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寻找桃花源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三行

两个城里人有五天假,他们相约去散心。去哪里呢?城市他们肯定不去的,城市带给他俩的是吵闹、拥挤和忧伤。八年了,他俩仍蜗居在巴掌大的地方。

他俩把外出的地点选在大山里。从城市坐火车到小县城,又坐汽车到小镇,人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美。在小镇停留片刻,他俩坐着三轮车行进了不知多少时间,下车后,他们漫无边际地朝前走。斜阳里,风景无限好。

不知走了多少路,眼前的小河上出现一座小石拱桥,过桥,两座青山夹条小沟,溪水潺潺而出。沿着小溪,过山门,凉风扑面而来,旅途劳顿随风飘散。山间暮霭腾起,山雀呼唤,该是喊叫小雀回家了!

城里人A说:“应该找户人家,要点吃的。”

城里人加快脚步,过山嘴,远远就看到一户人家。城里人甭提多高兴。近了,城里人大失所望,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城里人A说:“难道山民还在劳作?”城里人B摇头。突然,B喊:“快看,那边山脚有人家。”A顺着B手指的方向,山脚果然有四五户人家,其中还有一座两层小洋楼。

城里人飞奔而去。到了,他们又瞪大眼睛,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人都哪去了?”“鬼才知道!”

又走了一段山路,一家家走门上仍是挂着一把把铁锁。就在城里人要绝望时,细心的A发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没锁,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这是三间土瓦房,借着月光,A毫不费力地解开铁丝,门开了。

城里人像盗贼般进入,屋内有床,有电视,有电话,有灶台,日常用品几乎全有。两个城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他们觉得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里。

橱柜里有鸡蛋、方便面。城里人生火,舀一瓢溪水,煮面;吃毕,两人无力地躺在床上,惴惴不安等着主人回来,他们想好了将要给予的惩罚。

夜深了,屋外依然静悄悄,银色的月光在窗户上,城里人沉沉地睡了。

城里人醒来时,天已大亮,屋外鸟雀欢唱。城里人没见到主人,A说:“屋主品格简直赛过七个小矮人,见我们睡着不愿打扰。”

他们一骨碌爬起,大门还是那样虚掩着。“或许主人走亲戚了,亲戚留下不许回来。”城里人惊讶地说,“我们赶快吃饭,逃吧。”匆匆吃饭,把门环重新用铁丝缠绕。

两人沐浴在晨曦里,沿着小溪继续走,到了小溪尽头,眼前是茫茫林海。

城里人吃惊地说:“怎么没有一个山民!”他们走过的每一处山脚,每一个土场,每一块凹地,见到大门上统统挂着一把铁锁。“难道集体大逃亡了?”四目相对,没有答案。

两个城里人又溜进昨晚的屋子,生火,做饭。第二天早晨,仍不见主人。 “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A欢呼雀跃起来,B恍然大悟。有这么好的地方,回蜗居干什么!城里人拨通公司的电话,大声说:“喂,小资本家,爷爷不干啦!”城里人放下电话放声大笑。

一天,A做了把万能钥匙,最终,他们把住地选在一户两层小洋楼上。小洋楼装饰优雅,生活用具齐全,还有几件瓷器、几幅字画做摆设。

城里人进入了所有屋子,屋内大同小异。后来,城里人把目光散落在沟壑、山洞、森林里,他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时间真快,要过年了。腊月里的一天,一群男女老少吵吵闹闹沿着冰冻的小溪回来啦!两个城里人慌乱地扛着米面逃进山洞,在洞口,城里人看到一拨拨山民唱着歌回来了。

过年了,山沟里灯火通亮,焰火绚烂,俨然一座山城。两个城里人悄悄溜下山洞,来到小洋楼外,见主人正在吃年夜饭,神龛上燃着蜡烛和一炷香;桌上饭菜丰盛,山民边吃边说着城市里的街道、超市、公园。

热热闹闹到正月初六,山沟里倏地安静。城里人从山洞里探出头,一户户人家正在锁门,一拨拨人悄然离去。

城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多道理是没必要弄明白的,他们又回到小洋楼,小洋楼里添置了好多生活用品,冰箱里有牛肉鸡肉等等。城里人又在山民的小洋楼里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一天,城里人在小洋楼里的电视里,看到一群似曾相识的面孔:男女老少一伙人,在城市广场上,蓬头垢面啃着方便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话,不仅交待了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更是突出了城里人对城市生活不满的态度。 B.城里人经过漫无边际的跋涉才到达风景无限美好的地方,作者意在表明世外桃源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抵达。 C.“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不仅写出了城里人找到新生活的欢愉,也照应了标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山村民风淳朴。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就非常放心地出门了。

8.山民是一群怎样的人?刻画这一群体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5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案:

7.C(A没有交代地点B并非作者的写作意图D“一户人家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不能体现“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

8.山民是一群在山村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却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的人(1分)。作用:(1)有利于情节上的完整,交代山民的家乡,使城里人的桃花源具体化。(2)有利于突出主题,城里人和山民都对已有的生活不满足,向往对方的生活,以对方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的桃花源。(3)照应标题,突出“寻找”的普遍意义。(答出两点即可)

9.我不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最后一段丰富了山民的形象。他们快乐地回到家乡,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却愿意在城里过着与之相反的生活,表现了山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②使小说情节完整。交代了山民离开村庄的目的。与城里人的行为相照应。③突出主题。城里人所追求的恰是山民所放弃的,山民所追求的正是城里人不珍惜的,表现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现有生活的厌倦,只是苦苦地寻找心中的“桃花源”。暗示了桃花源并非是可以寻找得到的,重在自己对待生活的心态。

【篇二】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受戒》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设计说明:

《受戒》是《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中的一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水秀”这个名字吗?对,它不是一人个人的名字,是一对七旬夫妇化名捐款带起爱心群体,它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2007年5月8日晚,威海市举办“博爱在滨城”大型公益晚会,诗朗诵《水秀,你在哪里?》让全场4000多名观众听得屏气凝神。“水秀”二字,究竟是老夫妇名字中各取一字,还是源自对威海山清水秀的情有独钟?大家纷纷猜测。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水秀”已逐渐成长为威海的一个爱心品牌。从一个个“水秀”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比五彩的大自然更美丽更珍贵的东西就是人的爱心,人性美才是世间最美的东西。

二、走近作者——感受思想中的人性“美”

1、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卒于1997年.师承沈从文先生.8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受戒》《大淖记事》等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成了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汪曾祺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曾对别人说过:“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作者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

三、把握情节——体味荒诞离奇的情节“美”

1、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

示例: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概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的故事。

2、明海出家做和尚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他的和尚生活并非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每日参禅诵经,和尚本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而《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些“错位”,对此,你们怎么看?

提示:①常规是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荠庵”却住着和尚。

②按戒律和尚是不杀生,而这里的和尚“年下也杀猪”,并且“杀猪就在大殿上”。

③戒律要求不邪淫,而这里的和尚不仅准备将来还俗娶亲,就是在庙里也可以由老婆。

④戒律规定和尚不能饮酒食肉,而这里的和尚“吃肉不瞒人”,大方得很。⑤他们不做早课和晚课,敲三声磬就代替了。

⑥庵里的负责人不叫“方丈”“住持”,而叫“当家的”。

⑦“当家的”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

⑧庵里有田产租给人,还收租放债

⑨他们也打牌赌博,三师父仁渡的牌技还特高。

⑩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

在作者的笔下,整个荸荠庵变成了一个世俗世界。对俗世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这里却无踪迹可寻。这个宗教圣地完全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描写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情节的“错位”之美,一个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

3、小说中对庵里没有清规戒律的描写占了小说一半的这种散文笔法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并不多见,作者以清淡诗意的笔触,对细小的景物的细描细绘,色彩清雅而不绚丽,描写精细而不华丽,以清新灵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诗意的山水画。

  汪曾祺善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出那纯朴的民俗,而明海与小英子的纯洁的爱情,也通过这种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得纯朴、温馨、清雅。

3、文中描写的明海和小英子以及小英子的一家的世俗生活与你印象中的生活有何差异?

提示:小说中的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体现。

在汪曾祺的笔下,明海是聪明、善良、纯朴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明海与小英子的诗意朦胧的的初恋情怀,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途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

五、解读“梦”源——探寻作品思想之“美”

1、小说的题目叫“受戒”但本文并没有围绕“受戒”来写,而“受戒”在结尾才出现,并且通过小英子来侧面介绍。而且偏偏在“受戒”之后,明海答应了小英子。这种违反常规的写法,其用意何在?

2、文章最后作者的写作说明意在说明什么?(联系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

提示:文革刚刚结束的1980年,无论思想界、文学界,都还有一些陈旧的教条束缚着人们的灵魂。汪曾祺先生曾经痛感于此,写下这“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他正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写这个僧俗之爱情故事,以超凡的勇气呼吁清除一切清规戒律的!

3、汪曾祺引用沈从文的话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的寂寞》)这“热情”和“悲痛”是什么呢?

提示:“悲痛”和“热情”是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悲痛”:因纯真、纯朴人性的丧失而产生的哀痛

  “热情”:在人们思想仍旧处于坚冰尚未融化时期,作者热切呼吁:解放人性,摒除束缚。

《受戒》展现的是一幅自然、平和、纯朴的生活画面及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用美丽动人的生活,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小说之所要写得如此美丽,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表现“一种顺乎自然、超功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关于〈受戒〉》),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小说所表现的对人生、社会的理性思考,即不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人生就不会潇洒,社会就不会平和。作者笔下的风俗民情愈美丽,愈表明破除各种桎梏的必要。

小结:如诗如画、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超脱和谐的世俗生活,天真纯洁、诗意朦胧的初恋情怀,这一切都是汪曾祺作品追求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一种体现,是作者乐观向上的心态自然流露。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性、和谐美好的世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景美、人美、情更美。

六、课后作业

汪曾祺曾经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本文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相似之处,可以从小说的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尝试写一段评论文字。

七、板书设计:

受戒

汪曾祺

小英子

明海

教学反思:

《受戒》的教学有不少值得回味和总结的问题。首先它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化小说,这种小说的写法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开始没有找到一根可以串联起来的线,所以第一节课时上得很乱,很失败。经过后来的思考,我决定把主线定为小说中的“美”,重点品味小说中的“美”把握小说中的景物美、生活美、感情美。

其次,小说写得很美,但解读他们的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对江南风俗民情如诗如画的描写上,还应透过作品去欣赏“背后”的“热情”或是“悲痛”。

但作品背后的“热情”或是“悲痛”学生课下预习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写的课后反馈得知,其实对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欣赏的只是小说的情节而已,甚至有的人对我说,在读完小说之后根本没有读懂。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汪曾祺小说的不重视情节,用散文化的语言着力来写格调,写印象,写感觉,写意境。要想把学生学习小说从只关注情节到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写法、感情上,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最后,每一次的备课都有收获。在备课方面,我在备《受戒》的时候,相应的也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并搜集了很多有关《边城》的资料,还对两篇小说进行语言、人物等方面的比较,进而对《受戒》这篇“散文化”的小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上课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究让我也有意外的收获。在解读“梦”的时候,有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最后的日期,推算出来作者所描绘的如世外桃源一般的乡村生活,其实并不真实。并列举史实加以证明,这让我心头一惊,学生的确很仔细,把不容易发现的问题给“挖”出来了。作为教师,我很高兴学生能有这样的学习态度,但同时也要自我反省。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想不到,往往不由自主地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而将自己的思考情不自禁地代替学生的思考,这个习惯是最要不得的。

【篇三】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 ) .

(2)林尽水源 尽( ) .

(3)芳草鲜美 鲜美( ) ..

(4)屋舍俨然 俨然( ) ..

(5)便扶向路 向( ) .

(6)寻病终 寻( ) .

(7) 便要还家 要( ) .

(8) 处处志之 志( ) .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4)无论:古义, 今义,

(5) 鲜美:古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答: 答:

(1)、

(2)、

(3)、

(4)、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

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5)、 答: 否得以实现? 答: 答: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全、都) (5)便扶向路 向(沿、顺着)

(2)林尽水源 尽(消失) (6)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3)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7)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4)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名词作

动词)

2、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业等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妻子一人

(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 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4、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

5、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

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

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

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能否得以实现?

【篇四】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7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津津乐道_;意义不同的成语_道听途说__。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8.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

不闻世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落......

9.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英缤纷 ⑧仿佛若有光 ⑨屋舍俨然 ⑩阡陌交通 ⑾桑竹........答:“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之属 ⑿黄发垂髫 ⒀便要还家 ⒁来此绝境 ⒂无论魏晋..........《桃花源记》练习

⒃诣.太守 ⒄欣然规.

往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 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答:作者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没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段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他们怕桃园以外的人来扰乱破坏这里的安宁、幸福的生活。 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5、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6、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人物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7、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8、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9、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10、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字定,快乐。 11、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12、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篇五】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①《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桃花源记》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⑥《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⑦《桃花源记》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②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桃花源记》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⑨《桃花源记》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⑩《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12).《桃花源记》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

(13).把《桃花源记》四段的大意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篇六】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综合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2.。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 ;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 ;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

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

14、翻译下列语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练习答案

1.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甚异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外人间隔。

6.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

7.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8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1)继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2)继续桃源人的幸福美好生活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

9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10、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三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

12、 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13、 不多余,这样写是为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渲染,增强表达效果

14.略

字词练习答案

二.1.豁然开朗2.落英缤纷3.世外桃源4.不足为外人道5怡然自乐6.无人问津三.1.如此:这样,像这样2.交通:交错相通,邮电运输事业的总称3.仿佛:隐隐约约,好像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连词5.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入的境地6.妻子:妻子和子女,男子的配偶6:鲜美:鲜嫩美丽,味道好7:不值得,数量不够,不充足四.然:词尾的样子,穷:形容词作动词,前:名词做状语,异:意动用法五.1.寻:寻找,不久2.遂:终于,于是3.舍:舍弃,房屋4.为:作为,介词不译

【篇七】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要点回归:

一、字词积累:

缘:沿着。

复:又 落英:坠落的花瓣。 俨然:整齐的样子。

悉、咸:全、都。

要:通“邀”,邀请。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语:

延:引进。

不足:不必、不值得。 志:做标志。 问津:问路。 扶:沿、顺着。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属:类。 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怡然:愉快的样子。 邑人:同乡的人。 无论:更不用说。 向:原来、旧。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髫:古时候指小孩下垂的头发。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寻:随即,不久。

二、常识积累:

1. 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

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2. 完成下面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成年男子的配偶

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绝境 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三、自主梳理课文提纲:

课堂训练:

一、 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⑴ 写渔人见到桃花园林的美景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 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⑷ 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⑸ 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 本文与苏轼《水调歌头》中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疑问句相类似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⑺ 写桃花源自叙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⑻ 本文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二、 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第二段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用自己的话概括。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2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4、请结合本文谈谈桃花源内居民的特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表现桃源人的勤劳。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桃源人的快乐。

5、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6、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7、桃花源人为什么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8、作者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9、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它代表着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0、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12、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13、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1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16、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篇八】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 《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又名潜 字 元亮 ,私谥 靖

节 ,自号 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 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 的时代,本文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 中的“ 序 ”。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现在用来比喻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

的世界 。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沿着 )( 航行 ) 2夹岸数百步( 两 ) 3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4 落英缤纷( 落花 )( 繁多的样子 ) 5复前行( 又 )6欲穷其林(穷尽,走

到头 )7 林尽水源( 尽头 ) 8初极狭( 刚 )( 狭窄 ) 9才通人(仅 )10土地平旷( 开阔 )1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2桑竹之属( 类 )13悉如外人

( 全、都 )14黄发垂髫( 指老人 )( 指小孩 )15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交

错相通 )16乃大惊( 于是、就 )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18咸来问讯( 全、

都 )19率妻子邑人( 率领 )( 妻子和儿女 )( 同乡的人 )20来此绝境( 与世

隔绝的地方 )21遂与外人(于是、就 )22乃不知有汉( 竟 )23无论魏晋( 不

必说,更不必说 )24延至其家( 筵请 )25此中人语云( 告诉 )26不足为外人道

也( 不值得 )27便扶向路( 沿、顺着 )( 从前的、旧的 )28处处志之( 做标

志 )29及郡下( 到 )30诣太守( 到 )31遣人随其往( 派 )32寻向所志( 寻找 )(标志 )33欣然规往( 计划 )34未果( 没有实现 )35寻病终(随即、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不久 )36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 愉

快的样子 )38遂迷( 终于 )39后遂无问津者( 问路 )( 渡口 )

三 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

朗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渔人甚异之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 才通

人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

此相似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 辞去 。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遂迷 不复得路 。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乐 。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

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请分别指出其内容。自然环境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乐 。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 ;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豁然开朗

四 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 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 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 到 访

问桃花源 ,再到 离开桃花源 ,到 再访 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 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 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

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

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 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

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

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 和追求理想社会。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

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

幸福的生活。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

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

削 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

实现的。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

表达自己的感受 芳草鲜美桃花林 土地平旷世外源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

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

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寻找桃花源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