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带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讲评》
《带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讲评
教学目标:明确中考作文导向——要多读书、读好书、真阅读、深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是“带一本书去旅行”,题目及要求如下:
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自己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这篇作文该怎么写呢?
二、看文审题
1、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两篇习作,你觉得这两篇文章符合题意吗?
1、带一本书去旅行(只写读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山,路上我再一次带上了它,保尔那钢铁般的精神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中的主人公保尔既是一名刚毅坚强、自觉无私的革命战士,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也做过傻事、错事,犯过军纪。在生活中也有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绝境时,他也曾经绝望想要自杀。但这些正如保尔说过的一句话“这都是由于缺乏经验,由于年轻,然而多半是由于无知造成的。”正是保尔那钢铁般的精神,使保尔重新站了起来。无论病情多么严重,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党,都在想着学习、看书,在病情那么严重的情况下还想着为党做一点事,他甚至在双目失明时还坚持写了一本书,这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那本书是他用了整整6个月的时间写成的,结果不幸的事发生了,在邮递时稿件丢失了,保尔很痛苦,但他没有灰心,又重新写了一遍。他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我就缺少像保尔那样钢铁一般的精神,我应该学习那样的精神,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地锻炼自己,经历什么都不怕,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光阴荏苒,事过境迁,保尔所处的那个烽火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而保尔的精神仍被一代一代人传承着。
2、带一本书去旅行(只写旅行)
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带着自己喜欢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自己喜欢去的地方。
我喜欢登山,喜欢站在山顶俯瞰山下的感觉。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登紫金山。
我们从樱驼村入口开始登山,进入樱驼村的山路很幽静,偶尔看到人来人往,都是匆匆忙忙,有的人还打着招呼,我想他们大概是经常登山互相都熟悉了吧。走完一段坡路,就是一级一级的石阶了,林间不时传来小鸟清脆的鸣声,让人们心情愉悦。开始时我很有劲,一直走在妈妈的前面,还不停地催妈妈快一点,妈妈笑着喊我说:“慢点慢点。”可刚登了一小
半路程我就慢慢放缓了脚步,向山上看去,还有那么远的路,我忍不住直喊“怎么还没到,好累,好累啊!”这时妈妈走过来鼓励我说:“坚持,坚持,再坚持!”我的腿好像又有力气了,继续一步一步前进,快到山顶时,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脱下外衣我继续前进,最后我们终于成功到达了山顶。
到了山顶,我和妈妈高兴地欢呼着,我们的声音在山林间回荡。山顶空气很好,而且景象开阔。站在山顶向下看,玄武湖、高楼大厦尽收眼底,一条条大街像蜘蛛网一样把一座座高楼连在一起,汽车像忙碌的蚂蚁跑来跑去。
下山的路走得很快而且轻松,我和妈妈边走边愉快地聊天。
我觉得登山真是件快乐的事,虽然辛苦但使我懂得了遇到困难永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学习也是一样,知识的积累和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迎难而上,这样我们才能登上知识的高峰。
学生阅读并指出问题:两篇文章不符合题意。没有紧扣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书”和“旅行”;也没有把握住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个题目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去旅行”,修饰语是“带一本书”,它限制旅行的方式,写作中要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
2、小结:写好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审准题意:一、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
二、分析理解词语间的关系
三、评说例文
大家都带了哪些书去旅行呢?
1、 老师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搜集到一些素材,你们觉得带这些书合适吗?
(1) 父母、老师、朋友、同学
(2) 坚持、勇气、爱心、信心{带一本书去旅行}.
(3) 语文书、历史书、地理书
(4) 游戏秘笈、卡通漫画、言情小说
学生评价并指出问题:从提示语中可以看出,题目中的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书,且不是课本,应是自己爱读的好书。从这些素材可以看出读书不够多,读书面较窄,书的格调不高。
2、 小结:读书态度要端正——多读好书
3、 列举一篇套读唐诗集或宋词集或古诗文集的习作,你觉得这篇文章带的书可以吗?写的
好不好?
3、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要带一本《全唐诗》,走遍大江南北。
我要带一本《全唐诗》,度过四季春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行至江南水乡,烟花三月,如烟如雾的小镇,下着绵绵细雨,仿佛一幅感动千年的水墨画。恍惚间,时间定格于此,一切都是那么恬淡素雅。弹指数千年,那江南的美丽不顾时间匆匆,仍自妖娆。
携着的那本书,被风吹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行至边疆,广袤大漠,死寂沙海,雄浑。坐在高高的沙丘,随手捧起细碎的沙,沙还散发着微微热量。大漠的夕阳将落,风习习吹过你的耳边,此时,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已然遥远,有的,只是一份宁静致远。
携着的那本书,落下一张卡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旅行,不仅在于行,更在于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时,凌云壮志,朝气蓬勃。无知,亦无畏。循着脚步,循着心之所向,攀上生命的巅峰,胸怀坦荡。
携着那本书,撕下一面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儿童见面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旅行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旅行本身,而在于旅行的过程和目的。旅行是美丽的,更美丽的在于回归。其实纵观《全唐诗》每一篇名作,甚至于结合其年代,我们都不难发现,繁华落尽,还是归于沉寂。也许旅行到最后,家才是最温暖的吧。
带一本书去旅行,莫不如说,是带一种心情回家。
学生评价并指出问题:只是套用了古诗文素材,看似文辞华美,其实并没有充分的理解感悟。{带一本书去旅行}.
4、 小结:读书经历应真实——真读好书
5、 列举三篇习作,一篇扩写复述书中内容的,一篇神游书中的,一篇优秀作文。请学生紧
扣题意给三篇文章写评语并选出最好的一篇。
4、带一本书去旅行
旅行,一件我最喜欢的事,沿途风光、景色名胜,在我眼里,都是无比美好的。我去过的地方也很多,不过,我最向往的却是书本中的地方,虽然不是真实地存在,但仍令我产生无限的向往。
翻开《格列佛游记》,跟随着勇敢的外科医生格列佛的脚步,我来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大人国、小人国、飞行岛、巫师国、科幻国、长寿国、日本国和慧骃国。
首先我们来到了小人国。顾名思义,这里的人都很小,所以我们的主人公在小人们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怪物,小人国的人们非常团结,而且诚实。他们把欺诈看作是比偷窃更大的罪恶。
接下来就是大人国。同样顾名思义,这里的人们都很高大。这里有高大的麦子、高耸入云的树木,还有对当地人来说只是一条小路,而对格列佛来说却是一条大道的“田间小径”。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巨大,令人好奇。
之后,我们来到了飞行岛、巫师国、科幻国、长寿国、日本国,光听这些国家的名字就很有趣。这些国家里不仅有热情好客的人们,还有美丽的风景,在此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最后,我们抵达了慧骃国,这是这次旅行中我最喜欢的地方。
慧骃国有成行的树木,被野草包围的燕麦田,还有田间的几只长相奇特怪异的动物。慧骃国的人们都具有良好的品质,这就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他们正义、友好、忠诚、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人们所喜爱的。
依依不舍的合上书,结束了这段奇妙的旅行,我结识了各种神奇国度的居民,也欣赏到了奇异国度的美丽风景,这比我之前的所有旅行都令人激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格列佛游记》旅行,别有一番体会。
5、带一本书去旅行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小时候就喜爱看书,书能给我无限的快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看书的时间少了,有的只是做不完的作业。不过,现在的我可以放下压力,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了。
捧着我最心爱的《三国演义》,开始一趟心的旅行。
锦衣白袍,手持银枪,在敌群中七进七出威风八面,这不就是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吗?此刻我正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御敌;手握酒杯,眼观棋盘,面对刮骨疗毒之痛还能谈笑自若,这不就是毅力惊人的关云长吗?此刻我正站在他的旁边,敬佩他的勇敢与坚强;挥动羽扇,独弹银琴,大摆空城计仍然气定神闲,这不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吗?此刻,我正在聆听着他的琴声,感叹他的机智与冷静。
当我站在赤壁战场时,只听得两边士兵的喊声震天,大火已将天边染红,血色映满了河流,我不禁叹息一将功成万古枯的悲壮;当我站在五丈原,看见诸葛亮临死不忘先主知遇之恩的忠心耿耿以及未能匡扶汉室的无限惋惜,我不得不为贤相的逝去而痛心;当我站在宫殿之上,看见司马家族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我又要感叹历史的残酷与现实。
每当我读《三国演义》,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自己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就好像进行了一场旅行。
只要用心去读书,你就能身处其境,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奇妙,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源于一颗求真的心,带一本书去旅行,用一颗心去读书。
6、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带着《目送》,和妈妈去乡下旅行。
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补课的烦恼,没有庸俗的人群,这儿,是清静,是纯朴;这儿,像《目送》,是干净,是安宁。
无目的地走,牵着妈妈的手,一言不发。看人,看景。我腿长,步子快,妈妈与我相反。她为了迎合我的步子,一路快走,刚开始还能坚持,后来,我听到了她喘息的声音,而我的心那么平静。终于,她扯着我的手,讨好般地说:“你慢点行吗?我好累啊!”
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在来这路上翻阅的《目送》。龙应台的母亲也老了,她似乎同我妈妈一样,时光磨去了她们的棱角,对我对龙应台是满满的信任与依赖。带《目送》去旅行,我发现母亲一点点变老,对我的爱却一点点增加。
母亲终究是老了,步伐愈发像老太婆,说话的声音比平时大好多倍。我拉着妈妈继续走。一个女人悄无声息地走在我们前面。她,不漂亮,黑色的皮肤,肥胖的身材,脏旧的衣服。妈妈像见到外星人似的,突然抓住我,一脸兴奋地向那个离我们并不算远的女人指去,几乎要破音地说:“快看呐!那女人的屁股好肥啊!”我连忙按下妈妈伸出的手,低声跟她说:“嘘!小声点!人家会听到!”
这一瞬,我突然有前所未有的尴尬。
后来,我和妈妈停靠在树下休息。我打开书包,捧起我心爱的《目送》,翻着。不知是否是巧合,还是人老的通病。龙应台的母亲原来也曾和我妈妈一样,不管会不会被人听到,手指一指,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龙应台也曾如我一样,这样尴尬着。
带《目送》去旅行,我发现自己对妈妈的行为嫌弃的,尴尬着,而我是她女儿,我不该。
母亲终究是老了,但子女也应多关心她,教她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如同当初教育我们一样。
带一本《目送》去旅行,我想我会更加关爱我的妈妈。永不变。
学生评价并指出问题:第一篇只是扩写复述书中内容,第二篇只是在书中神游、想象,第三篇是真正的带着一本书去旅行,将读书的感悟融入了旅行经历中,旅行经历又升华了读书的感悟,两者有机结合。
6、 小结:读书收获需丰厚——深读好书
四、反馈练习
前两篇文章,两位同学都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去爬山,请你根据题意,运用今天所学,补写下面的片段。
走完一段坡路,就是一级一级的石阶了,林间不时传来小鸟清脆的鸣声,让人们心情愉悦。开始时我很有劲,一直走在妈妈的前面,还不停地催妈妈快一点,妈妈笑着喊我说:“慢点慢点。”可刚登了一小半路程我就慢慢放缓了脚步, 我的腿好像又有力气了,继续一步一步前进,快到山顶时,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脱下外衣我继续前进,最后我们终于成功到达了山顶。
五、总结、推荐书目
南京是文化名城,一直倡导读书,倡导广泛阅读、潜心读书。 “带一本书去旅行”这道作文题是一种倡导,是一种呼唤,也是一块试金石,是一场“读书现形记”,从作文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读书态度、读书经历、读书收获。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多读好书、真读好书、深读好书。
最后,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些书以及作者:
史铁生《我与地坛》、龙应台《目送》、《庄子》、杨绛《我们仨》
林语堂、梁实秋、梁衡、刘墉、林清玄、张晓风
""
篇二:《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去旅行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当时可贵的,但行者的价值更高。因为行者用行动去体会书中的知识,抒写生命的美丽。
当我翻看书中的种种,便情不自禁地想去亲身体验一番。于是我带上它去践行行者的承诺,进行一番心灵的升华。
或许是出于对百草园乐趣的向往,抑或是来自对三味书屋的好奇,我带着这本《朝花夕拾》,来到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他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
在这江南水乡,可以去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在这“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中可以去领略会稽山、东湖、兰亭的历史沧桑;而我选择了鲁迅的故居。
我循着路人的指导来到了“三味书屋”。
在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我看到了“三余书屋”,“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鲁迅的座位在东北角。走到桌边,桌面右边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还清晰可见。在这里可以隐约的看见性格耿直方正的寿镜吾先生教书的画面,感受鲁迅先生的勤勉。
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枯燥的,生活却是快乐的,想必后者是先生最想表达的吧。 品读文字“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于是我来到了神秘的百草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
见到着园子,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童年鲁迅和小伙伴们在此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书中用笔墨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这一方净土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他非常留恋这个属于自己的乐园。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在此现实与虚幻的交接中,我感受到先生的本真。他完全从儿童的直观感受出发,抛除一切观念,真实地袒露自我。在他的故乡,他的文字里,我的生命和灵魂可以自由呼吸,人性得到了解放。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感受书本与现实或巨大或细微的变化与差异,一本《朝花夕拾》,就像是我一份人生的行李。带它去旅行,不仅是一路感官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升华。
篇三:《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去旅行
宋春丽
斜阳古亭边,芳草萋萋,遍洒荒郊。{带一本书去旅行}.
远处,如陌上开花,缓缓驶来一辆驴车,车前驴车,车前一童子,车上一人手持书卷,吟诗赋曲,声振竹林。他说:“我就这样读书,散游,若有一天我死了,便就地埋了我吧。” 他便是竹林七贤中的向秀,一生向往自由,一卷书,一壶酒,一童子,云游四方。于是我想:人,有生之年,应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随意什么书都好;去旅行,随意什么地方都好。且行,且欣赏,且珍惜。 你可以带一本张爱玲的书去游那五月的西湖,像张爱玲一样恨海棠无香,恨五月不为春扬。陶醉在湖边的满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时,你会想起席慕容的那首诗吗?“一棵开花的树""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你听,那便是心碎的声音。它落在王湾泊船的北固山下,它落在杜甫的城春草木中,它落在飞来峰上,落在洞庭湖边,落在千百个古人的指尖眼前,落在我们的心间""
带一本书去旅行,可以是一卷诗,可以是一首词,一篇赋也好呀。去看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去看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看看“明月夜,短松冈”,去看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徜徉在这些千百年间古人们共同守望的美景间,才更能体会他们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细腻情感。
去旅行吧,带一本书去旅行。去柳永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长亭外古道边吧,任那装点了多少伤情离别的残月晓风放肆在你的脸旁。带一本书去旅行,去埃及古老的金字塔,看一看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大沙漠是否依旧深情。带一本书去旅行,去俄罗斯神秘的白夜,去塞纳河看迷人的阳光,去挪威的森林体会静谧的月夜""又或者,在恒河水的沐浴中,赏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更好的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带一本书去旅行,也许是为了书,也许是为了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带一本书去旅行,就明白了什么是淡然,带一本书去旅行,便多了一份深沉的哲思。让我们用耳的聆听眼的观赏指的触及心的启迪,带一本书去旅行!
篇四:《带一本书去旅行》
带一本书去旅行
每个暑假,我都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文化古迹的朝奉者,携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按图索骥,踏步天涯。
南昌青云谱,白墙青瓦,古樟霭然入云,院外池塘碧荷团团,偶然飞过的蜻蜓恍然间似要引你入画。踏入院内凝视悬之素壁的八大山人小像,凝视那一幅幅迥异时趣、生涩奇崛的画作,凝视那一幅幅生机弥满、点画狼藉淋漓的法书,我顿时感受到了清初一个明王室后裔一颗不屈的心。晚上回旅店,翻开《文化苦旅》中《青云谱随想》一文,那个着麻鞋披斗笠“哭之”“笑之”的山人伴着文字又如有着百年宿缘的老友般在我眼前显现。
敦煌莫高窟。我是追随着《文化苦旅》的指引来寻觅那反弹琵琶、轻盈起舞、舞袖间缀满花朵的飞天的。在莫高窟,我看到了大师张大千反复临摹千百遍、色彩鲜艳、历百年浩劫仍不失其真的壁画,看到了笔墨精致自然却又自出机杼、天真烂漫的写经与尺牍,也看到了遭文化侵略者疯狂盗割后留下一堵空墙的巨大空白""敦煌的夜是寂静的,沙尘如历史般凝固,我翻开《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那个发现莫高窟的丰富窖藏,那个引外国文化大盗疯狂夺掠的王道士今何在呢?在敦煌,在书里,我听到了历史的一声巨大叹息。
在黄冈,赤鼻矶,我看《东坡突围》;在辋川别墅,我读王维如松间明月般明净的心;在扬州如烟的花雾里,我与《文化苦旅》同听嵇康抚琴,听《广陵散》绝世的遗音""
带着《文化苦旅》远足,我的心被历史之泉濯洗,被文化之露涵养。文化之旅,情在书上,身在路上!
【点评】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考场即时佳作。
审题清,扣题紧。文中开头的“携着”和结尾的“带着”,都紧扣住题目中的“带”字;文中六次提及的《文化苦旅》,都紧扣住题目中的“一本书”;而对应于题目中的“去旅行”,又不仅仅是开头的“按图索骥,踏步天涯”和结尾的“文化之旅,情在书上,身在路上!”更在文中显示游踪的“南昌青云谱”、“敦煌莫高窟”、“黄冈,赤鼻矶”、“辋川别墅”和“如烟的花雾里”的“扬州”。这在在之处无不昭示着作者“朝奉”“文化古迹”的清晰行程。
立意深。作者的“旅行”,并不是为日后曾“到此一游”的夸耀,而是潜心“朝奉”的主题式游历,虽自谦为“装扮”,而实则务求“心被历史之泉濯洗,被文化之露涵养”。也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三写“凝视”,着眼于“感受”“清初一个明王室后裔”那“不屈的心”;三写“看到”,既写莫高窟保护功臣张大千的执著,又写作为敦煌学重要研究对象的写经和尺牍的价值,还写遭“疯狂盗割后”“留下的巨大空白”,更写“在敦煌,在书里,我听到了历史的一声巨大叹息”,令人不禁联想到陈寅恪有感于敦煌受难之惨剧,所说出的那一段著名的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除此,连同其他可以作为杰出代表的中
国文化符号,如苏东坡伟岸的身影、王维明净的心灵、嵇康绝世的遗音,等等,都留驻在作者的心头。
选材精。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笔触所及,西域大漠、江南小镇,青云谱、柳侯祠、天一阁,林林总总,不胜其多。作者精选“青云谱”“莫高窟”等两地、“苏东坡”“王维”“嵇康”等三人,固然与围绕并突出主题有关,当然也与作者本人的旨趣和学养不无关系。
结构紧。且不说行文中开头、结尾的呼应,就其外部而言,作为主体部分的中间三个段落,或详或略地交代行踪;段内,又各以三个排比句的形式,描述行止,抒写感悟,使得文章的结构严整而又精粹。
语言雅。短句,简洁如洗;长句,意蕴丰厚;交错,酣畅淋漓。排比句,整饬;散句,舒缓;叠用,韵味尽出。以“迥异时趣、生涩奇崛”摹“画作”,以“生机弥满、点画狼藉淋漓”状“法书”,遣词的分寸拿捏不可不谓妥帖。“法书”“写经”“尺牍”等专业术语的恰当使用,更显露作者对书法艺术与敦煌学的熟谙,如此语言,焉得不谓之“雅”?
全篇仅603字。如此精致的短文让人顿生“尺幅千里”之慨。 当然,《苏东坡突围》出自余秋雨的另一部著作《山居笔记》,并非《文化苦旅》,如果一定要挑剔,说是微瑕,也决难掩其白璧的光泽,故评为满分:50分。 (赵志昇 2013.2.28)
篇五:《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2篇)》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2篇)
中考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2篇)
带一本书去旅行
每日行走在车水马龙的南京城,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忙碌,仿佛只是在与这座城市相恋。
而有这样一本书,记录下南京城多少年来的风风雨雨、沧桑变化。这座城的喜怒哀乐,这座城的风雨飘摇,都在这一本书中静静地被铭记,被眷恋,也悄无声息地陪伴着南京城继续走过以后的每一个春秋冬夏。这本书便是《带一本书去南京》
不论是饱经沧桑的六朝古都,还是战歌飞旋的虎踞龙盘,南京历史的踪迹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之中,仍然能够被人们轻易想起,亦不难寻觅。毕竟,这是时光为南京城刻上的烙印。因此,每当我漫步在快节奏生活的南京城之中,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苍凉之感。
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不尽的是南京的变迁与这座城的苦楚。在秦淮河附近的一带里,四处可见破旧不堪的寺庙,院墙的红漆仿佛再经受不住时光的考验,便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悄悄掉落下来,再被寺里每日出现的小和尚扫起,最后,这古寺的红墙漆不知被带走至何处,继而渐渐被世人所遗忘。就好似那历史长河之中的南京城一般罢,再多的繁华也终将落幕,然后被时光掩埋,不着痕迹。百年前的帝王怕是如何也不会想到,他所建造的满城寺庙,终抵不过时光的苍凉,无法被世人永世铭记,时过境迁之后,便慢慢消失在满城烟雨之中,成为如今城市一隅的一块空地之上凄凉的一株荒草。
或许真的如同书中说得那般罢,南京,着实是一座伤感之城。{带一本书去旅行}.
不是每个旅人,甚至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都能明白南京城独自的凄凉与沧桑。他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南京城一砖一瓦里的旧时光,亦或许是那路边蒋委员长为宋佳三小姐栽下的法国梧桐树上飘落下来的小绒毛,但就是这样的他们,注定不明白南京这座城内心的伤感。
南京城的故事,无心,便永不知晓。
鲜有人知,如今繁华的鸡鸣寺旁的进香河路,原是百姓摇船进香的一条小河。而它的身边,更有一条不为人知的,小小的,最终消失在时光之中的珍珠河。少女们在此靧面的场景,已然在时间的变迁里,找不到踪迹,只留下一条遭人厌恶的臭水沟。而在人们感叹南朝的亡国之君时,没有人注意到鸡鸣寺旁,一口小小的珍珠井。虽南陈主不理政事,诗酒风流,但却没有人想到,若陈主叔宝未曾当帝,那么,《玉树后庭花》的亡国之音是否会流芳百世?只可惜,风流才子生在帝王家,注定与诗词歌赋无缘,而那些妃子们的胭脂泪,竟赋予了一口胭脂井之中,南陈主道不尽的悲伤。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后世只听得无尽的谩骂声,而那些曾经存在于南京城的时光,竟也成为人们口中一无所成的短命王朝。怕,这便是南京城的伤感之处吧?
我猛然发觉,生活了十几年的故土,竟然变得如此陌生,仿佛未曾相遇。南京城的风韵与灵魂忽然间变得异常沉重、悲痛,深深扎根在坚固的明城砖上,每一块砖上都是南京城的一段往事。我的耳畔仿佛回荡起秦淮河畔动人的歌声,还有眼前一片华灯之下的水墨秦淮。南京城的往事竟令我不自禁地恋上了怀旧,便也想看着书中的一城烟雨一城风。
我决心忘记那个熟悉的南京城。带上一本书去南京,在旅途中,邂逅我与南京城的故事。
带一本书去旅行
一本书,一杯茶,一条路,一串脚印。
幽幽的茶香袅袅升起,冰冷的镜片上水雾渐渐模糊了视线。我取下眼镜,小心地翻开书,撑着额角看丝丝缕缕的云朵呼啸着从身边穿过。
一直很想去黑龙江,去萧红的家乡看看,领会一下那冰天雪地的旷世里壮丽的奇观。轻
抿一口热茶,微甜中带着丝丝苦涩,很清爽的感觉。
缓缓翻动着书页,一行行平凡的文字编织成一个梦幻的世界,细腻深刻的笔触,似一串珍珠,轻叩我的心扉。《呼兰河传》,用一个个轻快稚气的故事,揭示了那个零落纷扰的年代,不禁在敬佩萧红的同时,心底有一株名为凄凉的种子在悄悄生长。
寂寞的童年,一生的苍凉。
17:43,飞机终于缓缓降落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随着飞机的最后一声轰鸣,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在梦中邂逅了千百次,如梦般缥缈的土地。空气有些干燥,在凛冽的寒风中,穿着厚厚羽绒服的我仍打了个寒颤。
几经周折,在我昏昏沉沉抱着书倚在客车上睡着了的时候,汽车终于载着满满一车疲惫却期盼的旅客,驶向了一代才女,被喻为“30年代文学活神”的萧红故居。
静立在2米高的萧红塑像前,看着萧红淡而恬静的微笑,狂跳的心却渐渐平息,带着些许期翼,我迈着急切却又沉重的脚步,走进了那个曾经鲜活而现不复存在的大院。
透过红漆斑驳的木门,墙上悬挂着萧红和父母的合影。书柜、小饭桌、梳妆台""一样一样,有条不紊地摆放在小小的屋子里。很安静,很平常,似乎屋子主人刚刚离开而下一秒又会从屋外走进,伏在书桌上苦读。浓浓的书卷气息充斥着我的鼻腔。
离开正屋,漫步在小院里。院心那一丛蒿草,孤单地伫立着,在风中摇摆。我慌忙翻开随身携带的书,惊喜地捕捉着那一抹抹似曾相识的景色。眼前恍若看见一个带着草帽的孩童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满园的春色中嬉戏、玩耍,欢快的身影像一只飞舞的蝴蝶,转瞬即逝。祖父对萧红的疼爱是她对那个寂寞的家庭最后的眷恋。
走过西院,石磨、石碾一个个跳入眼帘。当年冯歪嘴子在这里辛苦劳作,王大姑娘的凄苦爱情久久萦绕在我的心间。可小磨房被修建的格外簇新,我丝毫也看不出当时盖着面袋子的孩子是如何在这里生长,想不出那段凄苦的爱情有多么悲凉。走过那条“曾淹死猪、鸭的东二道街,往日的大泥坑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各式各样的商店抢夺着人们的眼球。我在暗暗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而开心的时候,一丝落寞漫上心头。翻开书本,字里行间隐约着的惆怅和悲切,叫我从何寻来?
还是不舍的罢!在车开动的一瞬,我忍不住回头,再深深地看一眼那越来越远的萧红故居。在那里,我找到一个亦美亦悲的真实界域,那里曾有人哭过,笑过,有人爱过,恨过。在那里,萧红寂寞人生的呐喊,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带一本书去旅行}.
我不会忘记那片萧然的小院里,有一个孑然一身的女作家创造了中国文坛上的传奇。
就着车里昏黄的灯光,我又翻开《呼兰河传》,再细细地品味那令人唇齿留香的乡思。
后记:带着一本书,走遍那些路。那串串的脚印清晰地勾勒出书后最真实的美丽。
篇六:《带一本书去旅行 初中作文》
带一本书去旅行
黄沙滚滚。一轮红日在塞外的烟尘中缓缓落山。余晖染红了茫茫大漠。这个暑假,我们乘车去陇西、内蒙一带旅行。尽管车内凉气袭人,但窗外那无尽的荒漠却仍然使人感到压抑。车内一片沉寂。
临近傍晚,暑热稍尽,我们便出来走走。一下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让我也万籁俱寂。“羌”多么悲壮的一句诗!它月光照在如雪的沙漠,残垣断壁上,征战几人回”
不知不觉中,东方的天际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远方也传来了一阵阵牧人的歌声。在母亲的呼唤中,我们也该踏上新一天的旅途了。此时我仿佛是重新踏上征途的勇士,高呼一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篇七:《带一本书去旅行》
暑假,在去往九寨沟的路上,我背上装着《边城》的小行囊,快乐地奔向远方灿烂的绿林。 一条青如翡翠弯月形的小湖,点缀着五彩斑斓的彩林,依稀看得见那些大自然所赏赐的晶莹剔透的绿髓从翠海深处弥漫开来,映浓了整片莹光闪闪的瑬海。越往深处望,却越来越朦胧了,雾潭上空的雾气弥散开来,使这个本就如仙境般的世界更为脱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