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织金布依族敬酒歌(部分)》
织金布依族敬酒歌(部分) Deel yeh gaangc bail danl jingl lauc 汉译:他也说要去敬酒
Dul yeh gaangc bail danl jingl lauc 汉译:我也说要去敬酒
Beangz bol saangl miz lix rih naz. 汉译:高坡头上无田土,
Beangz bal zagt ndams hraaux miz ndil 汉译:砍边种粮长不好。
Beangz bal zagt ndams hraaux miz ndil 汉译:砍边种粮长不好,
Miz qyus lauc jingl sul bux yaes. 汉译:没有好酒敬客人
Beangz bal zagt ndams hraaux miz banz. 汉译:砍边种粮种不成,
Miz lix lauc jingl sis bux yaes. 汉译:没有好酒敬亲人。
Lauc siq lauc leg bih leg baauz. 汉译:酒是五谷杂粮造,
Miz lemc lauc hraaux hraaul beangz guangs. 汉译:不像城镇好酒醴。
Lauc siq lauc leg bih leg rux.
汉译:酒是五谷杂粮酿,
Miz lemc lauc hraaux haaul beangz guangs. 汉译:不像都市好酒醴。
Dul siq jianl buh roix dauc zos
汉译:衣袖破烂端酒来
Dul siq yaanc buh yih dauc zos{关于布依族,的作文}.
汉译:衣袖破烂斟给您
Soongl wengz yunh ndel zungc mengz genl 汉译:两手斟杯给您喝
Soongl wengz yunh ndel aanl mengz nanc 汉译:两手斟酒给您尝
Jianl buh aaux mengz zux bail genl. 汉译:您的袖子好看您接去喝,
Jianl buh couz mengz zux bail nanc. 汉译:您的袖子漂亮接去尝。
第二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多彩贵州》
关于家乡的作文:多彩贵州
今天,我们在地理课上又多学了一课,我的家乡,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方——贵州。
学完了贵州之后,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贵州的知识,如: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州的着名景点有: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可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哦),梵净山,遵义会址,荔波,赤水,万峰林,织金洞等;贵州的重要城市有:贵阳,遵义,铜仁(我就是铜仁的)等;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省内有“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江南煤海”六盘水,“中国酒都”仁怀,“世界遗产”赤水丹霞、荔波喀斯特、侗族大歌等;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我就是土家族的哦);贵州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这可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哦)等;贵州的特产最为出名了,有:茅台酒,腊肉,黄粑等等。
看!我家乡贵州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方吧!如果你有空,可以去我家乡玩玩哦,随时欢迎。
初二:柳震
第三篇:《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系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来。据贵州《黔西州志》和《独山县志》的记载和现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吟唱的古歌,都说布依族是贵州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土著之民”。布依旧称“仲家”或“仲苗”.红河州河口县桥头地区则自称“东苗”或“都匀人”。民国《马关县志》说:“其种来自黔省都匀,故又称‘都匀人’
一、婚姻
布依族的婚姻是建立在私有家庭经济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严禁通婚,与汉族、壮族通婚的很多。1949年前盛行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婚。
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每逢节日或街期,三五成群相约于空旷田野对调唱歌。彼此倾诉爱情和询问家世,这种活动称为“赶表”(布依语叫“杨兜杨哨”)。“赴表”的场地必须向阳,男、女间隔二、三米,无论年龄大小,一定要互称“哥”和“姐”,不准说下流话,更不准动手动脚,黄昏前必须别离.有互相看中者,必须通过第三者(嫂嫂或姐姐)出面斡旋后,才能单独对唱和互赠信物,通常是男方用银手镯,女方用亲手绣制的花鞋或腰带互换,然后各自禀明父母,由男方请媒提亲。但是,父母之命和八字相生相克至关重要,往往有痴情男女因父母不允和八字不符,而造成终生遗憾。
订亲后,男方向女方赠送酒、肉、粑粑和礼银,彩礼无论是钱和物,均须冠以六,如六十、十六、三百六等,象征衣禄长在。经过算命先生择定吉日后,再由媒人通知女方家,当地人叫“传摈榔”。结婚时,新郎不迎亲,而由相好的男女小件至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起行时,一定要由自己的哥哥由屋内背上马(无论路途远近均须骑马),再由弟弟牵马照顾同行,男方媒人代新郎向女方哥弟送“红包”(内装3.6元或6元钱)表示感谢。新娘骑在马上,顶一块花头巾、打一把花伞遮羞。新娘至男方家后,经过拜堂仪式后送入新房,其仪式与汉族同,但姑娘需把从娘家带来的糯米粑粑切成若干小块,分送前来参加婚宴的亲友。新婚之夜,夫妇不得同房,新娘由送亲的女伴相陪,新郎则和亲友们畅饮通宵。次日,新郎陪同新娘至岳父家认亲,谓之“回门”,当天,新郎独自回家,姑娘仍留娘家“坐家”,只是逢年过节或农事大忙之际,由夫婿接回去住几天。“坐家”的时间,过去有长达七、八年者,现在虽然沿袭,但时间大为缩短,一般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与丈夫公婆常住了。
二、家庭
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是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之中,父亲是掌握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母亲是家务主持人。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意志,妇女地位低于男子,至今仍不能参与村社祭祀,解放前连读书的权利也没有。舅父在外甥家庭中享有特权,娶亲嫁女、起房盖房、分家讼诉、落户迁徙等,一定要取得舅父的同意,并分给1份“舅爷钱”。家中有女丧,舅父不到不得人殓安葬。
三、节日
布依族除以汉族过相同的节日外,还有一些特殊节日: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寨已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加。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
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故又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布依人认为,其子新模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盘古死后,其继妻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另一说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的日子。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有一首《哭夫调》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河口地区因六月六正值栽插大忙时节,改在七月初一。
四、丧葬
人死后,先用鸣火枪对空放3响和击鼓报丧,然后由死者子侄披麻戴孝亲自到亲友家跪拜讣告,并送上一瓶酒和几张白布孝帕,亲友闻讯即带着粮米酒肉前来奔丧。丧家请道公择吉念经,又请风水先生选择坟地。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都要在堂屋内布置灵堂,以彩纸扎制的纸人、纸马、纸花、纸钱悬挂装饰。至亲好友也馈赠相同的冥物。棺木忌用铜、铁钉。在家停丧3天。停丧期间,丧家房屋左侧竖一棵去枝留尖的鲜竹,上面垂吊一幅与竹杆相同长度的白布,白布上端缝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再用白布或白纸写上死者的家谱和生辰缝贴在红布上。开丧头晚,前来吊祭的亲友,要陪同死者亲属国格唱孝歌。发丧前,由道士唱诵《开路经》,意为把亡灵送往祖先居住的地方。“点主”和安理形式同汉族,但埋葬完毕后,送葬者要按辈份而不分男女,互相染抹黑脸.安葬7~9天后,再请道士做道场诵经,叫作“正七假九”。从报丧到安埋,每天都要有酒肉款待前来吊唁者。
五、禁忌
布依族日常生活中有如下禁忌:大年初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禁在村前村后埋坟.扫寨时禁外人入村,驱鬼时禁外人进家门。禁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人妇女分娩的房屋。禁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非正常死亡的人,忌以鼓声报丧。
六、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但红河州布依族四、五代以前就不会讲布依话了,只有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少许布依语的词汇。男女老小均通壮话、汉话。历史上没有文字。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过去很少有人读书。新中国建立后,布依族地区都开办了学校。1984年,国家又拨巨款,在老汪山布依族傣族乡政府所在地新建了1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学校。1985年,全乡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升入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有40人。布依族不仅在县、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中有了于部、职工、教师、科技人员,而且在广大群众中还掀起了一个学文化、学科学的高潮。{关于布依族,的作文}.
七、文学艺术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他们创造丰富的文化。虽然没有文字记载的作品,但口碑流传的有关本民族历史、歌颂英雄业绩、揭露阶级社会黑暗、追求自由光明的神话、诗歌、故事等很多。著名的有《十二个太阳》、《卜丁射日》、《祖王和安王》、《无娘儿》、《牧童和财主》、《刘大力气》、《人虎斗智》等,内容深刻,情节生动,极富哲理。
男女老幼都爱唱歌,而且能即兴吟唱,连续几天几夜不歇的歌手也不少。民歌有五言句和七言句,每首句数不定,四句为一组、一、二、三、四句必须押韵,曲调优美,语言精练,比喻贴切,富于想象。
民间乐器有唢呐、月琴、萧、笛、巴乌、锣、鼓、钹。布依族唢呐尤负盛名,有大、小调之分,按不同场合吹奏,喜庆时热闹欢腾,悲哀时如泣如诉,激愤时高昂奔放。
工艺方面以蜡染(布依语叫“牍典”)和刺绣最为突出,其次是石雕和竹、棕、草的编织,工艺精巧而实用。
九,宗教信仰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庙,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
第四篇:《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
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
黄 伟(布依族)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着的,它不仅是传递和积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记录者和保存者。
语言是一个民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它维系着全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因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性。布依语是布依族的重要标志,它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它的历史和讲这种语言的人们(即布依族)的历史一样一长远悠久。它记载了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所有图景。布依族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现象,以及能被布依族人民所认识到的部分白然现象都能在布依语里(主要是在词汇平面上)找到各自的对映点和“影子”。布依族的有些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而消失。由于布依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语言中反映这部分文化现象的语词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有的文化现象却仍然顽强地留存在现代布依语口语之中。
由于语言具有这样的稳固性、延续性和“化石”作用,因此,利用语言材料探索布依族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是可能的,尤其对历史上长期没有白己文字的布依族文化历史更为重要。虽然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可能有点“偶然性”和片面性,但是当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结合出土的文物、汉文献资料以及今日布依族的各种风俗习惯等一起综合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是较为可信的。
本文拟利用现代布依语口语中的语言材料(主要是词汇),挖掘出深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蕴及残存于语言中的文化遗迹,探索布依族历史上的一些文化现象,从语言角度对布依族文化有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关于布依族,的作文}.
一、某些历史进程的投影
语言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和社会烙印。故人们说“语言是历史的见证”。德国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格林明确地宣称:“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①
布依语中也有许多语词反映了布依族的某些历史进程。例如,布依族谚语Buxgvaail gos dieh jac, buxqvax gos meehnazo(聪明人先顾秧田,愚笨者只顾大田。)句中的“meehnaz”是由meeh(母)和naz(田)组合的合成词“大田”。布依语中这种以meeh(母)为大的合成词还很多,如meehdah(大河)、
meehraangz(老笋子,大竹笋)、meehfaix(大木棒)、meehfengz(拇指)、
meehdinl(脚拇指)等等。这种构词法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母权制在布依语中的残存。我们知道,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女子掌管经济,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于是就以女子(母)为大,以母为好为正,这是极为自然的事。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原始公社解体,父系在家庭中开始占主导地位。财产继承权,由母系改为父系。父系制社会的确立,男子受到极大的尊重,这在布依语许多合成词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试举几例,如称“父母”为bohmeeh ,“祖宗”为bausyah,“夫妻”为“gvaanlbaz”或“jaaucyah”等词中,boh、 baus、 gvaanl、jaauc都为男性,meeh、 yah等为女性。这些合成词均是把男子排在前,女性排在后。现代布依族社会也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
父系家长具有很大的权威,长子享有较大的继承权,只有长子才享有“吃三朝酒”(genl lauc nyeez saaml hadt)的权利。弟妹均要听从父亲和长子的话。故布依族有“boh lix bix gueh byaail, boh daail bix gueh gogt”(意为“父健兄为次,父逝兄作主”)、“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和“风吹吹大坡,有事找大哥”之说。这些都显示了父权制的影子。{关于布依族,的作文}.
布依族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目前的学术界意见分歧,颇有争议。否定者认为,目前的证据不充分,奴隶制社会不明显。承认者从布依语词
duezweis(奴仆)入手,寻找奴隶制社会的“遗迹”。如滕雷声同志的《从语词上探讨布依族的奴隶制》一文便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②望谟县平绕一带的布依语称土司的家仆为duezweis。duez是布依语表示动物类名词的词头。duez的重迭形式duezduez是“牲畜”的意思。weis是“奴仆”之意,今日望谟县农村的布依族还用weis当作自己的谦称和卑称。duezweis这种构词形式表明“历史上统治阶级把‘维’(weis的音译,笔者注)这种人看作如同牲畜一样而归为一类,同属一个范畴。”因此,滕雷声同志认为duezweis一词的“原词义大概是奴隶社会的表达‘奴隶’概念的旧词”,只是后来由于社会的变化,duezweis的词义才由表示“奴隶”的词义转变为“家仆”的词义。作者通过分析并结合今日镇宁扁担山一带布依族的习俗,认为布依族曾经经历过奴隶社会。③虽然这个结论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加以证明,但它也许是我们了解布依族古代社会这一大“辞书”的索引,打开历史迷宫的“金钥匙”。
二、“稻作文化”的折射
(一)地名折射“稻作文化”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符号,是一种二元信息符号系统。它除了有一定的字面意义外,还隐藏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常常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足迹。帕默尔(L.R.Palmer)说:“地名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④按照地名学的一般原理,最初的地名与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是相关的。从大量的布依语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历史上布依族赖以生存的空间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 以望谟县地名为例,除少量的其他民族语地名(如汉、苗语等)和双语地名(如汉语和布依语)外,余下的均是布依语的汉语音译地名(简称为“布依语地名”),约占全县地名总数的60-70%。这说明了布依族的先祖是当地的最早开发者和定居者,是个本土民族。其他民族是在它之后才搬迁进来的。布依族先民为开拓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等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汉文献典籍记载的该地区是古越人活动频繁地带的史实相吻合。望谟布依语地名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山间盆地或坝子,多是依山傍水之地。如许多以“纳”(naz,“水田”)、“里”(ric,“山溪”)、“东”(dough,“田坝”)、“平”(byangh,“平的坝子”)等领头的地名,均是布依族村落的自然景观的真实记载,它也是布依族村落“稻作文化”取向的曲折表现。布依族先祖——古越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由于布依族先民善种喜种水稻而被称为“种(仲)家”(《弥勒州志》云:“种家亦仲家”)⑤。因水稻对水土、光热条件选择性强,栽培技术要求高,为适应这一生产方式,布依族先民就择依山傍水的山间坝子、河谷盆地而居。这一特点便在布依语的地名中得到强烈的表现。
望谟县布依语地名中以“纳”(naz,“水田”)领头的非常突出,是“通称十专称”类(布依语重要的语法构词规律之一)的地名中最多者,据不完全统计就有60-70个之多,分布于全县各地。⑥这一现象有深远的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关于布依族,的作文}.
地理实体是客观的,而命名则是主观的,它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普遍意识。望谟“纳”的地名群说明布依族当时已进入了农耕社会(开垦水田,种植水稻),并且粗其规模(“纳”的地名成群,说明分布地区广),形成自已独特的“稻作文化”。这类地名也说明了“稻作文化”已经渗透到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之中,积淀于民族灵魂的深处,故之要以“纳”(水田)来命名村寨,它“反映出当时突出的历史文化背景一一稻作文化。”⑦。布依族人民把自己对“稻作文化”的认识浓缩为地名,既简练、形象,又突出文化特点;隐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及文化心理沉积,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语言学材料。
(二)农耕词汇的密度折射“稻作文化”
布依语中关于“稻作文化”词汇场的密度很高,诸如raaus(水耙)、
waail(拦水坝)、ndaail(耘、薅)、nazans(滥田)、nazxeeh(冷水田)、naz(水田)、nazbol(旱田)、rianglhaux(谷穗)、hauxxiaml(籼稻)、hauxsaanl(米)、hauxxud(糯稻)、hauxxiz(糍粑)、hauxudt(三角粽)、hauxfangx(枕形粽)、
hauxnangc(花糯米饭)、jac(秧)、fahqyas(锄头)、fahjingl (薅锄) ,logt(水车)、meangl(水沟)、haux meeuz ndux(早稻)、hauxmeeuz ngih(晚稻)、haux(稻谷、米、饭)、mas(浸种)、xail(犁头道)、xaaul(犁二道以后)、feangz(稻草)、n了uznyu(稻草心)、ramz(糠)、reeb(粗糠)、wis(簸)、ndongx(簸箕)、rangl(筛子)等等。这些词说明“稻作文化”与布依族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稻作的称呼加以仔细的分辨,其称呼的细密是非稻作民族难以想象的。其中的
naz(水田)、feangz(稻草)、xaiy(犁)、ndongx(簸箕)、hanx(稻谷)等词均与本语族的其他语言是同源词,说明布依族与壮、侗、水、傣等民族还是一个共同体(即尚未分化)时已从事农耕、种植水稻了。由此可见,布依族种植水稻的历史之久远。
布依族的农谚,与布依族发达的农耕(主要是稻作)密切相关。民间栽培水稻的技术,通过谚语这一口耳相承便于记忆的形式把许多丰富的耕作经验传授下来。如;genl haux hams naz, genl byal hams dah。”(要吃饭就耕田,要吃鱼就下河。)、;jac ndil haux xih ndil, meeh biz leg xih oons。”(秧好谷穗大,母胖儿子肥。)、;raabt benh hauc, raabt haux os。”(一挑粪进,一挑谷出。)、;gueh naz miz laaul laail, gueh waail miz la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