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作鉴赏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篇二】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执教者:江苏盐都县教研室杨万扣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作者邮箱:sdjywk@163.com
【篇三】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 苏轼o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
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篇四】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等赏析
五、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蝉娟。
1、前小序,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字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
3、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4、“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借用李白的什么诗?答:借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听杯一问之。”6、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什么?答: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7、下几句朗诵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8、对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9、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这里,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考题:1、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3、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水
调歌头》中被千古离人传诵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月遥祝兄弟平安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贾庆林在讲话中也不忘给与会的台湾朋友送上节日问候,并用北宋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结尾。“又是一年月圆时,共同祝愿两岸同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9、苏轼在《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中写下的寄寓离情,却释离怨,从美好的想像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②《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作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十五、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依据,并说明理由(C)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D.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理由:其余三项均属豪放派风格,而C项属于婉约派。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B. 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壮志。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D.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3、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的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 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 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 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满怀豪情,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的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5、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事?答:指的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6、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挑灯看剑、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7、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秋”字点明是“秋高马壮”的时候,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8、“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壮志难酬的悲情。9、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试结合词的内容,从题材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说一说其“壮”在哪里?答: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听角声、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
骑快马,挽强弓,情景都极勇猛、凶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用了对偶、互文、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马快弦急,写出了战斗的激烈。11、请结合全词解释“壮词”的意思,并从文中找出体现“壮词”的语句。答:壮词就是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1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并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写出你心中的辛弃疾的形象。答:辛弃疾的形象:(1)南宋爱国词人;(2)豪放词的代表人物;(3)文武双全的英雄;(4)有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5)具有杀敌报国的大丈夫气概。1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13、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13、《破阵子o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 两句,道出了辛弃疾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成为千古名句。14、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写到梦回阵营的词句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作者是爱国将领,对功名也很看重,如能一战获胜,收复中原,既可以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又可以使自己名垂青史,那多好啊,但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冷酷的现实中。最后一句,以沉重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15、本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认真品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这是一首“壮词”,其“壮”字主要体现在:“壮”在场面——看剑、吹角、分炙、奏乐和沙场秋点兵的壮大场景;“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快马,挽强弓;“壮”在志向——为国立功,成就英名;“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挛。
十六、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鉴赏】:诗的前四句紧扣黄鹤楼落笔,托想空灵,寄兴高远。五、六句转写登楼所见之景,对仗工巧而意境浑融阔大。七八句关合登临思乡之意,情韵悠长。诗中深含一种世事无恒常,游子无定止的人生感喟。【考题】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与此诗句有相同意
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李白如何称颂崔颢的《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的家乡汴洲在武昌东北,从黄鹤楼上隔江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能想见故乡。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相思,末句用烟波浩淼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6、解释下面的词语。①、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②、乡关:家乡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楼见到的汉阳晴串和鹦鹉洲的景致。(Ⅹ)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情绪。(Ⅹ)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
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X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十七、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句中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2、诗一开始 国破 二字点明时间。城春草木深 点明季节。3、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4、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象,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后草茂人稀,荒凉的社会状况。5“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感人。6、下面的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作者却“溅泪”,“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答:恰当。因为诗人感时伤怀,久别思乡,美好的景物不但不能使他高兴,反而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8、杜甫历来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两个称谓的理解。答:杜甫被尊为“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如《春望》就是写安史之乱中国都沦陷的萧条景象及诗人感时忧国的感情。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由花到鸟。10、请展开想象,描述尾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海梳鬓插簪。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
和 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
忧国思家
的感情。 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这两句从花鸟的角度写出了国破家亡带给人的伤感,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后而落泪惊心,触景伤情,诗的含蕴丰富。②国破家亡的时局,因作者感时,故看花亦溅泪;惟其恨别,故听鸟鸣也为之惊心。这句写花不是写花,写鸟亦非写鸟,以己观物,以物拟人,物我合一。这种情景交融营造的意境丰满充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12、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真切地表达出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训的心情。战火频乱,消息隔离,久盼亲人音训,却迟迟不来,心内迫切,这是“安史之乱”后每个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十、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词语: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史书
寥落:稀少
四周星:四年。2、首句从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干戈寥落”四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遗憾。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C)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职务以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里面。
D.尾句的意思是“现在我以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我对国家
【篇五】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篇六】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鉴赏 苏轼
水调歌头 苏轼
鉴赏:
赏月诗词往往是孤寂愁怨的,而苏轼这首词中的月仿若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极致人性化。再者,丙辰佳节里,孤影自酌已非本文的基调,反倒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真真正正洒脱率性的东坡先生。
上片着重写天上,借月抒怀。一开始,苏轼就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辽阔的太空的世界,自然地引出下文:天上的宫殿如今是哪一年?于是苏轼“欲乘风探寻,无奈高处不胜寒!”只好大醉以缓愁苦,恰恰反映当时他正处于“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徘徊困惑的心态。然而,苏轼终究是豁达清醒之人。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清晰点出天宫再美也抵不过人间真情!苏轼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苏轼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下片情景交融,意在人间。笔致回环,巧妙地由写实转为写意,将实景化情,意味生长!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也跟随着推进,无眠而情生。尤其是当月光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一股复杂的忧愁袭来,相思,不得志,无以言尽。接着笔锋就一转,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循环,来自我宽解,安慰自我不伤感。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苏轼不仅倾述对远方兄弟的思念,更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可见,全词运用形象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并与人间、天上、人和时空进行联系,使整首词的意境豪迈大气。同时也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升华到探索人生观的高度,充分展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祝愿。
【篇七】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练文雅:(宋)苏东坡《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望月时候创作的,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这首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让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我领悟到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用月喻人生动形象。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很喜欢的句子,它表达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而且这句词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认为《水调歌头》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篇八】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