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2016淄川中考一模语文考试题》
初四语文试题
2016.5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4.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然而也毋庸讳言,在文物的保护、 甲 (挽救 / 抢救)、利用、管理上,一些地方还存.
在‘脱靶'现象。有的重视不足,文物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挖 (jué)不够,让文物‘躲进小楼'‘深藏深宫';还有的开发不当,只讲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忽视保护……如此种种,无不说明,激活文物价值、传承文化血脉, 乙 (责无旁贷 / 任重道远)……
有人曾如此论述文化遗产的意义:‘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 (xuān)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惟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让文物‘沃土' 丙 ( 滋润 / 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
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注音填写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毋庸讳(hùi)言 慰藉(jí) 挖掘 暄嚣一时 ..
B. 毋庸讳(wěi)言 慰藉(jí) 挖绝 喧嚣一时 ..
C. 毋庸讳(huì)言 慰藉(jiè) 挖掘 喧嚣一时 ..
D. 毋庸讳(wěi)言 慰藉(jiè) 挖绝 暄嚣一时 ..
2.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挽救 责无旁贷 滋养 B. 抢救 任重道远 滋养
C. 挽救 任重道远 滋润 D. 抢救 责无旁贷 滋润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勇敢拼搏的勇士?
D.《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
成的。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书读得好不好,理解得对不对,都需要‘实践'这位老师来查收与验证。
B.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C.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提出了前所未有
的挑战。
D.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注笔端,这是源于作者平时
用心观察,重视积累为基础。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之立志,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韩愈《马说》) .C.虽乘奔(飞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D.又间(私自,偷着)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流落荒岛后,计算时间、记日记和阅读《圣经》成为他
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也曾跟随诺第留斯号进行过海底探险。
B.都德,法国作家。他的小说《最后一课》以小弗郎士的口吻,记叙了韩麦尔先生给学
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C.‘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中的‘三父子'是指苏洵、
苏轼、苏辙,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
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7.下面句子的顺序,排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②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③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
④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
⑤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
A.①⑤②④③ B.③④⑤②① C.①②⑤③④ D.③④①②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1分)
8.默写填空。(8分)
(1)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2)乡泪客中尽,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 ,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4)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6)2015年9月3日,中国政府决定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并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进行阅兵。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写到阅兵的词句是: 。有65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高级别代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30个国家的外军观摩团团长等出席大会,我们可以用《孟子》中‘ , '说明这次活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后两句广为传诵,请从写作手法和内涵意蕴方面对其原因作简要分析。(3分)
10.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甲】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
【乙】朋友之义甚重天下之达道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见于《诗》;‘不信乎朋友,弗获乎上'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礼》六行,五曰任,谓信于友也。汉、唐以来,犹有范张、陈雷、元白、刘柳之徒,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 .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九)
【注释】①达道:共同遵循的道德。 ②俗薄:习俗轻薄,指风气坏。 ③行:良好的品行。 ④徒:类。 ⑤本朝:指宋朝。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标画两处)(2分)
朋 友 之 义 甚 重 天 下 之 达 道 五 君 臣 父 子 兄 弟 夫 妇 而 至 朋 友 之 交。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宁读书如故 故: .
②呜呼,今亡矣 亡: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此行不为鲈鱼会下一句}.
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
(4)【乙】文主要运用 论证的方法,阐述了‘ '的观点。(2分)
(5)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则短文,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2分)
【 】文启示:
④⑤③②①
三、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2分)
文房四宝与中华文明
齐儆 ①‘文房四宝'首先是书绘符号和文字(包括图画文字)的工具与材料。符号和文字的发明与运用使人类社会为之改观。符号化的思维与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蒙昧、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区别的主要标志,就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文字帮助人类创造文化、传播知识。文字在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在加强民族、国家的团结与凝聚上,都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文字的书写是离不开表现它的工具与材料的,离不开笔、墨、纸、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房四宝'就没有我国古代发达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也就不会成为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明古国。
③‘文房四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写工具与材料,掌握与运用‘文房四宝',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和国画。可以说,没有‘文房四宝'就没有中国的书画艺术。譬如只有以毛笔用墨及砚,在宣纸上,才可表现独具中国风格的书画,才能体现特有的中华文明之神韵。宣纸具有润墨性,施墨于上,可分五彩(焦、浓、淡、枯、湿),墨色斑斓,淋漓流畅。国画追求笔墨气韵,尤其水墨写意,更为注重墨韵,纸性渗墨散彩,层次分明;纸质净洁柔韧,涩滑适意。其上用墨,可生独特艺术效果,真可谓,运笔作字,龙蛇飞动,可得烟云尽态之姿,能获五颜六色之效。挥毫构画,肆意渲染,尽显‘六法'气韵之神,俱收缥缈空灵之妙。
④再有,‘文房四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用性与艺术性逐步结合,成为既有文具功能,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无论是笔是墨还是砚,往往都经过雕饰、装潢,甚至纸张也是有一定的美形与花色。‘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句)它们不仅可供使用,更可欣赏收藏,成为文玩清供。
⑤最后,在长期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文房四宝'本身也蕴涵了文化内容,形成了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称颂‘文房四宝'的诗文,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体现。‘砚铭'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⑥铭文是镌刻于器物或碑石上的‘以称功德,以申监诫'的文体。砚铭是镂契在砚石上的铭文。砚铭常常表现砚主的思致、德操、志向、情趣。民族英雄岳飞为其藏砚题铭:‘持
篇二:《绍兴中考语文课外补充诗词60篇》
绍兴中考语文课外补充诗词60篇
七上补充诗篇{此行不为鲈鱼会下一句}.
雪(其一)南宋·陆游
一夕山阴道,真成白玉京。衰残失壮观,拥被听窗声。
越女词五首(其三)唐·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西施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观书有感(其二)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天净沙·冬元·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秋下荆门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浣溪沙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七下补充诗篇
回乡偶书 唐o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o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o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山中问答 唐o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入若耶溪 南北朝o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问刘十九 唐o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行不为鲈鱼会下一句}.
生查子 宋o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春日忆李白 唐o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戏为六绝句之二 唐o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渔翁 唐o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八上补充诗篇
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杂诗十二首(其一)东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书愤(其一)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八下补充诗篇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南园十三首(其六)唐·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诸暨道中作宋· 范仲淹
林下提壶招客醉,溪边杜宇劝人归。可怜白酒青山在,不醉不归多少非。
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别储邕之剡中唐·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篇三:《李白诗四首》
第2课李白诗四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作者是如何应用想象及夸张来写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2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平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文简介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读作品
3.基本解读:
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梦游之缘起,从开始至“对此欲倒东南倾”。
“海客谈瀛洲”四句,以虚衬实,海外仙山之瀛洲让人觉得虚无缥缈,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云霞或明或灭时却可见到,应比仙山寻访起来更易。
“天姥连天向天横”四句。天姥山为越东名山,钟灵秀绝,但与国内其他名山如五岳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诗人却说它比五岳还要挺拔高耸。而有名的天台山则是倾斜着如同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是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是被诗人大大地夸张了的天姥山的幻影。 第二部分写整个梦游历程,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
“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写诗人正是按越人所述而产生了梦游吴越的念头,于是进人了梦境。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夜月的照耀下,诗人飞过了镜湖直到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六句。剡溪是谢灵运当年住宿过的地方,那里清绿的水流荡漾四溢,猿声清啼不已,环境美好。诗人穿上谢灵运当年所制的“谢公屐”,攀登上梯子一样直立的石级,走到半山峰,忽见海上日出,光华四射,还听到空中天鸡啼鸣。谢公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千岩万转路不定”六句继写山中所见。本是一片曙光,经过千岩万转之后,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间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听见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中,深林为之战栗,层峰为之惊动。不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连无生命的烟、水、青云都阴郁沉沉,似有暴雨突至。
“列缺霹雳”十句,写山中得见仙子的情形。诗人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峰崩塌,露出一个岩洞,石门訇然中开,却见洞天福地出现了:“云之君”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毕至,盛况空前。
“忽魂悸以魄动”四句,写刚刚在梦中得见神仙,却很快醒觉,梦中的情景不见了。 第三部分是梦醒后的感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
4.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梦中游仙所见,内容丰富、曲折,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骜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
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全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许学夷《诗源辨体》)。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任由想象的驰骋,把天姥山这一浙东普通之山写成一个神仙聚集的洞天福地。
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5、谈感受,再次品读作品。
第二课时
哭晁卿衡
1、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
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770)卒。
2、读作品。
3.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4.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畅谈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认识。
6、读作品。
篇四:《七言》
篇五:《三年级古诗》
目 录
诗中春
江南春绝句 春夜喜雨 春 日 晚春{此行不为鲈鱼会下一句}.
诗中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夏日山中 夏夜追凉 初夏 诗中秋
秋夕 秋风引 秋下荆门 长信秋词
诗中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村雪夜坐 夜雪 终南望余雪 诗中情
爱国情 塞上曲 塞下曲
思乡情 九日登高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