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题作文】
篇一:《经典励志古诗词》
经典励志古诗词
2008-08-14 21:06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 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 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励志古诗词。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励志古诗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二:《励志古诗词》
励志古诗词
1、《浪淘沙》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赠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4、《西游记》吴承恩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5、《赠梁任父同年》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6、《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长歌行》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1、《金缕衣》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2、《劝学》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3、《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4、《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苏轼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15、《遣兴》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16、《论诗十绝》戴复古
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
玉经雕琢方成器,句要丰腴字妥安。
17、《戏为六绝》杜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励志诗词名句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8、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1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1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14、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1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6、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1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1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2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篇三:《励志古诗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省时何必久睡 死后自会长眠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大学)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