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诗给我的启发400(一)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
学样:广铁一小
班级:六年四班
指导老师:张莉华
学生:周仕鑫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浩瀚无穷,每一句诗都是闪亮的宝石。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令我受益匪浅。
这句诗说了:如果想看得更高、更远、更广,那就要在登高一层楼。
诗句好似只在告诉人们要登高才会看到美景。但它意思仅仅就这么肤浅吗?我想肯定不是,它还在告诉世人:万物都不可自满,一定要不停地探索,才会看到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啊!人们只有不断去探索、去追求、去寻找,才可以获得成就,得到更多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然而,这又关系到一个词——虚心。人只有虚心,才会令自己感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感到不足,才会令自己有前进的动力,只有有动力,才会令自己“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必然的联系,它们一环扣一环。如果其间一项缺失了,必定会让整个人走向失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虚心时,他一定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不少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从而令他继续发奋图强,将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去学习,而不会自认无敌,搁置一旁不管了。
相反的,人一旦骄傲,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的。人是不可以骄傲
的,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所吸收,学完的。人始终会有一些知识自己不知道。骄傲会令人退步,导致自己一步步走向失败。其实,骄傲也就是失败的开始。它们让人自认聪慧,让人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最终让自己堕落,没有了一点谦虚。当然,他身边的朋友也会弃他不理,把他当成透明人。骄傲,只会令人走向失败,不可救药。
就像苏东坡少年时,他自认为很聪明,但一位老和尚给他看一本书时,他却一个字也不会。苏东坡从此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代文豪。如果人在骄傲中醒悟,众人一定会再次帮他改正。看来,自己醒悟也很重要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我们的指路人啊!
读《品尝家》有感
学校:广铁一小 六年四班:周仕鑫 指导老师:张莉华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品尝家》的文章。读完后,我感受到了老人那不可侵犯的尊严,也知道了其中的一个道理,恻隐之心是一种美德,但如果不尊重别人的意愿,结果会适得其反。
《品尝家》一文讲述了我在和一个有免费品尝布丁店里的售货员的交谈中,了解到有一位贫穷老绅士经常品偿布丁而什么也不买。当我出于好心,想买一个布丁送给他时,他却自己买了一个最大最贵的布丁,保卫了自己的尊严。
从老人的衣着来看,已经令人知道了他的贫穷,而正是这样一个老人,毅然拒绝了他人的好心施舍,用自己辛辛苦苦积赞下来的钱买了一块最贵的布丁,让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叹。他这样做,并非想让别人认为他十分富裕,而是在告诉其他人,我是有尊严的!而非那一些低三下四向别人要东西吃的人!是不允许任何人去侮辱它。尊严,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的品质,更是一种无法替换的品质!有尊严的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为人处事也会想到他人。有尊严的人,会把自尊放在第一位,不会让人侮辱自己的人格,会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得到他人的尊重的。
光说,你们可能不信,而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个年青人的家乡闹饥荒,他来到一个庄园,那里的老板给他饭吃,可他却拒绝了。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他知道信念可以支持着人做事,只要有了信念,就有了动力,就可以让贫穷的人不再贫穷。老板见他十分有自尊,就让他帮忙管理庄园。这个年青人也很用心管理,管理得十分好,深受老板的赞赏,他就是后来的石油大王哈默。当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古人云:不吃嗟来之食。为了自己的尊严,让我们时刻做一个有自尊的人吧!
那一刻,我最激动
学校:广铁一小
六年四班:周仕鑫 指导老师:张莉华
伴着礼花;伴着欢呼;伴着笑声;第16届亚运会在11月12日开幕了!
开幕式首先表演了不少精彩的节目,有《大地之水》、《海洋之舟》、《白云之帆》等。当所有节目都表演完时,那自然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点燃主火炬了!
在22时20分,由火炬手吴国冲从近200米的珠江水面踏波而来。只见他面带笑容,还不停地挥手向观众致敬,手中紧紧地抓着火炬。待他进入会场后,他将圣火与第二棒火炬手“乒乓女皇”邓亚萍交接。随后,火炬分别由陈一冰、容志行、何冲传递。
当最后一棒火炬手何冲迈着骄健的步伐走向主火炬时,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咦?28米高的主火炬何冲怎样才能点燃呢?正当我疑惑不解时,两个可爱的小朋友捧着一个巨型礼花出来了。何冲同样“疑惑”地望着他们。只见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与何冲一起抓住火炬,向礼花慢慢伸去。他们这又是在干嘛?我心中又多了一层疑惑。 带着这种疑惑,我再次把目光投各了电视机:这时火炬慢慢地、慢慢地接近礼花。礼花顶部开始喷出了火焰,何冲他们立即走开。火焰慢慢地喷升。忽然,从礼花里喷出一些烟花,把那主火点燃了。霎时,那熊熊燃烧的圣火把海心沙照亮了!把珠江两岸照亮了!把广州
诗给我的启发400(二)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名句400句
期末考将至,语文的复习很大一部分是对古诗词的背诵。因为这些古诗词背诵下来,不仅可以适用于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到作文写作中。很多孩子总烦恼作文没题材,其实古诗词就是最好的题材。背诵下来,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就能写作出很有文采的优秀作文了。小编为郑州小升初的同学们整理了小学期间会接触到的400句古诗词名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李绿园《歧路灯》)
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
7、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9、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李时珍《本草纲目》)
1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文公文集》)
1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5、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成语)
1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俗语)
1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8、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中国俗语)
1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0、不如意事常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陆游《剑南诗稿》)
2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2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秦伯》)
2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2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白朴《喜来春》)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9、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0、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3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3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3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3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无稹《菊花》)
3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3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0、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41、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4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啼轻。(王维《观猎》)
4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无稹)
44、慈母手中丝,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45、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鲁迅《伪自由书》)
46、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冯梦龙《醒世恒言》)
4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8、从善如流,疾恶如仇。(俗语)
49、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50、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5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藉《入若耶溪》)
52、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贤文》)
5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屈原《离骚》)
5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7、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8、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
5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60、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中国俗语)
6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檄梁文》)
6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6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64、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俗语)
6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6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6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7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7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73、大厦将倾,一木难支。(王通《事君》)
7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75、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老子》)
7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8、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79、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8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仲秋》)
8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8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83、当局着迷,旁观者清。(中国俗语)
8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记》)
8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8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8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8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8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9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刘禹锡《竹枝词》)
9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9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9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记》)
97、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98、耳闻是虚,眼见是实。(好逑传)
99、二人齐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100、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01、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10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0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104、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0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谗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106、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给我的启发400(三)
读古诗词对我的几点启发
一、诗人形象
读古诗词给我的第一点启发竟然是来自古诗人本身的,这和我们所受的现代主义教育传统背道而驰:以前我们总是冷静地提醒自己,要把诗人和诗分开,诗本身是一个自足的主体,而诗人几乎是无足轻重的。为什么古诗词令我迫近诗人本身?首先我想是因为在古诗中有一个强烈的诗人形象在突显着,它参与了诗歌本身,并成为了这首诗之所以能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力量。
需要廓清的是,诗人形象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为了公众对诗的关注或者为了自我对诗的沉湎而塑造的,一个符号化的波希米亚人或学究式等等的生活形象,它非关实质的人类表现,而是围绕诗歌本身建构的人格表现。形象是立场,而不是姿态。在那些优秀的古代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总是能感受到一个诗人──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站了出来,向我说话,向我呈现他那个人的整体──他的人格、气质、风骨,这些就是我说的形象。
而这形象是走在诗之前引领、在诗之中结合并为下一首诗的充沛作着准备的,正所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般自由完整地弥漫着。我明白了前人常说的“要写好诗,先作好人”其真正的意义,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教诲,而是指你本身要是一个饱满的、对自己的生活和艺术有相当充分的自知和自信的人,这里的“好”更多是指“完好”的好,而不是“好坏”的好,因为坏人也能写出好诗,虽然好诗并不追
随坏人。在“好人”的基础上,一首好诗自然有一股强大的人格之力贯穿、支撑其中。
在古诗词中显现出独立自为的诗人形象的人太多了,以致好些诗一看就能看到诗人是谁,他的身影明明的在诗中站着──呈现他身影的不是技巧而已,而是个中的真气,且毋宁说,他的技巧就已是他形象的一部分。在现代诗中能说有强烈形象的首推鲁迅、穆旦,当代有多多、海子、柏桦、西川、肖开愚等,当然最完整的是不自觉的成立了自己的诗人形象的海子。反而另一些本应有强烈诗人形象的人,像郭沫若、冯至、何其芳、李金发以及后来的北岛,因其摇摆不定而使形象变得模糊起来了。
从诗人形象出发,我想到诗人对世界的态度问题。在那些优秀的古诗中,无论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多厄困,他在诗中对其书写的世界总是从容自若的,写作者和被写作者并不存在“被”的关系,两者互不凌越与归属,而是互相统摄、交换彼此。就像李白说的“相看两不厌”的境界,诗人稍加援引、敞开,世界就自然流涌于诗中──其中最从容的当然是山水漫生的陶渊明和奔流回旋的李白,但磅礡坚韧的杜甫又是另一番酣畅的从容。从容来自勇敢,诗人无畏地面对他书写的世界和将要产生的诗,全面端详,然后直取核心。正如柏桦的话“诗人要勇敢、要有形象”所呈示,勇敢和形象是互相成就的。
拋开原本意义,我愿意这样理解那句“发愤以抒情”:此“愤”,可想作上述之勇敢。有了勇敢,方有抒发──方使抒发成为一种直接、从容、气酝深厚的抒发。就好象一个人他本来是在世上艰苦地跋涉着
的,但他勇敢地抒情──他边走边唱,面对世界、素材、艺术本身的纷纭骤变,他驻足审视、敞开接纳,然后,他神气地开腔,一个真正的世界就脱颖而出了。
其实这又关涉庞德所言准确的问题,准确向是诗艺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古诗中又有一番新意义。像柏桦在一篇关于古诗的文章中指出的:好诗应该像许多古诗句一样,是你处在某一情境时,自然就想引用来抒情的诗句。这准确不只是炼句,更是诗人本身的大气驱使的他可以勇敢地去捕捉准确的词语、继而淋漓尽致地代替万物发言的力量。
李杜的诗,尤其是长诗组诗,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情绪上来说,都给人一种左右逢源的感觉,就像一个人行走在一个大森林中,且行且停,每一驻足便是一个新的景观在你面前展开──彷佛章台走马,一夜看尽长安花。这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长诗状态,自由开放、强韧不绝,它与西方传统长诗的不同就像《比萨诗章》和《荒原》的不同──如果说庞德早期的意象主义诗歌是对中国诗歌(主要是绝句)的技巧、片断的理解,那么《比萨诗章》则从结构到精神上学习了中国古代长诗(包括散文)。
回到诗人形象的着重问题,我有趣地发现当代诗地理上有两个地方几乎是自然地看顾了形象在诗中互相建立的可能,那就是四川和江浙地带的诗人们,也许是因为他们清秀的山水和清秀的修养。但他们的形象竖立形式偏向弱的一方面,大概就像大历十才子、温庭筠、晏几道那样的建构,而缺乏像李杜那样的统摄能力,尤其是杜甫那种对顽劣
的、不可能的题材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