡同属临沂地区的苍山县发生了“蒜薹事件”。老百姓因为收获的蒜薹卖不出去,将蒜薹拉到县政府院内,抛撒满地。他们要找书记、县长讲理,但这些县官却不露面,老百姓便愤怒地砸毁办公用具,撕毁文件档案。时隔不久,该县县长被撤职,县委书记被停职检查。

这件事震惊了全国,更是给各级官员以强烈冲击。我当时在莒南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召开常委会讨论此事,我负责记录。听到领导们语气或激烈或沉重,我手中的笔都不由得颤抖起来。有的领导讲:“可了不得,那些蒜头是什么?是手雷呀!蒜薹是什么?是导火索呀!”

这条绿色的导火索也引爆了莫言先生的满腔激愤,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了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让这部书成为他登上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一块基石。

瓣,倒上酱油,没有酱油时就用盐水代替,弄出一碟子蒜泥汤让大家共享。这蒜泥汤寡淡得很,用筷子夹根本夹不到东西,只是蘸那味儿哄一哄舌头罢了……

再后来,我进城居住,到市场上去买蒜吃了。吃时只是享受它的味道,并不关心它产自哪里,也不关心价钱的贵贱。因为毕竟只是餐桌上的一种调味品,再值钱也吃不了多少。

特别推荐

类用大蒜防治瘟疫的做法由来已久。据说,古时欧洲人为了防范女巫、吸血鬼、狼人以及流行的瘟疫等等,经常将串好的大蒜挂在脖子上、放进口袋里,或者吊在门窗上。

十八世纪,俄罗斯人用大蒜治疗流行性感冒,据说非常有效。十九世纪后半叶,使用大蒜治疗伤寒、霍乱、百日咳等疾病,成为世界各地医师们的常用手段。

大蒜也能用于防癌。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多家医疗机构都研究过大蒜与癌症的关系。从国内外的肿瘤普查结果中发现,在广种大蒜的地区和喜食大蒜的人群中,胃癌的发病率较其他地区低很多。长期食用大蒜的人,胃中致癌物质亚硝胺类的含量也很低。

大蒜还被用于防治艾滋病。我看过报道,在艾滋病高发地非洲,许多人相信吃大蒜可以防治这种可怕的疾病,一天吃下好几头。《植物杂志》2000年第1期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五届国际艾滋病讨论会上,与会的科学家共同探讨了利用大蒜治疗艾滋病的问题。来自美国的Abdullah博士的报告中提到,他的研究组曾将非处方药大蒜制剂胶囊给十名艾滋病患者服用,前六周每天口服十粒,后六周增至二十粒。到了第十二周,除三名病人因未坚持服药而死亡外,其余七名病人体内的主要免疫细胞的活性均增强了三至十四倍不等。

所以说,2003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疯抢大蒜的行为,有历史渊源,有科学依据。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这又让许多中国人狂吃大蒜,就连一些厌恶大蒜臭味的南方人也是如此。有媒体报道,杭州某中学要求学生每人每天定时吃大蒜。该校一次性就采购了二百多公斤大蒜,要求每天中午的时候和饭菜同时供应,并规定每位学生都必须吃。

2013年春天,禽流感病毒升级为H7N9,好多人又吃起了大蒜。

——大蒜是白花花的银子。这是我在2010年的认知。

那一年夏天,老婆上街买菜,回来嘟哝,蒜到了八块多一斤,实在是太贵了。几天后我看到媒体报道,全国大蒜都在涨价,有的地方涨到了十元以上,部分超市甚至卖出了十二元一斤的高价,比当时的优质五花肉还贵。那段时间,“蒜你狠”成为热门话题,好多“炒大蒜”挣了大钱的故事也被传得神乎其神。

对于大蒜的商业属性,我以前一直认识不足。从那一年开始我才知道,在许多人眼里,它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我还了解到,中国大蒜除了内销,还出口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换得了外汇。我女儿婆家在广州,女儿的大姑姐经常从广州飞到金乡,采购一批大蒜,经青岛发往中美洲的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让她丈夫在那里销售。更多的时候,是她打电话委托金乡的经纪人,让其代购、发货。据她讲,把金乡大蒜运到国外,蛮赚钱的。

业内人士说,世界上的大蒜有80%产在中国。大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到收获,一共需要二十七道工序,全部由人工完成。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成本低。以法国为例,他们种出来的蒜,一公斤的成本要十八元人民币,在我国仅为三元。所以,大蒜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价平均比我国市场价高出十倍以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从中国进口大蒜。

有这样一个说法:“红蒜向南,白蒜向北。”因为红蒜品质稍差,价格便宜,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对大蒜质量不太讲究,进口量占我国大蒜出口总量的60%以上。在那里,人们习惯把大蒜切成小颗粒,用油一炸,用瓶子一装,每到吃米饭的时候往碗里倒一些。白蒜好看,品质稍高,主要出口欧美、日韩等地。一般是加工后装成小袋,进入那些国家的超市,或者加工成食品佐料;到了韩国,则多数用来制作泡菜了。

近年来,有些外国人想让身体获取大蒜素,却又受不了它的臭味,就从中国进口大蒜胶囊,像服药一样往肚子里吞。有人觉得这样太无趣,就让中国人生产黑蒜卖给他们。这种黑蒜是日本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制作的,把新鲜生蒜带皮在发酵箱里发酵六十至九十天,看上去还是一头蒜,但剥开后会发现蒜瓣乌黑,而且,它味道酸甜,已经没有了蒜味儿。据说,黑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

有抗氧化、抗酸化的功效,属于长寿食品。一头黑

白老虎

蒜,在国外能卖一两美元。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蒜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单项出口额最高的农产品,自2002年至今,每年都在百万吨以上。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大蒜154.5万吨,货值16.9亿美元。

——大蒜是白老虎。

这是我在2011年的认知。也是最让我震惊的一种认知。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这一决,黄海东流达七百年之久。也就是因为这次大改道,历来被称为东海的中国陆地以东大片海域改称黄海。

“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这些沙,在黄泛区沉淀下来,慢慢地抬升了陆地。经有关部门勘查,黄淮平原上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

黄淮平原上的蒜香

中国,是龙的故乡。

一说中国龙,好多人就会想到黄河。黄河弯弯曲曲,恰似龙的样子。

然而,历史上的“黄河龙摆尾”,却给华夏儿女带来了严重影响,给中国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巨大改变。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那个“豆腐腰”,就在现今河南省东部。以此为转折点,她忽而向北,忽而向南,忽而向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二十六次。洪水殃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二十五万平方公里。黄河冲向哪里,就把从黄土高原上裹挟而来的泥沙带到哪里。久而久之,在黄河摆尾的地方,在中国的东部,出现了面积阔大的华北平原。

这片平原的南部叫作黄淮平原,它是因黄河向东向南摆尾造成的。每当黄河在中原一带决口,浊流汹汹,摧城池,淹村庄,灌满田野,吞并无数河流,最后夺淮入海。

(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北流入渤海。之后除了1938年蒋介石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拦日本军队,让黄河向东南流了九年,黄河与黄海就再无联系。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这四句诗,用于形容今天的黄淮平原十分妥切。

黄淮平原包括了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的大片地区。这里一马平川,湖泊众多,由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将这些湖泊沟通,成为中国南北水路交通

黄淮平原上随处可见的蒜地

特别推荐

要道。这里土地肥沃,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我的家乡就在黄淮平原的边缘。我们村子建在一座岭的西坡,如果是在晴朗的日子,向西北方向望去,会望见莽莽苍苍的沂蒙山;向西望去,则望见被我们称作“湖地”的平原。长大了才知道,村东的那道岭,其实是一道分水岭:以通往县城的大路为界,路东的水流向洙溪河,汇入苏北的青口河,在赣榆县入海;路西的水流入沭河,汇入淮河。所以我们的村子属于淮河流域。

我小时候,常见一些要饭的来到我们村子。他们的语言很奇特,譬如,把“树”说成“富”,把“水”说成“匪”。他们往往带着一副花鼓,站到一户人家门口,便唱了起来:“俺打花鼓转道游,未曾开口面带羞,羞不羞的唱两句,唱好唱孬俺也开个头……”他们在那里羞答答地唱,旁边有我们村的狗在狂吠。这个场面,深深镌入了我的童年记忆。

听大人说,这些要饭的来自苍山、郯城。这两个县都在临沂西南,是湖地,经常发大水,一发大水就颗粒无收,那里的人就把要饭当成了习惯。苍山人有这么一句话:“不管收不收,秋后下莒州。”意思是到莒州要饭。因为那里是山岭地,大水淹不着,年年都有收成,所以那里成为苍山人出门要饭的首选目的地。我的家乡莒南县,过去就属于莒州。

苍山人过去的习惯是,秋后种上麦子,把房门用土坯一封,全家老少远走他乡,直到明年春夏之交回来割麦子。那里的孩子从小就要学唱花鼓,唱柳琴戏,以便讨饭。甚至,谁家的女孩儿唱得好,就容易找到婆家,因为娶了她们,就等于娶回一个乞丐群里的名角。

1982年,我到莒南县县委办公室当秘书,经常接触到临沂地区各县经济发展的材料,听苍山县的同行讲他们那里的一些事情。

听说,1979年,姚学益被地委任命为苍山县委副书记。刚到那里报到,县委书记李顺祥让他先下去看看,而且提醒他注意一个情况,苍山一百二十万亩土地,有几十万亩长了茅草。姚学益就带上一个秘书,骑着自行车到处转。

一看果然如此。那些平平展展的黑土地上,多是长着茅草。到了长城公社,那里的茅草更多。有一个农民对他讲,这里的地就喜欢长茅草,有一块地长得特别多,秋后收地瓜,也把茅草拔下称分量,结果是地瓜没有茅草重。

姚学益听罢看罢,大为震惊。好好的地,竟然不长庄稼光长茅草,原因到底是什么?过去苍山人有外出乞讨的习惯,是因为苍山是洪水走廊,水灾频发,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及其支流得到了有效治理,尤其是从苍山县起始的“沂沭河东调”工程,让淮河的这两条支流改道,直接东流入海,有效地解决了沂沭河入淮、尾闾淤堵的问题。如今,苍山的水患已经大大减轻,可这里的土地依旧不打粮,农民种地依旧不积极,那就是因为“大呼隆”了。

他回去把这个观点讲给李顺祥听。李顺祥说,你分析得很对,三十年的农业集体化走到今天,好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不解决不行了。

他们的意见高度一致,所以,一听说外地有搞生产责任制的,苍山县立即效仿。第二年,全县开始搞包产到户,这在山东是比较早的。到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五亿公斤,比1980年增长85.4%。从这时起,苍山人外出讨饭的已经极少,那些传承了不知多少代人的花鼓、柳琴基本闲置。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更何况是被束缚了三十年,欲望几近于无的中国农民。他们的肚子鼓了起来,又开始琢磨怎样叫钱包鼓起来。用当时新闻媒体的煽情语言来说就是:“先向饥饿宣战,再向贫穷宣战!”

要想战胜贫穷,光种传统作物不行,光搞农业也不行,于是,农民种经济作物,上工业项目,各地都搞得热火朝天。中共中央因势利导,每年年初下达一个“一号文件”,专门对农业、农民、农村这“三农”问题做出新的部署。1985年的“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两条,一是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二是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从此,中国农村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那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各地都有高招。我们莒南县的主攻方向是花生、烟草,苍山县则是大蒜。我在临沂开会,几次听取该县干部介绍大蒜生产情况。他们讲,苍山地处黄淮平原,土质为微碱

性黄沙壤土,适宜大蒜生长。他们还算了一笔账: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俄罗斯种大蒜吗 怎样种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