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七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计划》

初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文艺园林”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我们中国人情感的美好。 “风土画卷”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领略观赏到流传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的风情民俗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里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的情趣。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

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 开学工作

第二周 《诗经》二首

第三周 《老子》前三章

第四周 《老子》后二章

第五周 《晏子春秋》

第六周 国庆节长假

第七周 《管子》

第八周 《孟子》前两章 第九周 《孟子》后两章 第十周 《孙子兵法》第一章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 《孙子兵法》第二章 第十三周 《孙子兵法》第三章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史记》一篇 《屈原》 《王羲之》 《魏征》 《文天祥》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篇二:《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试题_答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测评(初一传统文化)一、填空(40分)

1、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2、“一日不见,如三月夕”是《诗经》中《

3、《老子》又称 《》。本册教材所学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 对立统一 的哲学思想。

4遗其咎

5、管仲是之本也 。”与儒家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一脉相承。

6、孟子曰:,此之谓大丈夫也。

7、孟子认为人皆有 恻隐之心 、 羞恶之心 、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人有这四种心犹如人有四肢。

8、孟子曰“,社稷次之,君为轻。”

9、“(文天祥诗),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10、《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二、 选择(20分)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C )

A《汉书》 B《后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2、宋代朱熹认为“ ”盖魏之赋极此矣。( A )

A《登楼赋》 B《梦礼拜二首》 C《明月何皎皎》

3、“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开始于战国,到( )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 D)A唐 B宋 C明 D汉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唐代的诗。( )A李白 B李商隐 C李贺 D杜甫

5、“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对李白、杜甫诗的高度评价。( )A韩愈 B曹丕 C朱熹 D王维

三、 判断(15分 )

1、《木瓜》是《诗经》中的送别诗的代表作( F)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老子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R )

3、《晏子春秋》是后人集录春秋时期齐相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R )

4、苏轼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F )

5、《钗头凤》是词牌名。( R )

1

篇三:《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大学》选读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第2课《中庸》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

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中庸》名言积累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1、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 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3课《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

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

篇四:《2013-2014(上)七年级传统文化考试题》

朱桥中学2013-2014(上)七年级传统文化考试题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将答案选项填在题号前的括号内)(3×10=30分)

( )1、“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 孟浩然 B 陶渊明 C 李白 D 王维

( )2、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宋朝是中国文学最兴盛的朝代,在许多的文学家中,有八大作家,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而在唐宋八大家中有父子三人,人称三苏,在以下的四个人,有一个人不是三苏,请问是哪一位?

A苏轼 B苏辙 C苏武 D苏洵 (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由___发起的? A 陈胜吴广 B 刘邦项羽 C 李自成 D 洪秀全 ( )4、《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它把握了极其宏丰的历史资料,这一历史巨著记载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A 西汉一朝 B 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 C 黄帝至汉武帝时期 D 黄帝至汉景帝时期 ( )5、《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金起义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集团内部斗争,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有“三绝”。请问“义绝”是指___。

A 张飞 B 关羽 C 刘备 D 孙权 ( )6、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是指___。

A《孙膑兵法》 B《孙子兵法》 C《老子》 D《易经》 ( )7、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的___传统节日。 A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白居易 (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

A《古诗十九首》 B《离骚》 C《诗经》 D乐府诗 (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___的千古名句。 A杜牧 B李商隐 C李清照 D文天祥 ( )1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称赞哪部历史作品的话?” A《汉书》 B《春秋》 C《史记》 D《后汉书》 二、填空题(3×10=30分) 1、李清照自称________居士。 2、《长恨歌》的作者是________。

3、“精忠报国、三字冤狱千古白;壮怀激烈、一篇词着满江红。”由这副对连可知此庙供奉的是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同节气合一的节日。

5、重阳节,即阴历______________,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6、我国第一部中医学典籍是______________。 7、老子的社会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武大郎盛情宴请好友(打一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经》中的诗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 10、汉字最早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 三、简答题(4×10=40分)

1、试着写出二十四节气中的任意十个节气。

2、写出我国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并说明理由。

3、请简述《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4、请悠悠华夏五千年,风流人物满乾坤”。请写出一位在我国历史上你认为最伟大的人物,并谈谈原因。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附答案:一 BCACB BACDC{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二1易安2白居易3岳飞4清明5九月九日6《黄帝内经》7小国寡民8高朋满座9重章叠句10甲骨文 三

篇五:《七年级上册文化》

七年级上册文化

13.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 )

A.尚未成熟的文字 B.也叫“铭文”

C.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原始文字

14.在我国古代天文记录中,属于世界天文史上最早记录的是( )

A.月食 B.哈雷彗星 C.天再旦 D.日食

15.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16.一直为中医所沿用的扁鹊总结的四诊法中,“望”是指( )

A.闻气味 B.按脉搏 C.看气色 D.听声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