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五种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题目:结合你所知道的例子说说下列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说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解放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答:(1)“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不要再邮寄拐杖了,因为父亲身边有我。
说明作者愿作父亲的拐杖,时时刻刻陪在父亲身边。 理解句子有以下几种方法: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理解课文句子
2、《匆匆》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 “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联系生活我们可以想到哪些“不确定”,例如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因为桃花心木已经适应了环境,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所以不会枯萎了,也说明了种树的人种树成功了。
6 北京的春节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12 为人民服务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②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③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我们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⑤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⑥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理解词语的方法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这段话不光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还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
④“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如果说,整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那么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加深了我们的感受。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
⑤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第
二种方法;
抓关
键词语理
解(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说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解放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
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
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
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
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⑥
【篇二】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
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
⑴词素法:先对词语中的每个词素进行理解,然后整体理解。如“置之不理”一词先分别理解每个字意“置”--放置,“之”--指它,物品,“不”--表否定就当“不”理解,“理”--理睬、过问。因此“置之不理”的意思就是“把那个东西放置在一边不去过问理睬,让它自生自灭。”
⑵重点字词法:重点分析理解重点的字。如“赞叹不已”一词先理解重点字词意“不已”中的“已”--指停止,“不已”--不停止。因此“赞叹不已”的意思就是“不停止地称赞或赞叹不停。”
⑶语境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理解,这就是“词不离句”“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如“这块不毛之地,不可能种粮食。”中“不毛之地”一词的理解就应放入句中去体会,不能种粮食就是说很荒凉,不肥沃。因此“不毛之地”的意思就是“土地荒凉,不肥沃,连草都不生长。”
⑷引申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对词语进行理解。如“千钧一发”一词先理解本意“钧”--是重量单位30斤,千钧重的东西吊在一根头发上。这样理解不够,还得想想这“千钧重的东西吊在一根头发上”说明了什么?--情况十危急。因此“千钧一发”的意思就是“形容情况十分危急。”
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灵活运用的,有时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而最多的是“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体会”。
【篇三】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2
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解释词语的方法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1、分析综合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 “横切面”——横着切留下的面。“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悠然——悠闲的样子;“安然”——平安的样子;“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当然——应当这样;骇然——惊讶的样子……“新闻”——新听来的事;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2.同义换词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 “清晰”——非常清楚; “举荐”——推荐。 “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沉寂”,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立刻-马上;眩目-耀眼等。
3.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不生疏”——熟悉,“隐藏”——不暴露、不败露; “娴熟”——不生疏;“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清醒”就是没有昏睡,“干燥”就是不潮湿。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4.拆拼法。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焦躁”——焦虑、烦躁; “优雅”——优美雅致; “辞职”——辞掉职务; “难
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幽雅,幽静文雅。“漫游”一词,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勘测-勘探和测量。
5.重新组合法。 “循规蹈矩”——循蹈规矩; “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 “心满意足”——心意满足; “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 “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6.成语一般要分三步解。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练习3“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练习4“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7.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蜥蜴是绿的,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专心致志”就是“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诗,朗读这段课文“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
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8.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9.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如: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10.语境联系法。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11.说明解释法。指用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词语的意思。对有些成语和名词还需要指明词语的出处、演变过程,现在的意思等,以防望文生义。
如:上腭-口腔的上部,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统称上腭;
班门弄斧-古时候某人在巧匠鲁班门前摆弄斧子,现在指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12.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13.定义法。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只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还可以有这样几种:
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
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三、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理解词语的方法
四、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壁”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另外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也可以说是对词语的理解。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尤其注意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一)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适用的对象不同
如:终生 终身
“终生”是就事业来说。如: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终身”是就切身大事来说。如:婚姻是终身大事,应慎重考虑。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妨碍 妨害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的休息。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伤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浓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如:年龄 年纪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有两颗银杏树,枝繁叶茂,看上去它的年龄足有千年。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你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小伙子哪敢怠慢!
二)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词语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无所谓美丑好坏,不含褒贬的词)。如:沟通 勾通 “沟通”指使双方相通,是中性词。“勾通”指暗中勾结,是贬义词。如:科研部门应经常与生产单位沟通情况。(这里就不能用“勾通”了)
2、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
词语按语体色彩分为:口语、书面语、文学语体、科技语体 如:家乡 故乡
“家乡”侧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 如:我14岁就离开了家乡,参加了革命。 “故乡”侧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成长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常见于书面语中。如:我生长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
三)从用法上加以辨析
如:阅历 经历 作动词时,“阅历”只用于人,着重指自身听过、见过或做过的事。“经历”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用于人时,着重指自身经历或承受过的;用于物时,着重指发展演变过程。
作名词时,“经历”着重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情;“阅历”着重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词语题关键在于词汇量的积累,其重点在于辨析近义词词义的细微差别。“语言知识及运用”大部分重在基础性,词语备考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最基础最常用的词语上。
【篇四】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上传: 陈小娟 更新时间:2014-12-31 12:50:10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在课堂尽力回避或“滑”过的一个环节。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为此,新课标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的要求。许多专家也呼吁: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词义,淡化脱离语言环境的解释词义。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融句段、字音、体验、情景、课文内容于一体,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
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词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可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得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理解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去体会和感悟了。我们研究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是我参与课题实验以来对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教学这一块的实践和研究。
一、 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看图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2、比较辨析理解法:
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3、生活体验法:
所谓生活体验法,是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
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4、分解字义理解法:
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5、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这是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胜于字词典中理性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方法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智慧。
6、结合做动作理解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7、朗读理解法: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体验。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词语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词语意思及词语中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如:教学《兰兰过桥》一文中的“惊奇”一词,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理解词义后,进行点拨:“"惊奇"这个词的程度可远远比"吃惊"深,所以我会这么读这个词语。”随即范读这个词语(范读时语气稍夸张,带有面部表情),学生试读。在这样反复地朗读中,学生对“惊奇”这个词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8、换词法: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特别是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教学《王二小》一文中“常常”一词,我在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后。”“"常常"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很容易地说出“经常”、“每天”、“天天”等一系列近义词。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老师还是要告诉你们"常常"这个词所表达的"常"的程度远远要比你们所说的词语深得多”。这样,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常常”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明白了词语间的细微区别。
9、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法:
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体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10、借助经验理解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当然,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因为凭语感解释词语,那才是最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 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师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如何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之后,他们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也是需要一个理解、实践、感悟的过程。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在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时,学生的方法就很多,如同义换词法,学生找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等;有的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是在课文中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等很多种颜色”;有的用看图法来理解:“看课文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显示的就是很多颜色,十分美丽”;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来理解。。。
案例二:
如我在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在理解小熊“乐坏了”一词时,我就启发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孩子们的方法令我大吃一惊。有孩子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用做动作来理解。我把小熊高兴的劲表演出来。”于是他就高兴得跳起来,而且手舞足蹈。没等这个孩子表演完,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从他的动作表演中,我知道了小熊特别高兴,而且从课文的插图中也看出小熊脸上乐开了花,就叫做“乐坏了”。我用看图法来理解的。”这时,又一个孩子连忙说:“我知道了,“乐坏了”就是“高兴极了!开心极了!”我用换词法来理解。”此时,我看孩子们的思维已经打开,而且很活跃,我就顺势利导,“那除了换成“——极了”,你还可以用“很——-”“太———”“——-不得了”来换吗?接着,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换,我来。。。。”最后,我班的小小朗诵家站起来说:“伙伴们,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了这个词,我也要用我的拿手本领为大家展示一下了,我就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这个词语吧!”这时,我接着她的话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读才能表现出小熊的“乐坏了”了呢?”她自豪地说:“我觉得应该带着高兴地语气去读,而且带要带着快乐的表情去读,才能表现出它的“乐坏了”。“那好,你就给大家示范一下吧!”于是,这个孩子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有表情地做动作,读后,大家都为她的表演读鼓掌。最后,全班都有感情地表演读出了这一段,使课文教学达到了高潮。
案例三:
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脱鞋绾裤”一词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绾”字。
生1:我用查工具书来理解。就是“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师:你从字面上理解了!遇到不理解的字查字典,真是好方法!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吗?
生2:我用换词法来理解。就是“卷”的意思。
生3:我也用换词法。我换成“挽”。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如联系一下你们平时过小河沟时、、、
生4:我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涨水后,我下河沟去捉鱼,就要脱掉鞋子,卷起裤脚才下去。
生5:我也用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我们上学要过一条小河沟,如果是涨水后,我就要把鞋子脱掉,把裤脚挽起来了。
、、、、、、
这三个案例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而这不仅仅是理解词语了,而是通过理解词语让孩子感悟到了课文的情感,自悟出了怎么感情朗读了。因此,这个环节有效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唤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智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三、 鼓励学生探求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当学生的头脑里装满足够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感悟词语的意思了。我们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就充分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当然,这样还不够,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出更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自己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此,我在课题实验阶段,在班级就搞了一个“群星闪烁我最亮—–学习方法星星榜”的活动。如果被其他同学认可,那么你创新的方法就可以上“学习方法星星榜”了。这样,我班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敢于创新,在学习中自己创新出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他们自己命名,如什么“就地取材法”、“描绘法”、“拆拼法”、“重新组合法”、“说明解释法”、“比喻法”、“举例法”、“造句法”、、、、、、现在我班的“学习方法星星榜”上占满了孩子们自己命名的学习方法了。学习方法多样化在这里灵动了。我想,这样一种成就感不仅仅是让大家有了激情去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化为了一种享受快乐创新的过程,更是一种分享成功的幸福。
总之,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理解词语是开启课文的金钥匙。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对于我们正在打语文基础的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灵动地运用并且深化开去,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解词语的能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的。一篇课文中要用到很多方法,就是一个词语在理解时所用方法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去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词语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五】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词语方法
拆拼法: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例如:
(1)焦躁——焦虑、烦躁。
(2)优雅——优美雅致。
(3)辞职——辞掉职务。
(4)难免——难以避免。
(5)恳求——恳,诚恳;求,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
(6)幽雅,幽静文雅。
(7)漫游——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8)疾驰——疾,飞快地;驰,奔跑。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9)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10)勘测——勘探和测量。
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例如:
(1)不生疏——熟悉。
(2)隐藏——不暴露、不败露。
(3)娴熟——不生疏。
(4)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
(5)镇定——是不慌乱。
(6)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
(7)清醒——就是没有昏睡。
(8)干燥——就是不潮湿。
(9)模糊——不清楚。
(10)崎岖——不平坦。
同义换词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例如:
(1)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
(2)清晰——非常清楚。
(3)举荐——推荐。
(4)疲惫——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
(5)沉寂——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
(6)立刻——马上。
(7)眩目——耀眼。理解词语的方法
分析综合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例如:
(1)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
(2)“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
(3)魅力——魅,传说中的鬼怪;鬼怪惹上了,是无法摆脱的,即“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4)横切面——横着切留下的面。
(5)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安然——平安的样子;
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
当然——应当这样;
骇然——惊讶的样子……
(6)新闻——新听来的事;
(7)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
(8)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9)别致——特别的情趣。
兴国安邦——先解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家。整个词是,国家兴盛安定。
(10)酷爱——酷,极,程度深;爱,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篇六】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4、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5、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6、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7、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8、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9、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10、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
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是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是语文测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学生仅仅掌握方法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点评: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方法,就是一个词语在理解时所用方法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情境,并灵活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词语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