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中考文言文梳理
初三中考文言文篇目作家作品梳理 答案
初三语文中考文言文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出自课文《 核舟记 》,作者是明朝 (时期)
的 魏学洢 ,这篇课文选自 清朝 (时期)的 张潮 编辑的《 虞初新志 》 。
2、“苏子夜坐,有鼠方啮”出自课文《 黠鼠赋 》,作者是 北宋 (时期)
的 苏轼 ,他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与他的父亲 苏洵 、弟弟 苏辙 、合称“ 三苏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宋代的
欧阳修 、 王安石 、 苏洵、 苏轼 、 苏辙 、 曾巩 。这篇课文选自《 东坡全集 》 。
3、“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出自课文《 周处 》,这篇课文选自《 世说新语》,这部著作是 南北朝 (时期)的文学家 刘义庆 编撰的 。
4、“金溪民方仲永”出自课文《伤仲永 》,作者是 北宋 (时期)的 王安石 , 他字 介甫 ,号 半山 ,是当时著名的 政治 家, 文学 家,这篇课文选自
《 临川先生文集 》 。
5、“晏子将使楚”出自课文《 橘逾淮为枳 》,这篇课文选自《 晏子春秋 》,晏子,是
春秋时期 (时期), 齐 国的 政治 家。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自课文《 陋室铭 》,作者是 唐朝 (时期)的 刘禹锡 ,他是当时著名的 文学 家, 哲学 家,这篇课文选自《 全唐文 》 。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出自课文《 爱莲说 》,作者是 北宋 (时期)的 周敦颐 ,他是当时著名的 哲学 家,这篇课文选自《 周元公集 》 。 陶渊明, 是 东晋 (时期)的著名诗人。“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说明事物 也可以 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
8、“舜发于畎亩之中”出自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是 战国 (时期)的 孟子 ,他名 轲 ,是当时著名的 政治 家、 思想 家,这篇课文选自《 孟子 》 。 这部书是 儒 家经典之一。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出自课文《 小石潭记 》,这篇课文选自《 柳河东集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唐 朝的 柳宗元 ,他字 子厚 ,他曾经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 》、《 钴鉧潭记 》等八篇,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 永州八记 》。
10、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出自《 论语 》。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均出自《 孟子 》。
11、“邹忌脩八尺有余”出自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选自《 战国策 》,此书相传是 西汉 时期的 刘向 编订而成。
12、“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出自课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 ,他是 儒 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篇课文选自《 孟子·梁惠王下 》。
1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出自课文《 公输 》,作者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 墨子 ,他是 墨 家学派的创始人。这篇课文选自《 墨子·公输 》。
14、“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出自课文《 庄子钓于濮水 》,作者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 庄子 ,这篇课文选自《 庄子·秋水 》。
15、“十年春,齐师伐我”出自课文《 曹刿论战 》,这篇课文选自《 左传 》,此书相传是 春秋时期 时期的 左丘明 所作。
16、“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出自课文《 桃花源记 》,作者是 东晋 (时期) 的 陶渊明 ,这篇课文选自《 陶渊明集 》 。
17、“永州之野产异蛇”出自课文《 捕蛇者说 》,作者是 唐朝 (时期)
的 柳宗元 ,这篇课文选自《 柳河东集 》 。说,是一种 文体 ,可以 发表议论 , 可以 记事 , 议论 、 记事 都是为了 说明道理 。
18、“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出自课文《 岳阳楼记 》,作者是 北宋 (时期) 的 范仲淹 ,他是当时著名的 政治 家、 文学 家,他字 希文 ,谥号 文正 。这篇课文选自《 范文正公集 》
19、“环滁皆山也”出自课文《 醉翁亭记 》,作者是 北宋 (朝代)的文学家 欧阳修 ,他字 永叔 ,号 醉翁 ,晚年号 六一居士 ,这篇课文选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 》。
20、“陈胜者,阳城人也”出自课文《 陈涉世家 》,作者是 西汉 (时期)
的 司马迁 ,这篇课文选自《 史记·陈涉世家 》,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记录了 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 130 篇。“世家”是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鲁迅称这部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出自课文《 登泰山记 》,作者是 清朝 (时期)
的 姚鼐 ,他是 桐城 派古文家,这篇课文选自《 惜抱轩诗文集 》 。
2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出自课文《 黔之驴 》,作者是 唐朝 (时期) 的 柳宗元,他字 子厚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大家是 韩愈 、 欧阳修 、 王安石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曾巩 、这篇课文选自《 柳河东集 》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黔驴技穷 。这篇课文是作者的《三戒》之一,另两篇是 《临江之麋》 和 《永某氏之鼠》 。
23、“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出自课文《 卖油翁 》,作者是 北宋 (时期)的 欧阳修 ,他字 永叔 ,谥号 文忠 ,自号 醉翁 、 六一居士 。 古文 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课文选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 。
2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出自课文《 狼 》,作者是 清朝 (时期)的 蒲松龄 ,他字 留仙 ,号 柳泉 。这篇课文选自《 聊斋志异 》。
2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自课文《 出师表 》,作者是 三国 (时期)的 诸葛亮 ,这篇课文选自《 诸葛亮集 》。“表”,是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的一种文体。
2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出自课文《 记承天夜游 》,作者是 北宋 (时期)的 苏轼 ,这篇课文选自《 东坡志林 》 。
2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出自课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作者是 清朝 (朝代)的书画家、文学家 郑燮 ,他字 克柔 ,号 板桥 。这篇课文选自《 板桥家书 》。
28、“黄生允修借书”出自课文《黄生借书说》,作者是 清朝(朝代)的文学家 袁枚 ,他字 子才 ,号 简斋 。这篇课文选自《 小仓山房文集 》。
29、“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出自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是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思想家 孟子 ,这篇课文选自《 孟子 》,这部书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 所著。
30、一、“京中有善口技者”出自课文《篇课文选自《 虞初新志 》 。
【篇二】中考文言文梳理
上海中考古文整理
语文整理
李巽
【篇三】中考文言文梳理
新【2016】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资料大全
2016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资料大全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择善而从。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二、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④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⑥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中考链接
1.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注音。
论(lún)语 陬(zōu)邑(yì) 愠(yùn) 殆(dà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译: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
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
(3)温故而知新。 .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
译:士大夫不能够不宽恕坚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欲:要。施:施加。
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内容概述(主题)
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缘溪行(沿,沿着) .
落英缤纷(花) .
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
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初极狭,才通人(仅仅) .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悉如外人(全,都) .
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
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 .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中考文言文梳理
咸来问讯(都,全) .
无问津者(渡口)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
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用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说)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
此中人语云(告诉) .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
处处志之(做标记) .
便扶向路(沿,沿着) .
便扶向路(原先) .
欣然规往(计划,打算) .
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中考文言文梳理
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处处做了标记。
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答: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答: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来回答即可。
11.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答:围绕本文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即可。
1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乐”。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13.从文章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答:提示,可以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刘禹锡
一、作者及相关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荀、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有仙则名:出名。 .
有龙则灵:灵异。 .
斯是陋室:这。 .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苔痕上阶绿:长上。 .
草色入帘青:映入。 .
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
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中考文言文梳理
可以调素琴:弹奏。 .
【篇四】中考文言文梳理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7-1-21、《论语》六则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中考文言文梳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7-1-22《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句意:你父亲在家吗?)
(2)一词多义
①为 何为不可(为:动词,做。) 正为此耳(为:介词,因为。)
②以 本所以疑(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译为“原因”。)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介词,译为“通过”。)
③相 相委而去(相:代词,译为“别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相:代词,译为“他”。)
(3)古今异义
①去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相:做代词。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当“因为”讲的两个词。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 ③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
④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②倒装句: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为”前置。)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 ③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3.课文主旨
《期行》:“信”是立世之本,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船》: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4.练习回顾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开始的时候感到为难,而后来遇到紧急情况坚持两人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而当遇到紧急情况后想抛弃搭船人,改变当初的选择。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华优王劣。
7-1-23伤仲永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慢慢地。今义指稍微。)
复到舅家 (复: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众人: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3)词类活用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 (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 (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 (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2.练习回顾
方仲永过人之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变化:令作诗,不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变化的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故事中的道理:人的天赋即使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学习。因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还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学习,尚且变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学习,恐怕连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不如呢!这说明作者非常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对老师和家长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赋和后天的学习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3.作者的人才观: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拓展练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央,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比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与《伤仲永》中仲永的父亲在教子上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写了两件事:孟母裂织,孟母买豚肉。2.记叙了孟母教子的两件事,说明教育子女应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仲永的父亲则因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结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则失去了良好的天赋而“泯然众人矣”。
7-1-24木兰诗
1.《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思想内容: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4.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5.木兰的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
7-1-25诗五首
1.思想感情
《杂诗》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的情况。问句结尾表达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 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
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 名句赏析
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7-1-26卖油翁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
①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②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③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
④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
康肃笑而遗之(而:表修饰。)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句意: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句意:你也知道射术吗?)
2.人物形象: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3.故事道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
7-1-27三峡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句意: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 多生怪柏(绝:极,最。)
(3)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奔驰的快马,动词做名词。)
②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做状语。)
2.练习回顾
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障,隐天蔽日”是写山高峡深。
次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骑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
最后是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篇五】中考文言文梳理
2015届中考文言文篇目整理
2015年中考课内文言文30篇复习提要
2015年中考诗词理解20篇复习提要
【篇六】中考文言文梳理
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复习:出师表
第12篇出师表
【近7年河南未考,2014重点猜押篇目】
1.重点字词句梳理。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①疲弊:困苦贫乏。
②诚:确实,的确。
③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3)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①追:追念。
②殊遇:优待,厚遇。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①开张:古义为:扩大。今义为:指商店开始营业。
②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③光:发扬光大。
④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⑤译文: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志士的士鱼。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①妄:胡乱。
②菲薄:轻视、小看。 ③引喻:称引、譬喻。
④义:古义为:适宜、恰当。今义为:正义,意义。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①宫中:指皇官中。
②府中:指朝廷中。
③体:整体。
④臧否:善恶。
⑤译文(画线句):奖励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11德州)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①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②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③刑:罚。
④理:治。
⑤内外异法:官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⑥译文(画线句):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①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②志:志向。
③虑:心思。
④简拔:选拔。
⑤遗:给予。
⑥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9)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①咨:询问。
②译文:都拿来问问他们,这样之后再去施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13黄冈)
(10)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①淑:善。
②均:平。
③晓畅:古义为:精通,熟练。今义为:通顺。
④称:称赞。
(1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一定能使军队和睦团结,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①亲:亲近。
②远:疏远。
③所以:古义为: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
④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旺发达的原因。(’11抚顺、’11铁岭)
(1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遍于诸侯。
①苟:苟且。
②全:保全。
③闻达:扬名显达。
④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要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12长沙)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①卑鄙:古义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指品质低劣、下流。
②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③枉: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