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
主备人:王军霞
复习目标:
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4、知识梳理: 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
点及表达效果。
1)、重点词语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2)、通假字
1、衡于虑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曾益其所不能
3)、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1
4、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
才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③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⑤饿其体肤 译文: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
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⑥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
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5)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
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
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
2、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 和 治理国家 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从个人成才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治国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5、第二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
的是什么。
答: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6)、开放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
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
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
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3
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名言: 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
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
恋的痛苦之中,但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
音乐家。
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
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
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
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
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
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
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
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
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
的理解。答: 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
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
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材料链接:
8、2008 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
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
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注】 邦:国家。
9、请结合课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
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
5
【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题研究优质课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背诵经典名篇。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章深厚内涵,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学习积累,文章深厚的内涵的挖掘与体会。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文章深厚的内涵的挖掘与体会。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经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同学们,请先看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怎么实现,要靠大家的努力,你们有没有信心?(激发学生主动性。)(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1.走进孟子和《孟子》(幻灯片)
孟子(前372—前28)(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又尊其为 (亚圣)。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加点划线字注音(幻灯片)
(1)傅yuè 说 (2) 胶gé鬲 (3)曾zēng益
(4)拂fú乱 (5) 拂bì士 (6) 畎quǎn亩
3.说说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幻灯片)
4.学生朗读课文(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一段,然后大家点评或给予鼓励)(幻灯片)
小结预习效果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不读无以为学,反复诵读是学习的最佳途径。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教师适当评价)
四、听课文录音,掌握朗读技巧(节奏、语速、语调、语气等朗读要领,在书上用/标出停顿。)(幻灯片)
五、学生朗读,对比节奏(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师重点点拨2、3段,,看谁的停顿语感强,更有韵味。)(幻灯片)
六、学生齐读,感知文义(找出语言、句式的特点,如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有节奏感;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极好地表达了中心。读好节奏,)(幻灯片)
七、学生自读,疏通文义(幻灯片)
1、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借助书下注释解释积累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如近义词、同音词、词类活用的、一词多义的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读效果:(一)词语归类积累 实词1(幻灯片)
(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
明确:“发”是发起,任用。用于舜他是帝王。“举”是举用,选拔。用于其它五人,他们是卿或相。
(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
明确:“士”指狱官 “市”指集市
(3)词类活用(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
明确:这些词要译成“使" "痛苦” “使" "劳累”以此类推
检查自读效果:(一)词语归类积累 实词2(幻灯片)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归类积累文言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如:
(4)通假字:
(5)一词多义:“拂” “发” “安”等。
拂—违背 ; 拂—同“弼”,辅佐
发 —被选拔,被任用 ; 发 —表现
安—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安— 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6)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合作一下,还能找出别的词吗?
(7)故—所以 恒—常常 然后—这样之后 是—这 所以—用来 作—奋起 喻—被人了解
检查自读效果:(一)词语归类积累 虚词(幻灯片)
(8)于、以
于—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在 而死于安乐也
以—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检查自读效果:(二)翻译(幻灯片)
第1一2段译文(幻灯片)
第3一4段译文(幻灯片)
八、(师生)双向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设疑导学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难题教师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在文章结尾处水到渠成地归纳推理出来。
3、开篇列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用意?文章开始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列举历史事实,说明无论是作为名君的舜,还是作为贤臣的管夷吾等五人,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事例论证。)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谁?从造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人客观上经受了哪些艰难困苦的磨炼成才的?
指上文列举的历史上的六位名人。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
5、作者是如何从个人成才问题归纳过渡到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问题上的?
明确: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指出的。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对于国君来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进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
的磨练。并由此自然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针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国家治乱的影响如同对于个人成才的影响一样。而上文所列举的历史名臣,正是辅助国君严格执法、直言进谏的臣子,文章前呼后应,论证严密。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作者专门设为一段,更加醒目,更加突出,但“安乐”一词在前文并没有出现,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九、总结文章思路
十、课堂讨论 拓展延伸
1.“苦难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结合课文1、2自然段内容,说说你的观点。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名人或名言)
名人: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歌德是在经历了失恋后的痛苦,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之后才写出了传世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伤残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之作。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名句: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
(目的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现代社会,顺境容易造就人才,“挫折”教育同样重要。因为逆境可以增长人的才干,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坚韧性格,隐忍以成就大业;但逆境也可能让意志薄弱者一蹶不振,一事无成,所以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关键还在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有才能,又能够直面挫折,不断思索,勇于战胜各种精神困惑,坚信自己,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目的2:让学生体会“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列举典型事例可以增加说理可信度;对比论证使是非分明;而分明的层次使论证严密。)
十一、课堂总结:
文章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通过陈述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和相关道理,层层深入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孟子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他的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同学们要善于积累。而文言词汇的积累对我们今后学文言文会有极大帮助的,望大家好好掌握。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2.把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整理积累在本上。选做题“逆境出人才”吗?谈谈你的观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十三、齐背课文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才能从磨练中出
关于造就人才 生于忧患
才能从奋斗中来
关于治理国家: 居安————亡国————死于安乐
【篇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邱喜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忧患的环境使人(和国家)生存,安乐的环境使人(和国家)灭亡。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孙叔敖举于海 ( )
(5)曾益其所不能 ( ) (6)法家拂士 ( )
2、常识介绍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2、背景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发奋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就是再这样的背景之下写的。
3、关于《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三、自主活动,指导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听录音
引导学生在听朗诵时,用斜线划出节奏和停顿
2、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找感觉,教师指导
(1)明确诵读要求: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请同学示范朗读,找要点,教师引导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四、自学检查,成果展示
(一)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2、衡,通“横”,梗塞,不顺 例句:衡于虑
3、拂,通“弼”,辅佐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
4、忍,通“韧”,坚韧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动词用作名词: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4、古今异义。
(1)然后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后: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个动作、事情紧承上一个动作、事情
(2)征于色。征, 古义:表现;今义:走远路,征求。
(3)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4)行拂乱其所为。古义:违反,阻挠;今义:轻轻擦过,甩过。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五、合作探究,读通文意
1、同桌 合作,结合书下注释一人一句翻译课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
2、组内讨论解疑。积累重点词句。
教师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调——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补——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3、检查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六、品读赏析
(一)研讨第一节
1、学生齐背诵第一节
2、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3、讨论交流:(教师投影,学生交流)
[明确](1)、共同点: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
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目的:说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
(2)运用了排比的句式,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
(3)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二)检查研讨第二节
1、学生齐背诵第二节
2、检查第二节字词以及句子翻译
3、讨论交流:(学生交流)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这三个条件是?磨练目的是什么?
[明确]内心——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3)这一节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小结]最后作者总结了全文,归纳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作者专门设为一段,更加醒目,更加突出但“安乐”一词在前文并没有出现,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七、质疑,拓展延伸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读有问题吗?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
提示:可以从节奏和语气角度、从句意角度、从语法角度分析,结构一致、句意明确、语法上动宾结构和使动用法。后两句可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要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说说你打算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学生交流)
3、本文的现实意义: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八、课时小结 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有大视野”中的练习。
2、以“困境造就人才”为题目,运用本节所学名言及事例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