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第一篇 失望的文章
《不要对我失望作文》
我今天玩功夫派的时候,突然刮起狂风打雷闪电""我被闪电击晕,醒来后就发现我在一个古室里,我又看见自己身边多了冰河猛犸,噬鬼白虎""自己身边还有一套紫色装备一个破空长啸和两个琥珀之力我刚伸手去哪发现自己手是龙爪,这不是我的功夫派吗?
天哪,我进到了功夫派的世界了""未完待续老师,昨天,你说你对我好失望。虽然你只是轻轻地说,语气并不重,可却好像猛地在我心中撞击了一下。我愣了半天,终于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流出了眼眶。
刚走进你的办公室,你就对我说:“你是班上的尖子生吧。我对你很失望。”从小到大,你是第一个肯定我是尖子生的老师,也是第一个对我说失望的老师。
然后,你对我一点一点地说着,不做作业借给同学抄的错误一点一点地告诉我。一直都用着与朋友聊天的语气。
要知道,在走进你办公室以前,我已想好了一肚子为自己辩解的话。可你这样平和的态度让我把这一肚子的话又重新抛开,我只是插着眼泪听你一点一点地讲。
你没有骂我,也没有让我写反思。你只是讲完那位抄作业的同学的成绩在不段下滑的情况后,就让我走了。
不知怎的,在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刹那,心中竟产出了一种深深的罪恶感。我是真的做错了?我是真的做错了,却还以为自己是在乐于助人呢?
回到教室,我趴在桌子上静静地思考着你刚才所说的话,好想找一个人倾述,却不知道找谁好。突然间就有了想对你说声“谢谢”的冲动,可好几次路过你的办公室都没有勇气进去。
我想,这段不太长的对话拯救的将不只是那个抄作业的孩子,还有我。
我没有勇气当着你的面述说我的感慨,可我有时间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我将永远记住那天你对我说话时的样子,永远记住你说话时的声音。
你让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自己做错事后应得的第一次批评,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那句“对你很失望”所饱含的爱心""
好希望我在你心中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的形象,好希望你能收回那一句对我很失望的话""
老师,不要对我失望。
第二篇 失望的文章
《那一次我真的失望了》
那一次,我真的失望了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以前一个谦虚,内向的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以前,我把那句话当作我的座右铭来看。但现在,我却因期中,第一次月考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骄傲、自负,终于迎来了我人生的滑铁卢。那次,我真的很失望。
期中考试之后,同学们都称我是“学霸”,“大神”。我一开始还谦虚的避让,而后来,我竟是毫不犹豫的接受甚至自夸。同学们都说我变了。从那时起,我便觉得自己十分了不起。我变的越来越浮躁,经常自以为是。我忘了进入初中的誓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甚至忘掉了我的周围还有无数我的竞争对手。作业,有时不再字迹工整;试卷,早已不是次次第一;态度,也不再精神百倍、奋发图强。同学们都说,我要失败了。
终于有一天,我走进了竞赛杯的考场,我心想:第一还是我的,不用慌,他们那些人,能算什么呢!虽然我的答卷速度依然是十分迅速,但成绩发下来后,我竟然才得了第四名!那一次,我真失望。我差点没哭出声来,过度的失望使我一整天都无精打采。那一刻,我几乎要绝望了。
第一的桂冠虽然被摘去了,但是,我可以夺回。通过那一次我的短暂的失望,终于将我打醒。在失败的同时,我也在用屈原的话警示自己“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
中之鸠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身乎?”我会再接再厉,时刻自己反省自己。学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进步一点,让自己不再失望,变得更加坚强!
第三篇 失望的文章
《难忘那失望的眼神》
难忘那失望的眼神
生活中,不同的人,就会向你投来不同的眼神,有期盼的眼神,有慈爱的眼神,有坚毅的眼神,有""其中肯定会有一种眼神让你难忘,而最让我不能忘却的就是母亲那失望的眼神。
记得前两周八年级的第一次月考前,妈妈叮嘱我考试时要细心,认真答题。把我送到学校时,还向我投来期盼的眼神。考完试后,我觉得我没有辜负妈妈那对我期盼的眼神。但当卷子发下来时,我却想的大错特错。一张张考砸的试卷接连而来,而我的心情从阳光明媚变得阴云密布。我每天都想着怎么面对妈妈,期望时间过得慢些,而事实却不如想象的美好,那一周的时间过得出奇得快。失望的文章
周五下午,该放学回家了。我背上那考糊了的试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排着队一步一步地走向校门。走出校门,我寻找着被我辜负的妈妈,妈妈走了过来问我:“儿子,考得怎么样啊?”“没考好,三百七十多名!”说完这,我那胡乱搜索的眼睛瞄了妈妈一下,就是这一下,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妈妈的眼里闪过一下失望的眼神,仅仅停留了一瞬间,就又变回了原来的眼神。就是这一下失望的眼神,它却让我永生难忘。仅仅是这一瞬间,妈妈的心里是有多么的难受,仅仅是这一瞬间,我知道了母亲对我的期望之深,仅仅是这一瞬间,我知道了母亲的伟大。
这就是我最难忘的眼神—母亲失望时的眼神。
第四篇 失望的文章
《吴冠军的文章让我很失望》
吴冠军的文章让我很失望
(关于《为什么色情片如此受欢迎》的读后感)
昨天看了天涯的简报,简报里推荐出吴冠军的《为什么色情片如此受欢迎》这篇文章。点开后看了一遍觉得很有道理,很值得回味,便拿起笔记本又重新细细再读一遍,边读边抄写。然而,看着看着,却越看越不是味道了。现在将我的笔记整理一下写上来,想请大家看看到底是我理解错了还是怎么回事。
一、
原文意:
欲望和幻想的联系:欲望由幻想支撑。我十分想要某样东西X,而只是想要某一符合我幻想出来的“美好东西”,然而当我得到它的时候,却是失落和不满。
读后感:
按照上面的说法,欲望由幻想支撑。但是幻想是由大脑产生的,而大脑又是对身体需要做出的反应,身体需要则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比如口渴了,身体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反应,人就产生要喝水的欲望。这欲望对于身体是是美好的东西,我得到它应该高兴和舒服。
二、
原文意:失望的文章
人生中真正的悲哀,并不是你得不到或者丧失了自己所珍爱的东西;而是恰恰相反,是你已得到这样的东西,并一直拥有,但你不再珍爱它。
原文中与此相反的关于欲望的伦理要求:纯粹为了那欲求的对象本身而去求,换言之,即要求人们常自我反思,并常实践,去掉那些幻想和欲望。失望的文章
读后感:
这一部分里作者提出了,“要为爱X才爱X”和“因为爱XwithoutX,才爱X”这两个逻辑结构。
然而作者提倡的“常自我反思”、人权卫士的反思,等等观点,作者本身都认为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的。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开始糊涂了。我甚至认为:作者只不过是想表达一种“没有逻辑的逻辑”,即“逻辑without逻辑”。用文章里的话来表达就是:这些除去了其根本性实质的逻辑,就覆盖了人们所有认识的逻辑,而不会承受它本身所包含的破坏逻辑的东西。
三、
原文意:
原来的起主导作用的是亚里斯多德的“适度”逻辑。今天的享乐主义的逻辑是“在(X without X)的前提下,尽情爱X。
读后感:
作者的观点是: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为(X without X)。作者认为今天的经济、科学、政治等等都存在这种形式,或者说都可以用此逻辑去分析。
四、
原文意:
“没有批评的批评”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批评”本身只是一个幻想,批评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不受批评破坏的批评环境。作者认为这种“困境性状况”要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批评的前提展开批评,对自己批评的“无形边界”要越界。
读后感:
我觉得作者认为主流的(X without X)是不好的。
五、失望的文章
原文意:
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正是由该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
这是一场(X without X)的战争,即没有伤亡的战争,完美战争。
该战争与主流的享乐主义相同: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原文字是:想要多少战争就尽情发动多少战争。)
读后感: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这篇文章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作者在文章里举出了一个逻辑:当X没有X时,X是完美的,符合人们幻想中的完美的。作者一再强调,这个逻辑是正确的,并用此逻辑解析了很多现象。而当作者解析的时候,读者自然就跟着逻辑思维走,而不去考虑内容的合适与否了。
好像上面所说的“decaf”战争模式。如果像作者那样将“战争”两个字套进去的话,那这个逻辑就是“没有战争的战争,是完美的战争,是符合人们幻想中的完美战争”。
这时,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孙子兵法中就提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没有战争的战争,这就是完美战争。
而作者在文中也提到“零伤亡的战争”,如果要将这个套进上面的逻辑里,那就应该解读成:“杀人而不被人杀,这杀人(过程)是符合人们幻想中的零伤亡的战争”。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就是零伤亡的战争。
再细细看,其实作者的文章里面包含有两个概念:
1、没有战争的战争;
2、不是战争的战争。
这是完全不同的状况。第一种的理解应该是,没有真正打仗的战争。第二种是,已经打过仗了,但是自己方面没有任何伤亡,自己这方就可以算作不是战争了(因为它根本不像战争)。
文章中,作者用了第二个概念去代入逻辑“X without X”中,所以就得出了一个类似于完美战争的战争。
其实这战争并不完美,它并没有达到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层度。所以在逻辑中,就要理解成“杀人而不被人杀,这杀人(过程)是完美的,是符合人们的欲望的”。这是零伤亡战争,不是完美战争。
但是文章中的“要多少战争就尽情发动多少战争”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而且从上面的两逻辑中,也并没有看到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在里面。
把文章往回看,原文中有一句话“今天的享乐主义所遵循的逻辑是:咖啡想喝多少就尽情喝多少,因为它已经是decaf的咖啡。”
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两个逻辑结构:
1、当咖啡是“decaf”时,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2、当咖啡没有咖啡因时,这咖啡就是“decaf”,是符合人们幻想中的咖啡。
事实上,这两个逻辑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要喝多少咖啡,并不取决于咖啡是否是“decaf”。
但是作者的这句话,看起来又可以成立。其中的原因就是,这句话的两个逻辑加在一起,正好符合了作者在文章前面所提到的另一个逻辑“适度逻辑”。
“适度逻辑”按作者说,是亚里斯多德提出来的。暂且表示为“当X小于X时,要X”,即当咖啡的咖啡因量小于足以影响人的睡眠的咖啡因量时,要喝咖啡。
我们将上面所分成的逻辑2代入“适度逻辑”的上半句,逻辑1代入下半句,就得出了“当咖啡没有咖啡因时,咖啡是decaf(没有咖啡因的咖啡因量当然小于影响人睡眠的咖啡因量);当咖啡是decaf时,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反正要喝咖啡,喝多少顺便你)”。
至于文章在一开头讲到的两个意识形态(我不是十分了解什么叫做意识形态)的逻辑:“为爱X才爱X”和“因为爱X without X,才爱X”这两个逻辑结构。我想,这两个逻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因为爱X=X,所以爱X”,“因为爱X without X,所以爱X”。这两个逻辑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像完美战争一样,要看你将什么代入这X里面了。
文章开头,作者是将“幻想中完美的她”代入到X里面,这样就得出第一个逻辑:“因为我爱的幻想中完美的她就是她,所以我爱她。”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只要她符合幻想的条件。 然而代入到第二个逻辑的时候,就有点怪了:“因为我爱的幻想中的她,不是她(或没有了她),所以我爱她???”
一时说不出是什么问题,但总觉得不成立。
换一下,将咖啡代入上面的逻辑再看看:“因为我爱喝没有咖啡因的咖啡,这咖啡没有咖啡因,所以我爱喝这咖啡。”
所以,“爱喝这咖啡”,这是成立的,没有咖啡因的咖啡是存在的,所以这逻辑成立。而不是她或没有她都没有意思。
从文章中看,按照作者的意思,这个“没有了X”,应该是指例子里面说的“没有了在家添乱的她”,也可以说是“没有了缺点的她”。如果将这个代进逻辑里,这看起来好像可以成立,但我觉得这只是在重复条件罢了。
再代进“完美战争”和“没有缺点的她”对比一下看:
“因为我爱幻想中完美的战争,这战争没有战争,所以我爱这战争”
“因为我爱幻想中完美的她,她是没有缺点的她,所以我爱她”
我们可以看到,“她是没有缺点的她”,这里面的第一个她就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指实际的人-她;另一个则是在重复前面所提到的“完美的她”。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一个她。所以这样的爱没有目标,根本就是空虚。
这样的逻辑,当从一个男孩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很多女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那个空虚的“她”的位置上。所以,我觉得这才是作者想说的女孩们常受伤害的原因。
至于那个什么片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我就说不上了。如果要用这逻辑分析,好像也可以,我就不写了。
不知道上面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么多人顶的帖子,我却要出来说个“不”字,感到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