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第一篇:《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
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
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4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5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6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7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 吃饺子。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象征团圆发财。
9 初一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0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11 吃年糕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大年初二看望朋友
12 年初二禁忌:回门时不能空手,且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第二篇:《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过春节,吃年夜饭、贴春联,都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风俗。除夕
是指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夜里,又称“大年夜”。 家庭要举行晚宴,俗称年夜饭,
也叫团圆饭。各地吃年夜饭的习俗不一样,南方注重菜肴,多年来人们赋予了一
些象征意义在菜里,如鱼圆、肉圆象征团圆;萝卜又叫菜头,象征好彩头;甜菜
则祝福新的一年里,日子幸福甜蜜。而北方兴吃“更岁饺子”,有的习惯把几枚钱
币包在饺子里,预示谁能吃到谁就能多挣钱;还有的往饺子里包红枣、花生米、
糖块,意思是祝福人们长寿,日子越过越甜。旧时过除夕风俗颇多,这一天不但
要换门神、贴春联,夜里还要“守岁”。守岁就是整夜不睡,这样做有两层含义:
一 是对年长的人有珍惜光阴的寓意;二是指年轻人对父母延年益寿的祝福。 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人们会在家门两侧贴春联,表达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美好感
情。春联,古时称“桃符”。传说远古时神将神茶和郁垒奉玉帝之命,在东海度
银山上一个巨大的桃树下把守,他们见到恶鬼下山,就用草绳绑起来,送去喂老
虎。因此,人们认为桃木能驱鬼避邪。早在战国时代,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为了平
安过年,就在门的两边挂上桃木,雕刻二神将的像,后来该成在上面画像,再后
来更简便,在桃木上写他们名字,这就是早期的“桃符”也是春联的雏形。五代
十国时期,蜀国国君在宫门的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好长春”。的联语。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宋代时,过年贴春联已成为民间习俗。王安石
在《元日》诗中写下了当时过年时的情景,就写道:“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
书写春联始于明朝。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不但下旨规定除夕门上
必须贴春联,而且还经常向大臣们赐赠春联,并喜欢观赏春联。从此,春节贴春
联就成为全国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舞狮子
舞狮子,也称狮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每逢新春佳节活在一些庆典
活动中,民间都十分盛行舞狮。锣鼓鞭炮声中,雄狮欢腾跳跃,平添许多节日里
喜庆,热闹的气氛 。舞狮子的习俗,大约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开始流
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书》曾提到‘象人’,据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
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可是,三国时已有舞狮的传统。
也有人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将其和孔雀一起带
回中原。而舞狮子的 技艺则来自西凉的‘假面戏’。还有一种说法,舞狮子五世
纪时在刘宋军队中产生,后来传入民间。各种说法都有依据。南北朝时期,民间
十分流行舞狮子。到唐代,舞狮子发展成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当时的
舞狮子,还传入日本,日本 有一幅‘信西古乐图’,就描绘古代日本奏乐舞狮的
场面。和唐代相似,只是规模很小。日本歌舞伎中,也有舞狮子的表演。清代民
间盛行“走会”、 “社会”等节日游艺歌舞,舞狮子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千
百年来,各地舞狮子的风俗形成了风格各异、技艺精湛的多彩局面,表现了中华
民族的勇敢智慧和乐观精神。
六年一班
刘智睿
第三篇:《过年习俗有哪些》
过年习俗有哪些?
祭灶 扫尘 贴春联、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 守岁 回娘家 初六送穷 接财神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迎春
具体一点: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五:[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立春风俗:[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第四篇:《中国人过年习俗完整版》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第五篇:《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来历》
过年的习俗过年的来历
简述:过年的习俗过年的来历【过年的来历】俗话说:“有钱没钱,团聚过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过年”的习俗,一直在延续着。过年是怎样形成的呢?“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
过年的习俗过年的来历
【过年的来历】俗话说:“有钱没钱,团聚过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过年”的习俗,一直在延续着。
过年是怎样形成的呢?“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凶残。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赶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嗑头,感谢大人保护他们小一辈。以后,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年的习俗。
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带领群民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为了彻底解除年对人们的巨大威胁,黄帝与应龙、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议采取什么办法。有人主张迁居,有人主张捕杀。最后根据黄帝的意见,大家都同意采取彻底消灭的办法。于是,当严冬来临时,各部落都组织一支百人的队伍去捕杀年群,经过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杀,年越来越少,成群结队的年再也看不到了。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这样绝种,传说它又变成了一只九头鸟,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飞出来用鼻子闻各家各户飘出的香肉味,闻着闻着,嘴里就流出来带血的涎水。这种带血的涎水掉到谁家院里,谁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鸟最怕烧柏树叶的烟味。所以每到冬天,人们就采集柏树叶,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把柏树叶烧起来,升起滚滚浓烟,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从此后,每逢过年三十晚上,烧香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过年前后都有哪些习俗?老洛阳人都是怎样过年的呢?近日,记者走访洛阳市民俗专家和市民,听他们讲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
腊八:
与数百人一起吃“福粥”
【民俗专家】有童谣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老洛阳人做腊八粥很有讲究,在锅内下大米、小米、红薯、蔓菁、枣、柿饼、红豆、绿豆、花生、核桃仁,熬成一锅粥。腊月初八当早饭,全家食用,从腊八起,过节的准备工作陆陆续续就开始了。
孩子对充满年味儿的火红的“中国结”、烫金“福字”挂穗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