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同学一首别子固 给同学的一封信400字

高中作文 zuowen 4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同学一首别子固

2015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理科语文试卷Z

1.按要求填空(8分,以回答正确的8空计分)

(11)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1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3)王维《使至塞上》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

(14)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15)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16)“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1分)

(2)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分)

(3)《观沧海》一诗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阐述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的诗句是:__________,。

(5)默写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4分)__________,。?。

3.名句默写。(选填10空即可)(10分)

【小题1】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小题2】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小题3】若到江南赶上春,。(王观《卜算子》)

【小题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用“,”来表达自己从军征战,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

【小题5】身处顺境,我们不妨用《孟子二章》中“,”的远见卓识来警醒自己。

【小题6】夏完淳《别云间》中写出作者面对无限大好河山以泪洗面并发出感慨的诗句是 ,。

【小题7】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

【小题8】)以书为友。古诗文中有很多关于读书学习的经典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1.阅读下文。

凶残摧毁不了爱

赵盛基

①春天,阿拉斯加广袤的草原上,正上演着一幕奇观。数十万头迁徙的驯鹿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其中五万多头雌鹿在同时生产,繁育后代。其场面催人泪下,感天动地。

②草坡上,一头雌鹿一会儿躺,一会儿卧,一会儿站,看得出它正在忍受着分娩的痛苦。它努力着,挣扎着,终于娩出了宝宝。虽然不懂动物语言,但我分明看出了它的欣喜。它先用舌头舔干湿漉漉的宝宝,再用鼻子去拱它,它要让宝宝快快站起来,学会抵御狼和棕熊等天敌的本领。

③宝宝长得飞快,只两三天的工夫就会跑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它随着妈妈继续赶路,向着遥远的另一片草原。A它像个不懂事的孩子,蹦蹦跳跳,窜来窜去,妈怕它受到伤害,一步不离地护佑在它的左右。

④一条大河横在面前。驯鹿们前呼后拥,趟水过河。河的对面,游弋着狼群和棕熊。过了河的驯鹿立马飞奔,赶快逃离猛兽的魔掌。妈妈和宝宝夹在鹿群的中间,宝宝在前,妈妈殿后,与大部队一起过河。

⑤宝宝过去了,随着大部队飞奔而去。然而,在快要上岸时,妈妈被石缝卡断了后腿,上岸后跑不起来,只能用三条腿往前跳,速度非常慢。棕熊乐了,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啊!

⑥宝宝跑了半天,回头不见了妈妈。它停了下来,四处寻找,没有发现妈妈的踪影。它要找

到妈妈啊!它没有犹豫,又顺着原路返了回来,去寻找亲爱的妈妈。终于,它见到了妈妈。然而,妈妈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了一副血淋淋的骨头架子。它凭着气味确信,这就是它的妈妈。真的是骨肉相连,心心相印啊!

⑦宝宝围着妈妈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站立不动,像在默哀。B最后, 卧在妈妈身边,两眼瞅着妈妈,一动不动,再也没有离开的意思了。已经经历风险的宝宝知道,危险随时都会到来,因为那些狼和棕熊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地盯着它。没有妈妈的保护,它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它没有恐惧,没有逃避,它至死也要陪伴死去的妈妈,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⑧不止一次看到动物母爱的故事,看到动物孩子以死报答母亲的镜头这还是第一次。 ⑨凶残可以摧毁生命,但摧毁不了爱。

【小题1】请概括这篇选文的内容。

【小题2】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 A和B两处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方面作答)

选(),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说说第⑨节在内容与结构方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回忆你的亲人关心你的一个细节,生动地把它写下来。(80字-100字)

1.“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同学一首别子固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同学一首别子固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1)予慕而友之()(12)足未尝相过也()

(13)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14)而造于其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小题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

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小题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小题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①。梁之边亭人劬力②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④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⑤,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⑥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⑦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⑧然愧,以意自闵⑨也。告吏曰:“征⑩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注】①数:方法。②劬(qú)力:辛勤劳作。劬,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搔:翻动。⑤尉:主管军事的官员。⑥褊(biǎn):气量狭小。⑦行:巡视。⑧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⑨闵:忧虑。⑩征:调查,追究。

【小题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①因 夜 往 窃 搔 梁 亭 之 瓜

②楚 亭 旦 而 行 瓜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因请其尉()②楚亭怪而察之 ()

③因具以闻楚王()④此梁之阴让也()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一样的选项是:()同学一首别子固

A构怨,祸之道也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B乃谢以重币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楚亭旦而行瓜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D则乃梁亭之为也至则无可用 《黔之驴》)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②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

3.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好 学 耽 书 以 昼 继 夜 父 母 恐 其 成 疾 禁 之 不能 止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家人所觉士卒多为用者B.乃置《礼》于前凡三往,乃见C.由是声誉甚盛斯是陋室D.不遗一字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小题4】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连声的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小题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小题2】是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词歌赋】阅读《未选择的路》(节选),完成后面题目。(4分)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同学一首别子固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小题1】这首诗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分)

【小题2】为什么诗人说这另一条路“显得更诱人,更美丽?”(2分)

3.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小题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成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诗人将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第一句从听觉角度,第二句从视觉角度概括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

1.作文(满分60分)

王铮亮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的人,其中“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珍惜,同学们敞开你们的心扉,用心去把握人生中最珍

【篇二】同学一首别子固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元日》优秀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元日》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赏析文章诗词。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浓浓的节日氛围。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你能翻译本诗的前两句话吗?

2.“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寄托人们对新年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课外阅读。

同学一首别子固。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篇三】同学一首别子固

2014年湘教版必修三 7

1.默写(共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

(2)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1分)

(3)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__________,”的诗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他希望能够获得朝廷重用的意愿。(2分)

(4)“十一”期间,莉莉随父母去甘肃、青海等地游览。浩瀚的沙漠,澄碧的湖泊,壮美的自然景观,让从小就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莉莉感到十分新奇。若选用一句古诗词作为她此行风光摄影集的标题,这句古诗词可以是:。(2分)

2.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1.一个人的奔跑(8分)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

【小题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动人的一幕”指什么?(20字以内)(2分)

【小题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先是“”,最后“”(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4分)

【小题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句话。( )(2分)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C.责任重于荣誉。D.奥运会重在参与。

2.秋天的怀念(11分)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3分)

【小题2】“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2分)

【小题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2分)

1.“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

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1)予慕而友之()(12)足未尝相过也()

(13)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14)而造于其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小题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小题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小题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①。梁之边亭人劬力②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④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⑤,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⑥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⑦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⑧然愧,以意自闵⑨也。告吏曰:“征⑩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注】①数:方法。②劬(qú)力:辛勤劳作。劬,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搔:翻动。⑤尉:主管军事的官员。⑥褊(biǎn):气量狭小。⑦行:巡视。⑧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⑨闵:忧虑。⑩征:调查,追究。

【小题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①因 夜 往 窃 搔 梁 亭 之 瓜

②楚 亭 旦 而 行 瓜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因请其尉()②楚亭怪而察之 ()

③因具以闻楚王()④此梁之阴让也()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一样的选项是:()

A构怨,祸之道也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B乃谢以重币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楚亭旦而行瓜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D则乃梁亭之为也至则无可用 《黔之驴》)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②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

1.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园公:诗人自号。?畎:quǎn ,田间小沟。?棹:船桨。

【小题1】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寒》所写的春天有着的特点,《宴词》所写的春天有着的特点。(2分)

【小题2】请赏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分) 我选:

赏析:

1.写作(共40分)

【篇四】同学一首别子固

曾巩和王安石的交往与友谊

曾巩和王安石的交往与友谊简介:曾巩和王安石同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杰出人物,均青史留名,有趣的是王安石甚至预言到曾巩政治上不会有什么建树,但将以杰出的文章在历史留名。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交往几十年,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最后的疏远分离,是他们各自遵崇的“儒家”和“法家”思想分歧,还是因为王安石“非前人过多”呢?本文将为你一一讲述。 曾巩和王安石是同乡,两家还有姻亲关系。王安石夫人吴氏的祖母曾氏,是曾巩祖父曾致尧的女儿。曾、王两家有着密切来往,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曾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研习学问。但两人童年、少年并无接触。直至景佑三年(1036),曾巩赴京赶考,才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彼此倾慕,结成挚友。这年曾巩18岁,王安石才16岁。庆历元年(1041),曾巩入太学。写信给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但他科场并不顺利。转年,王安石先登进士第。庆历四年,曾巩祖母卒,就州学。作《上欧阳舍人书》推荐王安石。庆历六年,曾巩作《再与欧阳舍人书》,言:“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再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这期间,王安石在《同学一首别子固》和《答段缝书》,也高度评价曾巩的文章,说:“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这一时期,王安石已在地方任职。庆历七年起知鄞县,很有政绩。皇佑二年,30岁的王安石知鄞三年,秩满离任。皇佑五年、通判舒州。至和元年,王安石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而曾巩则多次参加科考都不顺利,感叹自己“多难而贫且贱,学与众违,而言行少合于世。公卿大臣之门,无可藉以进,而亦不敢辄有意于求闻”,但这也是他也“用心于载籍之文,以求古人之绪言余旨,以自乐于环堵之内”,在学业上大有进展。而且文章名气也越来越大。总之,这段时间王安石作为一个成功的地方官员,积累了行政经验,名声也越来越响,而曾巩科场、仕途不如意,但却得以潜心于儒家经典的研习,两个人各有收获。王安石长期的官员经历,让他对当代政治现实有更深刻的了解。而曾巩则缺乏这种了解。此间,王安石作《赠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一方面仍然称赞曾巩的文章,另方面则看到曾巩的弱点,最后的两句话“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尤其值得注意。王安石想到,曾巩在政治上不一定能有所作为,有可能仅仅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章家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这一年,曾巩已经37岁。而王安石虽然比曾巩小两岁,已有11年的从政经历。不过,两年之后,曾巩参加科举考试也进士及第,走上仕途。最初被任命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曾巩得到欧阳修的荐举,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从此至熙宁元年,曾巩做了近10年京官。而王安石仍然主要是任地方官员。嘉祐三年,王安石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转年,上书仁宗皇帝,力主“变更天下之弊法”但未受仁宗皇帝的重视。此后的英宗朝,王安石一直在地方任职,直到英宗去世、神宗即位。王安石才回倒朝廷,得到神宗的支持而发动“变法”。对于熙宁新法,曾巩没有发表过具体意见。但他在《过介甫归偶成》诗中说过:“心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 从中不难看出,两人在变法问题上确有分歧,曾巩曾劝说过王安石,但王安石完全没有接受曾巩的意见。实际上,在此之前,曾巩与王安石在思想上已有分歧。这首先表现在对仁宗朝的看法上。王安石虽为仁宗朝的官员,但他对仁宗时期的政治是相当不满意的。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做《百年无事札子》,更认为仁宗晚年社会问题严重:“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及“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因此,才大有改革的必要。但当时,大多数士人对仁宗都有非常高的评价,曾巩也是这样。早在嘉祐二年,即曾巩登进士第的那年,他做作《拟岘台记》,写:“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

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主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体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虽写的是抚州,但这也是对仁宗朝的观感。嘉祐八年,仁宗去世,曾巩做《范贯之奏议序》,更说:“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表现了对仁宗的感情。而且,当时人对仁宗的态度,并不简单是对一个君王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儒家思想学说的态度,仁宗所作所为,在曾巩等人看来,正体现着儒家的思想。而王安石的变法,则带有法家的色彩,而与儒家思想有异。王安石对商鞅表示尊重,其诗《商鞅》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千金轻。今人未可议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应该注意,中国古代的法家的“法”,与现在的“法制”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有两家,这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的特点是站在“臣”与“民”的立场上,代表臣和民对君王提出要求。他们强调的是“德”,这“德”主要是对君王提出要求,要求君王成为“有德之君”。 (儒家政治理想是什么 商鞅徙木立信论翻译 )而法家的特点,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为君王献计献策。以他们的“法”来帮助君王控制臣子和百姓。正因如此,儒家学者对这样的“法”是很警惕的,他们往往着眼于“法”的负面性或副作用,提出批评的意见。古代的对于法家重视法制,令行禁止,他也是赞赏的。曾巩对“法”是有些警觉的。皇佑三年(1052)曾巩作《送丁琰序》:“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王安石强调“法度”的重要性,而曾巩却认为“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显然,两人的看法很不相同。王安石自然并非完全反对儒家思想,不过,在他的心里,事功为第一,儒家思想放在其后。王安石曾做《大人论》,文中列出“大人、圣人、神人”三类并加以区别,提出:“由其道而言谓之神,由其德而言谓之圣,由其事业而言谓之大人。古之圣人,其道未尝不入于神,而其所称止乎圣人者,以其道存乎虚无寂寞不可见之间。”在他的心目中,道、德、事业齐备的人称为神人,孔子事业不显,只能称为圣人。而且,因重视事功,那么,除儒家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如法家的思想,自然也可以用,而不是非用儒家不可,进一步说,就事功的建立而言,儒家思想的价值倒并不是很大。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儒家信徒所不能接受的,曾巩也不能接受。在真正的儒者心中,立德才是最重要的,而立功是第二位的。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曾巩和王安石交往中这种“始合终暌”的现象。但多是把王安石的个性乃至人品问题看作是曾巩疏远他的原因。宋陈鹄在《耆旧续闻》卷二中说:“介甫微时,与曾子固甚欢,曾又荐于欧阳公,既贵,而子固不屈,故外补近二十年。元丰末才召用,又每于上前力诋子固与苏子瞻”。元人脱脱在《宋史·曾巩传》记载:“(巩)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名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给人的印象是,王安石的“吝于改过”,是曾巩疏远他的原因。清人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中说:王安石作《韩子》诗:‘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未俗,可怜无补费精神。’对韩愈加以非议。而曾巩对此不满,曾说:“介甫非前人尽,独黄帝、老子未见非耳。” 讥王安石“非人太多”。认为这也是南丰后来疏远王安石的原因。对王安石的这种轻抵前人的做法,曾巩当是不满的,但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疏离的原因,更应是两人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思想见解的不同。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到神宗的信任,以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春风得意,而曾巩则自求补外得到批准,通判越州,自是在各处做了十二年的地方官。元丰六年(西元一○八三年),曾巩持母丧过金陵,王安石登舟吊之,同年曾巩病于江宁,王安石也曾去看望,曾、王二人之间仍个人的交往,但也仅此而已,两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早已是“道不同不相与谋了”。

【篇五】同学一首别子固

试题卷2

语文·试题卷

1.全卷共三大题,17小题,满分为150分(含书写分5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 语文知识积累(26分)

1.阅读下面这段话,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单纯是人类思想中最纯美无私的品格。与真诚比起来,单纯显得更高尚,更纯洁。许多

人真zhì( )诚恳,但却不单纯。他们从不与人推心zhì( )腹,别人对他们

也小心jū( )谨。他们的弱点在于不坦率、不随意、不自然。而我们则更宁愿同那

些并非正直无私,但却没有虚情jiǎo( )饰的人结交相处。 2.古诗文填空。(10分)

(1) 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2) 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五)》中表现他虽脱离官场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

”。

(6)

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保持高洁节操的心声。

(7) 在争做文明学生的活动中,我们要如《论语·里仁》中所说的

“ , ”,学习先进,及时反省,努力践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5分)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

4.名著阅读。(7分)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格列佛游记》写格列佛在大人国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

时,被几只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在空中争夺,掉进海里,被救后回到英国。

B.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叙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

时期的童年生活。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等文章均选自这本书。

D.“《水浒》108个人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金圣叹语),比如林冲、鲁智深都是军官出

身,是武艺高强的英雄,但他们的性格各异。林冲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谨小慎微;鲁

智深慷慨直爽,疾恶如仇,敢做敢为。

(2)罗彻斯特先生的庄园桑菲尔德英文是“Thornfield”,原意是“长有荆棘的地方”。评论

家一般认为,简爱在盖茨黑德府度过了不幸的童年,在洛伍德学校经历了艰苦的岁月,而在

桑菲尔德期间却是幸福美好的。请你结合桑菲尔德原意和简爱的经历发表看法。(4分)

二、文本阅读(49分)

(一)(20分)

三棵树

叶辛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那是在我插队落户的年代就熟悉的树种。贵州黔东南的苗寨侗乡,放眼远眺,连绵无尽

的山山岭岭上全是郁郁葱葱的杉树林。尤其是锦屏县的十八年杉,树干通圆挺直,树枝朝着

四侧延伸。成材以后,伐倒在地,滚落山坡,到河滩地上扎成简易的筏,顺着一泻千里的清

水江,运送到省外去,运送到沿海大中城市去。

从幼苗到成材,看够了杉木生长期的种种形态和面貌,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了。

只是,窗外的三棵树,天天陪伴着我,用它悦目的绿,以它摇曳的树枝,显示着它的存

在。每日的清晨或是没睡的夜晚,来到阳台上开窗关窗,我总要情不自禁地端详它们几眼。

久而久之,不但看出了感情,还看出了一些过去在偏远山乡没读到的意味。

盛夏的烈日里,无风,它们是纹丝儿也不动的,仿佛它们也像我一样懂得动了容易出汗。

狂风暴雨中,它们忍受着风雨的抽打,颤抖着东摇西晃地躲避着。惹得我多次想象着该

怎样使它们少受伤害。

记得,我当初搬进新村的时候,三棵树都只有二层楼那么高。站在阳台上或是里屋的窗

户边,我能清晰地看到三棵树的树冠,尖尖的细嫩的时常还是不那么挺直的树冠。几年时间

里,它们直直地往上蹿,蹿得和三楼的窗台一般高了,蹿得接近四楼的阳台了,蹿到四楼窗

户边了。随着它们的个头往上长,它们的主干也在粗壮起来,挺直起来,而朝着四周延伸的

枝叶,更是尽可能地向外张开,就如同一把把使劲撑开的绿伞。

但是,我很快发现了,三棵树虽然挨得那么近,沐浴的是同样的阳光雨露,可生长的速

度是不一样的。仿佛都是15岁的少年,在一个班上,有的长得人高马大,足有1.80米,而

有的个子矮小,乍眼看去活脱还是小孩。

我开始寻找它们生长不一的原因。

这是不难发现的。长得最高最壮的那棵树,占尽了天时地利,它离我家的窗户最远,却

离新村拐弯的十字路口最近。风拂过来,最先享受凉爽的,是它;太阳升起来,最先照耀到

的,也是它。因为挨近十字路口,周围再没其他的树遮挡,它的枝干树叶也伸展得最为潇洒

自在。

挨下来是中间那棵树,它不如前头那棵长得高,枝叶的舒展也不如前头那棵自由自在,

它的旁边还栽着一棵玉兰树,和它争夺着土壤的养料、水分和光照。前头那棵树蹿得越快,

长得越高,枝干树叶伸开得越舒展,它就生长得越慢。

同学一首别子固

当然,生长得最慢最矮小的,是第三棵树,也是离我家窗户最近的那棵树。太阳升起和

落下的时候,都照不到它。斜斜的阳光辐射,都让它前面的两棵水杉和一棵玉兰树遮挡住了,

吸收去了。只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它才能公平地得到阳光的亲吻。由于它离楼房太近了,一

楼院子的围墙妨碍了它往里面的发展。而沿新村道路那一侧,又让第二棵树和玉兰树挡住了

去路。

故此,我搬来时长得一般高的三棵树,三棵同宗同族的水杉,在我居住了几年以后,成

了自高而低、自大而小的三棵树。

在窗户边远眺,在阳台上读书,抬头看见这三棵树,我总像看着一道风景,甚至还为三

棵树列成一排,树冠由高向低倾斜的线条而发出赞叹。起风了,三棵树一齐婆娑起舞。变天

了,三棵树同时摇头晃脑,发出飒飒的响声。

总是生长得最高最北的树最先有动静,表现出的形态也最为洋洋自得。

我时常忖度,这一道有序的三棵树的风景,会很长久地陪伴着我,陪伴着我的家。

可这仅仅是我的愿望和想象。

那是一个风雨之夜,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响,我听到窗外响起一声霹雳。很惊心的,

把我从梦中惊醒。听明了是在下暴雨,我又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雨过天晴,是清新明朗的早晨。我们习惯地打开窗户,窗外的景象让

我大吃一惊。

那棵长得最远最高的水杉,被拦腰折断,劈倒在地,尖嫩的树冠埋在树丛中。那样子活

像一个壮汉佝偻着腰跪倒在地呻吟。

我想起了昨晚那声惊雷,随之听到的其实不是霹雳而是水杉主干被拦腰折断时的惨叫。

完了。

这棵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平时最先得阳光雨露滋润生长得也最为令人欣慰的水杉,看

来是成活不了了。

但它活着,一枝细嫩的树冠,从被劈断的粗壮的树中央长出来。弱不禁风地往上试探地

长着、长着,竟然从最初的半尺长,长到一米多高。在这一缓慢得犹如嫁接上去的重新生长

过程中,旁边的第二棵树蓬蓬勃勃地往上蹿了起来。没有了遮拦,没有了阻挡,现在是它占

尽了天时、地利之先了,现在是它最先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了。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

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不用说,现在是它

的形态最为潇洒最为诱人了。而挨着它的第三棵树,也在不动声色地生长着,虽然不如它蹿

得高,伸展得自在如意,但它那形态,同样地惹人注目。

六年过去了,三棵树还在生长。中间那棵长得最高最壮,一左一右各有一棵树陪伴扶持

着,它还长得最为挺直。原先最瘦弱矮小的第三棵树,如今名列第二。它的树干挺直却不粗

壮,它的枝叶伸展却不能无拘无束。而原来长得最为结实粗壮、高挑挺拔的头一棵树,现在

看上去总有些别扭,它的下半截是粗圆挺直的,而在被折断的横面上长起来的上半截,显得

过于纤细,过于柔弱,一眼看去,我常常觉得它活像个鹤脖子。

窗外的这一道风景,又能维持多久呢?我时常想。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摘自 2014年10月23日《广州日报》

5.文中三棵树的生长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请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入简洁的词

6.联系上下文,按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面两组句子。(6分)

(1)那棵长得最远最高的水杉,被拦腰折断,劈倒在地,尖嫩的树冠埋在树丛中。那样子

活像一个壮汉佝偻着腰跪倒在地呻吟。(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

蹿得枝叶舒展。(作者此处连用三个“蹿”字,有什么作用?) .

7.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用了相同的两段话:“窗外有三棵树。三棵水杉。”请你分析一下作

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8. 你最愿意做这三棵树中的哪一棵树?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述。(6分)

(二)(29分)

“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①《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

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

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

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

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

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①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

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

有《元丰类稿》。

②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

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

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

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

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

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

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

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

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

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

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

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

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

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

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

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

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

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

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9.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4分)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予慕而友之( ) ⑵足未尝相过也( ) ..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 ) ⑷而造于其室(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12.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

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

C. “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

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

13.《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 .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

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5分)

【篇六】同学一首别子固

2017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绝密★启用前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真正的成功者,从来不会给自己留退路,相反,倒往往在_____中踏出一条新路来。虽遇挫折,但决不_____;每次跌倒,随即站起;别人放手,他仍然坚持抓住;别人后退,他仍然_____前行

A 柳暗花明懊恼奋勇 B 山重水复懊恼奋力

C山重水复气馁奋勇 C 柳暗花明气馁奋力

2.下列那一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3分)

A.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

B.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如同是您的笑容,灿烂而又芬芳

C.傍晚树影婆娑,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D.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B.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C.大学毕业以后,他曾经先后在几个单位供职,也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最后任职于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

D.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5.阅渎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东西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是自己的依赖。

B.你不能驾驭理想,便会被理想永远束缚。

C.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

D.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不给予别人自己也无法获得。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①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①轥:车轮碾过

6.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

A.其相似也适然 : 理所当然的事情

B.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 :书信往来

C 予慕而友之:友好

D 予考其言行:考察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予考其言行

B其相似也适然

C其大略欲相扳

D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4分)

(2)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4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子固寄托的情感。(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官至尚书右丞。2.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3.太乙:终南山主峰,王维隐居之所。

(1)《观猎》的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概括其作用。(3分)

(2)指出《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与《终南别业》中哪一句诗在句法和意境上异曲同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3)船山先生评:右丞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观猎》与《终南山》是王维不同时期所作,试比较“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与“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5)俄顷风定云墨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7)———————–,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8)苦恨年年压金线, —————。(秦道韫《贫女》)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一个转机

沈从文

调进报馆后,我同一个印刷工头住在一间房子里。这印刷工头倒是个有趣味的人物。脸庞眼睛全是圆的,身个儿长长的,具有青年挺拔的气度。他买了好些新书新杂志,削了几块白木板子,用钉子钉到墙上去,把这些古怪东西放在上面。我们同在一个房里睡觉,同在

一盏灯下做事,他看他新书时我就看我的旧书。他把印刷纸稿拿去同几个别的工人排好印出样张时,我就好好地来校对。到后自然而然我们就熟悉了。

不过他似乎也很寂寞,需要有人谈天,并且向这个人表现表现思想。就告诉我白话文最要紧处是"有思想",若无思想,不成文章。当时我不明白什么是思想,觉得十分羞愧。 这印刷工人使我很感谢他,因为若没有他的一些新书,我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我从那儿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日头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们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作一度检讨与批判,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他们那么热心在人类行为上找寻错误处,发现合理处,我注意到时,真产生不少反感!

我记下了许多新人物的名字,好像这些人同我都非常熟悉。我崇拜他们,觉得比任何人还值得崇拜。我总觉得稀奇,他们为什么知道事情那么多。一动起手来就写了那么多,并且写得那么好。

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那时我一面在学校职务上做我的事情,一面向那印刷工人问些下面的情形,一面就常常到各处去欣赏那些我从不见到过的东西。修械处的长大车床与各种大小轮轴,被一条在空中的皮带拖着飞跃活动,从我眼中看来实在是一种壮观。其他各个工厂亦无事不触目惊人。还有学校,那些从各处派来的青年学生,在一般年轻教师指导下,无事无物不在新的环境中,那些活动实在使我十分羡慕。我无事可做时,常常去看他们上课,看他们打球。我能自我宽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我正在为国家服务,却已把服务所得,做了一次捐资兴学的伟大事业。 我准备到北京读书当我把这样的想法怯怯地同我上司说及时,他让我拿了三个月的薪水,还给了我一种鼓励。临走时他说:"你到那儿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我于是就拿了他写给我的一个手谕,向军需处取了二十七块钱,连同他给我的一分勇气,离开了我那个学校,十九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出了北京前门的车站,站了一会儿。走来一个拉排车的,高个子,一看情形知道我人生地不熟,就告给我可以坐他的排车到我所要到的地方去。我相信了他的建议,把自己那点简单行李,同一个瘦小的身体,搁到那排车上去,很可笑的让这运货排车把我拖进了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在旅客簿上写下——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二十(1931)年八月在青岛作

(选自<从文自传>有删改)

12.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印刷工人的形象。(4分)

13.请简要概括调进报馆至求学北京期间我所做的事情。(4分)

14试简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态度。(6分)

15试探究结尾最后一句话“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的深刻意蕴。(6分)

五、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o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进步”作家,也非“前卫”新锐;张爱玲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要在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16.试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6分)

18.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分)

六.作文(70分)

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信任感,有时又需要怀疑批判的精神,这样的想法并不矛盾,请以此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同学一首别子固 给同学的一封信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