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第18课 一棵小桃树
1.易错字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sàng) 执着(zhuó) 矜持(jīn) 忏悔(chàn) 撂(liào) 摞(luò) 赤裸(luǒ) 恍惚(huǎng) 涩褪(sètuì) 猥琐(wěisuǒ) 颤抖(chàn) 幼稚(zhì) 灼(zhuó)
2.多音字
颤
着
单
凹
丧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矜持拘谨,拘束。重在强调局促,拘谨。多用在在众人面前放不开。
一心向善,心如止水的境界。
谦和谦虚,平和。有谦逊易接近的意思。
5.词语释义
伫立:长时向地站着。
生灵:有生命的东西。
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楚楚:(姿态)娇柔;纤弱;秀美。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血气方刚:(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劣,庸俗卑下。
忏悔:①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②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21cnjy.com
【文题解说】
“一棵小桃树”是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抒情的对象,很明显的托物言志的散文。
【创作背景】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从而唤醒人们珍惜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的今朝。
生活琐事中往往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仔细观察思考才能感悟到。《一棵小桃树》就是作者写的对人生的感悟。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这“小桃树”是他的“梦的精灵”,要想想作者的“梦”是什么,要通过作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还要注意本文结构上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写得较“散”,其实一脉贯通,中心意思很集中,形散而神不散。
本课为1课时。
1.理解、积累“矜持、执着、猥琐、血气方刚,祸不单行”等词语。
2.找准文章的线索、结构。
3.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写法,领会小桃树蕴含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重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难点】
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导入⇒抛砖引玉⇒指点迷津⇒学海导航⇒写法鉴别
导入一:情境型
[设计意图] 由歌词引出文章的内容,童年、梦想、风雨人生。带领学生尽快进入文章的主题,为理解文章的托物言志做好铺垫。
(师深情朗诵)“有过多少明亮的夜晚,理想就化作满天星辰,清光照耀着童年的梦,心中却唱起未来的歌……“孩提时,我们就对美好的未来有着朦胧的向往,可是人在旅途,难免经历风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文——《一棵小桃树》。
导入二:悬念型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简述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堂,接近文本,激发其阅读课文的兴趣。
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喜爱他的小桃树的呢?在“十年浩劫”中,一棵小桃树给了作者怎样的力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板书文题、作者】
一、抛砖引玉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画出在“初读”环节中的字词、重点语句和段落,达到了解全文结构层次的目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内交流互补完成】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sàng) 执着(zhuó) 矜持(jīn) 忏悔(chàn) 撂(liào) 摞(luò) 赤裸(luǒ) 恍惚(huǎng) 涩褪(sètuì) 猥琐(wěisuǒ) 颤抖(chàn) 幼稚(zhì) 灼(zhuó)
2.解释下面词语。【组内交流互补完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生灵:有生命的东西。
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楚楚:(姿态)娇柔;纤弱;秀美。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
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血气方刚:(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忏悔:①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②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3.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法。
思考: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②本文在结构层次上比较清晰,可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划分层次。
〔明确〕 (提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眼前景→回忆过去→眼前景)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眼前桃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3~8):对桃树的回忆。
第三部分(9~13):接写眼前桃树的情景。
第四部分(14):希望中的桃树。
③看文题,读文章,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吗?
先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的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明确〕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二、指点迷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帮学生梳理出文章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在上篇《紫藤萝瀑布》的基础上,尽快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1.与上篇文章一样,指导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写法,领会小桃树蕴含的深刻含义。
状物的散文,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可谓物中有情、物中有人。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实为作者本人的化身。说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也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从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那个特殊的时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穿插讲解作者成长的经历和十年动乱的情况,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学海导航(师设疑,生研讨)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从而理解小桃树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深入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以下问题在教师引领下组织同组讨论解决,教师予以点拨,然后班内展示】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2.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过渡的?
提示:作者先写春雨中的小桃树不堪风雨的吹打,花一片一片地落了,桃树也瘦了,进而联想到自己往日的傲慢、矜持和今日的软弱。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对往日的回忆上了。
3.第三自然段中奶奶的话给了“我”什么启迪?“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是什么意思?
提示:奶奶的话启发了“我”追求理想、追求幸福。“蓄着我的梦”反映了作者孩提时代对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的向往。
4.第四自然段中说“它长得很委屈”是什么意思?
提示:说“它长得很委屈”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5.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拿爷爷待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提示: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6.第六自然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这几句话的含义是“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
7.文章第七、第八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8.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
提示: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的。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我”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果实。
9.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提示: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但作者相信“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
四、写法鉴别
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和《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 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都处在“文革”时期。不同点是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选择身边熟悉的景物,模仿本文的写法表达一种情感。
链接一:含蓄隽永的生命之歌——《一棵小桃树》赏读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渗透着作者人生感悟与人生追求的散文。该文饱含深情、含蓄隽永,透过小桃树不平凡的经历,写出了一段人生故事,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
一、小桃树的生长环境——一个时代的缩影。写小桃树是带着“我”的梦来到这个世界的。“我”的梦缘起于奶奶的神话: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也许是神话中的梦境太神奇了吧,“我”睡不着,便把这个梦“蓄”在了院子角落的泥土里。然而,这棵寄托着“我”的梦的小桃树却并不幸运——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而且“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文章在这里道出了一种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反差。但这仅仅只是小桃树自身境遇的一个开端,它所面临的曲折与风雨还在后面——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正值开花时节,它多么需要和风、细雨与丽日啊,然而它却面临着飓风、冷雨与强暴。不仅如此,它还因为“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画不理会”而险些被砍掉,幸亏有奶奶这样一个保护神才幸免于难。在这里,作者明写的是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从而唤起人们加倍珍惜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的今朝。
二、小桃树的命运——一代人的幻灭与追求。小桃树一开始就是以其孱弱的生命姿态出现的:“很委屈,是弯了头”,“瘦瘦的,黄黄的”。不仅如此,它竟然还面对着几乎可以导致灭绝的生存时空与生存环境,但它没有放弃生存,没有放弃抗争与挣扎:“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作为“我”的“梦的精灵”的小桃树,尽管并未像“我”当年梦境与期待中的那样“开得火灼灼的”,它只能以其高枝上仅仅保留的“一个欲绽的花苞”来给人以并未破灭的安慰,仅此而已。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欲绽的花苞”,向人们展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尽管在时代的凄风苦雨中,它失落了太多太多的韶华,但毕竟还留下了一丝希望与期待。也许经过细心的培植、修剪与嫁接,“我的小桃树”还会怒放出“我”多年的向往与期待……作者在写小桃树的命运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理想与追求轨迹。那棵小桃树,曾经“蓄着我的梦”。可是终于有一天,“我”忘记了小桃树,忘记了小桃树的梦,这难道不是一种心理及精神上的失落的暗示?难怪伴随“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在这个时候,是小桃树激起了“我”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唤醒了“我”失落的梦境:“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当年梦境中的托言人,小桃树的保护神——奶奶已不在人世了。睹物思人,“我”定然忆起了奶奶的托言,忆起了“我”曾“蓄”着的几乎被“我”忘却的梦,那久远的信念也如同那高枝上仅存的一个花苞一样,在“我”心头绽放。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执着而坚定的预言:“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聆听着细切的心语与倾诉,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心灵的搏动,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朵在严冬的冰天雪地中冻僵了的心灵之花的复苏与绽放。它虽然不免让人感到几缕辛酸,但它同时却更多地让人感受到多个惊喜与欣慰。
链接二:《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一棵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一棵小桃树的顽强生长,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作者笔下的小桃树瘦弱而顽强,但却寄予着深刻的含义,作者明写小桃树,实际上暗写自己,作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析生动细致的语言。难点: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小桃树的成长经历,让学生自主学习小桃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从这些经历和磨难中体会到小桃树的什么精神。部分学生很容易找到了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谈感受。学生对“千百次、又千百次”“俯下”“挣扎”体会比较到位,能读出感情来。对于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课文隐藏的暗线“我”的经历学生比较难理解。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贾平凹的有关资料,再让学生到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没有想到学生能从描写小桃树的经历的句子中读出它暗含的意思,还是令我很惊喜,但是只有少数同学能说出来。我根据他们说的,将明暗两条线对应板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才大致理解了。对于“我”对小桃树的感情和对奶奶的感情,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完。也没有把它作为重点来讲,也许他们在有了生活经历,再来读这篇文章,应该很容易理解这层意思吧。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花骨朵( ) 薄命( )
执着( ) 撑着( )
打着转( ) 混乱( )
2.照样子,写词语。
淅淅沥沥(AABB):
蝴蝶(连绵词):
3.怎样理解“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这一句话?说说理由。
4.怎样解释“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句中加点的词语?
二、课内阅读。
一棵小桃树(节选) 贾平凹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因为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了。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了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表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②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5.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6.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作者产生安慰之情、感激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作者写奶奶让“我们”含桃核以及“奶奶护着桃树”是为了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8.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与解析】
1.gū bó zhuó chēng zhuàn hùn
2.轰轰烈烈 熙熙攘攘 纷纷扬扬 密密麻麻 洋洋洒洒 伶俐 鸳鸯 荏苒 徘徊 骆驼
3.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小桃树的委屈、可怜,同时也是借物喻人暗指自己坎坷的经历。
4.解释“俯下身去”“挣扎起来”看似简单,其实是要联系全文,从“小桃树”和“我”两个层面去回答,既有表面意小桃树在雨中的状态,也写出了小桃树顽强拼搏的精神。
5.①将人世比作大书,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 ②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6.因为在风雨摧残中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的小桃树让作者明白: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就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7.感谢奶奶催发了自己追求幸福人生的理想,感谢奶奶对小桃树的呵护、对自己人生信念的呵护。
8.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李杰
【篇二】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2016年新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1.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3.领略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③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 朗润:
抖擞:卖弄:
赶趟儿:舒活:
呼朋引伴:宛转:
烘托:酝酿:
花枝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
(3)填空。
朱自清,原名,字,号,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学者、。作品有诗集《》,诗文集《》,散文集《》《》,代表作有,等。
(4)本文可以分为“”—“绘春”—“”三个部分。作者在“绘春”部分抓住了春天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绘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图、春图、春图、春图、迎春图。
(5)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情感?
3.朗读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感情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文章开头为何极写盼春的迫切?结尾赞春运用了哪三个比喻?有何作用?
(2)赏析五幅图
①作者是抓住春草什么特征来描绘春草图的?
②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③作者是如何运用感觉器官来形象地描绘春风的?
④春雨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春雨图的?
(3)探究音乐美
①找出文中的叠词,说说运用叠词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运用排比的作用。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绝版的暮春
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
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
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
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1)绝版的东西往往弥足珍贵。公元353年的那个暮春,究竟有些什么让人觉得珍贵而不可复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2)第④段重点介绍了位居宰相的大文豪谢安参加兰亭雅集的情形,加点的“丝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适意是雅集的动力。”请用第⑤段的相关语句说说“适意”的内涵。
(4)孙绰短短数字已将兰亭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请赏析第⑥段划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5)“沿着兰亭方向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弘扬传统,重塑雅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总结提升】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揣摩,结合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山小”,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但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海拔也只有285米。
(2)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长响晴:
慈善:温晴:
澄清:设若:
贮蓄:着落:
空灵:秀气:
(3)填空。
老舍,原名,字,满族人,现代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②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判断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⑤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秋韵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第①段中,那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其分析。
【总结提升】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3.雨的四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有关雨的知识。
2.体会雨在四季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学习重难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2.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领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情感。
【学法指导】
1.自读法:将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学生诵读与教师范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通过诵读、赏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自学互助】
1.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刘湛秋,生于1935年10月,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他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刘湛秋的散文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文字自然、亲切、优美,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
(2)古诗文积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志南和尚《绝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自学检测
(1)标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高邈()咄咄逼人()粗犷()睫毛()
干涩()莅临()一脉情思()吝啬()池畦()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高邈:静谧:
莅临:粗犷:
咄咄逼人:迫不及待: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采用()—()—()的写作结构,以()为线索,②-⑤自然段依次描写了()()()()。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2)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概括。
(3)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从修辞、词语、情感等角度来谈)
(4)分析课文首段与最后两段在结构上的特点及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生成问题
【检测互评】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4.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3.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品味文中精彩的句子。
2.想象并能描述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诵读,加深对诗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诵读课文,能默写课文。
(2)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结在一起。这种令人荡气回肠的哀伤倾注笔端,用心血苦吟,写出了许多《天净沙•秋思》这种凄婉的曲子。这是一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侯晓旭
【篇三】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全文阅读
贾平凹
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没写出一个字来。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
今天下雨,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淋湿我的头发,一边还想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那雨却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我闭了柴门,倚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枝条被风雨摇撼着,花一片片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它瘦了许多,昨日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太小了,才开了一次花。我再也不忍看了,我万般无奈。唉,往日我多么傲慢,多么矜持,原来也是个孱头。
那是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市集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只桃子。她说:“吃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里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它,它是从土里长出来了。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弯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行。”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
因为它长的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市一盛,附近的人多来观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去,天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来,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不慢,一个春天长上两尺来高,我十分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去想了。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蒙上了一层暮气。就在这时候,奶奶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家,家里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而一夜之间竟全开了呢。可是总嫌我的小桃树没有那“灼灼其华”的盛况。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太淡了,寻瓣儿单薄得似纸,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红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姑娘,苍白的脸,偏又苦涩的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零零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飞绕。可怜的小桃树。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么?
雨却这么大的下着,花瓣纷纷零落。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会开得更艳,香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片片付给风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花一片、一片,洒落得变成赤裸的了。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苞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明写的是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从而唤起人们加倍珍惜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的今朝。
【篇四】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18一棵小桃树
初 一 年级 语文 科 自学探究 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 时间: 年 5 月 5 日
【篇五】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课文赏析文
《一棵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语言含蓄,寓意深刻的记物抒情散文。虽是自读课文,但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状物的散文,往往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可谓物中有情、物中有人。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实为作者本人的化身。说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作者借一颗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理解了这一点,再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就比较容易了。因此阅读时要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遭受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基调,是一部作品的主要精神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作品总体特征的表现。读了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不仅为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
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 。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能力目标】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创设情境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一树桃花一树诗,千树花语为谁痴?”自古,桃花、桃树、桃木就是春天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棵小桃树”却是个弱者。它有着怎样的命运和情操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
二、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三、字词教学
懊丧 执著 矜持忏悔 伫立 生灵孱头 矜持垂垂暮老
四、课文细读
(一)初读课文,一词识小树
任务:品读能力训练:写一词
话题: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
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 ”“努力撑着”“挣
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等等———
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二)熟读课文,一句析小树
任务:品析能力训练:写一句
话题:文中作者多次说:“小桃树可怜!”画出课文中表现小桃树可怜的句子,分析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师生对话,指导批注、朗读: 1.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2.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3.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4. 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写小桃树的外形: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
1.他们曾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2.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可怜的小桃树儿!
写小桃树的遭遇:孤独寂寞,被人鄙视表现它的可怜; 1. 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2. 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
3.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写小桃树的生长环境:遭受风雨等的摧残表现它的可怜。
(三)精读课文,一段赞小树
任务:精读课文13段,品析写作手法,赏析小桃树精神品格
话题:1.文中,作者为什么多次用段首一句中“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这深厚的情感从何而来? 【资料助读】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
暗线:“我”的经历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话题:2.品析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体现了小桃树哪些精神品质? 例:“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篇六】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2017部编语文七下课文主要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一棵小桃树主要内容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第五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然在家乡见到开得很旺盛的紫藤萝,心情感到十分舒服,淡化了弟弟离去的悲痛,感到生命的顽强、永恒和美好。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对自己成长的隐喻,艰难但倔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关心呵护“我”成长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是两首新诗。虽然主题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应当背下来。在《未选择的路》中,可以适当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二、单元字词汇总
第六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伟大的悲剧》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等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太空一日》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宇航员杨利伟,通过回忆记录下自己在太空中实验飞行一天的过程和感受。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天中杨利伟的惊心动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带给国人的骄傲。
《带上她的眼睛》写的是当科学家、宇航员在探索太空的时候,科幻作家把我们的想象力带进了地球的核心。人类使用地航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航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这是刘慈欣获奖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里演绎的故事。
《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