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主备者:梁焕明 授课者:黄永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

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

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

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

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

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

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

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

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

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

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

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

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

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好能自己“读出问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沈从文对待人生的

态度,寻找其在文中的暗示,并试着摘引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如:

⑴、文本“保靖”部分最末一自然段说:“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

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份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

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

此时的沈从文离开沅州,他在常德无所事事的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着熟人到了保靖呆了大半年,

后来仍是投身到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曾经有过做将军的

理想,这时候理想在沈从文身上大概已经消蚀殆尽,只抱有将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念头。军营

生活让这句话充满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沈从文那种达观的顺遂自然的态度,也指引着

沈从文后来的整个人生。

⑵、“转机”部分第11自然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

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

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下了结论。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

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与气魄。

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分析,相信我们对本文的文字特点,沈从文的宽厚性情会有更亲近

的认识。

2、关于《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

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

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

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

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

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

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3、课文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4课《边城》

延伸阅读:

金介甫《沈从文传》,华东师范大学版,1994年7月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上海文艺版,1993年12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版,2003年7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学法指导

1、从文体入手,认识并体会本文与教材中与其他传记的异同。本文是自传,传主和作者是

同一人。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

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

达人物个性时较多之间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时要

注意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30岁时写的自传,

记录的只是他从1902年到1923年20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2、从语言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心理,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作品的特色。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节选部分有两大优点: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

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

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

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阅读本文,要仔细体会“思考与探究”第2题里的主要语句,体会从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生活的

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从感情入手,理解并感悟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的深情。

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

光看,30岁作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

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

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

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

当更有意义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

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

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

里读出作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亦慈亦让,不折不从”的精神(张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

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4、有条件的话,建议通过阅读《从文自传》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从而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在《从文自传》的末尾,沈从文签上大名“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人”后,就开始了

他慢慢且不可预知的在京求学之路。这一步跨出去,开始了他此后无法逆转的生命历程,同时也

意味着他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从一般的“乡下人”中间脱蜕而出,汇入“五四”开始的中国新

文化、新文学的历史洪流。19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确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了明确的自我

认知。在此自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他写出了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边城》。

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

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

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

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

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

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

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纯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

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二、课堂练习题设计

【知识积累】

1、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 )上口 强hàn( ) kuíleǐ( )

ōu( )斗 xī( )落

竹篙( ) 鳜( )鱼

缝罅( ) 擘( )画

zhēnzhuó( )( )

誊( )录 yōng( )肿

2、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3、填空题。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

《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能力训练】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

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

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

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一个调皮而又

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限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

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领导我逃出学塾,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

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这人是我一个张姓表哥。他开始带我到他家中橘柚园中去玩,到城外山上

去玩,到各种野孩堆子里去玩,到水边去玩。他教我说谎,用一种谎话对付家中,又用另一种谎

话对付学塾,引诱我跟他各处跑去。即或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

照例必在学童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我们尚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

这方法也亏那表哥想出的。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

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最

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

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蕈,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我看下棋,看打拳,

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因为是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

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

了。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以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

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

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甲板上鞋。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一出家门,即刻就把鞋脱下

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人戴了脚镣从牢

中走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若从杀人处走过,昨天杀的人还没有收尸,一定已被野狗咋碎或拖

到小溪中去了,就走过去看看那个糜碎了的尸体,或拾起一块小小石头,在那个污秽的头颅上敲

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会动不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预先拾了许多石头放在

竹篮里,随手一一向野狗抛掷,不再过去,只远远的看看,就走开了。

我最喜欢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怕是

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

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向深水中走去。若河

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下些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

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

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

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

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喜欢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

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 (有删减)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

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有一段对杀人处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

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3、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

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

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10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学会自传的基本写法,能写自传;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后,从中获得有

益的人生启示,达到教学要求。

【篇二】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第一课时):

⑴整体把握文章,学会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⑵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

附:知识与能力(第二课时)

⑴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⑵鉴赏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问题启发式;课堂讨论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丰富生活,思索积极人生。

二、教学重点:

理清节选部分内容,初步了解传主。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庞杂琐碎的文章内容,体会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度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有一位作家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

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他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他便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位作家——沈从文。

(二)实话实说: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态。(可畅所欲言)

(三)介绍阅读方法:

1、阅读心态:静心阅读。

2、阅读过程:⑴宗旨:不脱离文本。

⑵方法:质疑、概括、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