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zhǐ)骈死于(pián)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sì)其真无马邪(yé)
2、反复诵读课文。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检查导入:
1、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背景: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
1、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
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1、提问背诵课文。
2、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二、学习研讨:
三、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2、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1)、示例:不以千里称也。
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②是马也,虽有……。
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④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三、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学习以事喻理的写法。
训练片段: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①,而刖其左足②。及厉王薨③,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④。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⑥之以石,贞士⑦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⑧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诳:欺骗。②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③薨:周代诸侯死叫薨。④泣:这里指眼泪。⑤奚:为什么。⑥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⑦贞士:坚贞之士。⑧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明确:《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2、《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四、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dàn)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zhǐ辱于(祇)槽lì(枥)其真无马yé(邪)
2、解释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而:①而伯乐不常有:可是
②执策而临之:鞭子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连词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因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疑问
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猜测
尽:①尽粟一石:吃完食:①食不饱:吃
②不能尽其材:竭尽②食马者:通“饲”,喂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它鸣叫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明确: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邪能耶,表疑问
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马”的成语(四个)和诗句(至少两句)。
明确:成语:一马当先千军万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走马观花马到成功
诗句: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阅读《马说》,完成文后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2)、《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明确:可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以用问号,即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鸿琳
【篇二】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课堂练习
做课后第二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第二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关人才的警句。
二、新课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三、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无限痛惜──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教学后记
刘维萌
【篇三】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精品优秀教案
马说精品教案
课 题 :《马说》 课 型:讲读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卢艳辉 审核:初三语文组 2009-8-28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 槽枥 ( cáo )( lì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í ) ( sù )( dàn )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 ..
2、反复诵读课文。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检查导入:
1、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背景: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
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
1、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 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1、提问背诵课文。
2、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二、学习研讨:
三、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2、 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1)、示例:不以千里称也。
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② 是马也,虽有。
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③ 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④ 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三、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学习以事喻理的写法。
训练片段: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①,而刖其左足②。及厉王薨③,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④。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⑥之以石,贞士⑦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⑧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诳:欺骗。②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③薨:周代诸侯死叫薨。④泣:这里指眼泪。⑤奚:为什么。⑥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⑦贞士:坚贞之士。⑧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明确:《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2、《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四、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 (sù ) (dàn )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
zhǐ辱于( 祇 ) 槽lì( 枥 ) 其真无马yé( 邪 )
2、解释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而:①而伯乐不常有:可是 ..
②执策而临之:鞭子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连词 ..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因 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
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疑问 ..
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猜测 .
尽:①尽粟一石:吃完 食:①食不饱:吃 ..
②不能尽其材:竭尽 ②食马者:通“饲”,喂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篇四】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黄骅市羊二庄镇杨庄中学 张英
一 、教学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同时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力求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理解文章寓意,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其中目标1、目标2为学习重点,目标3为学习难点)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展示图片, 马年说马——引出课题,介绍文体。
(二)走进文本:
1、顺读文章
(1)裸读,学生在毫无提示的情况下,打开课本直接读。
(2)纠读,师生共同纠错订正(针对字音和停顿)。
(3)自由读,自己朗读一遍,同桌互读一遍。
(4)选读,同学们可以选择某一段落或全篇读。(既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同组结伴展示)。
(5)教师范读。
2、研读文章
(1)解读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竞答,分必答和抢答)
①重点字词 A、马之千里者 B、世有伯乐 ...
C、然后有千里马 D、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 辱: .....
E、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槽枥: ...
F、不以千里称也 以: 称: G、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尽: .....
H、才美不外见 才美: I、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 等: G、一食或.....
尽粟一石 或: K、策之不以其道 L、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
M、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 通: N、执策而临之 ...
O、其真不知马也 P、安求其能千里耶?安: ..
②一词多义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临之( )
之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其 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 ③通假字: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
B、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示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D、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④句子翻译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译文: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E、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马说教案设计
(2)品读寓意
①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②思考问题,分析文章(小组讨论,任选题目)
A、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B、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C、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注:让我们再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吧,记住我们千里马的不幸
1、要读出对这些饲马者的谴责与不满。
2、请注意句式的选择:许多“不”字的使用,表达出了强烈的否定语气。
D、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
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注:第三自然段蕴藏着对驭马者无知、傲慢的憎恶、鄙视与嘲讽,请大家来试
一试:
1、内养情感;外修语调、快慢、轻重、紧张舒缓;读时物我两忘
2、用排比修辞刻画了驭马者的愚妄
E、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F、全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文本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你认为怎样才能多出人才?怎样才能人尽其才?
(四)收束全文
全班同学根据投影提示齐备全文。
七、板书设计
马说
顺读—-说马
研读—-谈人才 韩愈 (托物) (寓意)
【篇五】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案
23.《马 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半期考试已经结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除了结合考试分析自己学习的得失之外,我们还要积极投身到学校运动会的筹备工作中去。谈到运动会,我想问一下,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哪些著名的运动员?
姚明被称为“中国高度”,王励勤被称为“中国的力度”,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
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1、是教练发现了刘翔是个练跨栏的人才,如果没有教练发现他,他也不可能成功。 学生2、如果没有教练对他加以正确的、科学的指导,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二、新授
1、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教师:我们学过的“说”有哪些。
学生: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学生:读资料: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2、朗读指导: (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第1—3组齐读。
(2)听朗读录音,注意小黑板上加点字的准确读音,抽生写拼音。 齐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3 师生共同解决所提出理解困难的问题。
4、理解课文内容时,应注意本文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找一找本课中相同的词语出现在不同地方的句子。
(1)称:不以千里称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著称/相称)
(2)食:食马者千里而食/食不饱,力不足/一食或尽粟一石(同“饲”,喂养/吃/吃一顿)
(3)尽: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竭尽/吃光)
(4)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鞭打/鞭子)
(5)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它的/加强语气,难道)
5
(1)哪一句话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为什么千里马并不多?
<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交代了千里马并不多,常常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认识,那就是:正因为伯乐不常有,才导致了千里马不常有。作者的这种观点,放在“说”这一类议论性的文体中,我们应算作议论文的哪一要素?(论点)
(3)千里马要能日行千里,必须要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文中谈到了千里马的特殊食量,原句是什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然而“食马者”是怎么对待“千里马的”?(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马者”的做法导致了什么后果?(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甚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文章从三个方面归纳了管理马的人的错误,那就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提炼文章主旨:
这些“食马者”、“执策”者根不知道他们的错误,甚至还如舞台丑角般地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大声感叹:“天下没有好马!”作者用一反问句式来得出结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既然关于伯乐与马的故事早就有了,那么韩愈再用《马说》一文来谈“伯乐相马”,岂不显得多余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说学贯古今,才高八斗,便他长期得不到任用,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君难遇。在这种心情之下,他写下了《马说》一文。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虽说文章发泄的是韩愈个人落寞不
遇的怨愤,但由于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文章起到了为所有怀
四、作业布置:练习册上本课除“拓展延伸”部分的练习题。
【篇六】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篇一:《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 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 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 《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
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
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 再来。“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就可以了。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生准备)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 (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
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
是指囚犯。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
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 (学生画圈连线)
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
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
理解为“那是”。
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
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 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马说教案设计
师:四组了,还有!
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的“其” 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你再考虑一下。
生:“故虽有名马” 和“虽有千里之能” 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 的意思。
师:“虽然” 和“即使” 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好,再来!
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
师:两个“之” 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 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常” 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而伯乐不常有” 的“而” 是“然而”,“执策而临之” 中的“而” 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 也是不同的。还有一组。“千里之能” 的“能”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的“能” 不同。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 的意思。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好,这就叫“辨析积累”。 第三,翻译积累(大屏幕显示)。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好,开始讲。(学生开始译说) 师:好,下一步是“背读积累”。这篇课文要背下来,背诵课文要讲究科学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首先想一下课文共三段,这是它的三个层次。第一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马说》中有?个“不” 字,那么就要抓住这?个“不” 字来背课文。第一段的圆个“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第二段有缘个“不” 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后一段有源个“不” 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食马者是那样地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非常愤慨。抓住“不” 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学生开始读背)
师:好,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学生开始自由默背) 师:好,现在试一下。(学生开始齐背)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老师还要讲几句话,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写法。整篇文章用“不” 字串起来,通过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表达了作者呼唤伯乐的情感。作者他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的人出现! 这一节课,我们从“诵读”、“积累” 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体味与研讨,学习了《马说》。谢谢大家!再见!
篇二: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课堂实录 余映潮
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 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 《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
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
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
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 再来。“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就可以了。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生准备)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三个同学上台,马说教案设计
分别读第一、二、三段)
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
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 (学生画圈连线)
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篇七】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天宫寺中学东校区宋淑芳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生说一说韩愈的有关资料
三、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注意字音及停顿)
2.生初读 正音: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 食马者
3、指名读
4、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也,表判 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5.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惋惜 )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 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板书: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
四、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 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总结: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有
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五、 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
2、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六、作业:
1、读《马说》有感
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七、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马说》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篇八】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正确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 理解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读—译—议—点拨—练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两篇关于“说”的文章,同学们知道吗?对,有《爱莲说》、
《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说” 的 文章,就是韩愈的《马说》。
2.解题:请同学们说说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学生理解后,教师多媒体展示)
点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
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设计意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篇关于“说”的文章,让
学生知道“说”这种文体的特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3.简介作者(学生介绍后教师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
4.预习检测(多媒体展示试题,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才美不外见 ( )
其真无马邪(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划出些列句子停顿的节奏线: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通过读整体感
知课文大意)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的节奏线;读出感情
1).听朗读录音马说教案设计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学生再读 4)齐读
6.疏通文意(学生前后桌四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结合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
2).不理解的可以做个记号
3).教师解答疑难
7.学习检测一:(多媒体展示试题,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掌握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情况,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
汇。)
1).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 食马者 (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 以 不以千里称也 ( )
执策而临之曰 ( ) 策之不以其道 ( )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8.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任用。很可惜有“忧天下
之心”的他终未被任用。当时奸佞(nìng)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对此加以揭露和抨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
处境,来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为理解下面的问题铺路搭桥。)
9.问题探究(多媒体展示试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这七个问题在内容上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把作者蕴含文中
所要表达的感情逐层的给揭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点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呢?说明了什么?
点拨: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说明伯乐对与千里马的重要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点拨: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5).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点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文中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分别指什么?
点拨: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7).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什么的写法
点拨:作者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 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
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mèn)之情。
小结: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马说》
中的一句话说就是?
拓展:(学生畅所欲言)
在封建社会竞争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韩愈只能将出仕的
机会寄托在伯乐身上,如果你是千里马,在当今这个社会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才,不要坐等伯乐来发现
自己,立足现在充实自我,抓住时机表现自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老师寄语:同学们,社会为你们搭建了一个大舞台,等待你们去施展才华,
只要你们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立足现在充实自我,抓住时机表现自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板书 托物寓意(写法)
伯乐__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怀才不遇
千里马—人才
马 说壮志难酬
韩愈
食马者__无识人才、埋没人才的人五.
我在讲授《马说》一课时,力图摆脱以往古文教学的藩篱,变传统为创新,
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学少教,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我校的语文教学采用的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时也才用了这一教学模式,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学,提前把课堂上要学
习的内容先学习了,容易的就解决了,不能解决的上课和老师同学一起解决,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有的放矢。
教师的串讲势必会让学生以听记为主而忘记思考,而小组讨论能有效弥补这一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质疑互解,以学代教。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又解放了老师。
我在教学时还注意挖掘语文学习资源,联系社会实际,努力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最后的拓展延伸题就紧扣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的去思考,把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不足之处:对学生重点词句掌握环节检测力度不够,朗读时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