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作文指导__如何写电影观后感》
作文指导:如何写电影观后感
(一、什么是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那么要写好一篇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写观后感的方法)
第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1 要“会看”电影
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
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2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3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4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第二、曲径通幽,挖掘要深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第三、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那如何写出真情流露的观后感呢?)
一、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2、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
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
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方法是作比较: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1、
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 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三、循序渐进写出特色。
初学观后感的同学可按照常见的“简介-评论-感受”三段式顺序谋篇布局,这样容易上手。有时,“评论”和“感想”可合二为一,边点评边写感受。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突破固定结构,采用边叙边议边抒情等方式,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篇二:《如何写好观后感》
如何写好观后感
[思路分析] 观后感主要是抓住其中一点进行引申和展开,写出你的思考和感受就可以了,必须和观看的内容紧密联系 [解题过程] 观后感:作为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比小学阶段多得多。不光是在学校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从书本、影视乃至社会实践中也同样可以接受知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知识阅历的增加,当你读了一本好书,看了一场有意义的影、视、戏,甚或你看到其中的一段(节)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产生一些联想、感慨,把它写下来,形成文章,这就是感想。常见的感想有观后感,观后感(影评)、短评等。
那么,如何写好感想作文呢?
一、认真审视 有感而发
观后感要认真阅读(观看)原作,万不可空穴来风。在或读或观或看的基础上寻找和自己的思想产生的共鸣之处,从而有感而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是无病呻吟。古人云,首先要“感于情”方能“动于情”,可见感想作文要写得感动别人,自己首先要被感动。
二、读感结合 以感为主
这里所说的“读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观感”等。这些“感”都要与“读”、“观”、“看”相结合,“读”、“观”、“看”之后才可能有感。感想文的文体要以感为主,以读导感。切忌平均笔墨,抑或本末倒置。
三、提炼观点 独立成文
前面已经讲过,感想作文要以原作为基础,在原作上导出“感”来。这个“感”应有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它与原作的关系是:原作是“感”的引子,而“感”则是原作某一点的升华。 总之,感想作文是锻炼学生敏锐观察力的重要方式,它借助于书、影、视等,使学生积累感情、观点等,寻找出一个宣泄的窗口。也正缘于此,它对广大、中学生锻炼和学习写札记、随笔等类文章不无裨益。
写观后感在褒贬人物、剖析事理、针砭时弊等方面都要有独到的见解。观后感从文体上看,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感”,它是抒发和阐述自己对原文所记叙的事件、描写的人物、阐述的道理等的感触。正因为观后感没有固定格式,写法比较灵活,因此近几年来初中市统考的作文试题有时也采用了这种形式。如上海市2006年市中考统考中《孩子和书》一文中最后一题要求写一篇观点明确、联系实际,不少于80字的观后感。因而应当引起教师、学生的足够注意。
观后感是训练阅读、写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种习作形式。究竟如何写好观后感呢?愚以为,可归纳“三要”、“三忌”。
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作,掌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切忌不着边际地随便“瞎吹吹”。
观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矗“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读”字上。有的考生说:“写观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观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怎样点评观后感作文}.
其次,要就文论理,或就书论理及就戏说理,紧密联系实际,切忌拘泥原作,以叙代议,就文论文,就书论书或就戏论戏。
写观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发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侧面入手谈体会,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紧紧联系实际,或重在联系社会现实,或重在联系学习、工作、思想等实际,应该“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样的观后感才有深度,才有现实意义。反之,漫无边际的大
段大段地抄录原作或复述文中的场景描写,末尾加上几句标语口号式的语句,这样的观后感,显然是失败的。理来之于“文本”,用之于实际。我们有些考生写观后感的另一个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场景描写,有的甚至是改写、复述原作的故事情节,但议来议去还是拘泥于原作内容,悟不出道理,联不上实际。
四、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实在太宽了。假如认真阅读、仔细观看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体会;很多感想。如果,这也写,那也想写,“拉在篮里便是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贪多嚼不烂”,什么都写不深,写不透,势必要吃“夹生饭”,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2006年市中考阅卷中发现有好多考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观后感,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理有据,结构完整。深化了主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达到了写观后感“引———议———联———结”四字诀的完美境界。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篇三:《读后感获奖作文及点评》
读后感获奖作文及点评
《成功的秘诀》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人问智者:“怎样才能成功?或者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智者笑了笑,没说什么。他拿起一颗带壳的花生,说:“捏碎它。”那人将花生壳捏开,从里面取出花生。智者又说:“捏碎它。”那人将花生放在手心里,把红色的皮儿搓碎了。智者说:“再捏一捏、搓一搓它。”那人使出全身力气,也没将花生捏开,他又使劲搓花生,直搓到他的手都热了、红了,也没将花生搓碎。智者告诉他:“干什么事情,有一颗恒心,才是成功的秘诀。”
这是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读着文中的文字,我的感想很多。人生就好比是一架梯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尽头,才能成功。想想自己,做事马马虎虎,根本没有恒心,好多时候都是浅尝辄止,虎头蛇尾。
比如上星期,我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心里想这么难,我不做了,出去玩会吧。接着,我就出去玩了,回来以后,妈妈问我作业做完了没有,我犹豫再三,不得已向妈妈说了实情,在妈妈的帮助下,才做出了那道题。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好多事情都不尽如人意,原来是没有恒心,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的缘故呀。只要有恒心,相信我以后一定能成功。
【简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先简介读到的那篇文章的故事大概,抓住故事的宗旨——恒心的重要,联系自己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一步阐述了“人生就好比是一架梯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尽头,才能成功”的道理。体会深刻,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读后感。
成败只差0.5毫米
——读《电话的发明》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真好丛书》。对其中的《电话的发明》一文很感兴趣。 是谁发明了电话?相信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美国发明家贝尔的名字。
可是相信也有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实在贝尔之前,还有人尝试发明过电话,他就是莱斯。
莱斯曾研究过一种装置,可这种装置里的螺丝只能传递音乐,不能传递语音。莱斯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装置里的螺丝,他少拧了二分之一圈——约0.5毫米。莱斯没有发现这一点,他将装置改装了好几次,可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他懊丧地放弃了。与莱斯不同的是,贝尔没有向困难妥协,没有泄气,而是坚持不懈,继续实验。他在莱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最主要的是,他将那颗螺丝多向里拧了0.5毫米。接着,奇迹发生了,不能通话的装置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假如莱斯没有半途而废,而是持之以恒,发现了这个“漏网之鱼”,电话不就是他发明的吗?但好多事情,没有假如。再来看看贝尔,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和仔细耐心,使他成为了成功者,成了最后的赢家。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话:成功=艰苦的努力+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成功与失败只差0.5毫米!
【点评】
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更可贵的是,你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悟。敏锐地抓住文中介绍的莱思实验失败的原因:“少拧了二分之一圈——约0.5毫米”,并紧紧围绕这一细节,将其与贝尔进行比较,由此生发自己的感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成功与失败只差0.5毫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是一篇言之有物,立意深刻的读后感。
读《黑色风暴》有感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神犬探长和青蛙博士》。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其中一个名叫《黑色风暴》的故事,让我大受启发。
故事里说:有一天,突然刮来一阵黑色的风暴。风暴很大,遮天蔽日。B城的人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风暴,恐惧万分。他们四处打听,这到底是这么回事?博士爷爷说,这是空气女神的报复。原来,在100年前,人猴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人类战胜了猴子,并将猴子赶尽杀绝。当时有一只老猴说100年后,人类将
会遭到空气女神的报复。人们并没有将老猴子的话放在心上,并继续对其他一些动物大开杀戒。甚至纷纷举起手中的斧头,砍向还算茂密的森林。时间过了整整100年。老猴子的话应验了。可怕的黑色风暴真得铺天盖地地刮来了。市长只好请来神犬探长和青蛙博士,看看有什么对策。神犬探长和青蛙博士看了看窗外,笑了笑。他们叫来B城的居民们,让他们种树,并让他们从现在开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B城的人们忙起来了。后来,树木多起来,绿地多起来,风暴真地停了。
读着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现在,想起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走在路上,不时会发现有人乱吐痰、乱扔垃圾有一次,我和妈妈散步,我不小心踩到了一个奶袋,差一点就滑倒了,吓了我一跳。我想:要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踩上去的话,那会大家要都这样,你扔一个果皮,我扔一个奶袋,那后果
再看看街道两旁的墙上,一个个广告纸像;比赛”似的,看谁的;哥们”多。还有些办假证的,电线杆上,墙上,哪一个好;住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