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梭罗,瓦尔登湖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人们说他们懂得不少,
瞧啊,他们生出翅膀,――
艺术啊,还有科学,
还有千般技巧;
其实只有吹拂的风
才是他们全部的知觉。”
一个人在三月的某一天,走进湖畔茂密的森林。在冰雪初融寥无人迹的湖边,他用一把狭小的斧头 ,伐木丁丁,砍削门柱、窗棂和椽木,亲手建造起一间木屋。几个月后,1845年美国独立日那天,时年28岁的梭罗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屋子。 屋子里有这样一些物什:一张床,一只桌子,三只凳子,一只直径三英寸的镜子,一把火钳和柴架,一只壶,一只长柄平底锅,一个煎锅,一只勺子,一只洗脸盆,两副刀叉,一把调羹,一只油罐和一只糖浆缸,还有一盏上了日本油漆的灯。 他,梭罗,如此洒脱地避离了尘世,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宫殿。这宫殿甚至没有窗帘,白天,云雀和乌鸫在歌唱,星星和月亮在夜里光顾他的小屋,柔和的光投射在熟睡的青年恬淡的脸上,在眼窝处留下淡淡的阴影。
他徜徉在瓦尔登湖和附近的田园,湖色变幻,高大年轻的白松在风中摇曳,他写道:
“我时常看见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走的仅仅是几枚野苹果。(殊不知)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了韵脚,而且多少年之后,农夫还不知道这回事,一道最可羡慕的、肉眼不能见的篱笆已经把它圈走,还挤出了它的牛乳,去掉了奶油,把所有的奶油都拿走了,他只把去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给了农夫。”
而他自己正是这样的,用心去欣赏,去体验大自然的一切。他不知道,16年后他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他几乎是把当下的每一天当做最后的一天那样眷恋的。 透过他的眼睛我看见了自然,更看见了真实的心灵。“只要永恒的正义还在统治宇宙,没有一只纯真的越橘能够从城外的山上运到城里来。”是的,因为水果的美味和它那本质的部分,在装上车子运往市场前的时候,跟它的鲜丽一起给磨损了,它变成了仅仅是食品。梭罗也是这样一只越橘,永远留在了城外。 而这,正是我所向往的。
【篇二】梭罗,瓦尔登湖
回归自然——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回归自然——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摘 要]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独立日,一个叫梭罗的美国人住进了一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这一住就是两年零二个月,也就在那些日子里,梭罗开始了他的《瓦尔登湖》一书的写作。与这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一样,他的写作是美丽而睿智的。这个瘦小的美国人在那个湖边,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接近自然,探索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当时的美国在处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哈佛大学毕业的他本可以像其他人那样经商发财,将追求利润作为生活目的,然而他却选择回归自然。也许只有像他那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全身心地回归自然,也许只有那些有着深厚宗教情结的人才能体验到生命与时光之间的变奏,思索起工业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问题。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科学技术、人类的力量和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望所掌控的世纪。生活的节奏如鼓点般愈演愈密。伴随着每项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人类控制世界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本文尝试通过对《瓦尔登湖》的解读,阐释分析梭罗的生态主义生活观,为当代人展现他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瓦尔登湖》真实地记载了他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梭罗关于自然,关于环境,关于生态思考的精神探索历程。梭罗以深情的笔触详细描绘了他自己在湖畔,在森林里,在小木屋中的点点滴滴,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对自然的看法,引导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思索和定位。
[关键词]梭罗 瓦尔登湖 回归自然 精神家园 真正的生活
一、引言
《瓦尔登湖》(Walden)是美国作家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