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

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

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

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

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

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

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

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

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

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

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

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

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

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

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

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

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

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

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

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

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

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

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

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

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

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

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

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

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

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

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

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

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

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

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

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

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

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

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

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

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

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

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

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

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

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

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

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

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

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

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

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

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

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

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

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

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

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

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hàn( ) kuíleǐ( )

ōu( )斗 x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ēnzhuó( )( )

誊( )录 yōng( )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

《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

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

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

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

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

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

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

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

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

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

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

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

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

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

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

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

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

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

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

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

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

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

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

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

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

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

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

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

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

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

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

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

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

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

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

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

【篇二】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选修:《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选修:《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高考研究

2014-04-20 0859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教学目标]

1、学会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

2、了解本文“文学性传记”的特点,感悟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重点]

1、怎样略读;

2、提炼传主事迹,丰富自己的作文论据;

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从边远底层的农村,一步步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他早年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始终滋养着他的灵魂,转化为后来观察与批判都市文明弊病的一种角度,成为他生生不息创作源泉。为节课,我们就从他的自传中来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同时,同学们还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快速略读,理清传主人生轨迹。

略读提示:这是一篇散文化手法写成的传记,选材十分广泛。同学们初读可能不明中心,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所以,只需抓住这篇文章的“神”快速阅读就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呢?就是文章标题中“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阅读时,可围绕下面的问题和任务进行:

1、从文中可看出的生活非常宽广,但这样的生活中却始终伴随着哪些艰辛呢?

2、是怎样面对这些艰辛的,能否找出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品味?

3、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一)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尝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自己。

(三)保靖:到保靖想当兵,却没人可依靠,就只能当一个护兵,但自己的勤奋没有让艰难的生活压倒,生活刚有所好转却又要经受虎狼的威胁。

(四)一个转机:进报馆使自己的学问和能力不断长进,调回去后又经历了疾病的煎熬和同学淹死的惊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决心向北京进发。

从上述过程中我们能否发现写作这篇自传时取材的用心吗?

——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篇传记是一篇散文化传记,所以选材的范围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但是,却紧紧围绕“艰难曲折”这样一个中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根据上述略读实践,归纳略读的方法:

略读,首先应抓住文章标题暗示给我们的主旨,然后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文中能表现这种主旨的语句,并看看为表现文章主旨选取了哪些材料,再根据这些材料的详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以这篇课文为例,由于是用散文化手法所写的自传,材料看似繁多,实际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那就是传主经历的“艰难曲折”,然而,传主又并没有被这样的艰辛所压倒,而他始终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才最终能成长为一个作家和教授。在文中,我们明显能找到一些表明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思考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深化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在略读时就应和标题对应能够抓住它,然后细心品味,如:

(1)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这表明传主永远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生活态度。尽管自己的生活中充满艰辛,但从没让自己消极,而是向往到更宽广的世界中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卑微的位置上做事,却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然是健康的。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做居间介绍。

——这表明传主对自己卑微生活的乐观精神。正是传主用这种健康、乐观的心理态度,战胜了生活中的艰难曲折,也正因为他有着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够驱散卑微生活所带来的阴影而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

——这表明尽管传主的生活举步维艰,但永不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在艰苦中的奋斗精神,心中常有理想,也甘愿为理想受苦奋斗。

(4)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这表明传主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的方向。能够支撑他战胜各种“艰难曲折”的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也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使他最终能成长为教授和大作家。

现在,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这些语句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上面这些语句,不断暗示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揭示传主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但是语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口语化十足,显得非常质朴。

四、感悟传主生活态度,提炼传主人生事迹,积累写作素材:

刚一上课时老师就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我们现在就来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请大家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写一段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的话,其中必须用上

本文沈从文的基本事例。(200字左右)

——教师示例:

观点一:逆境能激励人成才。

观点二:逆境能激发人的斗志而有所作为。

观点三:在逆境中永葆理想的青春。

逆境能激励人成才

古今中外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才。著名作家和教授沈从文,经历了童年的生活艰辛,又经历了从军的颠沛流离,最终成长为一名大作家和教授的事实证明:逆境和挫折不可怕,它反而是激励人成才的催化剂。当一个人身陷逆境时,不要沉沦,不要失望,而应勇敢面对,把它当作磨砺人意志的磨刀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人的成才都是从艰苦的磨砺中得来的。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得就是太安逸的生活往往消磨人的意志,逆境和挫折才能激发人去奋斗、去成才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

2、逆向思维训练: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逆境能激励人成才,是不是说顺境中就不能成才了呢?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今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再请以“逆境和顺境”为话题写一段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的话。(也是200字左右)

——教师示例:

观点一:逆境容易使人放弃,顺境更易使人成才。

观点二:正确面对逆境,珍惜顺境机会。

观点三:逆境延长成才的时间,顺境能缩短成才的周期。

五、作业:任选上述2中观点完成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人物小传的写作:

导言:这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已经学习了传记的各种形式,所以,这一课,我们在前面学习课文范文的基础上,来学习写作人物传记。由于是初学,所以我们只写一写人物小传。这种文体,实用性非常强。将来我们就业时所要写的简历,实际上就要用到小传的写作方法。因此,希望同学们认真练习,掌握要领。

文体与技巧指导:

小传是传记的一种,既然是传记就要注意史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材料的选择。

传记不同于史料,不是纯客观的生平记录,无论写得详还是简,都要围绕主题来写。为此,除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外,还要认真地选择与组织材料。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不能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贯穿,更不能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至重要细节。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记录下来。恰恰相反,要有重点、有详略,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托尔斯泰》就是范例)。这些渲染必须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此外,对传记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这个人物就只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对传记人物的刻画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写。

3、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作品流于一般化、模式化。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但是,绝对不能任意虚构。

二、布置写作任务:从下面两题上任选一题。

1、写一篇自传。

2、给自己最了解的人写一篇小传。

【篇三】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2、 品味关键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 了解传记的文学性,欣赏这篇自传的散文笔法,考察其叙述与描写并重,渲染故事性,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等特点。

4、 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2、 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 品味关键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关于文体知识

自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其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对人生的整体回顾,或者是对人生主要经历的回顾,是自传不可缺少的要素。自传又分为正式自传和非正式自传两大类。非正式自传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包括书信、日记、日志以及回忆录。前面三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而回忆录是用来追忆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体。正式自传由于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和改动,其真实性不如非正式性的自传。因为这种自传中的事实往往是传主自身的经验化的事实,传主往往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价值意义评判。

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

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三、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

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四、关于沈从文

见课文P140。

补充: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小说分类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五、 文本研读

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一)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家乡学校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梦想,就到社会生活中去追梦,却经常遇到诸如打架威胁、恶狗伤人的事件。

(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尝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自己。

(三)保靖:到保靖想当兵,却没人可依靠,就只能当一个护兵,但自己的勤奋没有让艰难的生活压倒,生活刚有所好转却又要经受虎狼的威胁。

(四)一个转机:进报馆使自己的学问和能力不断长进,调回去后又经历了疾病的煎熬和同学淹死的惊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决心向北京进发。 从上述过程中我们能否发现作者写作这篇自传时取材的用心吗?

这篇传记是一篇散文化传记,所以选材的范围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但是,却紧紧围绕“艰难曲折”这样一个中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一)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

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二)学习“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1、速读本部分,理清层次。

提示:本部分可分为三层:

1)主要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

2)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

3)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2、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3、从文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

4、逃学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

5、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6、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3、从文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对旧式教育的本能的反抗,因为旧式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虐待。②我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以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或简单说:私塾的虐待、教育方式僵化;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渴望了解(好奇心)。

4、逃学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

提示:①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形成了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②玩水,使我认识美、学会思索,造就了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③使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凝眸。

5、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明确:

声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夫把刀割尽他喉咙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的大黄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拔刺的微声。”

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

然的声音、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 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6、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明确: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第二课时

一、 文本研读

(一) 学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1、 速读本部分,说说沈从文在“那一本大书”里都学到了什么。

2、 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宇宙认识的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又具有清冷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故老子用水来比喻最高的品质:上德若水)。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水一般的柔情。何为水性?水性也就是一种人性。它是液态的,而不是固态的。它是流动的,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流淌是它永远不可衰竭的欲望。我们喜欢水——水性,因为水是我们得以干净的物质。望着水,我们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曲牌“浣溪沙”,立即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图画:流水淙淙,一群迷人的姑娘或少妇在水边洗衣服,她们的肌肤喜欢水,当衣服随水像旗子一般在空中的清风里飘荡时,她们会有一种快意。这种快意与一个具有水性的小说家写作时所相遇的快意没有任何差别。老子将水

的品质看成是最高品质:上德若水。水性向我们讲解的是关于辩证法的奥义: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是轻与柔。水性有两脉,一脉是柔和的,一脉是强劲的,如蒲宁、卡尔维诺。有水,才有存在,才有天下。水具有水性,人离不开水,因此,人也就离不开水性。

(二) 学习“保靖”

1、 速读本部分,复述主要内容。

2、 思考:沈从文身边的军人具有怎样的性格?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对沈从文有怎样的影响?

明确:

性格特征:热情、善良、勇敢、直爽、乐观、上进心强。

影响:使作者客观、冷静地思考生活,直面失业的萎悴(cui)无聊,坚强而乐观地生存。(集中表现在第3段“凭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我爬上一个山,傍近一条河,躺到那无人出歪曲默想,漫无涯俟”去作梦,所接近的世界,似乎皆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意思是:经历了失业的磨难,作者将自己的心灵贴近自然,觉得美好的理想并不遥远,它将会成为现实。)

3、 找出本部分的有关细节描写,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细节描写有:东挪西借后的打扮;我和表弟闹别扭讲和后“笑着揉到地上扭打了一阵”;表弟和同事扭打,“各人滚了一身泥,鼻青脸肿悄悄回到住处,一句话也不说。”

作用:细节描写使传记的骨架更为丰满,显得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凸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作者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

4、“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明确: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把握命运以及对生活的信心,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三) 学习“一个转机”

1、速读本部分,复述主要内容。(讲清楚引起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事:与病魔斗争及朋友的去世。)

2、“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明确: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

【篇四】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

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hàn( ) kuíleǐ( )

ōu( )斗 x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ēnzhuó( )( )

誊( )录 yōng( )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

【篇五】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第一课时):

⑴整体把握文章,学会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⑵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

附:知识与能力(第二课时)

⑴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⑵鉴赏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问题启发式;课堂讨论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丰富生活,思索积极人生。

二、教学重点:

理清节选部分内容,初步了解传主。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庞杂琐碎的文章内容,体会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度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有一位作家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

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他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便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位作家——沈从文。

(二)实话实说: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态。(可畅所欲言)

(三)介绍阅读方法:

1、阅读心态:静心阅读。

2、阅读过程:⑴宗旨:不脱离文本。

⑵方法:质疑、概括、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