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关于张学良的作文:一世红尘,无你何欢》
关于张学良的作文:一世红尘,无你何欢
关于张学良的作文:一世红尘,无你何欢
一外 八年级 高婧雯
他相貌俊雅,位列'民国四大美男'之首;他家室显赫,为奉系首领张作霖长子,被称为'少帅';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以'发动西安'事变'闻名于世,却因此被软禁54年。可无论如何起落,他的身边始终有红颜相伴。他,就是张学良。
青涩年纪,遇见你
你是将门虎子,她是凤命千金,大家都说你们是天作之和,你却不以为然,可父命难违,几次派人提亲却带回一首'古来秦晋事,门第头一桩。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一手小楷精致秀雅,字里行间有着不可侵犯的高傲。你动摇了,心中有疑惑,有不甘。初次见面,你便定了心,认同了这桩婚事。她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般封建,相反,你们谈笑甚欢。
新婚当夜,你见身着吉服的她含羞的面孔,自有一种高贵气度。想她长你4岁,不假思索换出'大姐',一叫就是几十年。她——于凤至。你说是她最好的夫人。但'最好'未必最爱,也许是最适合、最习惯。
战乱时代,拥有你
你和她,相识于偶然,谈笑间,情根已种。第二直奉战争爆发,她只身穿过枪林弹雨,只为握一下你冰凉的手,寸步不离的跟着你四处征战。不论多苦多累,只要与你相伴,她都觉得值得。她——谷瑞玉。战争胜利不久,你在父亲的默许下,给了她应有的名分。,婚后她独自住在奉天一座小楼中。
可婚后生活不尽人意。她变了,变得不会理解你,变得更加奢侈。她以你的名义请戏班倾力演出,是想闹出动静引你注意,而你认为她胡作非为。她的眼泪没有打动你,留给她的是一个离开的背影,冷漠而决绝。
艰难岁月,陪伴你
情窦初开的她与你钟情。为了你不惜与父亲断绝关系,而你却因有妻子不能给她名分,她并不在意,只求与你两情相契,形影不离。
1931年,日本关东军全面进攻东三省。你遵照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错误指示,致使东北大片土地沦陷,众多爱国青年聚集在奉天帅府门前,激愤指责,你忍着心中的煎熬什么也没说,而她更是无怨地待在你身边。1936年,你发动了'西安事变'.终结了自己灿烂的政治生命。为此,也被幽梦了半个世纪。而如此艰难岁月里,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是她——赵绮霞。一句'梨花海棠相伴老'断定了她在你心中的地位。 若上天可以重新安排,或许,你更愿做一个最平凡的百姓,在灯火阑珊的街头,遇见那个你最爱的绮霞姑娘,伸出手来,说一句:你好!
写后小记:第一次写文化类作文,感觉在各方面都有欠缺,以后应该多练习,多积累,对描写的事或人有更深的认识。
第二篇:《少帅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关于张学良日常生活的作文}.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抗战胜利之际,东北的接收成为国共双方力争的焦点,国民政府内有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如果南京方面让张学良出面回到东北,情况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对此,中共有一个十分厉害的策略,率先向蒋介石建议,请张学良出来回东北。这恰恰加剧了蒋介石的疑虑,而彻底否定了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应该说,这个心理战,中共打得十分漂亮。
1949年以后,张学良成为国共双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中共方面,一直寄希望于利用张学良的声望。从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来。1988年,吕正操(张学良的老部下)将1984年作的《浙东纪行》托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带给张学良,云:雁荡奇图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西京谈和安天下,羑里课易求不同。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诗中的含义,自可细细琢磨。而张学良答诗也很有意思,曰: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充分反映了少帅的态度。
张学良是公认的民国美男子之一,少帅的风流倜傥,连当年墨索里尼的女儿都对
他一见倾心,一生艳遇无数。“惟大英雄真本色,名士千古自风流”的俗语。纵观他的人生,果然是超脱尘俗,浪漫多彩。
张学良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在东北时,他奉父命娶了于凤至.后来遇到了赵一荻赵四小姐,两人一见钟情.西安事变后,张少帅被囚禁,赵四小姐始终陪在他的身边,自然而然的取代了于凤至的位置.老蒋去世后,张少帅被获准旅居美国.在美国,他让女儿将离婚协议书带给于凤至,两人正式离婚.
1936年西安事变至1991年移居夏威夷,张学良被蒋家整整软禁了55年。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医院病逝,享寿101岁。
对于张学良虽然活命良久,却从来没有回过大陆这个问题。答案有的归咎于身体原因,有张晚年归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归咎两岸的政治原因。对于两岸政治因素一项,有人认为张学良不想表态偏向两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张学良作为中国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已在人生舞台的中央谢幕了。然而,这个让世人难以忘怀的名字,还有他那特殊的人生,却已经悄然融进了历史。
第三篇:《平顶山市中考满分作文-中考题型解读.doc历史》
中考题型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题型类别】
1.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2.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文字材料(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灵活、思路开阔,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比较、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以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等。
(1)揭示本质选择: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
(2)因果判断选择: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3)比较选择: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4)程度选择: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5)逆向(否定)选择: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并在这些关键字词下面打了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选择。
4.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
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1)配伍:对若干史实进行匹配,要求选择相关联或无相关的一组。
(2)排序: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关于张学良日常生活的作文}.{关于张学良日常生活的作文}.
(3)多选变异: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解题要领】
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审题,领会题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要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和区分备选项,一看被选项是否正确,二看被选项是否符合题意。{关于张学良日常生活的作文}.
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审、忆、选、查”四个步骤解题,“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干、审题肢、审选项。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关于张学良日常生活的作文}.
1.概念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注意备选项表述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防止概念混淆,还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法,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细心审题。把握试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排除干扰选项。
[例题] (2009年杭州市中考试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关于张学良日常生活的作文}.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正确评价的能力。选项A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选项C和D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为正确选项。
2.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文字材料类选择: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恐怖主义泛滥 C.毒品走私猖獗 D.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扩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故D为正确选项。
(2)图表材料类选择: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从设问
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分析其所描述史实的原因和结果,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所给的图片材料中抓住中华民国十四年这一关键时间提示,同时在时间换算时要注意民国元年即是民国1年的概念,然后进行正确的换算。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揭示本质选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特点、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抓住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主要矛盾和决定性因素,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例题5](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始,而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则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故D为正确选项。
(2)因果判断选择: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同概念。
[例题6](2009年乐山市中考试题)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史实的能力。材料中“1921~1925年”是重要的时间限制,这一时期,苏联(苏俄)实施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为正确选项。A选项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C选项中斯大林模式和D选项中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不符合题意义。
(3)比较选择: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题7](2009年贵阳市中考试题)《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
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史实的能力。《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而《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故D为正确选项。
(4)程度选择:此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题需要根据“最佳”标准进行判断,从题干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将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排除,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题](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图表中1842年、1895年和1901年三个时间分别是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故正确答案为B。
(5)逆向(否定)选择: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题](2009年苏州市中考试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