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改写如梦令400字 如梦令改写作文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六年级优秀作文:改写《如梦令》》

六年级优秀作文:改写《如梦令》

六年级优秀作文:改写《如梦令》

手指轻抚着琴弦,悠扬的琴声穿过了我的记忆,带着我回到了那个日暮下溪边的凉亭,清澈见底的溪水,令我思绪万千。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与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来到了溪边的凉亭。傍晚时分,太阳还没有完全收敛光芒,而是用尽毕生的力量,努力将自己身上的赤朱丹彤奉献给大地,你看–云变红了,溪水变红了,就连溪边的花儿和水鸟都被染红了,慢慢地,山边只能见到朦胧的红,如同一幅水墨画。眼前的美景,如梦如幻,让我情不自禁的举起酒杯,开怀畅饮,几杯下肚,却发现自己是如此的不胜酒力,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

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千姿百态,好似精雕细琢的美玉,又如亭亭玉立的少女一般。仔细看,有的还是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滴;有的盛开了一半,这将要怒放的生命,让我闻到了一股绵软的香;还有的花瓣簇拥在花蕊旁,像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微风吹来,它们摇曳着曼妙的身姿,如花仙子般轻舞着??????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黑,我这才辞别了友人,划着小船归去。谁知,醉醺醺的我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迷迷糊糊的把船划到了荷花深处,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奋力的划着桨,险些把小船掀翻了,船没翻,倒是溅起了很大的水花,这时,在荷花丛中栖息的水鸟被惊动了,展开双翼,扑腾腾的飞向天空,有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呆愣愣的摇头晃脑;有的在半空中不停的盘旋,好像在寻找“肇事者”;还有的发出抱怨的叫声,像是在埋怨我打搅了它们的美梦。

想到这儿,我诗兴大发,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沙鸥。

篇二:《《如梦令》改写》

改写《如梦令》

教学内容:

改写《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教学目的:

1 、通过“诗变词,词变文,词变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从而改变单一的写作形式。

2 、通过对古代诗句的改写,培养鉴赏和迁移能力。

3 、感受古诗语言的特点,在想象中体会诗境,学会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把事情写具体。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现在正值春天,春雨淅淅沥沥,杜牧有一首诗《清明》,你们读过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会变魔术,在人们的智慧中,由七言诗可以变成句式长短不一的词,你们试试看怎么改?不会是吧?没事,我们来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多神奇啊!古诗的内含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古诗《清明》入手,另辟蹊径,改成词,更增加趣味。 ]

二、感受诗意,指导习作

1 、刚才的诗与词都洋溢着深深的忧愁,让我们换个心情,夏天到了,我们穿越时空,来看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在夏天里,遇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 .

( 1 )师配乐范读。

①师读后,生接着配乐读读——你们也来试试,写了件什么事?

②生回答。(概括词意)

( 2 )这是回忆的,所以在文章记叙的顺序上,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2 、诗人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曾经的游玩乐趣便跃然于纸上。今天,我们试着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看谁写的最有趣。

(出示题目)审题:

( 1 )你看明白什么?

( 2 )要求的重点是什么?——围绕人物的活动进行想象,突出“趣”。

板书:趣——想象

3 、想象情景,交流感受

{改写如梦令400字}.

好,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再感受这首词,—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想好后,赶快和身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师出示课件:音乐与词)

4 、领悟意境,展开想象。(看荷花图)

( 1 )想象中你认为这次游玩最有趣的是什么?谁来说说?

预设: ① 沉醉不知归路—— 我们想想,诗人为什么而沉醉?(简单带过:借酒助兴) ——提示:更多的是因为玩得真高兴,所以就“沉醉其中”;或是因为荷塘景色太美,“沉醉其中”。 △把诗人就当做是你,你就在和朋友们在亭子里,怎样的美景使你沉醉?看到什么?(引导生按顺序描绘荷花、荷叶的样子,天、水等。) △景色醉人,和朋友一起玩的乐趣更使人沉醉。你们在玩些什么?(引导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描绘玩耍的情景:抓鱼,摘荷花,打水仗,游泳等。引导“笑”的描写)是呀,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更是沉醉在欢乐之中。 ②误入藕花深处——那么荷花塘深处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看图想象景色,想象此时的景色)再听听,听到什么声音?(青蛙叫,虫鸣,欢笑声等) 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为什么抢着划?她们怎样抢着划船?(引导生想象人物的动作、快乐的样子等,及周围的环境。) 在同学的想象中,诗人的这次游玩真是趣味盎然啊!那么待会改写的时候,我们就把刚才想象的内容写上去,如:荷塘的美景,人物的玩耍过程,我们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也要写。就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是自己。 [ 评析:披文入情。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因此,我们在把学生带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引发相似联想,从而使学生把握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切身感受其意境之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们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

5 、再次出示习作要求:

词人李清照,用短短 33 个字就把少年时这一趣事描绘得活灵活现,现在,我们就试着改写这首词,让我们更具体的感受词人快乐的心情。

再读读习作要求。取好题目,巧妙构思,开始写吧!

第二课时(写习作)

学生习作,老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改写如梦令400字}.

一、 复习引入

今天上午,我们改写了《如梦令》,短短的 33 个字,在同学们的巧妙构思中,变成了一篇生动有趣的,洋洋洒洒几百字的记叙文,你们真棒!

二、 指导修改

1 、通过投影表示,生边读,老师边用红笔修改,适当眉批、总批,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 1 )老师刚才注意到了几篇文章的题目,有《忆夏日游溪亭记》《童年趣事》《难忘的夏日》等,你们想先欣赏哪一篇?(生推荐,请学生读)

( 2 )明要求:

读: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地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好了,作文会更吸引人。

听:我们听别人的文章是为了什么?一是要学会欣赏,二是要争取提高。认真听,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得更好。

2 、生边读,师生边点评。

( 1 )题目 (多启发学生说)

预设:

①“好题文一半”,这个题目起得真不错,这是从(内容或中心出发),起的好题!

②“好题文一半”,同学们帮他想想,还可以起个什么好题目更吸引人? (让学生说)

如:《荷塘趣事》—— 抓住“趣”字,点明中心,还点明发生在什么地方。简洁明了,好!还可以从内容方面考虑。(生说,老师启发)词里是写“我”在荷塘

游玩的情景,是吧?所以可以简单的写《游荷塘》——趣游荷塘、醉游荷塘、夏游荷塘那你联系自己的文章,另起个更好的题目看看?

( 2 )第一自然段

预设:

①“我常常记起”这个开头与我们词里一致,点明了这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

②文章的开头要如“凤头”一般的漂亮,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想象还可以怎么写第一自然段?——由景入情:看到什么,回想到这件事?

( 3 )写景部分(重,另注意傍晚与月下的荷塘不同写法)

①抓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讲评。

②请同学感受“美”。

③写得好的句子,可以再读。用红笔标示出好词好句。

④注意激励的语言:△这句写得好,只有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语言! △读得好!写得更好!字很漂亮!

( 4 )人物活动是否生动、有趣。(重,另注意用符号标示出生动处。) ①这位同学写了他在荷塘怎么玩耍?有趣吗?

②问写作文的同学:你怎么写得那么生动?可以告诉我们秘诀吗?(把自己玩耍的情景想象进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周围人,周围的环境来写) ③适当运用激励的语言。△写得真传神,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三、明确修改方法,学生自行修改习作(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1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怎样修改习作:

①语句是否通顺,具体,有条理。

②有没有进行合理想象,是否写出了景色的“美”,和玩耍中的“趣”。 ③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是否生动。

2 、同学们可以对照这个方法检验自己的习作,看哪些地方缺少了描写,补一补;

哪些地方还可以改得更好。

3 、改好后,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四、再请 2 位同学读改好后的习作。

——围绕“趣”,想象,讲评。

讲评的语言:△有不足的:假如是你写,你会怎么写?

( 1 )选写得较好的读。(生评)

( 2 )可请一人推荐后进生,读读自己改好最满意的片段,并比较前后区别。

五、播放歌曲,结束

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跨越时空的界限,同古人同喜,与诗人同乐,获得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和对童年生活的珍爱。无论古今,无论老少,我们最最珍贵的是曾经有的和现在你们在经历的童年 词能改成文章,还可以唱出来,我们一起在乐曲中感受这份诗情画意。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评分 举报

篇三:《《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婉沉痛。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文意赏析

注释:(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3)常记:时常记起。

(4)溪亭:临水的亭台。

(5)日暮:黄昏时候。

(6)沉醉:大醉。

(7)兴尽:尽了兴致。

(8)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改写如梦令400字}.

(10)误入:不小心进入。

(11)藕花:荷花。

(12)争渡:快速划船通过。

(13)惊:惊动。

(14)起:飞起来。

(15)一滩:一行。

(16)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因为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改写如梦令400字}.

乘船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鉴赏:这是一首忆昔词。李清照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尺幅较短,但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遥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忘情的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曳的船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那里的水鸟都吓飞了。到这里,整首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得想要随她一同在荷花丛中荡舟,沉醉不归。

三)阅读测验

1. 这是一首忆昔词。词中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

2. 词人在出游时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3. 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归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4. 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篇四:《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

主备人:蒋莹 审核人:段丽丽 陈金慧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学习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三、预习展示

1、话题引入,知作者,讲词牌

1、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以词著名,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词《如梦令》。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的分类:

按长短分:小令58字以上;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改写如梦令400字}.{改写如梦令400字}.

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豪放派、婉约派。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词有词牌名,它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勖:音xù)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双调66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4、朗诵全词,指导节奏

四、合作探究

1、重点词语解释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的时候。 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2、释义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五、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1、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改写如梦令400字}.

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醉”人的画面呢?

明确:画面1:“溪亭日暮”画面2:藕花深处画面3:一滩鸥鹭

3、围绕“醉”字体味词人情感。

(补充:年轻时候的李清照,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明确:从整首词作,我们看到了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这酒分明是乐酒、甜酒、美酒。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六、拓展延伸

1、《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李清照,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句是:沉醉不知归路。

2、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惊恐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篇五:《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

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却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二、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 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词的特点。

三、 教学难点:{改写如梦令400字}.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称赞她:“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她就是被称为“词国女皇”的——李清照。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的一首词——《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改写如梦令400字}.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㈡初读全词,理解诗意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要理解一首词,对作者必须要熟悉,要知悉词的写作背景。那么,有没有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呢? 同学:………

教师:嗯,看来大家对李清照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我就再补充一些知识。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下这首词,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富有感情。(学生大声的读……)好了,现在同学们标出这首词中不懂得词语,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我请一名同学给咱们翻译一下这首词。

同学:………

教师:同学翻译的不错,全词的大意:

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 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㈢美读全词,领悟意境

教师:下面我在黑板上列出三组意象: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同学们能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1) 溪亭日暮:

教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在这样有意境的地方,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 (饮酒作诗、聊天赏景 、下下棋。 )

教师:她与谁在一起?

同学:知己。

教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唐代诗人李白就是酒仙,一喝酒就能挥笔做诗,因而古人云“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为女子,也爱喝酒,在他的很多词中都提到了“酒”字。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读出来的?

同学:沉醉。

教师:此时,她也醉在了美酒中。但是,词人仅仅是因为酒而沉醉的吗?那她还沉醉于什么呢?她还因为这溪亭日暮的美景而醉。

⑵误入藕花深处

教师:这是一片怎样的荷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塘美景。(展示多媒体课件)生自由交流。(荷叶密密层层,有的像大玉盘,有的像撑开的小伞;无数粉色的荷花从绿叶中冒出来,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仙子一般 )

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

教师: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也和你们一样活泼可爱又顽皮,酣畅淋漓的玩了一天,天色又很晚了,才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她面对这清香幽静的美景,更加陶醉了。让我们闭上眼睛陶醉地读。

⑶争渡惊起鸥鹭

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比较: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

“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教师:因为沉醉于溪亭日落的美景,不小心误入了藕花深处,没想到却惊起了一滩鸥鹭。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着迷的流动的画面。

教师: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㈣总结: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我们学完了这首词,也了解了它的意境,接下来老师给你们放一下这首词的录音,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在脑海里勾绘这首词的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㈤练习题

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 , 不知归路。 ( )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改写如梦令400字 如梦令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