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我依然,半命题作文 初三半命题作文我依然

初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小学生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趣味故事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妈妈刷碗,碗打了,客厅里父子在谈论)

思路点拨

这则小故事虽小,实则通过一个形象的故事道出了这么一个主题: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发:“儿子”善于观察和总结经验,而这也正是他能够以小见大的明证。

训练题目

以小见大

训练要点

一、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

二、理解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三、能够把“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四、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方程式解说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什么是“以小见大”呢?“小”就是小题材,“大”就是小题材背后蕴藏的“大主题”,“以小见大”手法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颗小花小草,还可以是一个平凡人物""“大主题”可以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份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这种手法具体说来,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它能够把具体而微与抽象相连,从小题材中见出大主题。“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点观全面,从不全到全,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便于提炼主题,使主题更鲜明集中,更具震撼力。很多知名作品都运用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例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从母亲为临行孩子缝衣的小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手法,具体到学生,它也就是一种写作能力了,那么怎么培养“以小见大”的写作能力呢?

首先,要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留心观察,多方面思考、感悟,深入挖掘,就能挖掘出蕴涵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其次,要善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见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想到铁面无私和不徇私情;看见蚂蚁搬家,想到团结就是力量;看见昙花,想到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彩照人的人生境界""

再次,还要做到新颖。“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事物,换一个角度观察、思考,就会有新的感受,得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的作文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更好地体现“以小见大”手法的优越性。

最后,“以小见大”的手法是从所选材料跟表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在具体写作时,还要结合记叙文的其他写作手法,比如对比手法、反衬手法、欲扬先抑手法以及人物描写方法等。

生活中处处有美,“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精心选择,许多生活小事都能得到深刻思想,写出新意,也都可以像金子一样闪着耀眼的光芒,照亮读者眼睛和心灵。

为了更好的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下面就结合实例说一下。

请看下例

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

佚 名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这篇文章里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而“大”是指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作者正是从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终生的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佳作示范

佳作一 我忘不了的“小女孩”

张彤{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我依然,半命题作文}.

这个“小女孩”已经离开我快一年了。但是,每当我想起她,总觉得她还在我的眼前。

这是一个蜡制的小女孩,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她,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长长的头发披在肩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握着笔,似乎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正是这个小女孩让我爱不释手。

从此以后,我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抱抱她。我还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叫晶晶。

可是就在我考试的前一天夜里,晶晶离开了我。

那天晚上,我正在明亮的灯下复习功课,忽然,灯不亮了,空调也停了——原来是停电了。爸爸妈妈走了进来,爸爸说:“停电了,明天还要考试呢,不能不复习呀!”“不是有个蜡制的小人吗,把它点上不就可以了吗?”妈妈说。“不行,不行!”我抱着晶晶一边说一边往后退,“我不要烧死她,我不要烧死她!就不!”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滴在晶晶身上。妈妈说:“傻孩子,不复习功课怎么行,明天你还得考试呢?”我只好放下了晶晶。

爸爸划亮了火柴,把火点在晶晶身上那根绳上,屋子里亮了起来。我看着晶晶,她还是那副天真的样子,只是她的笑容渐渐地模糊起来了。我的眼泪不住地滚落下来。晶晶好像有点急了,好像在说:“快复习吧,明天还要考试呢!”我忙擦干了泪水,复习起来。

时间不早了,再看看我的晶晶,她不见了,桌子上只剩下了一滩蜡烛油。渐渐地,光明消失了。我难过极了,跑到窗前,泪水再一次涌出了眼眶。我想,此时晶晶大概已经飞到天堂上去了,变成了一颗亮晶晶的星星。

晚风吹来,送来一丝丝的凉意。风啊,你快快吹吧,把我的心里话带给晶晶。 每天晚上,我总是坐在窗前,仰望着天空,寻找那一颗最亮的星星,我想那一定是我的晶晶。

不知怎的,晶晶好几次闯入我的梦乡,与我并排坐着,一手拿着书,一手握着笔,跟我一起思考问题。我好像也变成了蜡烛女孩,准备去照亮别人""

【品味】

小作者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勤于思考,“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物,但小作者根据蜡烛为了小主人复习功课而燃烧了自己这一现象巧妙地赋予了较深的含义,表达了“我也要像蜡烛一样去照亮别人”这一主题,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在行文过程中,小作者还采用了层层铺垫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小作者深深地爱着她的蜡制“小女孩”,第一,这是爸爸送给她的。第二,因为它的形象可爱。在文中的第二段对她的形象作了较为生动的描绘。小作者后来给她取名为晶晶,足见对她的喜爱之情。这一切都为后来的不忍心点燃而又不得不点燃作了铺垫。

佳作二 心灵的震憾

黄凯彬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许多令我回味的往事,那开心的笑,伤心的泪,还有我调皮的时候被爸爸修理的情景,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中,唯有一件事让我怀念至今,久久无法忘怀!

2009年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各地纷纷举行了捐款活动,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我县也不例外。

那是一个星期天上午,伴随着《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捐款仪式在公园里展开了。捐款的队伍排成了长龙,我也在其中。我望了望那衣衫褴褛的人群,突然发现一个人显得特别显眼——校门口捡破烂的老头!我不禁笑了起来,想道:这老头真是有毛病,跑来这儿凑热闹,他不会是看这里人多,破烂捡得多一点吧!哈哈!然而,我错了——那老头慢慢走到捐款箱前,神情凝重地望了望显示在荧幕上的一幅幅灾区的图片,眼里闪出了泪花。他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黑袋子,里面装的竟然是一面五星红旗!他打开被红旗包裹着的鲜艳的两百元,慢慢地放入捐款箱,嘴里还念着:灾区有困难,我也要献爱心;灾区有困难,我也要献爱心""此刻,我小小的心灵被震撼了!

我不明白,是什么力量让老人(我现在不得不用老人称呼他了)去做成如此伟大的事情;我不明白,一位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老人去哪里凑来的两百元钱;我不明白,这位老人的精神竟是如此地伟大,来奉献他的大爱!我想,这应该是老人这一生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了吧!

没有多么华丽的衣裳,没有多么豪华的住宅,就凭一颗朴质善良的心,打动了我小小的心灵。我将会把这心灵震撼的一瞬间,永远珍藏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永远""

【品味】

汶川地震发生后,捐款是我们见得最多、最平常的一种社会现象。小作者见到的也是“捐款队伍拍成了长龙”,但小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发现了“校门口捡破烂的老头”,经过对“老头”的神情、动作行为的细致观察,小作者在这个身份卑微的“老人”身上看到了“大爱”,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看到了一颗朴质善良的心。

为了烘托老人崇高的灵魂,小作者还成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方法,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深刻。

佳作三

四颗栗子

东方晨光

刚进转学几天,感觉特别好奇,也特别累。因为学习任务重了,来来往往又要走很多的路。

一天放学回家,走进书房,刚看了几行字,妈妈便走到我的背后,神秘兮兮地问道:“猜猜,妈妈今天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

一听有好吃的,我便兴奋得再也坐不住了,东找找,西翻翻,终于在冰箱中找到了我垂涎已久的栗子。我赶快拈起一颗,直往嘴里塞,妈妈喊道:“别吃!还没煮熟呢!瞧你,馋成这个样子。”说着,便放到高压锅内煮了起来。

当我复习完毕,栗子熟了,没等妈妈把栗子倒入凉水中,我便抢了一个。 “哇——”栗子太烫了,我连忙把它扔掉。妈妈见了,责怪道:“瞧你,这么不小心,还是我来剥吧。”

于是,我一边跟妈妈讲着班里的新鲜事,一边吃着妈妈剥的栗子。十几分钟过去,我已是半饱,栗子也只剩下四颗了。我忽然想起妈妈从一开始到现在还没

尝过一颗栗子呢。刹时,内疚感油然而生。我再也吃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妈,我吃饱了,你吃吧!”

匆匆地洗完了澡,正想上床睡觉,突然见到那四颗栗子端端正正地在我的床头柜上。

渐渐的,眼眶里湿润了。

“笃!笃!”我拿起那四颗栗子,走出我的卧室,轻轻地敲响了妈妈的房门。

【品味】

文章篇幅短小,选材更小“四颗栗子”,但我们从这“四颗栗子”里看到了从古至今吟诵不衰的“伟大的母爱”,同时,也看到了“我”对“妈妈”的一颗感恩之心。多么和谐而温馨的画面啊!

佳作四

友谊无国界

贾子乔

这一周,我们要和新加坡的同学一起上四天课。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认识了一位新加坡小朋友,他叫蔡一平。

蔡一平个子不高,长得胖乎乎的,他的新加坡同学都叫他“大熊猫”。 我们俩是在一节体育课上认识的。那天我们跑完步,老师把跳高器材拿了过来。“老师是不是要让我们体验跳高呀?”蔡一平疑惑不解地问我。“当然!你玩过这个吗?可好玩了。不过我跳得也不是太好,到八九十厘米高时就该被刷下来了。”我说。

终于可以跳了,只见老师一上来就把高度定成80厘米。我们班几个体育成绩好的同学轻松地跳了过去。一时间我身上直冒冷汗,真怕在新加坡同学面前出丑,一上来就被刷下去。蔡一平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跑到我身边为我喊“加油”。听到加油声,我似乎有了信心,纵身一跃,竟然跳过去了。

该蔡一平跳了,我也为他加油助威,前两次她都跳了过去。当高度升到100厘米,蔡一平起跳时,那只脚突然崴了,摔倒在地。我看见他摔倒了,连忙冲过去扶他。这时他小声对我说,他的脚很疼。于是,我开始给他揉脚,揉了一会儿,他微笑着说自己感觉好多了。“太谢谢你了,在中国有你这样的兄弟,我的运气真是太好了。”蔡一平激动地对我说。

几天的相处,我们成了好朋友。四天后,新加坡同学走了,但是友谊无国界,我和蔡一平在一起的情景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请他再来中国。

【品味】

文章选取的事件很小,就是两个孩子互帮互助的事情,反映出孩子质朴、天真的本性。但是这两个孩子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正如文章题目所写“友谊无国界”,期盼世界和平,是每一个爱好和平人们的美好愿望。小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赞美了这段短暂而真挚的友情。特别是在文章结尾,希望好朋友能再来中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但朴素的情感往往是最美的,使这份情感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词语积累{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我依然,半命题作文}.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篇二:《以小见大作文》

作文训练:“以小见大”作文指导

1.作文存在的题目过大、选材过空、过大,不会从小处着手,不会挖掘文章深刻主题等不足训练学生作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通过欣赏范文,初步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重点、难点)

3、学以致用: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以小见大”(以小事见大)手法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 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一)以“水”为话题。据此,可拟出下列题目:《我在河边散步》、《我是一条孤儿鱼》、《最后一杯水》等。其中《最后一杯水》是这样的:时间为50年后的一个中午,地点为已成为沙漠的中原地区,人物是我和两位最好的朋友,事情是我们发现了地球上的最后一杯水。中心事件是我们商量如何使用这杯水,最后决定用它培植绿洲。这最后一杯水是文中的道具和线索,对主人公可以重点进行语言和神态描写。

(二)以“亲情”为话题。有一位同学写了《明天吃什么》,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早上为要考试的我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生。作文《纸飞机》回忆了外公生前为我折许多种小飞机的事,小飞机虽小,却表现了外公真挚博大的爱。

(三)以“幸福”为话题。有一同学写了《爸爸妈妈的爱情》,文章重点刻画爸爸和妈妈搬运家具时,爸爸的手好像被碰了,妈妈关切的询问,他们互相体贴的这一幕使我对爸爸和妈妈的爱情和幸福有了深一层的理解。此外,还有同学写童话《我是一只幸福的小狗》,主人公小狗赌气离开穷困的家出走,本文通过它的经历表现了“有钱不一定就是幸福”这个深刻的主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应该能明白一些“以小见大”这个方法的运用了。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 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比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还要注意写小的材料时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把小材料写细写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那样也容易造成结构的混乱。

除以上两点,还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这样才不会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学都在写香气吸人的桂树,而有位同学却写桂花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就别具一格。再比如作家贾平凹在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都睡下,

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给读者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这里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分!写进文章里就有分别。学生做过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只能给他判到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当然自有其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

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我依然,半命题作文 初三半命题作文我依然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