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作文日出又日落 关于日出日落的作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日出日落作文+阅读》

写景 观察作文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

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常常会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显示中心的作用。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数量等方面特有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

1、要注意不同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

2、要注意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

3、要注意景观不同。

4、要注意不同的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例文:① “夏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着银色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有时在一片银灰色的大云层上,又飘浮着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云朵儿,就像岛屿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这个片断作者是抓住了白云的形状、大小进行描写的。

②“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③“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驼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栎树、羚羊、驼鸟、小河、鲜花的数量进行描写的。

④“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杆。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青蛙、啄木鸟、甲虫发出的声响进行描写,反映了小音乐家扬科对音乐的喜爱。

⑤“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是对荷花的静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具体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和香味。

⑥“小黄巴儿狗从一堆烂柴堆里钻出来,汪汪地叫了两声,走近了一看,认出了小荣,它的两只前腿急忙搭在小荣身上。小荣把它抱起来,哭了,狗儿也像哭一样的唔唔叫个不停。”这段是对小黄狗动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黄狗和小荣见面时的动人情趣。

二、注意观察的角度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

1、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2、什么叫移位观察呢?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中。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

如东南西北中,远近、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如下面例段:你来到葡萄架之下。四周是彩色飞金的回廊,朱红柱子,中间是小小的园林,典雅的布局,果木俱全。庭院上面,罩着绿叶的网。草地上铺着绿茵,白鸽蹒跚来去。伸手可摘盆中的梨桃、石榴和头顶的葡萄。

这个例段就是按照先四周后中间再上下的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段落虽短,但庭院生机勃勃的景色却写得井井有条。

如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作文日出又日落}.

时→十多分钟→冰雹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观潮也是)

我们外出参观或游览,地点和线路经常变化,因而观察的顺序必然随参观游览的顺序而变化。如在记金华双龙洞中:作者按照入洞→洞中→出洞的游览顺序进行观察,按移位观察的顺序把山洞的奇景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观察的时候按事物的结构为顺序,依次进行观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如对芦沟桥的观察和描写:作者按照桥的构造艺术结构,先从整体(长、宽)后到部分(桥孔——栏杆——碧柱——石狮)进行观察和描写,再从建造艺术的特点写桥的美观,也是按照结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给读者留下了桥的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列各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完成段后的练习。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喷水池,池边呈梅花形,池台上放着一盆盆开得火红的“一串红”,池旁满是一盆盆粉红色的月季花和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桔。池中央一座假山石上面,是一个用绿绒做成的海豚。它嘴上顶着一个彩球,尾巴还调皮地向上翘着,好像在向大家炫耀自己的演技,一汪清水就从那尾巴尖上喷出……

公园的条条小径都通喷水池。小径的尽头,沿着围墙是一条环行土道,道上安放着排排木椅和石桌、石凳,原来是为人们下棋、玩扑克准备的,可现在都变成了人们学习外语的场所。

本例段写的是喷水池及其周围的景色。

段中描写了盆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凳等八种景物。作者是以_______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一只大芦花鸡正在伸着脖子叫唤,叫一声,抖着翅膀一跳,用它那尖嘴叼住一支大麦穗子,左一摇,右一甩,肥饱的麦粒儿就给抖落在地上,拣几个粒儿吃,又去叼另一支麦穗儿了,好像要把每一支麦穗儿什么味道都要尝一尝。

①这一段是写鸡的生活习性。作者是通过对______的观察和描写来写鸡的生活习性的。

②段中运用了十个恰当的动词描写了鸡吃食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

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例文:“绿色湖面上,一支微微抖动着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润湿的微风中荡漾。那个样子,看上去显得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银色的蒲公英。”这里既抓住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又抓住了静态特征。第一句写小船在湖面荡漾的动态,第二句写小船的静态——样子……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一簇银色的蒲公英。有动有静,把湖面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五、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

比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

描写日出时的:

旭日东升、日出东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霞光万道、 如日方升、旭日初升、日升月恒、晨鸡报晓

描写“日出” 东方泛白, 喷薄而出 , 日出东方, 霞光四射,日上三竿, 描写日落时的:

朝出晚归、朝秦暮楚、日薄西山、暮色四合、夕阳西下、 残阳如血、日暮西垂、落霞满天、夕阳西下、落日余辉

日落西山 落日熔金

描写鲜花盛开的:

百花怒放、异花竞放、奇花异草、争奇斗妍、万紫千红、

百花争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婀娜多姿、绚丽多彩、

含苞待放、蓓蕾初绽、

【日出】太阳离开地平线了,红彤彤的,仿佛是一块光焰夺目的玛瑙盘,缓缓地向上移动。红日周围,霞光尽染无余。那轻舒漫卷的云朵,好似身着红装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

【海上日出】黎明前,我和爸爸去看海上日出。天空灰蒙蒙的,周围弥漫着凉丝丝的雾气。一阵阵凉爽的海风迎面扑来,撩起了我的缕缕黑发。一朵朵洁白的流花轻轻地吻着我的小脚丫,带给我一片温馨。我焦急地徘徊、期待着海上日出。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天空似乎有点儿亮了。放眼望去,东方天际微微露出橙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橙黄色不断扩散,并越来越浓,水天相接处已成为紫色。呵,是太阳要出来了!渐渐地,太阳探出前额,红红的额头,只是没有光亮。它好像是很重很重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海面升起。慢慢地,一纵一纵地。太阳使劲向上升着。最后,它如释重负般地跳出海面,整个脸膛儿通红的,红得可爱。刹那间,它发出夺日的光亮,强烈的阳光,射得人睁不开眼。它旁边的云彩也被镀上一层金边。

【和煦的阳光】冷,天气依旧是那么冷。但阳光毕竟是和煦的。晌午,太阳朗照着大地。金色的阳光,洒浇在旷野和屋顶上,洒落在人们的肩膀上和脊背上。一股热乎乎的暖流在周身洋溢,头昏昏然的,骨头软软的,多么舒坦,多么惬意。

看日出

今天凌晨,我特意早起,爬上阳台,遥望东方的天际,焦急的等待日出。

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蒙蒙胧胧的,如同笼罩着一层银灰色的轻纱。这时,万籁俱静,偶而从远处传来几声鸡鸣。

一会儿,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天地也渐渐地亮起来。忽然,在东方,天际、山峦、树梢都像盖上了一层红色锦缎——那是朝霞,大阳就要出来了。

慢慢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红红的,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含羞少女,悄悄窥视着人间。缓缓地,太阳一点一点地向上升起,终于,它露出了整个笑脸。

这时,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将半边天空染得通红,广阔的大地也涂上了一层鲜红的油彩,片片翠绿的树叶在晨风的吹拂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辉,鸟儿披着一身红霞,歌唱着,飞上云天。此刻,寂静的村庄也醒了过来,人们开始了晨炊。红光、飞鸟、村舍、袅袅炊烟,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太阳离开地平线了,红彤彤的,仿佛是一块光焰夺目的玛瑙盘,缓缓地向上浮动。红日周围,霞光尽染无余,那轻舒漫卷的云朵,好似身穿红装的少女,翩翩起舞。{作文日出又日落}.

过了一会儿,红光悄然退去,太阳射出万道金光。天变得更蓝了,像是深沉的大海,辽阔而明净。云儿也变了,白花花的,显得无比柔和,优美。远处的山峦露出了清晰的轮廓。近处的树木,秀美挺拔,亭亭玉立。街道上,人影点点,笑语阵阵,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

这景色感染了我,陶醉了我,我仿佛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朝阳的光辉。

课后习作: (2)按要求观察写作。

①以空间方位为序观察自己的房间,。

②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晴天晚霞日出日落的形状和颜色及变化。

③描写一种你熟悉的动物植物,写出它的静态动态特征。

第二篇:《关于日出和日落的优美段落》

关于日出和日落的优美段落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远处的地平线上,一轮太阳将要落下,西天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膜糊间,遍地的小草都镀上了一片金黄色。晚风吹起来,一支支狗尾草摇响一渠黄昏的抒情曲。一排排白色的小木屋出现了,像童话一般精致,又像梦一样美丽。

第三篇:《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日落时间专项训练

我国沿海某地的一个课外活动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40和16:40,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的经度为

A、120°E B、125°E C、115°E D、110°E 2、该日可能在

A、11月 B、9月 C、7月 D、5月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图1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南坡 B.②④表示南坡 C.②③表示北坡 D.①④表示北坡 4.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A.甲地夜长约8小时 B.乙地昼长约8小时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D.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 下表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分析回答

5.表中X、Y的时间最可能为 A.8:10、17:10 B.8:05、17:15 C.7:25、16:35 D.8:15、17:25 6.该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酸雨 D.地震{作文日出又日落}.

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7-10题

1

7.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作文日出又日落}.

A. 30°E, 20°N B.150°E, 20°S C.30°E, 20°S D.150°E, 20°N 8、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 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 C.乙地昼长20小时 D.甲地夜长12小时

9.此时与东十区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 比例是( )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大于二分之一 10.对该日的地理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速度最慢 B.台北处于一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C.西安日出时间大约在5时左右 D.日本东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

下表是北京和M地同一天中的天空状况观测记录(表1),分析并回答11—13题。

11.这一天是

A.春分日之后 B.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 C.夏至日前后 D.冬至日前后 12.M地这天没有出现黑夜现象,最主要是因为

A.太阳不落现象 B.大气反射现象 C.大气散射现象 D.出现极光现象 13.M地位于

A.赤道地区 B.回归线地区 C.中纬地区 D.极地地区{作文日出又日落}.

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1,回答14~16题。

2{作文日出又日落}.

14.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16.8月23日,②地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图4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7-19题。

17.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18.下列哪座城市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图示情况最接近

A.大庆 B.海口 C.岳阳 D.长春

19.若AB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20~22题。

20.若该圈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

S

3

D.66.5°S、66°S、0°、40°N

21.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作文日出又日落 关于日出日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