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初一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初一语文学案 第四单元作文《探索月球奥秘》 作文目的:
1、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2、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训练。
3、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典故诗词歌文等。 训练要求:
1、対搜集的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成文。
2、遵循想象作文的创作原则:合理性、积极性、启迪性。
3、大胆想象,巧妙构思,创造出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说词句
1.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
2.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
(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
3.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
二、叙故事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讲关于月亮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
三、唱歌曲
唱歌关于月亮的歌曲,看谁唱得好。
如《花好月圆》《明月千里寄相思 》 《月亮代表我的心 》《十五的月亮 》《彩云追月》 《月亮河》 《月亮走我也走》等。
四、写文章
以“月球”为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想像性作文。
附:1.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
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2.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篇二:《初一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初一语文学案 第四单元作文《探索月球奥秘》 作文目的:
1、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2、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训练。
3
练要求:
1
成文。
2
3
1.
(
玉弓、玉桂、玉盘) 、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典故诗词歌文等。 训、対搜集的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遵循想象作文的创作原则:合理性、积极性、启迪性。 、大胆想象,巧妙构思,创造出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说词句 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
2.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
(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
3.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
二、叙故事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讲关于月亮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
三、唱歌曲
唱歌关于月亮的歌曲,看谁唱得好。
如《花好月圆》《明月千里寄相思 》 《月亮代表我的心 》《十五的月亮 》《彩云追月》 《月亮河》 《月亮走我也走》等。
四、写文章
以“月球”为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想像性作文。
附:1.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
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2.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篇三:《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
第四单元作文
第 周 第 课时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执教者 焦丹清
训练内容 戏剧大舞台 单元 第四单元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习作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初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作文}.
二、老师指导
【我要写】.
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
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 我们准备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正是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那么,选择一篇课文,先改编成戏剧,再约几位同学参与排练,并且在班上的文艺晚会公开表演一番,亲身体会一下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亦乐乎!
【怎样写】.
一、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二、编写小故事,有两种情形:改编和新编。
改编就是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就其中的细节,比如心理、对话展开大胆的想像,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深化主题,也让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所谓“故事新编”,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现代气息,成为一个崭新的故事。
不管改编和新编,都要注意: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心理,如细节等方面的想象,但又不能天马行空;二要挖掘,挖掘出新意,绝不能泥古不化;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但要注意两点:
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联系得上。举例来说,用《西游记》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
聪明,那岂不离谱了?
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例文)
《梁祝》让我陶醉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 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