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辛夷坞 辛夷坞作品集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辛夷坞

王维《辛夷坞》赏析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1],山中发红萼[2]。

  涧户寂无人[3],纷纷开且落[4]。

  赏析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诗题为辛夷坞,但作者却没有写这里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咏物。诗借《楚辞·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笔,描述辛起在寂静无人的山涧里,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以这典型的物象表现出一个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完全没有外界尘嚣的干尤,故前人认为此诗“幽极”。它似乎是诗人自己悠闲恬静的心境的写照,但是我们读完后,不难发现它隐隐有言外之意。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特别是紧接《辛夷坞》之后的《漆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更为感伤了。《世说新语》第二十八:“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复无生意’”。王维暗用此事,表达其政治上的苦闷和内心的矛盾。这首《辛夷坞》与《漆园》诗意互有联系,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办,办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办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办。

  [3]涧户:涧口,山溪口。

  [4]纷纷:他本作“丝丝”。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可”三觉十药”通押。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

  【赏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卷129_31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五翰;可”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 / 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押。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篇二】辛夷坞

王维[辛夷坞]诗解读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首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其田园组诗[辋川集]的第十八首.木末即树梢,芙蓉花这里实指辛夷花,因二者相似故借代.这首诗浅近单纯,说的是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平淡的让人难以相信.都说诗以言情或以言志.诗人的情志哪里去了?

然而,这的确是首好诗!如同一泡好茶须好茶客平心静气之时用心细细去品,方得其味.你看辛夷花在树梢怒放,开得何等烂漫!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又是何等的洒脱!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伤.这仅仅是普通的辛夷花么?

自古以来,咏花诗可谓多矣![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歌唱的是少女的美貌和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行.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都是在希望的幻灭中包含着对生命的无限深情.至于林黛玉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忘两不知.”则不啻是对少女身世的慨叹倾诉着不幸,留恋着青春.这些咏花诗有的哀怨,有的热烈,有的悲愤.然而这些在[辛夷坞]里却看不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鄂.这该是何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啊!然而在诗人眼里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在默默的开放,又在默默的凋零.既无须人们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为它们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这样的静谧空灵,可以说前无古人.

淡漠,冷清,空灵,寂灭……

诗人的心中竟然不起一片波澜,没有一丝涟漪.

当真如后人所评此诗乃入禅之作

【篇三】辛夷坞

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王维《辛夷坞》诗赏析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著名的田园组诗《辋川集》的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木末芙蓉花,由《九歌·云中君》”搴芙蓉兮木末”句点化而来;木末,即树杪;芙蓉花,这里实指辛夷花,因芙蓉与辛夷花色相近,故借以代称,在裴迪的《辋川集》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两句可证。这首诗浅近单纯,说的是: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得很,平淡得很。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诗。诗以言志,诗人的志哪里去了?诗以言情,作者的情何处可寻?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一首好诗,你看,辛夷花在树杪怒放,开得何等烂漫!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又是何等洒脱!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无情有性,你能说,这仅仅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辛夷花么?

王维笔下的辛夷花,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然而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

自古以来,鲜花与诗人们的关系就特别密切。它以美妙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诱人的芳香、摇曳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为它歌唱,为它倾倒。人们赞美它,因为它象征着青春、生命和理想;人们又惋叹它,因为它的花期是那样的迅速短暂,很容易引起”好景不长,良辰难再”的联想。因此,在我们诗的王国里,咏花诗的佳作特别多,也就不值得奇怪了。《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歌唱的是少女的美貌和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行;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则抒发了美政理想的幻灭和不肯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李清照”花自漂零水自流”,都是在希望的幻灭之中包含着对生命的无限深情,至于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不啻是对少女身世的深沉慨叹,倾诉着不幸,留恋着青春。这些咏花诗尽管风姿各异,有的哀婉,有的热烈,有的悲愤,但是它们审美情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花。它们无一不是人类现实社会的折射,无一不是充满着对人生的积极肯定和对理想的执着深情。然而,这一切,在《辛夷坞》里却看不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本来该是何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呵!然而,在王维看来,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在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经泯灭了。这样的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恬淡有如陶渊明,犹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的神情溢于言表。而王维则连这样的一丝悠然之情也找不到,淡漠、冷清、空灵、寂灭。诗人的心境竟是这样的太上无情!其原因究竟何在?

对此,胡应麟说得很有见地,他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内编》)”入禅”二字,抓住了理解此诗的关键。王维确实是经常对花习禅,以禅入诗的。他的《积雨辋川庄作》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可以说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王维由于家庭的原因,早年奉佛,终身不疲。他仰慕的是维摩诘居土,他以在家居士的身分,吸取并融通佛教的义理,对佛教各宗派持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与华严宗、净土宗,甚至密宗僧人都保持着联系。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禅宗思想。他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见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寂。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大正藏》85册《神会语录》残卷,巴黎藏敦煌写本,胡适校写)
辛夷坞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之后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它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著,不尘不染,心念不起。《坛经·顿渐第八》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禅宗还特别强调要破除”法执”、”我执”。说世界万有固属虚幻,说一切皆空,亦是妄见,只有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才是中道之义。所以,他们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王维《能禅师碑并序》)把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真如”的外在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僧肇语)这种”真如”佛性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存在于每人的内心深处,不是语言所能传达、概念所能表现的,所谓”不可思议”,只有神秘的直觉–顿悟,才能真实地把握到它的存在。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将这种心境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辋川集》及其晚年的大多数作品中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时间也并不明显,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

《辛夷坞》也是这样一个境界,只不过禅意更浓,显得更为空灵。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不离幻相”,所以他毕竟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纷纷二字,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象辛夷花那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的吗?”不生不灭,如来异名。”(《楞伽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这”真如”不是别的,就是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但是,一悟之后,王维竟分不清这”道”究竟是花的本性呢?还是自己心中本有的清静无染的佛性。不过,这是无关紧要的,要紧的是悟到了道,在”真如”智慧的灵光下,物与我本无差别,物即是我,我即是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我两忘的无差别境界,亦即王国维”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

“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李梦阳《空同子》)他那些纯粹宣扬佛教教义的押韵诗,写得毫无意味。不过,象《辛夷坞》这样的”入禅”之作,借助于完整的形象表现出那么一种”禅趣”,其艺术上的成功,还是令人寻味的。朱光潜先生说过:”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有余不尽,意在言外,这言外之”意”不管是哲学的,还是宗教的,似乎都是艺术作品审美意境所不可缺少的。王维诗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篇四】辛夷坞

辛夷坞想象改写之散文诗

《辛夷坞》散文之想象改写

作者:冰雪儿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这是唐时王维的一首五绝,千古流传。

很轻很轻的横笛声响起,就象那四月醺醺和风,令人醉。悄悄地,悄悄地,吹皱了那一池春水,泛起丝丝的涟漪,那和风儿吹啊吹,吹得万物皆醒,就连那不为人知的深山中的木芙蓉花,也禁不住风儿那般柔媚,如一位绝色的清秀佳人,不胜娇羞地探了一只芊芊玉手,想要感受风儿的轻拂,一片花瓣儿尽舒。

横笛声渐渐加重,佳人面前的水晶帘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揭开了,那木芙蓉花儿,好似酒醉的美人一般,脸上起了桃花,那花瓣儿愈发舒展。

辛夷坞

此时,又有“铮铮”琴声响起,听得人的心里一清。那舒展的木芙蓉花瓣儿,如那清秀丽人袅袅婷婷的起了身,却还是无比的慵懒,用那小脸儿去迎那清澄的月光,月光照着桃花面,如烟雾中观水景,别有味道,那木芙蓉花也开得越发好了,一瓣儿一瓣儿的舒展,眼前满是深深浅浅的红啊,恍若美人桃腮上那一抹桃色,也如又似樱唇上那一点嫣红,更有冰肌上那一片淡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