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一幅美术作品的美文 美术高考美文

初中作文 zuowen 4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美术生励志文章》

美术生艺考生自述:那是我吃的苦最多的一年

那年我的艺考,是坎坷中夹杂着心酸,但拼搏之后的结果却是令人激动而欣慰的。 那年是我吃的苦最多的一年。因为我是为了高考才学习美术的,属于临时抱佛脚,所以我的美术功底几乎没有,而且我们所在的班级是大型班级,老师却只顾那几个画得好的。最终我决定用我的努力来改变自己,至少,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老师注意到我。 那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自从学习美术之后,我的生活没有停歇过,每天都是六点多就爬起来去画室画画。然后一坐就是一天,中间会有吃饭时间,但是,我记得非常残酷,吃完饭我们都是跑着回去的。接着,晚上上课到半夜,然后老师会给我们留无数的作业,我们就接着画,有的同学画的快,凌晨三点多就可以去睡了,画的慢的就不得不熬通宵了。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统考,我们终于快熬到头了,每个人都胸有成竹地去考了,当然,我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考场上应试自如,最后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这跟背后的汗水和泪水是分不开的。

后来统考完的第二天,我们便又开始了更为艰苦的日子,就是去个别学校单招。那时候我只记得我每天早晨都起很早,摸黑坐车去考试,到考场的时候天才刚亮,然后就进在学教旁边卖点儿早餐,吃着等着考试的开始。到了中午考完了,因为下午还有考试,所以我都是再去学校旁边买点儿吃的,坐在地上吃完了就头趴在腿上眯会儿,等着下午的考试。

记得最难熬的不是面对考试的压力,而是我们每天不断地坚持,我们每一幅画都要画上几千笔,夏天还好,每到冬天手都会裂开来,也不管铅笔灰多么脏,就不停的坚持着,经常能看到我们的画纸上有一点留下的血渍。不过现在想想,当时虽然很心酸但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后来成绩下来了,再想想当时考试的经历,一股不知其味的感觉涌了出来。

我只想说,我一路走来,我不后悔。

我是在高二的暑假真正开始接触画画,之前的各种学习班、培训都是培养兴趣的作用,不值一提。高一时我就想学画,但苦于没有一条明路。高二时,很运气,我的同班同学有学画画的,让我有了学画的途径。我就在暑假很高兴地来到了浙江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跟一位老教授学画。

之后高三我考文化科如我预料成绩不佳,我就专心来学画了。学任何一样东西都一样,领进门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在此时显得无比正确。教我的老师有一个特点,教学非常

认真,认真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于是我的学画历程有了黑色的月份。

好处当然是使我很长一段时间在同样学画的同学中总有居高临下的威风。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他给我安排的作业总是令我画到凌晨2点,时常还有到4点的,而关键是他第二天早上7点就会来我的画室看作业,吃饭的时间每次都是可怜的15分种。想想吧,每天的休息时间平均只有可怜的4个多小时,你就能体会为什么我会称之为黑色月份了。我的那个学画阶段绝对是痛苦的回忆,简直不堪回首!﹙不过它为我以后为了结果不惜牺牲铺了好垫,我从心底还是感谢它的。﹚我后期在70人的大画室待过。那儿让我开了眼界,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让我经历失了自信又重拾自信的反复过程。现在回想,那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次接触来自西方的素描,心中有的只有惊奇与崇拜:惊异用简单的铅笔能在纸上表现出神态活现的人物,崇拜画家天马行空的创作天才。和大部分同志一样,我也是从素描石膏入手,在无数临摹和写生石膏像之后,我还临过俄罗斯的人体和文艺复兴三大师的头像,接触的面也可谓广。很幸运,高考也不负众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与之前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勤奋归勤奋,最终是看效果的。这点我想和我一样想考个好学校的同学都是非常清楚的。我个人认为,我的学画历程实在太过艰辛,太过疲惫,我并不是属于笨的人,不该如此的。左思右想,我得出结论:我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我在很长的学画时间内,总是照抄明暗,不论写生还是临摹,而且抄得很小心,( 这与我的性格密切相关,也与老师教学强调的着重点有关 )不放过一丝一毫。画得一模一样就是好的作品,我很长时间就是这么认为的。我以为我早走出了这个误区,但我发现,近期的画,还是一样地照抄明暗,只不过对明暗层次的分辨率提高了,能把很细微的灰面和很小很小的细节抄出来罢了。我对结构的理解仍然肤浅,仍然不值一提。翻出以前的学习作业,每一张在现在看来,都是可以马上进垃圾堆的。虽然在当时认为是无可挑剔的惊世之作。在后期临摩的人体画上,我发现,比例差得不是一点,而是差很多;在后期临的头像上,我发现,骨骼一点不对。虽然当时我是那么自信""。

我后来知道美术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急是急不来的。但我也发现了,我一直那么自信的对结构、体块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软弱无力。画面上全是一组组排线,一片片灰色调,根本就没有体块,没有结构。从没有体块意识到有体块意识,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我推荐美国vilppu的《经典人体素描精细示范》教学光盘,因为他的方法对初学美术的学生来说,是一条捷径,可以大大缩短这个过程。而且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复的学习,如果我一开始学习素描就受到这位国际级老师的指导,会节省我几年的摸索。在这套光盘指导下,我经历了1个月的学习和训练,很幸运,基本上逐个解决了。诸如:

1.多样化的素描如何取舍?取舍的经历与结果。

素描有很多种,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规定一种具有浓重排他性的素描—油画素描为蓝本,为正统。其他画种类似邪门歪道,是完全不受重视的,是躲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任凭风吹雨打。这种现状对我们基本训练的实践中是有害的。其实任何东西都一样,有了比较才有好坏之分,我们如果是想走正途的话,就无可回避多样画种。但假如是单纯应付考试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和大家一样,我学的也是油画素描,在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过很多其他画种,对其他各门各类的画种也有一些了解。为了应付考试,我关注油画素描多于其他种类的素描。

2.考试该追求 “个性”。

考试不是在进行自我创作,要充分考虑考试的要求,是虎也得卧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我今天讲的“个性”并不是以上的“个性”。大家都知道批卷的程序,试卷一排排地摆在地上,评分老师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一样,也是会眼花燎乱的。谁的试卷能第一时间引起批卷老师的好印象,划入高分档,谁就得到了很大的优势。因为在高分档后,就不可能低于高分档的最低分。所以我们的试卷在试卷堆中必须抢眼,必须能第一时间引起老师的

好印象。所以大效果必须好。素描是靠明暗拉开对比、表现对象的,对比不强就不抢眼,这是也是常识,所以明暗对比必须强;再一个就是体块感强。这是对考试而言的,并不全面。我所谓的“个性”就是如此。所以我认为,考试该追求“个性”。

3.对线与明暗的反复取舍。

线是从形体中提炼出来的,线高于明暗。这个意识在我的脑中统治了很久。我也曾很长一段时间在追求线条,追求线条韵律的优美与超凡的表现力。反复多次之后,我终于明白:能更好表现自我意识和对象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他们没有优劣之分。明暗的作用是表现体块,表现空间的,符合素描的精义。谁能说出安格尔和米开朗基罗谁高谁低?谁也不能,因为他们没有高低之分。你能批评米开朗基罗没线条吗,你能责怪安格尔没体块吗?他们用的表现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但却同样做出了令人叹服、永垂不朽的作品。他们是成功的。这就够了。所以我说,不必拘泥于技法。

4.对“形准”的正确理解。

何为“形准”?把对象的形体抄得相似是形准吗?不是。我曾很长一段时间误入此歧途。“形”,应该是指确有感触的形。把对象的特征、气质、感觉抓住了,才是形准。“形”指的是感觉形,符合对象特征、气质又符合本人面对对象的感觉的形。

5.把素描放在哲学思考的角度背景之下进行。

把素描放在哲学思考的角度背景之下进行,同时这样的哲学思考又不离开人及视觉本身,使整个素描学习具有人文学术的气氛,提高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周易》上讲到:“一阴一阳谓之道”,哲学初级的思考包括对“对立统一”,“明暗”,“虚实”,“画面中的构成”等的思考与理解。

6.视觉形象从画面中到在人眼中形成影象,画面上的结构、对比、空间等画面效果会无可质疑地减弱。这就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损耗。

这牵扯到作品在创作时的外部环境、创作材料和在作为成品展出时的外部环境。就要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熟练控制住画面,控制画面效果的程度。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能练出来的,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初学者来说,要求是有点高。可以适当追求一下。对于高手来说,这是很关键的,必须熟练把握材料的特性,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7.最大程度表现工具与材料自身美感,当然离不开对双手潜力的开发。

工具与材料自身美感,指的是肌理效果;手作为我们艺术沟通的主要媒介,一定要很灵活。手不灵活,是绝对画不好画的。灵活的手能准确表达作者心中的创作意图。我的意见是:时常在空闲时间锻炼手的活动能力和灵敏程度。这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能做到,而做到就一生受益,属于“低投入高产出”的好方法。

8.积极发掘和培养想象力,艺术是不断创新的。

艺术与普通科目不同,它的特征是要不断打破旧的观念,去开创新天地,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而普通科目是要严格遵守原有的意识,原有的规则,是需要不断去完善它的。想象力对于普通科目,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但想象力对于艺术,就如翅膀对于飞鸟,它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从这个比喻中可见一斑。

9.须真诚地面对艺术,艺术是要用情感作为支撑的。

艺术是情感基于形式的表达。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艺术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真实的生活有别。艺术创作绝非单纯的无意识活动,在将现实素材转化为艺术内容时,要经过艺术家筛选、提炼、概括、集中,正是在这个时候,注入了他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期望,渗透了他强烈的感情。这里所谓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内容的内部结构;形象外观,二者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课程,但它不是板起面孔来作的,它需要人们情感的投入,真诚地热爱,纯正的品味,才能放出智慧的光芒,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一个更高的角度,才{关于一幅美术作品的美文}.

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

10.树立坚固自信,戒娇戒躁,勤耕不辍,天道酬勤,定然成功!

很幸运,我最初学画的画室只有5个学生,而我一直都是画得最好的。无数次的作业,我总是最强,我的绘画意识,作画时间也是最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我本来就是最好的,我就应该是最好的,这种坚固不摧的强烈意识。 有点类似井底之蛙的思想,但它却令我一直很努力,所以之后在70人的大画室,我也是顶尖的。它促使我不断向最好靠拢。所以我认为自信是一个人能成功的最基本条件。

11.“想”与“画”。

画画也是要动脑的,需要很多思考,我认为学画的过程中“想”与“画”的关系有三个阶段。一,多多画,多想;二,多多画,多多想;三,多画,多多想。“想”在这个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第一阶段,基本上只是手的任务,训练手熟练地把想表现的对象表现出来。因为没有一定的绘画经验积累,就没有想的基础,而且那个“多想”也只是在技法层面上的;第二阶段,已经有了初步表现对象的基础,也有了在专业上进行思辩的能力,但是毕竟还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反覆地画,反覆地想;第三阶段,已经具有了熟练表现对象的基础,但在意识形态上,还跟不上,在这个时候,“想”比“画”更重要了。所以多多想,多画。

学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会画到画得不好,再到画得挺好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痛苦的,自我感觉已是很努力,但总不见效果,也是正常的。此时如果不够自信,妄自菲薄,轻易放弃,那就全完了。所以第一阶段最需要的,是良师益友的鼓励,是坚固不摧的自信。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基础的重要性就象大树的根。素描是根,而且是主根,养料和水分就是靠主根输送到树冠和枝叶上去。但是它本身却并不是营养。素描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作画方式,它是否能起到基础作用,就看作者有没有把营养输到根里,看作者的认识能力和努力程度。素描作为基础训练,并不枯燥,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素描,练好素描的能力,通过素描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做好更多的准备。

由于本人现在只是大一的本科学生,学识非常有限,接触艺术的时间毕竟短暂,对素描的理解仅到此处。尽力做了,无愧于心。希望各位老师同学多多指教。

篇二:《优秀美术评论文章》

{关于一幅美术作品的美文}.

一、悲剧与抗争: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欣赏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海上乌云密布:巨浪滔大,似乎要把木筏和聚在它上面的遇难者吞没。疾风呼啸着撕攫着帆篷,吹斜了用缆强拴着的桅杆。在前景的木筏尾部,画着几个己死、将死和听天由命的人。父亲绝望地守在心爱的儿子尸旁,用手揽着他,仿佛还希望摸出已死的心脏的跳动。少年死者的身体画得非常精彩,它是这幅画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之一。少年左首仰卧着一个垂死的人,右边趴着一个伸开一条胳臂的少年的尸休;他上面是一个两眼发呆、似乎已经失去理智的人。这一组人物的收尾是一个以赤裸的双腿直挺挺倒挂在木架上、头和双手都浸在海水里的死人身子。这个身体和死去的儿子的身体一样,是整个构图的最强烈、最富有戏剧性的强音。

桅杆附近的一小组人物是从这一组刻着死和绝望的烙印的人物向画面右部满怀希望的人们的过渡。以仓促架立起来的帐逢为背景的几个人物紧张地注视着天际。其中突出的是一个用手指着远远出现的船帆的男人。

画面的右部同左部适相对立。人们强忍着痛苦,挣扎着挺起身子,希望看见刚刚在天边隐约出现的遥远的帆影。还有一点力气的人爬上了木桶,摇晃看手巾、破布,借以引起“阿尔古斯号”的注意。这一组热烈、紧张和苏醒过来的人物,以打信号的黑人的生动轮廓告终。 木筏横贯整个画面,而且两端都越出了画面:席里柯以这种迎面扑来的醒目的刻划造成了最大的感染力,使整个画面形象具有了纪念碑的性质。

同时,观众一眼就可以感觉到大海的茫茫无际,孤立无援的木筏就在这大海上漂流。画面构图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处,引向出现在水平线上的“阿尔古斯号”。画家以此而造成了空间辽阔的感觉。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绘画最英勇的篇页之一。庞大的画面洋溢着悲剧的气氛,观众即使不了解这一情节,也会被发生在他面前的这场戏剧的气氛所吸引。画家是怀着满腔的悲愤画这幅画的。在席里柯对人体动态和形体的表现上,的确有一种与米开朗基罗相似的完美和气质。席里柯画的这些形象,在力量和威力方面都使人想起米开朗基罗。

不能讳言这幅名画的某些矛盾。画家想要表现的是饱受折磨、筋疲力尽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在姿态、动作和表情上,他真实地表现出了他们的内心状态。但是,在人物身体的刻划上,席里柯未能克服他的表现丰满完美的人体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热情。他沉醉于创造雄健的人体的乐趣,却没有充分强调出长期饥饿痛苦的痕迹——毫无疑问,它们本来应该给这些充满戏剧性紧张和英雄般雄健的形体留下更显著的烙印。

席里柯整个为他所刻划的这场人类悲剧所占据:他力求创造出这场悲剧的热情、真实的形象。席里柯的这一基本意图决定了他的构图选择、构图性质以及他所采取的种种新手法。为了以最大的戏剧性现实主义手法结构画面,他不得不放弃他当时所爱用的正面结构,而采用了纵深结构的、紧张的。富有动势的构图。

在创作《梅杜萨之筏》时,主题—–人的悲剧——整个占据了他,他希望热情、有力和真实地把它表现出来。动态和感受的刻划的多样性,没有造成构图的零散,而是归结成了一个统一体,形成了这个事件的鲜明而令人难忘的形象。为了加强画面的空间效果,他选择了高视点,把木筏斜摆起来,木筏上面以对角线的方向挤满了人,这就使他可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这个矛盾多样的场面,画出一切感情层次—–从守着儿于尸体发呆的父亲的消极悲观,也就是将信将疑和小心翼翼的希望,直到勃然发作和渴望求生得救的欲望。

然而,找们不应该忽略,席里柯为了追求统一的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意回避了色彩的提炼:他以近乎背光的方式处理了整个构图:强烈的阴影画有力地塑造着人物的体积。由此而形成了清晰的外轮廓线,并且减轻了席里柯的色彩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他的色彩的简略:席里柯使全面保持了棕褐色调子,用整体的色调修饰了人物的形体。这种色彩上

的克制,使画家得以集中全部注意力来形成体积造型效果。在这方面,席里柯确实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梅杜萨之筏》使人看来不象是一个片断,而是一部史诗;这幅画显然已经超越了它的情节,而成为人同灾祸的悲剧性斗争的象征,它体现着极端的痛苦、英勇的抗争和兴奋;席里柯的概括风格也是由此产生的,这就是简洁、避免次要效果和竭力使人注意整体的风格。尽管构图是山许多矛盾的局部所组成,但所有这些局部都不给人以独立自在的感觉,而是从属于整体的一个个部分。《梅牡萨之筏》—–以其几近沸腾的人类苦难一生成为一块坚固的磐石、一座完整的雕塑群像。席里柯的雄辩而紧张的外轮廓线处理是画面统一的支柱。这是念念不忘这一饱含戏剧气氛和无比强烈的形象的观众所最先看到和最先永远铭记在心的东西""

二、“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一评徐渭的《墨葡萄》{关于一幅美术作品的美文}.

历史往往喜欢剥夺一个人一生中某些方面的权利来促成他别的方面的发展。徐渭,就是封建时代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牺牲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它所玉成了的一个人物。设想徐渭如果没有坎坷一生的遭遇,长年怀着寄人篱下的委曲心情:“激昂丈夫焉能婆娑蓬篙,终受制于人?”也许就难以发为诗文,表于戏剧又形诸图画,使他在艺文方面的成就永远闪发着一种特异的光华。

徐渭,字文长,号大池,晚号青藤老人。浙江山阴人。生于明正德十六年(公无1521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享寿七十三岁。据说他到了五十多岁才开始作画。尝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绘画史上不乏此类事例一一没有受过专门的绘画技巧的严格训练,只凭着天分才情信手挥抒。这些画家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目的特点:画技常失于格法,而思想境地和感情的素质却翩然跃动纸上,仿佛不甘于物质材料的束缚。史籍记载上曾有唐、王洽的所谓“泼墨”,而讲求“意气所到”的苏东坡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历史潮流中偶然激荡迸溅出来的一些晶莹夺目的浪花,使一部绘画史平添了许多绚丽的景象,点缀上斑斑绚烂的色彩。

徐渭的画风,其“写意”的因素较之早期的“文人画”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个性化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的画,已不象是一种静止的艺术,仿佛侵凌到了音乐的王国。画幅,仅仅是一个四四方方不动的框架,似乎难羁他的纵横恣肆的笔锋,从凝固的空间大步跨入到流动的时间领域。他的作画,只是随意兴之所至,酣畅无阻信手拈来,跳踉翻飞于尺素之上。试观一幅有名的《墨葡萄图》, 窥一斑以测全豹。正如这幅画上诗题中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画幅中呈现之物,是葡萄又非葡萄;既是静悄悄累累垂实于架藤之间,却又是他笔底“闲抛闲掷”,跌宕跳荡的一些“明珠”。这些“葡萄”,难以使人联想起止渴酸甜之感,点点墨痕,乃心血之滴沥。然而,这里又不是痛苦的低吟,也不是无可奈何的颓唐;旷达不能解除胸中块垒,倔强的个性使他对待外界一切有形无形的压力采取激烈的敌对姿态。久久盘郁胸臆间的沉积,顿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宣泄的心理孔道,便似飞瀑般从笔底倾泻出来,化作一片彩霞缤纷的图象。他全然不顾那沉重的传统高筑起来的一套穆肃平宁、恬适闲雅的意趣的欣赏习惯,代之以狂放、峭奇情境的引吭高歌。虽然徐渭的画在行家的法眼看来似乎不合绘画技巧的规矩方圆——所画花卉禽鱼蔬果之属!即不大符合自然原型的构造,亦不愿遵循前人积聚起来的一些造型原则。在他笔下出现的乐西,无论梅兰竹菊,或荷花牡丹,都一视同仁,难分轩轾。这些自然物固有的形态特征到他眼中己无足轻重,他所关注的只是心胸中激荡难平的情愫。徐文长的画,确是容易给人一种动人肺腑的印象,正是那流溢在画幅之上的不寻常的情趣意境,一如他的诗文戏剧

作品中的那些酷烈的嬉笑怒骂一般。

徐文长的画里蕴含这样一种思绪的内容,我们首先可从他本人一生经历中找到最浅近的根由。

徐渭的一生,可说是饱尝了;失意”的艰辛滋味。徐渭的父亲徐聪,只做过几任小官吏,晚年纳妾生下徐渭,不久即去世。因此,徐渭在家中的处境一开始就不太好。但这个自幼即享文名的孩子,在那个时代视投考功名为唯一出路,自是符合情理之事。然而,一连几次连个秀才都混不上,好不容易被允许复试,才被录取为生员,之后,终其一生被阻在这一关上。原来菲薄的家业一经败落,就不得不以教书糊口,或当官僚显贵的宾客和幕僚。徐渭三十七岁时作过胡宗宪的幕僚,后来胡败被逮捕入狱,文长因株连而几致疯狂。纵观徐渭的一生,遂意之事少,忧患之遇多。这些境况不可能不在他的心灵上打下深重的烙印,而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愤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一幅美术作品的美文 美术高考美文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