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第一篇 处世不争
《争与不争》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精选素材:
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做第一
父亲对玛格丽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
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玛格丽特上大学时,1年内学完了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同时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 40年后,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福特“—束灯光”的竞争温情
2008年9月16日,“通用汽车百年庆典日庆祝活动”在通用汽车全球总部——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正式启动。让人讶异的是,同属“百年俱乐部”的福特汽车,也为它的老朋友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祝福:利用福特的办公大楼以及楼内的灯光,打造出了“HAPPY 100 GM”的字样。这份特殊的祝福,让我们看到了百年福特的恢宏气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良性竞争的温情。通用和福特是一对相互竞争也相互尊敬的对手。在通用公司开
始起步的时候,早其5年成立的福特公司于1908年研发生产出第一辆属于普通老百姓的T型车。而通用也不甘落后,于1928年一举超越福特。一百年来,这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互相借鉴的过程,有力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神州”与“万家乐”的双赢
“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这样双方都能扬名获利。你把客户送到我这里,我把客户送到你那里。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了双赢。
杨绛的不争
杨绛不举行签名售书仪式,不为稿费转赠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提出条件,
不接受百岁生日祝福和采访,真正做到了心静如水,不求名利,甘于寂寞,与世无争。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这种“不争哲学”,正是成就她伟大人生的一个支点。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情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杨绛会留下这么多文字,会有这么多虔诚的读者,会被人由衷地尊称为先生。
写作提示:
争与不争的背后是进与退,是积极与消极,是拼搏与淡然,是热闹与安静,是儒家与道家,是青春与暮年,是都市与田园,是不同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三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
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你看江河湖海,到处都是千帆竞渡;你看城市乡村,处处都是行色匆匆的芸芸众生,生活是公平的,在人生的每一道驿站,每一瞬间,我们若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得老远,或是淘汰出局。
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
潜力;
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世界也会在竞争的多姿多彩。
第二、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
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的人心灵更纯净,内心更安静,他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看天边云卷云舒。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为艰难困苦而却步,不为鲜花掌声而迷失,方显英雄本色。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
适用角度:
竞争与合作、淡泊与达观、自信与自在
佳作示范:
1.纯粹地拥有竞争心
邓淑欣
第二篇 处世不争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_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管子学刊2011年第1期
古今论坛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
张鹏飞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并以 道德经 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可以说,!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关键词]老子;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处世哲学;生命启慧[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828(2011)01 0084 04
!TheHighestGoodislikethatofWaterand!withallthe
DoingintheWayoftheSagehedoesnotStrive
###InspirationsfromLaoZisPhilosophyofLiving
ZhangPengfei
(DepartmentofChinese,BozhouNomalCollege,Mengcheng233500,China)
Abstract:LaoZiwastheTaoismnaturalestheticspathfinderandhasverifiedtheloftyprofoundlifewisdomby!theDaoDeJing.Itcanbesaidthat!onfriendly,ifthewater,!fordoesnotstruggle,!thenaturetobeconvertedtakesonekindofidealizedthegentlemanpersonalitypattern,realizesLaoZi!byShuiYutosaythekeenwisdomsspeculationspecialcharacteristic,hassummonedallpreviousdynastiespeopleofloftyideas,inthepersonalityrealizesonmovestowardtheconsumma tion,toreachthesummationdaybydaytosublimate,thuscausesLaoZiphilosophytocontainthelongmeaningfullifeinterestthroughout.
Keywords:LaoZi;theHighestGoodislikethatofWater;withalltheDoingintheWayoftheSagehedoesnotStrive;nature-converted;philosophyofliving;inspitations 老子是道家文化思想的创始者,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道更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的生命实体。老子之!道表面上是以天道自然为宗,但究其根源,其出处、落脚、归宿点却在于人生以及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为此,!道可谓是探究自然的孕育本根和言说万物运行、发展、演进的规律,以及思考本真世界的哲学基因。可以说,!水就是老子!道之哲思的一个
[收稿日期]2010 12 19
[作者简介]张鹏飞(1967-),男,江苏泗洪人,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中华国学文化研究。
颇为重要的德性表征,从而最终致使!上善若水蕴藉了韵味隽永的审美意趣。
一、!上善若水的人生意蕴
!上善若水语出于老子的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诠释高
尚的品格、美好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就应像水一样。即水能滋养人类、造福万物、与世无争、洁身自好、温良谦让、自然顺世。故而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理当孕含着水一般的屈尊柔性、明能照物、广泛施恩、不奢回报。老子继而罗列了!水的!善性与!处世原则,阐释世人立身处世就如同水一般理应做到安于谦卑、甘于处下(居善地);海纳百川、渊默醇厚(心善渊);助长万物、滋养生命(与善仁);汛期而至、准确言信(言善信);诚实有度、持平正衡(政善治);求觅机会、调剂融和(事善能);顺时而动、应时而止(动善时)。唯有如此,方能!夫唯不争,故无尤。即老子从水的若干品格自然谈及人生行为举止的哲学启迪。为此,老子关于!上善若水的精辟论述对历代文人骚客的道德修养、泰然处世、安身立命等范畴,皆产生了广袤深远的性灵印证,并在当下特定的社会条件、生存环境、哲思义理中仍然富含特殊的审美效能。
当今社会,难以避免的竞争,致使明智者理应营造!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处世心境,兼备善于居下的弘大气魄,方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冷静应对、细水长流。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1]诠释 老子 书中往往善用!水的意象来指证人类的!不争、!无身、!无私之德。盖因!不争之德必然会有!全归、!善胜、!韧性的生命格局。即所谓水之无形、通透细腻、不折不挠、持之以恒、为而不争、恩泽万物。希冀世人能效法!水的柔顺、谦卑、宽容、无争的处世哲学。为此,老子主张!守柔的生活态度势必将避免祸患、消解纷争、保全自身,并从根本上获得解救世道人心的最佳途径。
叶朗评价!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犹如 道德经 ,旨在训诫世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与哲学思辨的宁静之间取得性灵的平衡。即惟有心静如水、修身养性、健全身心、完善品格,才能抵达!上善若水的恬适家园。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野性的思维借助于形象的世界深化了自己的知识。它建立了各种与世界相象的心智系统。从而推进了世界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野性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模拟性的思维。阐释了 易传%系辞 所表述的!立象以尽意的思维准则。概因中国原始哲学的诸多流派,皆假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审美原则,即世人依托体察自然来探寻宇宙间的诸种奥秘,继而洞悉万
[3]
[2]
物、反观人类、印证社会和体恤自然。正所谓中国早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形、范畴、命题均是由现实自然中的具体表象加以抽象而出,诸如先秦道家文化的核心范畴!道、!气、!上善若水等皆属此类感悟。
叶舒宪认为:!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是直接承袭神话思维模式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中国哲学家如老子、庄子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原来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从神话循环观念中引申出来的。[4]诠释中国哲学思维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模式,而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则就是!类比推理。陈鼓应认为!上善之人指的是具有最高的善德善行的人,也就是!圣人。以!水的形象来描述!圣人的言行,也即是用!水来喻!道。因为!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有似乎水,而!水之德是最近于!道的。!水是老子用以象征!道的最形象者。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纷争的社会现实,而提出居守柔弱的处世之道。
[5]
二、!为而不争的性灵恬适
老子作为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而以其 道德经 彰显着高远深邃的美学智慧。李泽厚评说:!中国的政治是伦理政治,美善不分或美善同一的观念非常持久。
[6]处世不争
诠释老子以!水为!道概念的
化身具象,继而极力地探寻着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所谓水无常形而不拘泥成法,因器生变而不僵化呆板。为此,君子处世势将求索!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并最终达求人生如水、沁甘润甜、抑恶扬善、细声润物、无我无畏、无怨无悔的诗意栖居。譬如说,!水孕含了宁静达观的谦逊。却总是向低处流、往洼里聚、在淡中过,所谓!知足者常乐。!水汲取了海纳百川的宽容。即滋养万物而非薄彼此、深邃厚重而浇灌大地、广阔绵长而养育众生、不择细流而能成深大。故而为人当有海的胸怀而与人为善、容人之长而非嫉贤妒能、纳人之能而非狭隘偏激。!水涵盖了滴水穿石的坚韧。即千回百转而奔流不息、滴水穿石而雕凿大化、荡击岩礁而铸就奇丽。故而达人必定乘顺境而不狂骄、入困境而不沮丧、遭险境而不惶恐、遇逆境而不放弃。
老子在 道德经 收笔时评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在崇奉!为而不争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但老子教人效法水之!不争决非是劝人无
动于衷而与世无争,却是引导国人必须法!道自然而有所作为。探究!上善若水的精神实质,老子旨在张扬为人处事的安身立命之道。诸如荣辱,应避高趋下、善居人后、不计地位;心境,应深沉宁静、仁爱结交、不求报答;说话,应恪守信用、清正廉洁、公平不倚;处事,应发挥潜能、行动圆融、合乎时宜。像启功先生曾如此笑谈生命之道:!人的一生主要是&过去和&未来,&现在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它做什么?要多想未来。幸亏有那些人生曲折,让我受到了锻炼。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有许多因素,遇到挫折我不生气。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讨不痛快做什么!我认为,人老处在顺境,不会有什么发展,人不可没有#个压力。[7]表明了生性随和的雅儒!大家对规避祸患、处顺善终、怡情养性的生命悟化。
成中英认为:! 老子 也设想,道拥有阴性的性质和美德,并且它的作用是相对于阳性和补充阳性的。阴性也是柔、静、可变、文雅的,因此,能征服和同化阳性(粗糙、固执、侵略性和突出性),变成和谐与统一。缺少了和谐与统一,现实世界和生命就不可能产生。所以,阴性使世界的一切现实过程成为可能。解析老子将!道比作万物之母而尊崇!阴性是!生的最为写真的意趣。可以说,老子处世哲学始终视!雌柔之性为!道的生命意象,并认同!守柔就是!守道、!抱一而可!为天下式。( 老子%二十二章 )由此,老子教化世人必须戒骄戒躁、不能强为、不可妄作、谦下不争。可见,老子平素喜好把柔弱、谦下、包容、利物、不争的!守雌之!水当作!道的生命意象。即老子认可!水终究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尤物,继而引发先贤圣哲争相观水寄思、临水吟歌、望水兴叹和托水咏志。
老子%第二十二章 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八十一章 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揭示老子所说的!柔弱并非是软弱无力的浅层表象,而是始终蕴涵了坚忍不拔的生命力量。所谓人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即!柔体现在人性上,就是一种韧性的抗争以及谦虚容物、包容万象、能屈能伸、胸襟博大的人格魅力。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中国真正的最高的艺术精神。[9]犹如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言:!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8]
叹言人类是万物之灵,而理当豁达大度、襟怀宽
广、视域高远、包容万物。所谓心胸愈大、天地愈宽、心境愈爽。惟有超越自我的性灵樊篱,接纳、认可、包容另类人群,方能拥有一片自由、清新、质朴、愉悦的生活天地。即只有不断地突破、超越、升华自我,才能净化心灵的道德净土,并开拓出自我创造的自由晴空。 老子%第四十一章 曰!上德若谷。明言!水德可谓是涵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审美总纲,即水之善美、水之柔顺、水之谦下、水之不争、水之虚静、水之博大皆蕴藉了!水性与!人性的完满整合,坦言国人唯有以!弹性的处世意念去善待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误解、不公、错待,并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来体悟!处下的境遇,就能神清气爽、平和心态、化解忧郁、心地泰然的对待人生一切的不幸遭际。从而为世人的立身处事,以及人格的完美塑造而演绎着亘古隽永的生命意趣。
三、!自然皈依的生命旨趣
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以及!不知其名的!道的最高境界就是皈依!自然。故而老子!上善若水的理想人格范式蕴含了意味无穷的哲学义理,意在教诲世人须具备水一样的自然美德。所谓!水善利万物为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处下守卑为其!厚德,即!水之极善的品性有益于世人善待万物群类,淡漠得失、是非、荣辱,不以一孔之见而自执,不以一时之利而耿怀,超脱达观、宽大为怀、宽容为尚,从而寻觅真、善、美的理想生命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推天道而意旨在于!明人事,如同老子哲学在国学文化中可谓是玄妙精微、深不可识、体味悠长,像 道德经 虽说只有五千多字,却引发了炎黄子民的数千年的感悟。表述世人若想!得道、!悟道、!明道,惟有心灵洁净、心同空杯、淳厚朴实方可!近道。比如说,老子宣讲!居善地就是追求师从水德、愿居谦卑、甘为人下、心如止水。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0]观乎史载,孟母三迁,终居善地,方成就了孟子的绝世伟业。因此,儒家学说评赞!居善地之举就体认着儒、道文化殊途旨归的!悟道之路。
老子%第二十八章 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旨在诠解人世间倘若争雄逞强而固执于!阳性就会造成世界的冲突、人间的争斗和世情的淡漠,故而崇奉秉承柔弱、处下不争、居守雌柔而保持!阴性。即老子借助阴性的!雌、!溪、!婴儿的诸多意象加以巧妙地融合。推崇柔弱不争的意念可促使!大道的德性不离人生,进而回复到婴儿般的精气柔和、生机蓬勃、无知无欲、自在逍遥的最佳状态。为此,老子崇尚的!婴儿就预示着生命的伊始,而!复归于婴儿就顺理意味着返本复始、全生保真、得其生命的自然、真朴、纯全的审美圣境。可以说,!道以天然纯真的婴儿为标识性的精神状态的象征意象。所谓!复归于婴儿并非是强调人永远幼稚地停留在天真无邪的生命阶段,却是寓指人类在整个的生命历程中须始终不离大道,永葆自然、真率、纯朴的心灵,从而终究保持柔和、充足、久长的生命体征。由此,世人理当蕴藉着颇为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浓厚的道德修养,并终归达求与!道合一的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正如韦政通评介:!工夫的历程恰像一个圆周,始于本真,又归于本真。所谓&圣人皆孩之,所谓&复归于婴儿,经历了重重的工夫,这时候已不再是初生的婴儿,而是生命的再生,他象征着朴与真的圣人境界。
孔子宣称的!水有五德,概言守法、正直、明察、尚志、善变的人生旨意,并集纳!德、义、道、勇于一体,故而!水之美德往往使得君子能遇而必观、从容柔韧、游刃有余、通达万物。可以说,老子哲学喜好以!水性喻示人生禀赋,倡导崇高的!善人、!圣者、!贤达就应如水一般,即信奉虚怀若谷、以德报怨、只予不取、隐退不争、收敛锋芒、淡泊名利的人生情怀。明言世人惟有力求外圆内方、大智若愚、顺应潮流、因地制宜,方能纵横捭阖于凡俗人生。由此观之,古代圣贤崇奉的!做人要圆绝非是随波逐流、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媚俗病态,却是一种善良宽容、灵活处世、自如圆通的人生妙境。即圣人做事应像水那样在迥异的客观环境里,追求!随圆就方而达到!方圆之道的生命境界。所谓有!方无!圆必会四处碰
[11]
壁,而有!圆无!方又为圆滑世故,二者均会一事无成。犹如 老子%第五十八章 所言!圣人方而不割,辨析了圣人唯有方正无私才能觅求到!随俗方圆的!大方无隅的艺术人生。
综上所述,老子!以水喻道正是体认着智者性灵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故而!水在老子文化思想体系中就必然包孕了特殊的审美意蕴,也是老子喻道、阐道、化道的重要的生命载体。即老子凭借!水为言说媒介,使得形而上的概念的精神的!道从!玄而又玄的!惟恍惟惚的!众妙之门姗姗而来,并最终促使!道演绎得生动、具体、形象,从而将玄冥深奥的!老子之道更加感性化、知性化和意趣化。由此观之,!上善可谓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业已为世人所张扬,延续至今仍值得不断探求的一种!最完善的人格的生命佳境。即!上善若水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模式,召唤了历代文客雅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完善、达求和升华,并始终伴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前行历程。
[参考文献]
[1]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28.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处世不争
[3]列维%斯特劳斯.理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1.处世不争
[4]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5]陈鼓应.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2.
[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4.
[7]启功.启功论书札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1.
[8]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42.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3.
[10]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6.
[11]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16.
(责任编辑:张越)
第三篇 处世不争
《处事之心态》
处事之心态
人处世的最佳心态是仿效流水:
宽待于人,淡泊名利。处世不争
低调行事,谦虚谨慎。
泰然处世,随遇而安。
择境适宜,心胸开阔,
结交良友,诚实守信,
思路清晰,量力而为,把握时机。
如若流水,心怡不忧。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
二、
体会良药苦口,明晓口蜜腹剑。
力行知错改错,摆脱执迷不悟。
充实一瓶摇不响,不效半瓶响叮当。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
第四篇 处世不争
《老子——不争的智慧》
不争的智慧
道德经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我看来,“不争”可以理解为不因某某而与人争的意思,这里的某某可以是名,是利,是权或是其他激发欲望的东西。整篇道德经中出现了五次“不争”,更不用说其他含有不争意义的字句了,可见老子十分推崇“不争”的境界。他认为,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要想强大起来,“不争”比“争”更有效,有“不争”的心态就不易被外物所左右,更能一心一意的朝目标迈进。要想也许有人说,老子所处的时代和当代相差太远,价值观、人生观都不相同,不争,在现代社会就生存不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虽有所作为但不与人争。我们生在这个社会,从小就不得不面临竞争,有时候甚至忘了竞争的目的何在。现代人常抱怨压力大,缘何?他们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各种竞争中,迷失了自己,把胜过他人当做生存的必要条件,其实有所作为才是生存的王道,这也是老子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即使是在当代甚至是未来,这种处世哲学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遗憾的是,现代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一点,只看到“争”而忽略了“为”的现象屡见不鲜。最近我就从网上看到一篇新闻,奶茶制造商为利益而用奶精替代牛奶,所谓的珍珠奶茶其实是由奶精、塑胶丸和水勾兑而成。自己喝了七八年的奶茶竟然是这样生产的,想想就不寒而栗。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一件两件了,却始终不能杜绝,原因在哪?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没错,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商家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占据市场份额,一方面不断包装自己的产品,对外广而告之;另一方面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某个厂家采取了非法手段,大大降低了成本,其他厂家势必纷纷效仿,形成市场的潜规则。然而这种竞争究竟能带来什么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到头来也会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品牌。中国已经有多少知名品牌就这样销声匿迹了?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是成本比对手低、利润比对手高就能办到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即“有所作为”。苹果公司为何能成功?乔布斯干了些什么?他不过是紧跟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更新旧产品,开发新产品。苹果没有专注于和同类公司竞争,只是做好自己的产品,所以虽然它的价格高,苹果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此所谓“为而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不争”的结果是“天下莫与之争”,这看似悖论,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一个人或者集体,为了争得一个头衔或是所谓的荣誉,难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不能坚守底线的甚至会不择手段,走旁门左道。这样可能会获得短时间的领先,但绝不可能长久,因为这种成功是表面上的,是名不副实的。建国初期,我们为了赶超英美,开展“大跃进”运动,可能某些指标达到了,但终究会阻碍国家的正常发展,事实也是如此。相反,放下“争”的心态,我们能对自身实力有更清醒的认识,会理智的、持续的提升个人能力。我们应该理解,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因为实力不行而不能争,只是不愿争,是为了真正地发展自己,锻炼自己。“不争”的目的是使本体日臻完美,因为胜过别人不能说明什么实质的问题,那只是相对的强大;胜过自己更重要,那才是绝对的进步。
“水利万物而不争”
自己成长时应当“为而不争”,力量足够强大时也应如此,或者说真正强大的事物必有“不争”的特质。老子在说明这一点时用了一个比喻,“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以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力量十分强大。然而拥有能攻
克最坚强的东西的力量的水同样“不争”。“善利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恶”而不争名。水能汇成大海,掀起巨浪,但水大多数时候却隐藏了这些能量,以柔顺温良示人。老子十分欣赏水,因为水有“利物”、“处下”、“柔弱”的自然特性。而这些特性均属于“不争”的范畴,因此有人认为老子“不争”的思想就是根据水的这些特性,使其人格化而来的。“居高”和“刚强”不是老子乐意见到的,道德经里有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希望人们在足够强大的同时也能始终保持柔弱的心态,所以他才会给拥有这些特性的水“几于道”的评价。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权钱所困,即使位高权重,即使家财万贯,也会千方百计地争斗更大的利益,于是出现了叛乱,出现了腐败。这些人不懂得收敛锋芒,过于计较得失,最终也往往以悲剧结尾。
老子相信“不争”的柔弱是最强大的,即最接近道的。在现代社会中情况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乎所处的环境,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无为,当外界发生了变化,他就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关键,游刃于各种矛盾之间。在前进的道路上,他无视对手的存在,不执著于成功,自然不会患得患失,就能有效的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挥最佳水平,最终成功自会向他奔来,这就是老子说的“自胜者强”。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过于期盼成功,时刻想保持领先地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太多的杂念必然会影响实力的发挥,这时一旦受到打击,心中一乱,也许就会一败涂地,这种情况在考场上和赛场上就经常出现。可见,“不争”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软弱,它是强大的另一种表现,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强大的本质表现,“不争而善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心中不存争夺之念,才能全心全意地发力,走进成功的殿堂。对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中国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人说中国的外交很弱,遇到纠纷只会抗议或严正抗议,很少有实际行动。我想说,今日中国的强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否认的,外交只是表面的柔弱,中国向来不以强横示人。但如果有谁胆敢侵犯我们的底线,我相信蕴藏在平和的外表下的力量会击溃任何来犯者。 “是谓不争之德”
老子讲求的“不争”,并不仅仅包含个体本身心理和行为上不与他人相争的含义,还有从中体现的更为重要的“不争之德”。道德经的第六十八章写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兴,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四种人便是拥有不争之德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炫耀,不滥用自己的优势,只在合适的场合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到有意义的地方。老子认为这种人就有了善于驱动别人的能耐,是符合于道的。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些人,我们会说这些人是谦虚的、稳重的,一个谦虚稳重的人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人们自然愿意接受他的意见和建议。所以,“不争”之人在社会上会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他们温良的品性会吸引周围的人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他们的优势也就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施展。另一方面,“不争”也显示了这些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一身好武艺,却不以武力欺人;经常参与战斗,却能在平时控制好情绪,不轻易发怒;能够轻易战胜他人,却不骄横跋扈,这些都是战胜自己的表现,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不争之德”除了第六十八章提到的内容外,我个人觉得还应包括“适可而止”,或者说是“知足”。这两个词的意思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老子说过:“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奉行功成身退的行为准则,主张“知足者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荣华富贵不是人能守住的,我们应该顺其自然,适可而止。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这样的财富观,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参不透这个理,试看今日之中国,有多少社会问题不是金钱在背后作祟?又有多少人能对金钱的诱惑无动于衷?无怪乎老子渴望回到婴儿的心态,可能也只有婴儿能真正做到“不争”了吧?适可而止,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人们为了名利,财富,权势,宁愿以自由,精神甚至身家性命为代价去换取。结果呢?如果获得了这些,他们很快就会感到新的不满足;要是没得到,又会产生挫败感。于是心神始终无法安宁。过分的贪欲让
生命或走上错路,或疲累不堪。有些人忙碌了一生,却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郁郁寡欢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当然其中也不乏醒悟者,能重新体会到生命的乐趣。“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凡事适可而止,保持一种和谐与平衡,这才是长久的成功之道。
老子说:“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他把“不敢为天下先”列为三宝之一,可见老子对“不争”的重视。联想到现代社会,与世无争的人在外人看来是柔弱不进取的人,孰知正由于不浪费精力在无谓的争斗上,他们才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更集中的思想去钻研、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段时间的默默无闻之后是周围事物的肯定,是他人对自己的刮目相看。“不争”其实是老子的一种前进方式,也应该是现代人的一种前进方式,惟其“不争”,方能实现恒常之心缓缓用力,以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参考文献: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 周高德
《成功密匙——<道德经>成功密码》
车城踏雪寻梅的两篇博客:《老子道德经:争与不争的时机把握》
《老子道德经:争与不争的权变与辩证》
注:主要在前两个分论点后面加了一些议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处世不争 处世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