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第一篇、观后感
两杆大烟枪观后感
第二篇、影评(1份)
两杆大烟枪观后感
第三章 影评写作(本节教学共2课时)
教学使用影片:《香巴拉信使》、《季风中的马》
一、影评考察学生的是什么能力:
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考察考生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
二、写影评的步骤:
影视评论的写作过程实质上就是调支评论者的各种知识、生活经验和理论修养,对作品进行具体化——再创作的过程。由于各人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不同,所建构的接受客体是千差万别的。好的影视艺术评论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就是必须首先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准备——过程中笔记——整理笔记——概括评论的主题(列出大纲)——动手写
大纲:1、观察和思考之后形成的主要观点,eg P106。2、章节的草稿。3、标题、副标题
三、应试点拨
为使评析写作能顺利进行,依据一定的材料是基本的。为了占有材料,考生在看片同时,要有意识地用笔记录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观片心得要点,这样当作品播放完毕,已经有可写的材料了,对此进行提炼后确定评析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要表达的主旨对所记录的材料加以筛选,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加以写作。
以上是写作构思的一般方法,先有材料后提炼主旨。也可以运用另外一种相反的思路,先确定你所要评析的某个方面,或评镜头运用,或评细节运用,或评道具运用,或评音响运用,或评情节铺排,或评线索安排,或评人物描写等等。然后在观片时就专门选择能与你所要评析的某一方面内容相贴切的材料,作为例证。这种方法可称之为“主题先行”。
为了能很好地从观片进入到评析,列提纲的方法是很有用的。提纲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范式,使评析思路能相对集中,选择材料也有很强的目的性。下列提纲可供考生参考。
内容概括10% 思想教育意义10%
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20% –
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25%
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20%
缺点与不足10% 结束语5%
(一)评析要求
占有了材料,提炼了主旨,并结构了提纲,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评析文章,要做到下列几方面:
1、 主题要明确,中心要突出
对影视作品要有基本的评析态度,有明确而在理乃至独到的见解,分析要全面。
2、结构要严谨,条理要清楚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通盘安排,过渡、呼应要完整,论证要严密。具体而言,要做到下列几方面: 取一个好标题。题目可以使文章骤然生动,读者由此会积极进入文章的内里。标题还能为文章增色,更好地突出文章主旨。判断句式的标题,往往具有醒目的提示作用。疑问句式的标题,则欲说还休,将作者观点藏在文章内引动读者探究。选择句式的标题,则把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和观众一起来分析、认识。带有比喻的形象的标题,则给观者以深刻的印象,过目不忘。
有个好开头。好的开头也相当重要,它一是影响到意思的表达,是结构安排的重要一环,二是吸引读者看下去的第二印象(第一印象是标题)。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沿着作者铺设的道路走进屋门一览全景。
重视展开部分。这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要以有代表性的,能够成立的论据材料,依据相应的推理前提,展开分析,说明自己所持见解的合理性。
在进行分析推理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大前提是正确的。所依据的前提有偏颇,就好比建在沙滩上的阁楼,想像再丰富,构造再好,也不能立稳根基。
其次,要注意论据的选取,看论据是否和论题(论说的道理)相一致,能否说明相关的问题。
追求好结尾。好的结尾可以使文章的最后部分仍然有浓厚的韵味,甚至可以使余韵延伸到文章阅读之后,因而,观者常用余韵悠长来称誉这种好文章。作者也常追求文章的好结尾来造成这样的效果。
好的结尾应该做到:将文中的思想一贯到底,文气不断,首尾相连。结尾上文章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作为构成全局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能否与全文保持一种整体感,也很关键。首尾照应,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完整之妙,更要有意义上的相通之感。
3、文笔要流畅,论述要准确 不能堆砌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不死记硬背专业理论,文风要平实,字迹要清楚工整。
(二)、失误评析:在这一考试科目中,考生常见的失误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为了应对这一考试科目,有些考生也学习了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将这专业知识应用于评析文章中,这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对相关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此评析文章中所应用的专业知识,基本还属于生搬硬套的层面,尚不能做到专业知识与作品评析水乳交融。这就需要在平时多了解一些系统的影视专业知识。相信这样做了以后,在应试时一定会比较娴熟地运用专业知识来评析有关的影视作品及现象了。
第二,有“观”无“感”,“述”多“评”少。
这一考试科目冠以“影视作品评析”,很明显是要评论分析的,评论分析总要以作品为载体,对其予以理论色彩的观照。但有些考生在作品评析中纂本是复述性的内容梗概的介绍,用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笔墨将作品内容复述一遍,以述代析,有观无感,述多评少,纯粹是一篇观后感,甚至可以说是“观后抄”。观后感只是对影片肤浅的一鳞爪式的印象和感想,而评析则是在分析基础上的褒贬,是对作品作出的理论性评价。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既然来参加专业考试,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武装,并以此对作品加以分析。而上述那些考生之所以无话可说,与平时缺乏起码的相关专业知识积累有很大关系。这样的评析文章要胜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解决的方式还是要在平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试着分析影视作品以掌握基本的评析套路。
第三,褒贬鲜明,分析缺少。
有些考生在评析中只有褒贬,却没有让人信服的分析。有时得出的结论很激烈,却缺乏论据来支撑。比如,对某个影视作品结论足“作品很好”,但没有具体的分析;对某个影视作品结论是“完全失败”,但大帽子之下也不见对情节如何虚假作具体分析。
第四,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有些考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评析影视作品比较到位,可是却不懂得如何写个性色彩的构思,而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重点。比如,在一篇评析文章里评了人物情节,又评了音乐画面,看起来很全面,实际是没有重点,什么都没有说透。
题目:1、 根据观看的影片《香巴拉信使》,自选角度,进行评述。评述内容包括:主题分析,结构分析,视听语言分析。课堂教学使用
第四章 主题分析(本节教学共2课时)
教学使用影片:纪录片《愚公愚婆》、故事片《天那边》
纵观近几年的编导笔试,我们发现对影视作品主题的考察一直是考试重点,学生对主题把握上主要缺点就在于仅仅局限在影片本身,没有把眼光放出去,发现与主题相关的社会意义,没有联系时代背景。所以遇到此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社会意义的挖掘,(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有环保问题、亲情、励志、敬业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所以我们的考生一定要关注国家大事。
首先我们先看看怎样挖掘电影的主题。
一、主题概述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全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蕴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二、主题分析的方法
(一 )、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联系时代背景
凡是内容深刻的作品,总能从政治历史的高度,反映当时社会特点,他们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喊出了时代最强音。
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写的是三百年前的事,但联系今天,发现它仍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康熙为什么要微服私访?就是他想了解真实的民情。如果他以皇上的身份去到民间,那还不排场十足,各地官员还不报喜不报忧,这样就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康熙去民间,主要目的是考察官员的贪污腐败。我们反思今天的反腐败斗争,当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再如焦点访谈的一期《难圆绿色梦》,拍摄与1996年,但是今天我们看这部片子,其中提到的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仍然很有现实意义。联系到一些新的提法,更觉得他的前瞻性。如联系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更觉得这部片子的不简单。
注意如果问题只要求我们概括主题思想,这时我们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谈主题思想。切忌仅仅局限在影片本身,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大事,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深。
(三)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翻开历年考题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最令人感动的材料、画面,电影高潮(高潮一般出现在片子的后半部分)等等,虽然问题形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
大家在看电影(电视)时,或热泪盈眶,为剧中人哭而哭,或为剧中人笑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